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地域性资源拓展中国人物画创作新路径

2024-01-18李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人物画黑龙江艺术家

摘 要:从近几十年黑龙江艺术创作的现状来看,中国人物画已取得瞩目成绩,但地域性优势还未以绘画的形式得以充分呈现,特别是在当下内外因复杂交织的背景下,黑龙江地域性中国人物画创作如何走向更好的发展值得思考。从地域资源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地域资源对人物画创作的影响,拓展艺术表现题材、技法,以提升本土艺术家创作自信,为黑龙江地域性中国人物画开辟新路径。

关键词:黑龙江;地域资源;中国人物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黑龙江地域文化资源对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影响”(2020-KYYWF-0324)研究成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黑龙江地区伴随改革开放步伐,涌现了一批探索本土创作的优秀艺术家和代表性绘画团体,如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北大荒版画代表人物张作良、晁楣、杜鸿年及大批水彩画家,在人物画方面更是有如侯国良、宫建华、纪连彬、毕克勤、刘文华、牛尽等一流艺术家。他们从地域性资源中汲取创作灵感,用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如诉如泣地描绘对大美黑龙江的深情,创作出一批批具有鲜明表现手法和独特审美体系、精彩又极具地方特色的绘画作品,向人们展现出大美黑龙江的风貌,使这一时期成为黑龙江地域性绘画的高光时期。在此后近二十年时间中,在艺术环境随世界文化、经济高度融合而变化的背景下,黑龙江人物画创作现状如何?我们从代表性的全国美展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例如:第十二届美展中入选的中国画作品共有591件,黑龙江地区入选16件,人物画仅6件;第十三届美展中入选中国画作品有604件,黑龙江地区入选13件,人物画作品同样是6件。这种情况也同时存在于其他各大国展中。黑龙江大部分艺术家集中在各大院校中,他们作品的入展及在艺术市场的情况,基本体现了黑龙江的整体人物画创作面貌。综合来看,黑龙江地区中国人物画创作显露出局限性和薄弱之处。事实上,黑龙江虽然地处中国陆地北方边境,但有深厚的艺术创作基础,从老一辈艺术家的丰硕成果中已充分展现出地域性对绘画创作的影响。黑龙江地域性优势源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冷酷严寒的气候、多民族的交融、域外文化的渗入,以及劳动人民也因地域环境的特殊性锻造了坚毅勇敢的人格魅力等差异性资源。从近些年的人物画创作现象来看,深邃广袤的黑龙江地域性优势在艺术追求上并未充分呈现,那硬朗、大美的艺术品格并未充分被开发。因此,分析探讨黑龙江地区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现状及问题是地方艺术发展的有益探索,从地域性优势的角度深耕绘画题材和表现元素,将为后继青年学者延续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精神拓展新路径。

一、现状分析

首先,本土艺术家出现不可避免的流失,直接影响地域性绘画作品的产出,这是近些年黑龙江地域性中国人物画创作低迷的首要原因。陈传席教授在2015年中国书画报上发表《谈目前美术的一个严重问题》,表达了对地方优秀艺术家向中央集中现象的忧思。艺术创作最仰赖的就是生活的沃土,生活是艺术成品的灵感源泉,也同样塑造着艺术创作主体,离开了生活创作的基础也就如同树木无根般浮寄孤悬。针对地方画家流失到北京的现象,陈传席说:“发展中国的美术,理应把上层的艺术家下放到基层去,即使是短期,到基层去体验生活,去带动一批人,去传播美术,去励志,去寻找题材,以创作优秀的作品。”无论是一流的艺术家还是创作基层,主体的流失对地方作品产出的影响都是最直接的。

其次,艺术家对黑龙江资源认识的不足,导致地域性绘画题材的缺失。黑龙江虽然是我国边疆地区,但并不是文化边缘、文化贫瘠地区。自遥远的上古时期,黑龙江人民就劳作、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之上,利用自然、征服自然,逐渐孕育并沉淀出了多姿多彩、灿烂无比的地域特色。历史的年轮将这片土地的独特性与不平凡娓娓道来。黑龙江本土艺术家不应舍近求远,应拉近自己的创作视角,在平常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摄取创作灵感,不要忽视养育自己的那片热土展现出来的力量,它所拥有的独特美,存在艺术创作原料的矿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甜源泉。

二、地域性资源扩展绘画题材

通常意义下,地域一词的定义为“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这里的自然要素是指这个地区的气候、动植物、地形地貌等自然风光。人文要素是指人类在此长期生存、发展逐渐形成的一定生活习惯和心理活动,构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要素。地域性的特点就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独特性。黑龙江北邻俄罗斯,是我国最北部的省份,历史文化悠久,有“捏把黑土冒油花”的“北大仓”美誉,曾有过千万人闯关东的人口大迁徙历史。在新时代的今天,黑龙江还有很多城镇乡村没有被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影响,民风淳朴自然,各民族还依稀保留着古老的生活习俗,这些地域风貌特点和文化特色为人物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主题。

(一)灿烂多姿的风俗文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呈现出群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和形象性特征。风俗文化构成这一地区特有的地域景观,为绘画的实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冬捕文化、冰雪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萨满文化等,既是黑龙江人民的智慧沉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于立学曾取材于冬捕活动的片段,描绘了一系列作品。在作品《还是那班冰上的兵》中,画家以坚定有力的笔触、黑白碰撞的水墨语言,呈现出众人开冰作业,排着队吆喝着,齐心合力拉出渔网的场面,吆喝声仿佛响彻寂静的冰湖上空,热烈又壮观。画家以写实的笔墨手法讴歌健壮勇猛、团结努力的冬捕人,感叹著、赞美着大自然的慷慨与馈赠。

(二)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黑龙江大地包容吸纳了多个民族,世居本省的有鄂伦春族、赫哲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新时代的今天,黑龙江少数民族依然保留着特有的语言文字、民风民俗,他们有崇拜的英雄事迹、神秘的宗教信仰、悠久的古老传说、独创的精美纹饰,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元素依旧熠熠生辉。黑龙江本土画家刘文华常年致力于北方民族的创作,用真诚质朴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个经典形象。鄂伦春摩苏昆民族史诗系列组画就是取材于鄂伦春族“摩苏昆”的故事,画家将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说唱艺术作品,用最直观的视觉形式呈现给观众。从“岁月如歌”到“万物有灵”再到“不熄火塘”,刻画出一部久远的神话和苦难的家族史。这是一组典型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精美艺术作品。画家将整幅作品的基调设置成暗灰色,气氛静谧又深沉,憨厚淳朴的人物造型如壁画般坚实有力,几何形式的山石树木如纪念碑般肃穆庄严,细腻纯净的语言形式低声吟唱着智慧勇敢的鄂伦春族人,他们用刀用枪在马背上开辟一片新天地,被誉为“兴安岭上的猎神”。少数民族文化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舒展历史画卷,每一篇都在散发着人类智慧的光芒,他们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为绘画创作开辟蹊径,任一元素纳入绘画主题都会成为精彩篇章,为艺术创作注入新能量。

(三)龙江精神赞颂

茫茫历史长河,更迭往复,黑龙江人民在这片严寒的黑土地上创造了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孕育了让全国歌颂的龙江四大精神——那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的东北抗联精神,青春与汗水锤炼出来的北大荒精神,为国增光、为民族增气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王进喜精神,充分体现了黑龙江人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和担当,它的内涵力量成为中国人精神谱系的重要部分,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1973年画家赵志田以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事迹为题材,创作了经典国画作品《大庆工人无冬天》,他用生动的绘画语言,塑造了王进喜不畏严寒与石油工人一起克服困难,以振兴国家事业为己任的劳动场面。画家曾在创作前前往大庆体验生活,被油田工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勇于拼搏的精神深深感染。这幅作品以稳定的三角形构图方式,左右分开,突出王进喜的主体形象,在暴雪纷飞的恶劣天气下,石油工人破除困难,合力拼搏,写实的人物造型加之爽利的笔墨线条,充分展现出人物坚韧不拔的时代精神。龙江四大精神曾在我国重要历史时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书写了壮丽篇章。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世态浮华的当下,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将艰苦奋斗、努力拼搏锤炼的精神意志代代相传。它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引领、教导人们拼搏进取、不懈奋斗,也是艺术创作的永恒话题。

三、地域性题材拓展中国人物画表现技法

社会生活左右着艺术家对题材和内容的确立,也因此影响着艺术形式的表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在内容和形式上不着痕迹地融合。我们在感叹黑龙江本土画家于志学对白山黑水精美绝伦的描绘时,深刻体会到艺术家对笔墨探索的开拓精神。用水墨形式描绘雪海冰山,是画家经过潜心实践,根据冰雪题材内容赋予其新的表现技法,让我们看到了笔墨的一种新视觉形式。人物画要以艺术形象本质和精神为前提,寻找利于表现黑龙江人物形貌、精神的艺术语言,制造利于笔墨行走的外在形式,笔墨的每一次勾、点、晕化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内容。侯国良的《呼兰河传》,以简练的线条、黄土色基调、夸张的人物造型,画出了艺术家心中的“呼兰河”,在平淡中震撼人心。宫建华的绘画,则以抽象概括的线条和浓艳亮丽的色调,表现出平淡悠然的主题意境,凸显出笔墨地域性的深邃内涵。这些优秀前辈都是不拘泥于传统模式,秉承探索性创新的精神,通过独特的表达视角,渲染地域风俗风貌,成就了自己的个性艺术风格。

黑龙江地域性特征要求创作主体不断实践,找到新的表现形式,以更好展现题材内容。黑龙江地域资源的独特性,为中国画创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比如:如何用笔墨形式表现自然广袤的白山黑水大美龙江?如何在以黑白为主的中国画中融合少数民族鲜艳服饰元素?如何通过朴实的艺术形象,呈现出坚毅果敢的龙江人民精神气质?黑龙江地域特点对艺术形式提出的创新实践要求,不仅拓宽了绘画的表现空间,丰富了学术含量,也逐渐形成适用于地方独特性的新审美体系与规范。

四、黑龙江地域性资源对本土艺术家的塑形

龙江地域资源塑造了具有独特认知的本土艺术家。王宏建在《艺术概论》中,就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響方面论述:“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民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地域性赋予画家特有的生活态度、情感心理、审美趣味,生活的点滴不知不觉影响着艺术家对美的认知、美的感受、对创造美的主观性和敏感性,由外而内地浸润着艺术家的审美世界,艺术家被鲜活生动的客观生活时刻感化并塑造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了不畏严寒、勇于奋战、在艺术作品中被歌颂的黑龙江人民,同样,黑土地用最丰富的资源、最真挚的情感滋养着本土艺术家,赋予其特有的认知世界的态度、方法与能力。本土艺术家在不知不觉中具备了地域性特质,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认知,让艺术家更加敏感、深刻地体会黑龙江地域性风土人情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内涵。黑龙江本土艺术家应该更加有信心,抱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把握地域性资源,认识到其地域性资源的创作价值,提升敏锐的洞察力,积累对生活的感悟,思索生活赋予自己的情怀,其创作的作品才会鲜活丰满起来,艺术人物形象才会具有感人的特质和耐人寻味的意义。

五、结语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我们的创作就是围绕自身生活的点滴和我们最亲近最熟悉最有温度的土地。“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那些用笔墨歌颂黑土地的优秀本土艺术家,无不是基于对这片黑土地的热爱,无不是深刻感化于龙江之魂,生发出那些经典的艺术形象。重新审视并重视黑龙江地域资源的优势,它的包容与多样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艺术家通过对地域特征的展示作用,用有温度、有深度的人物画作品,展现大美黑龙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俗,不仅为黑龙江地域多彩生活画像,更是在时代进步的要求下提升民族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绘画是艺术家们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全面立体地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及民生繁荣景象,歌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陈进玉,宋彦忱.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黑龙江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李永强.当代美术创作中地域题材的缺失[J].荣宝斋,2021(7):134-135.

[3]王祥.试论地理、地域文化与文学[J].社会科学辑刊,2004(4):123-128.

[4]刘德卿.地域美术的价值[J].艺术探索,2008(5):49-50.

[5]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娜,硕士,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

猜你喜欢

人物画黑龙江艺术家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Write a caption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黑龙江弃风博弈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