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茶一味

2024-01-18李晓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征明意境

摘 要:茶事绘画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一类重要题材,且这类题材又大多属于文人画的范畴,于是文人品茗与绘事自然融合到一起,成为绘画史上的特例。品茗需要心境,需要淡泊宁静与静谧无为,这与禅宗美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文征明《煮茶图》为例,从茶事绘画的创作背景、意境,以及其与禅宗美学的关联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考察。

关键词:文征明;《煮茶图》;意境;茶事绘画

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尤其是发展至唐代出现禅宗,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随之产生所谓的禅画,即以禅入画,开端于唐代的王维,宋代较著名的有法常、玉涧等,自此,以禅论画成为一种潮流。品茗是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一种生活饮食习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对茶的品味与修禅等体悟,出现了“以禅入茶”“茶禅一味”的文化现象。也有学者认为:“所谓‘茶禅一味,指的是茶理与禅机的互通,把饮茶从技艺升华到精神的高度。”[1]总而言之,这一现象既是品茶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审美境界。

历代画家以茶事为题材的作品为数不少,到了明代更是常见。文征明的《煮茶图》就是一例,画中意境暗合禅趣与禅境。文征明有多幅茶事绘画作品都流传后世,以茶命名的也不在少数。笔者仅以其《煮茶图》为例,从画家的创作背景与旨趣,茶画的意境、审美及其与禅宗美学之关联方面进行考察与分析。

一、文征明《煮茶图》的创作背景

文征明(1470—1559年),原名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他是中国美术史上“吴门画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山水画成就尤其显著,文中论及的茶事绘画就属于他的山水画题材之范畴。据说文征明一生执着于书画创作,其中许多幅创作与饮茶有关,即所谓的茶事绘画创作。由此可知,他在生活中也是热爱品茗之人,与茶为友、品茗自乐是其生活乐趣之一。另外,他一生不好饮酒,喜欢淡然自足的闲静生活。

据史料可知,饮茶这种生活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当地居民摘采茶树的嫩叶芽,用铁锅炒制之后晾干贮藏起来,以备泡饮。唐代茶圣陆羽撰写了一本关于制茶饮茶的学术著作《茶经》,从此将饮茶从生活习惯上升至理论的高度。此文详细介绍了茶树的种植方式,论述了茶叶从采摘生产到冲泡饮用,包括茶水的良莠等各个方面,由此可知,陆羽让饮茶成为一种民族饮食文化。同时,陆羽也在著作中鼓励画家将品茗的各个环节绘成图像,由此可让人们在品茗之际赏画而体味茶事之趣,增加品茗的高雅文化内涵。自此以后,历代画家在创作时,就多了一項创作题材,即茶事绘画。明代是茶事绘画创作的高峰时期,《煮茶图》正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可从中了解当时社会文化风俗的概况。

有研究者认为:“明代画家在画作中加入了林林总总的茶具和文学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画文化。在这种情况下,茶画作品被赋予了更丰富、更充实的审美追求,更高雅的艺术境界,更关注自我的心灵放逐,流露出追逐思想解放与自由、个性的思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那个时代绝大部分文人的独特心境。”[2]从文征明的这幅《煮茶图》中也可以探究出明代绝大部分文人的独特心境,同时这也是文征明的精神境界与人生理想的折射。

二、文征明《煮茶图》的意境

文征明《煮茶图》有两个存世版本,一是水墨着色,二是类似于白描的水墨。本文着重来谈水墨着色版《煮茶图》(图1)。从这幅《煮茶图》中可以看出文征明的笔墨之道,及其人格精神的多重意义,这是“画即人”的明证。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一幅画的构图自然质朴,笔墨潇洒酣畅淋漓,皆是其可贵之特征。文征明的这幅茶事绘画风格是他山水画风格的一个侧面体现,画的意境淡泊宁静,远离尘世喧嚣,独守一份平淡的人生境界。这似乎与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追求有着许多差距,甚至有人认为文征明实属隐士之心态。有学者认为:“文征明就是这样沉浸在这种似乎很没有出息的情趣中,看不到什么‘齐国平天下的大志,也没有什么高远的追求,更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然而,作为一个洁身自好的普通文人,以高雅的情趣为追求,以平淡的生活为满足,这已经是普通人的人格典范!身在世俗而情怀常超越世俗,只有时代的文化精英才能做到这一点!”[3]简言之,文征明的人生境界是当时的文化精英阶层才能做到的,而不是一味的平淡无为,乃至逃遁俗世之外的心态。

在唐代之前人们饮茶不是用开水冲泡的方法,而是煮茶。煮茶的过程也是十分讲究:茶壶或者釜中倒入山泉水,烧至快沸腾时投入茶叶,在茶水煮沸的时候撇取上层浮沫放置于碗中,然后继续烧至茶水沸腾,再取用茶水冲和之前的茶沫。古人认为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品味出茶叶中之精华。《煮茶图》描绘的是古代人品茗的方式,画中的情景正是等待山泉水滚开的那一刻。文征明作为文人雅士,平素也爱品茗,且他也专门研究过茶叶的种植与品饮,留下了一百余首与茶有关的诗句。由此可以印证,文征明是明代最爱品茗的画家之一。

画中描绘的是一处山水幽僻之境,两间茅屋依山傍水,房舍周围有竹林松柏,不远处有崇山峻岭,这应是画家特别喜欢的一处世外桃源。陆羽在《茶经》中论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4]由此可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汲取到真正的山泉水,也才能品饮绝佳的茶叶。从图中可以看出,正面端坐在厅堂中的主人公就是在等煮好的佳茗,一副悠然自得的状态,胜似山中神仙般快活。这也许就是文征明自己内心的写照,或者是当时的一种理想状态。房屋左侧那株高高矗立的长松是画面中最显著的标志,既是画面的视觉支撑,又是主人房屋的依靠。长松在古人眼中是君子品质的象征,正如诗人王维在《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所云:“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这是对古人情怀的一种描述,也是画家画面构图的一种选择。再从画面来看,其最前面有一条小溪淙淙流过,有石板桥横在上面,由此暗示主人出入或者山外来客皆会行于此石桥。

接着是房舍附近的繁密树木与萧萧的竹林,观之顿觉阵阵清幽迎面袭来。房屋周围是竹篱笆围绕的小院落,周围流觞曲水,房前的石头上面青苔绿意盈盈,分明在告诉观者这里气候湿润,雨水充足,是茶叶生长的好地方。不仅仅是画家文征明喜欢这样的优雅环境,即使是今天的人们也同样喜欢这样的生活环境。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有诸多烦恼也会忘却,泡一壶佳茗,慢慢地品饮,感受这无边的山水风光,世俗之中的尘事还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到了明代中后期,文人雅集十分盛行,在雅集中经常主持茶事活动,借助品茗体悟自然之美,永葆林泉之心,由此尝试遗忘俗世之事。正如文征明所绘《煮茶图》中的隐居之雅士,身处青山绿水之中,环境简陋到只有两间茅屋可供修养身心,但只要有良田种茶,山泉汲水,足可以煮茶品饮,这样便可以忘怀得失,悠然自得。从画中的意境可以看出,文征明非常擅长构建典雅别致的生活空间与环境。画中远处两座山峰是用淡没骨法为之,墨色浓淡变化丰富,滋润灵秀,从而也使整个画面的构图更加完整。

三、《煮茶图》作品审美与禅宗美学之互证

文征明创作的《煮茶图》从画面的美学特质来看,可能与他的秉性多有关联。他本是有名望之人,还有坚韧的性格,不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方面可以说少有缺憾。然而他经历过十次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未能完成古代文人士大夫最核心的“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这对于一般读书人而言是难以承受的打击。从文征明的人生旅程来看,他內心依然豁达平静,追求自己的理想,品茗、读书、赋诗、画画,最终成就非凡。这种豁达执着的心境是绝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这也是禅宗哲学强调的平常心。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是需要天赋的,更需要努力修行才能实现。对于文征明来说,似乎显得比较简单易行,煮茶品茗可以涤荡心胸,诗书画可以寄情抒怀。古人云“诗言志”,就是最好的例子。文征明在诗书画中消解了人生的苦恼与坎坷,同时也在诗书画中明志再生,从而开辟出另外一种更加久远的人生旅程。从他的《煮茶图》中可以看到平淡中的不屈,清正雅致中的新生,这是生命在遭受困苦后的一种从容与沉静。张节末的观点是:“从审美经验上看,寂(清净)是彻底的空,是最高的境,是心之光明,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于是被淘洗一过。”[5]他所论述的审美境界就是禅宗美学的一种人生体验,禅境与品茗是可以通融的,二者具有十分相近的内涵。文征明人生境界的实现既是儒道所赋予的人生审美境界,也是禅宗所达的至臻境界。从文征明持续十多次参与科举考试,虽不中但依然不气馁地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看出,他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同时又对功名保持着一份淡然。总而言之,纵观文征明比较漫长的人生旅程来说,他是成就卓著、修养全面的文人画家之代表,也是明代绘画史上的巨擘。

有学者论述:“明代茶会图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文人画家驾驭笔墨、描绘宇宙万象的艺术表现能力,而且是在其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精神世界的思想情操、气质秉性和学问见识等等,极有一种据德游艺之美。而这种‘艺与‘德统一的观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精神的核心所在。”[6]由此可知,文征明《煮茶图》所折射出来的精神世界,也是古代士君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格之美。其实,古代的绘事对于文人士大夫而言,并非是笔墨游戏,而是他们人生理想的一种投射。对于茶事绘画而言,也是如此,画家并非想单纯表现煮茶这一生活琐事,而是通过煮茶品茗这一生活细节来呈现画家的内心世界。明代品茗比较普遍,当时尤其是南方的茶叶生产十分兴盛,品茗也并非是上层人的生活之需,而是市井百姓皆可以品饮。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下,文征明依然要以茶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文征明所表现的《煮茶图》其意不在于茶本身,而是以煮茶为叙事载体,或者以茶为媒,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淡然。文征明出身苏州城的大家族,地位与财富皆无需多言,而他却选择在荒郊野外与茅舍竹屋表现茶事,这是景语也是情语,以此来寄托他的飘然出尘之心。

古代文艺的核心精神与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理想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一致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理想也并非只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一面,往往也兼具道家与禅宗的思想。出则为儒、退而为道、隐而为禅,这是他们具有的综合人格之美,也彰显了“文以载道”的人格理想与终极旨归。

参考文献:

[1]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101.

[2]李春华,闫小荣.以茶入画:明代茶画的艺术境界分析[J].福建茶叶,2017(8):353-354.

[3]施由明.论茶与明代文人文征明的人生情怀[J].农业考古,2011(5):281-284,328.

[4]陆羽.茶经译注:外三种[M].宋一明,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35.

[5]张节末.禅宗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67.

[6]张维昭.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J].艺术研究,2016(4):10-12.

作者简介:

李晓娣,澳门科技大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文征明意境
情融意境韵含美
翻翻他的“朋友圈”,见证一段书法史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文征明习字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文征明《草堂十志》可为字帖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文征明 雨馀春树图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