APP下载

革故鼎新

2024-01-18庄松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革新山水画

摘 要:《易传·杂卦传》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指的是去掉旧的,建立新的。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作品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论述影响了许多有志向、有激情、有胆识的画家,李硕卿就是其中的一员。其山水画根植于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多表现人民大众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技法上中西结合,自出机杼,创造了属于个人符号的时代笔墨语言。从“现实主义题材”“创新山石皴法”“中西技法结合”三个方面分析李硕卿山水画的革新性。

关键词:李硕卿;山水画;革新

一、现实主义题材

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全国人民热情高涨、国家建设事业欣欣向荣的大环境下,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中国画方面,即“新国画”,一大批歌颂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祖国大好河山等现实主义题材的经典国画作品相继问世。石鲁的《转战陕北》、亚明的《争分夺秒》、谢瑞阶的《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工作》、赵望云的《早春之晨》等均为这一时期的佳作。其中,李硕卿的《移山填谷》备受海内外美术界的认可和赞扬。《移山填谷》创作于1958年,同个主题先后创作了不止一件,图1所示为其中的一件。同年,该画作为重要作品入选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美术展览,著名艺术评论家王朝闻评论该画说:“把《移山填谷》当成中国画来看,特别鲜明……当成反映当前我国现实作品来看,表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雄伟面貌,这是中国画的新声。”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若虹则在全国文艺创作三十年的总结时进一步指出,当看到第一幅(指《移山填谷》)反映现实革新的国画,我非常感动,这是中国画新生的标志。

图中描绘人民群众建设福建鹰厦铁路的工地场景,崇山峻岭屹立于图景中,人工断岩的山脉花岗岩见证着建设的成效,推土机、独轮车、手推车等工具车各司其职,数不清的建设者被安排在图景中,有的用扁担挑土,有的拿着锄头掘土,有的齐心协力一起搬动石块……透过画面,我们仿佛听到了一首由建设者的口号声、机器的轰鸣声、远处的喇叭声组合而成的时代赞歌!透过画面,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全国上下全面建设工农业的时代,这就是现实主义绘画。而相对于同时期的现实主义中国画,《移山填谷》无论是画面的气势、建设场景的壮观、表现手法的独创等都更胜一筹,这正是李硕卿多次深入福建鹰厦铁路的建设工地现场,目睹铁路建设者热情高涨的英雄形象、战天斗地的坚强毅力,经过多次对景写生、深入生活、日积月累而取得的成果。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精神主旨所在。

二、创新山石皴法

“皴法”是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之一,用来表现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及形态。这是中国历代山水画画家经过常年的实践积累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是中国山水画体系的重要财富。皴法一般分为点皴、线皴、面皴,用来表现山石的脉络、纹路、凹凸、向背、阴阳等。主要的皴法大致有:雨点皴、披麻皴、斧劈皴、米点皴、折带皴、卷云皴、牛毛皴等。雨点皴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写出,适合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图2);披麻皴由参差松动的条形墨线组成,注重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适合描绘江南山水,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图3);斧劈皴笔线遒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皴法适合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如马远的《踏歌图》(图4);米点皴用横点点山,墨点饱含水分,破墨、积墨并用,适合表现江南雨后云雾弥漫、朦胧清新的山水景象,如米芾的《云山图》(图5);折带皴用笔呈横向走势,自左向右行转折回,适合表现横向纹理的岩石或湖边的水层岩石,如倪瓒的《容膝斋图》(图6);卷云皴用笔迂回曲折,向中心环抱,适合表达险峻奇峰,意境润泽隽永,如郭熙的《早春图》(图7);牛毛皴用笔圆浑,细如牛毛,层层叠加,缜密而不闷,乱而有序,如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图8)。

纵观以上主要的山水画山石皴法可以发现,无法用前人的诸多山石皴法来套用李硕卿的《移山填谷》这幅作品,这是李硕卿的独创。这也是这件作品带给观众强烈“新面貌”的原因之一。如图9中展示的《移山填谷》局部,图中皴法用笔顿挫曲折,苍劲有力,提按分明,中锋用笔为主,辅以侧锋,皴染结合,善于在提按、中侧锋转换当中表现山石明暗向背的关系。用笔初看虽粗服乱头,实则严谨细腻,若没有坚实、过硬的造型驾驭能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种独创的山石皴法,很好地表达了山脉花岗岩在人工掘凿下呈现出来的“形态”与“质感”。从技法层面上来讲,这在当时的画坛无疑是独树一帜,且能很好地为主题服务。一种新的技法从探索到成熟,不但需要深入生活、悉心观察,且要反复写生、实践、总结,更需要革新的胆识!同样的山石皴法也见于李硕卿的中国山水画《征服世界第一峰》中,这幅画创作于1961年,现为泉州画院藏。惜由于各种原因,未见其更多这种独创山石皴法的国画作品。

三、中西技法结合

在李硕卿的山水画中,呈现革新面貌的另一因素是中西方绘画技法的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一个激烈动荡的时代,发生了很多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美术。西学东渐的深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美术,随后“古为今用,洋为今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等艺术倡导也成为中国绘画的创作导向。李硕卿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读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的同时兼习国画,对中西绘画的画理、技巧自然了然于心,手头功夫过硬。加之当时上海名家荟萃,对李硕卿的艺术导向、实践理念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融合中西以创新”“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蕴奥,从创新中得到美的统一”等论述也对李硕卿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李硕卿的《移山填谷》《破金鸡灌晋南》《卧牛石》《云关涌雪》《清源集錦》《泉州八景》等山水画,均体现了中西方绘画技法的结合。他对中国画精神内核的把握十分到位,观其画面,意境开阔,气势恢宏,特别是用笔上,深得南齐谢赫“六法论”中“骨法用笔”真意,用笔泼辣雄健,入纸三分,时如高山坠石,时如屋漏痕。难能可贵的是,其用笔能做到粗中有细,耐人寻味。而其运用西画“光影法”融入中国画创作实践,使山石、建筑物更显“体积感”,色彩显得更加丰富鲜活,这是李硕卿在长期的写生、探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合现实主义的新中国画创作之路,具有革故鼎新的学术意义。如泉州八景系列之一的《双塔凌空》(图10),描绘的是泉州的地标性建筑“双塔”,画面意境开阔,富含诗意,用笔沉着稳健,运用西画的焦点透视法,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光影法”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古塔用线造形,用块面表现暗部,具有西画的“体积感”和“素描感”,丛树则用汁绿和橙黄染写于墨叶上方,表现出光线照射的朝向。观其画,人如徜徉于画中,引人入胜。

四、结语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画家要与时代同步,创作出同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就要推陈出新、贴近生活,不断地更新观念。中国画的创新,不单需要勇气、胆识,更需要热情和执着。李硕卿一生致力于国画的创新改革,他的出现,是八闽画坛“中国画获得新生的标志”,也是革故鼎新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潘日明.八闽画坛移山填谷之人:李硕卿的中国画艺术[J].福建艺术,2007(3):35-37.

[2]梁桂元.闽画史稿[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庄松炜,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展览策划、中国画。

猜你喜欢

革新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网络时代社会整合的革新:何以必要及如何可能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