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敏感期的住区亲子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探究

2024-01-18李丽媛李杨丹

设计 2023年24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景观

李丽媛 李杨丹

关键词:儿童敏感期;亲子互动;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引言

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幼儿时期,几乎是个体全部情感的依赖所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对家庭乃至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父母工作日益繁忙,与孩子相处时间愈来愈少,导致亲子关系逐渐疏远。而住区公共空间既能为亲子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又能推进亲子情感交流,是亲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儿童在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中活动,能体现强烈的安全感、亲切感,自由自在地释放本性,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建立可以满足“亲”与“子”双方共同需求,增强亲子互动,拉近亲子情感,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住区亲子公共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当前住区亲子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一)活动种类较少,景观设计形式单调

根据实地调研发现,现阶段的住区公共空间设计都大同小异,活动种类较少,形式单一。成人活动内容仍集中在固定配套的健身器械;儿童活动内容由造型单一的滑梯、沙坑、秋千等游戏设施组成,缺少创新性与多样性。活动功能分区不明,空间布局混乱,缺少主次,未考虑到活动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植物种类较少、配置方式单调、大众化,色彩搭配上不够丰富,缺少能刺激儿童认知兴趣的绿植景观设计。

(二)缺乏“亲”与“子”的互动性

绝大多数住区虽然有针对儿童玩耍的娱乐空间,也有针对家长锻炼放松的休息空间,但家长与孩子活动区域分离,缺少亲子双方互动与交往的活动空间。同时,在儿童活动内容上仅满足儿童需求,未将家长需求考虑进去,限定了互动方式,使家长参与感低,缺乏交往性,不能满足“亲”与“子”的共同需求,无法拉近亲子之间的情感。

(三)活动空间存在安全隐患

部分住区活动场地条件有限,基础设施老旧破损,容易对儿童造成伤害。在活动空间设计时,未从儿童角度出发,设施尺寸未考虑到儿童的人体工程学和行为习性。同时,儿童活动场地周围缺少座椅休息区域,不利于家长看护,儿童出现危险状况时,家长无法及时应对。水景观和小品景观同样存在安全问题。由于设计不到位,未从安全角度进行充分考虑,小区溺水、植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儿童敏感期理论

(一)儿童敏感期的概念

儿童敏感期也称儿童关键期,是指儿童的智力、行动力、观察力等发育特征在一段时间内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产生的一些敏感情况[1]。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与儿童相处时发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会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个时期也是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这种敏感时期是和生长现象密切相关的,也是和一定年龄相适应的,能够让儿童用特殊的敏感程度去和周围环境发生碰撞,使儿童能够更容易学会各种事情,身心得以更好的发展[2]。

(二)儿童敏感期的行为特征

儿童在敏感时期接受某种刺激能力是异乎寻常的,他們会在短时间内对周围事物产生强烈的自然行为,在这期间对于某件事情或某一知识有强烈的兴趣,并不断重复实践。儿童敏感时期集中表现为喜欢攀爬、垒高、扔东西等。具体表现总结归纳如表1。

(三)敏感期儿童对住区空间设计需求分析

住区亲子公共空间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活动场地,是儿童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方。因此,根据儿童敏感期特征进行针对性的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来培养儿童良好的身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空间敏感期的儿童喜欢从高处往下跳,喜欢用身体部位来感知空间的大小、高低,对空间的认知极为敏感。因此,在住区亲子公共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空间的错落关系,空间的开合,空间隔断的变化。利用地形特征设置不同高差的地面铺装,让场地立体化。增添锻炼儿童空间方向感的景观设计,让儿童享受探索的乐趣,提高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处于细微事物敏感期的儿童会对细小的东西产生兴趣,比如泥土里的昆虫,衣服上的图案等。因此,在铺装图案设计上、材料使用选取上应保持着对细节的关注,给儿童创造观察的机会,培养儿童细心观察的能力。对于手部敏感期的儿童,可以提供抓、握等手部感知游戏,例如堆沙、戏水、捡石子等都能推进儿童手部敏感期的发展。

儿童对色彩和造型比较敏感,鲜艳的颜色和多样的造型更能吸引儿童的眼球,还可以提高儿童对色彩和图形的认知能力。在活动空间设计时采用不同色彩、不同材质区分不同空间领域,不仅可以增加场地特征吸引儿童,也可以带来丰富多彩的心理感受和娱乐体验,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色彩敏感期儿童的设计需求。

三、亲子视角下的住区空间设计原则

(一)多样性原则

孩子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极其感兴趣。一成不变的游乐项目已调动不起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在娱乐内容上,还是整体空间氛围上都需做出一些创新和改变。例如,在娱乐方式上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统一不变的娱乐模式,适当增加一些和家人互动的冒险游戏和亲子运动,从孩子独自玩耍、孩子跟孩子一起玩耍到孩子跟家长一起玩耍,让孩子体验新型的游戏模式和娱乐对象。在景观小品、座椅、道路铺装等方面可以通过仿生形态或色彩装饰进行一些多样化设计,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趣味性。

(二)互动性原则

亲子空间是一个需要亲子双方相互参与的互动空间,强调的就是“亲”与“子”。在进行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时,不能只考虑儿童的游玩模式而忽视家长的存在,将二者分裂开来。应针对亲子之间的相互需求,将孩子与大人的活动内容进行良好的融合,在儿童活动区域加入一些与大人互动的元素,使家长们更有参与性,避免出现“亲看子玩”的距离感和疏忽感。和孩子在一起活动不仅能缓解压力,唤起大人的童心,还能更好地融入孩子、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拉近亲子关系,让孩子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家人的陪伴。

(三)安全性原则

户外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注意力都集中在游玩的项目里,往往会忽视身边一些细小的危险。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对危险缺乏预判能力。因此,在进行住区活动场地设计时应考虑场地、环境设施的安全性。例如,活动场地面积要大,将儿童活动区域进行年龄段划分,防止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娱乐过程中因为拥挤被碰撞。除了场地问题,其他滑梯、秋千、攀爬类等游乐设施都要进行充分的安全考虑,其材质、外形设计、耐用性都需符合设计规范和要求,降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受伤概率,提供安全、舒适的活动环境。

四、住区亲子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一)增添多样性绿化景观

植物是住区空间重要的构成要素,不仅能起到良好的观赏性和装饰性,还能改善气候,对人体健康也有疗愈作用。在进行住区亲子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植物的种类、造型特点、色彩变化进行设计,同时还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习性、安全性,满足儿童与大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

1. 植物装饰性设计

植物廊架兼有建筑的空间特性和植物的观赏特性,将植物景观与休息空间结合起来,既能点缀环境又能供人休憩。图1 为北京通州区一社区的景观长廊,长廊与紫藤树相结合,主体结构由模拟缠绕生长的藤蔓形成,强化仿生形态。地面铺装通过不同颜色的拼色设计,体现藤花花瓣的肌理、形态,形成共生景观。既能休憩乘凉又给来往路人带来了良好的视觉体验。充分利用植物形态特征,展现植物艺术特点,呈现出特色、生动的住区景观。

如图2 所示,对植物的造型进行一些仿真设计,使植物具有典型的形象特征,让不同植物展现出最大特点和观赏效果,体现出自然与艺术的结合。在植物造型设计时,需考虑植物特征、生长速度与造型之间的匹配关系,明确个性化造型的同时进行培育,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的相适应性,又要体现出植物的形式美。多种植物汇集在一起,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有趣,儿童路过时不再会一望而过,加强了儿童对大自然的认知与感受,满足了文化敏感期儿童的心理需求。

2. 植物娱乐性设计

植物除了有装饰作用,还能创造娱乐空间。合理进行景观布置,利用植物特点进行良好的空间组合设计。如圖3,利用植物的生长特性选择一些叶多、生长较慢、易修剪、易成型的灌木组成一个小型植物迷宫。家长能与孩子进行“走出迷宫”的亲子比赛,将趣味性与参与性结合,不仅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迷宫的空间交错、蜿蜒度、神秘度还能锻炼孩子的方向感、思维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让处于空间敏感期的孩子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

(二)增添涂鸦展示景观

涂鸦绘画能够很好地顺应儿童绘画敏感期的发展,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思维创造能力,还能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井盖涂鸦是现在越来越流行的一个绘画方式,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利用画笔给井盖增添一抹色彩。如图4,在住区公共空间,可以开展“井盖涂鸦活动”,让家长协助儿童一起在井盖上进行创作。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平日里看到的动画形象进行绘画,家长则在旁边负责调色、指导给予鼓励共同创作。在绘制时,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激发出来,同时也能寓教于乐,提醒行人注意安全。在日常行走中,孩子看到公共区域井盖上自己的绘画印迹,内心也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在住区空间里也可以置办一个彩绘墙,如图5,一周一个绘画主题,孩子和家长可以在任何时间去进行绘画。家长不会有孩子在家乱涂乱画的烦恼,孩子也能在小区里实现绘画自由。井绘、墙绘既锻炼了孩子和家长的协作能力,又美化了住区环境,让平凡普通的小区景观变得更加有文化艺术气息。

(三)设置趣味冒险运动空间

1. 创意沙坑设计

沙子多变的形态和多样的玩法对儿童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满足和发展了儿童内心的需求和想象力、创造力。细微敏感期的儿童对于沙子的细小颗粒感到格外新奇,想要去触摸、感受其穿过指缝间的流动性。正是由于沙子的不固定性、流动性强,儿童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不同的东西,再加上铲沙、倒水、装桶等整套动作下来,可以很好地发展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和手腕肌肉动作,儿童的情绪和精神上也会获得满足。

利用沙子的密集性和覆盖性可以进行“寻宝藏”游戏,家长可以将玩具或物品埋藏在沙子里,让孩子用铲子或通过自己双手进行探寻和翻挖,进一步加强了孩子特殊的感官刺激,增加了孩子的专注力,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做沙坑设计时,应考虑儿童的使用需求,沙坑应设置在防风处,避免刮风将沙子吹入儿童眼睛里造成伤害。边框设计不宜太高,既要起到拦沙作用,又要避免儿童无法跨越。沙坑外观直线形成的交角最好做成弧形,防止尖角割伤儿童。 单独的方正沙坑显得很单调。如图6 所示,可以根据地块形状、地势起伏设置不同外观造型的沙坑,营造一个地形景观,将沙子和其他娱乐项目有效结合起来进行良好的互动,让整个沙坑空间不再固定和单一,活动样式也变得丰富起来[3]。

2. 趣味游戏设施设计

攀爬、滑梯、钻洞等项目一直颇受儿童喜爱,儿童天生活泼好动,对爬高、跳跃运动有执着的向往。住区里常见的滑梯设施,还停留在传统的圆形或滚筒滑道上。因此,在滑梯项目上我们可以对其造型进行趣味演变,如图7,将滑梯形状用与其相似造型的动物进行设计,例如运用章鱼弯曲飘浮的触角进行多方位滑梯设计,让普通的滑梯形状变得有趣味性。在功能上,可以将功能单一的滑梯进行组合设计,将攀爬和滑梯有效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使用方式,让游戏设施功能多元化,如图8。儿童通过攀爬网爬上去,然后滑下来,不仅大大增加了儿童的玩法,也锻炼了儿童的四肢能力,使动作敏感期的儿童得到极大满足感。

3. 多变化场地铺装设计

年龄较小的儿童面对攀爬网这种比较冒险的设施是不太适宜的,学龄前的儿童由于四肢还没完全发达,注意力不集中,协调能力差,一般只能在平地上匍匐前进。这时,我们在进行草坪设计时,可以将原有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调整。如图9 所示,将平坦地形进行人工挖掘、加入土堆,使其有种凹凸不平的起伏感[4]。儿童在草坪爬行时,家长可以躺在草坪上与孩子近距离接触和照看。凹凸变化的草坪不仅锻炼了儿童爬行时手脚协调能力,还能使儿童感受到自然空间的起伏变化、草地的柔软,增强了儿童空间感知能力。

除了地势变化,还可以利用铺装色彩变化进行设计。儿童往往会被颜色鲜艳的事物吸引过去。如图10 所示,在地面铺装上可以设计一个多种色彩、线路曲折的爬道或走道,儿童可以根据颜色选择爬行道路,沿着划分的线路爬向终点,对于注意力分散的儿童,家长也可以在前面带爬或用小玩具引诱儿童爬行取物完成路线,这种娱乐设计不仅促进了亲子的感情,孩子的方位感、视觉追踪能力、眼球肌肉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空间、视觉敏感期的孩子有很大的帮助[5]。

(四)提供安全舒适活动空间

1. 道路安全设计

住区的道路体系具有交通性和生活性双重功能,需根据现有的线路设施,住区的规划布局合理设计。遵循交通流线清晰、功能明确,因地制宜等设计原则,保证行人与行车安全。选择活动场地时应远离车行主入口地带,设置醒目的车行出入口标识,有利于儿童识别,防止儿童在游憩过程中发生危险。

儿童活动场地道路应分为外部道路和内部道路,外部道路应设计简洁,方便儿童快速进入活动区域,而内部道路设计应满足儿童需求,设置便于儿童奔跑、骑车等趣味道路。游戏器材场地道路铺装应选用具有缓冲和保护功能的塑胶地垫,在儿童摔跤时能提供较大的缓冲力,降低儿童受伤风险。在休息、家长照看区场地铺装上应选择木制地坪,相比石材更具有安全性、恒温性;休闲运动草坪应选用具有良好弹性和柔软度的人造草坪,能有效避免儿童皮肤被划伤。

2. 游乐设施安全设计

在设置游乐设施上,并非提供越多游戏点越好。儿童身處多种游乐设施空间中会感到内心局促、产生压力,对儿童心理产生了一定影响。在狭窄的空间中活动会使儿童发生碰撞事故,对儿童身体也会造成一定伤害。因此,合理分配布局活动空间,采用多种游戏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增加了游戏的多样玩法,在开阔的空间活动也能减少对儿童的危害,使儿童在游戏时玩得尽兴。

游戏器械应选用无锋利棱角,具有稳固性、防滑性等器材。防止器械松动、尖锐物体对儿童造成伤害。游乐设施难度差异较大,需设计由易到难递进式游戏,让儿童先体验较轻松、运动缓和的游戏,进一步挑战运动激烈、难度较大的游戏。促进儿童身心在玩乐中的平衡发展,避免儿童在较大难度的游戏中受到伤害。

3. 空间尺寸安全设计

住区亲子公共空间对于尺寸安全设计规范主要集中在儿童身上。因此,其设计需考虑儿童人体工学和行为习性,满足儿童的年龄尺度和心理标准。

在设置组合式滑梯时,滑梯攀登梯架倾角为70°左右适宜,滑板倾角应为30° -35°,宽40cm,滑梯下铺厚度不小于3cm 的胶垫,防止儿童坠落时受伤。设计楼梯时,与地面形成的夹角不能大于35°,过于陡峭容易使儿童摔倒。阶梯开放式空间尺寸设计应不少于8.9cm 或大于22.9cm,防止儿童上楼梯时被卡住或踩空[6]。防护栏设施设计上,为了防止儿童穿过护栏发生意外,国家标准规定,儿童活动场地栏间距应窄于儿童头部宽度,不超过11cm。

住区沙坑面积一般为10m?-20m?,根据儿童身高尺寸分析,深度以30cm 为宜。沙坑边缘应高出地面,四周设计10cm-15cm 的围岩以防止沙土流失。如设有水池区域,水体应有严格的深度限制,儿童戏水池深度不应超过30cm,有喷泉设置还需注意泉孔大小及水体喷出时产生的压力,防止对儿童造成危险[7]。

针对儿童的游憩草坪坡度不宜过大,应设置为5%-15%,既利于地面排水,也便于儿童爬行、休憩。由灌木丛组成的迷宫,丛高一般设置在0.9m-1.5m 之间,能有效遮挡儿童视线,通道宽应为1.2m,避免幽闭狭窄的空间使儿童产生心慌、不安等不良情绪[8]。

结语

良好的住区亲子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有助于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阶段住区亲子公共空间设计普遍存在活动种类少、设计形式单调、缺乏参与性、安全性等问题,并提出适当设计原则和优化策略。以儿童敏感期理论为基础,总结儿童在不同敏感时期产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及敏感需求,并将理论合理运用到住区亲子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研究发现,儿童对特殊环境的刺激有着一定的敏感时期。因此,把握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抓住儿童的敏感特征,为住区亲子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具有人性化和科学依据的指导,创造真正适应儿童与家长的趣味、多样化的住区亲子公共空间。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