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互叙事视角下野生动物园儿童体验设计研究

2024-01-18林大地

设计 2023年24期
关键词:行为空间

林大地

关键词:交互叙事;野生动物园;儿童体验;行为;空间

引言

野生动物园作为科普教育、物种保护的公共空间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2021 同程旅行的文旅大数据显示,儿童几乎是野生动物园的主要使用群体。但是,我国的野生动物园却具有鲜明的成人主义特征,没有很好地响应儿童群体的使用需求。因此,如何在交互叙事视角下去构建新的儿童体验设计体系,充分满足儿童群体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野生动物园的教育价值,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以此为背景,从交互叙事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儿童游园活动需求,对野生动物园的设计方法进行思考研究。

一、野生动物园儿童体验设计与交互叙事概述

(一)交互叙事概念

“交互叙事”概念最早由克里斯·克劳福德提出,通过交互设计和叙事设计两个部分组成。交互叙事设计定位了受众的特殊需求、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特定技术,可以增加公众的理解力,提高参与性和认同感。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讲故事”的手段吸引观众主动参与,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二)交互叙事与野生动物园儿童体验设计的关系

野生动物园中的主要使用群体是儿童。但是通过目前野生动物园中的管理来看,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儿童的使用需求。例如:园区中的导游图、科普講解牌等都是给成人看的,儿童会经常在园区里迷失方向。动物园常常按照动物的生活环境、哺乳方式进行分类,但是却较少关注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偏好习惯进行规划。因此,将园区中“景观”和“功能”方向的研究转变为“交互叙事”研究,从成人视角向儿童视角的转变是当下野生动物园发展的必要途径。[1]本文从行为、空间、情感方面对交互叙事与野生动物园儿童体验设计进行探索式研究。其实践意义在于提升野生动物园对儿童群体的吸引力,并且更好地发挥科普教育功能。一个优秀的野生动物园儿童体验设计在游玩体验、空间表达方面承上启下,能够给予儿童良好的认知与玩乐感受,见图1。

(三)儿童的需求分析

儿童体验设计与“功能主义”性质不同,儿童的感受将作为重点考虑。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 个野生动物园进行竞品调研,见表1。基于调研可以得出当前野生动物园儿童体验中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4 个方面:(1)互动性较差,游玩体验不流畅;(2)参与感较低,缺少融合设计;(3)没有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差异性;(4)科普教育功能难以发挥。[2] 本次调研采用用户访谈方法进行。通过调查了解到儿童在游园时中的具体行为、用户需求。

儿童游园需求总结为以下3 类:互动与参与,探索与好奇,科普与教育。在互动与参与之中,儿童已经具有的认知和判断会影响游玩体验。年龄及性别差异的意识已经形成,并且会自发地将其置于游玩的情境之中。儿童具备十足的想象力,擅长在实体空间里面融入幻想,创造出超脱于现实的游玩空间。因此,在儿童的行为思考中添加沉浸式的角色认知可以增加其游憩体验。根据探索与好奇的需求,结合对儿童刺激最为敏感的知觉、视觉体验。据调查当儿童身体在游玩空间内不断自由流动时,能给儿童带来强烈的感官体验。参与式的空间交互叙事思考将激发儿童的新鲜感。科普与教育是儿童游园时的基本需求,良好的思考互动体验能增加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在实践中产生认知。隐喻及反思将唤起儿童的情感共鸣,见图2。

二、野生动物园交互叙事设计要素分析

(一)行为:沉浸式的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作为一个现实的概念,是将主动意愿创造出的想法变为现实的主体,并在一定环境情境下施行探究活动的过程。[3] 野生动物园儿童体验设计中融入角色认知思考会使儿童从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体验,同时在情感上也会建立起深刻联系。

根据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建立社会与文化的联系时离不开玩乐。角色认知能给儿童创造一个具有想象力与分享价值观的游戏环境。在野生动物园中,设计师设计特定的叙事线索,可以帮助儿童在“角色认知”过程中对野生动物园的科普教育目的形成深刻印象。儿童从“模仿角色”转化成为“我是这个角色”的模式设定,激发儿童对于角色的认同感。

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要将儿童的注意力聚集到特定的情景空间之中,并按照要求完成情节任务。例如,当儿童身处的实体空间出现了平时接触到的动画片、漫画书等情节人物时,儿童会自发将幻想创造出的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进行融合,并且乐于通过游戏的方式与之互动。与此同时,儿童会在认知过程中形成情感认同,行为会进行相应转变,通过实际行动会进一步加深对于某件事物的理解,并产生兴趣爱好。在整个过程中,儿童会促成换位思考,以便更好地认知、了解世界。

(二)空间:参与式的交互叙事

参与式的交互叙事内涵更加注重儿童的参与感和交流,主张文化的双向传输。据调查,儿童喜欢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待在气氛活跃和专心致志的地方。例如自由游戏、认识朋友、体力活动等这种主动性的活动,这可以使他们更加阳光自信、热爱生活。[4] 野生动物园通过参与式的交互叙事来升华其展示空间,将儿童转变为叙事轴线上的原点,使儿童在参与之中愿意主动接受来自空间的情感传达。

在以参与式的交互叙事来传递内容时,需要将关注点放置到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激发儿童的情感共鸣以及亲子之间的广泛参与,并且加深人群对于空间叙事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儿童的知觉感受作用一般是通过实际活动获得的,例如借助一些滑梯、跷跷板、独木桥等传统游戏设施用作观展的媒介,儿童通过不同材质、形状的游戏元素组合增加了观展新鲜感。交互叙事过程还包括了视觉感受的作用,将相关节点的题材选取为色彩鲜明的卡通造型,可以使儿童形成专属的舒适空间意象。通过触摸、观察等方式,为儿童营造出一个充满欢乐、惊喜的立体叙事空间。

(三)情感:隐喻及反思式的情感共鸣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发展特征、生活方式、游戏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成长差异性。学龄前期与学龄期的儿童已经进入到思维运算阶段,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已经逐渐成熟,语言表达能力、图形图像识别能力、事物认知能力迅速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从对世界的无目的理解转向成有目的的独立思考。并且会用符号来表征事物。游戏水平逐渐以建构性游戏发展成为具有规则的正式游戏。

在叙事过程中融入隐喻可以使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建立起联系,借助儿童对了解事物的已有经验来认知和领悟未知事物。[5] 儿童因每一个细节考虑而产生惊喜,原本熟悉事物因为隐喻的深义而意味深长,从而形成新的生活态度。例如,在野生动物园体验中应当将儿童的认知记忆、情感联想通过恰当的媒介方式與野生动物产生联系,启发式地将科普信息传达给儿童,激发具有深度的思考体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唤起儿童对野生动物保护的使命感。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隐喻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将展览对象转化成适合儿童理解的内容。交互叙事作为一种更深层次表达情意的方式,能更好地传达野生动物园的教育科普思想理念,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

三、基于儿童体验的野生动物园交互叙事设计策略

(一)构建角色认知的交互叙事环境

野生动物园儿童体验能否在儿童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在环境中是否形成了角色认同。将儿童设置在一个有完整故事架构的情景空间中,引领儿童在“实践”中学,寓教于乐。当儿童参与到游戏化的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时,可以加深儿童对于学习经历的记忆,激发对事物的兴趣。

1. 角色塑造

在儿童参观野生动物园时导航设计是必备功能,完善的导航系统能提高儿童游玩的体验与效率。例如,为儿童塑造出一个以虚拟角色身份踏入自然探险的旅程,通过特殊的服装和道具,儿童可以在场景中感受到真实互动和沉浸式的个人体验。根据学龄前期与学龄期儿童年龄阶段喜好的不同,儿童可以选择与自己属相相同的动物角色或者是带有职业色彩的人类角色。进入园区后,系统会按照儿童年龄阶段及使用需求自动规划游园路线。学龄前期的儿童在路线选择上以可爱、易亲近、性格活泼的动物游览为主。在主要空间节点上串联大熊猫、狐猴岛、长颈鹿、考拉等观赏地。学龄期儿童游览路线规划则以地形丰富、主动探索,培养孩子的洞察力为主。通过角色塑造使得不同年龄的儿童都能真实地体验与感受,增加了儿童对野生动物园的整体印象。在到达指定范围内,系统会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角色身份来进行语音讲解,指引路线上结合放置动态电子屏幕来提示将要到达的地点。通过声觉与视觉结合的方式,来增加儿童对具体实物的联想。游玩途中,儿童行走的路线,讲解所听到的声音,以及看的展览内容都会被记录下来。游览结束后,系统会用某种合适的叙事方式自动生成一段话,用来概述此次独特的经历,最终将这段话用来印刷在纪念卡上。

2. 角色扮演

当儿童在园区中由“角色塑造”形成角色定位后,通过开展“角色扮演”式的活动将激起儿童强烈的参与性。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情景活动,完成场景任务有利于角色扮演的实现。通过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后,儿童形成相应的情感认知,并能满足自身体验性需求。园区内所开设科普自然课堂可以让更多儿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动物秘密,通过多样的游戏互动,可以在玩中更好地体验自然的神奇。“奇趣自然岛”是利用沉浸式数字交互技术打造的科普主题乐园,其中“森林壁影”互动项目对园区具有借鉴意义。该项目为儿童提供了一幅幅活泼生动且可参与互动的动态故事画面。项目利用体感剪影模仿的互动方式,创造一个全感官体验的交互叙事空间,完成“角色塑造”。儿童在与虚拟动物的互动中学习到了物种的丰富性,见图3。通过“角色塑造”的交互叙事设定,儿童迅速脱离现实空间环境,沉浸到能实现自主感知、充满想象的空间。

(二)遵循故事化原则,设计多重感官体验空间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野生动物园多为被动式景观设计,在空间内部多以形式与观赏为主,这导致了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交流相对被动。单向信息交流已无法激发儿童的探索乐趣。动物园的景观环境需要引入交互叙事的方式来促进儿童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从而增加儿童、环境、景观空间三者之间的互动体验。

1. 自然环境中感官体验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感官更加敏锐,会更多地依赖视、听、触、嗅、味五感来了解自然事物,接受和处理信息。在设置野生动物展览空间的时候融合故事化情节可以刺激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进行参与互动,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帕洛阿尔托青少年动物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孩子们可以在充满乐趣的游戏环境中探寻科学与自然。在展览大厅与猫鼬动物园之间通过设置攀爬设施引导儿童进行爬行,孩子们在爬行中与动物进行互动感受到了沉浸式体验,见图4。根据研究,儿童经常会被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吸引,并且愿意长时间地沉浸在其中,帕洛阿尔托青少年动物园便很好地响应了儿童的游览节奏。园内的展览空间通过垂直分层被设计成了“自由乐园”,孩子们可以找寻机会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自然,并且可以与各种鸟类进行直接互动。一些自然观景设置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环境体验,例如树根和水池,儿童可以在树上进行探索并且俯瞰各种动物空间,有不同的互动视角。树屋连接着动物园空间,通过绳索桥、梯子、隧道和平台连接动物园中心,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游戏体验,见图5。

莫斯科儿童动物园是一个儿童、成人、动物皆处于平等地位的地方。园区不仅为孩子们展示动物如何自然生活,还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了季节游玩计划。动物园与生物学家、科学爱好者、生物棋盘游戏的设计者密切合作,将旅游路线设置成童话主题,所展示的动物也必须符合故事情节,见图6。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在与动物玩耍的同时也可以相互学习。园区被划分成为几个区域,短途游玩路线中,儿童可以透过围栏与动物进行简单互动。对于游玩时间较为充足的儿童,他们可以选择其他路线——直接来到动物面前进行观赏抚摸,并且可以和工作人员一起照料它们。在每一个区域的旁边会设置儿童游戏区,孩子们可以模仿兔子穿越树洞,或者是模仿小鸟爬进鸟巢,见图7。这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孩子们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游戏、模仿及互动。

2. 虚拟环境中的感官体验

VR 理念在野生动物园中的应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与“野生动物”之间实现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广州VR 动物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大胆创新,将VR 技术与动物的科研、保护进行深度结合,使孩子们沉浸在奇幻体验之中。在每个观赏动物区域的旁边会有一个VR 装置,儿童只需戴上VR 头显就可以沉浸到录制好的视频中。在名为“森林之旅”的项目中,热带雨林中丰富的动物在短时间内都映入眼帘。动物进食、繁殖等画面使人身临其境。恐龙复活体验区借助体感互动和投影技术使小朋友们化身为神笔马良。当儿童在纸上画下一只恐龙后,通过扫描仪将会投射到电子屏上的侏罗纪世界中。儿童可以通过击打墙壁等一系列感应操作让恐龙行走、奔跑,并且帮助它们躲避自然灾害和捕食者的威胁。借助VR 技术的交互叙事让小朋友们了解到恐龙的习性及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见图8。

虚拟体验馆将展示内容与空间营造融合,使儿童参与其中,以增强儿童的体验感并产生情感共鸣。迈阿密Frost 科学博物馆中水族馆的模拟湿地体验区域对野生动物园交互叙事设计具有借鉴意義。该空间内部设计出一处虚拟大沼泽地,一段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故事情节将围绕此展开。当孩子们进入到互动虚拟环境中,沼泽地中的动物角色逐渐诞生。当太阳升起时,儿童根据提示移动木头可以观看水池中的小鱼游动。到了下午的雷暴雨来临之前,部分草地会发现鹿或者鳄鱼巢。随着太阳的下山,周围的环境逐渐昏暗,孩子们可以利用虚拟手电筒发现隐藏的动物。如果保持足够的安静,甚至会碰到罕见的佛罗里达黑豹,见图9。到旅程结束后,儿童会意识到沼泽地中的生物是丰富多样的,为了避免野生动物的灭绝,要树立起保护沼泽地的意识。

(三)设置隐喻性的行为引导

儿童是富有创造力的群体,他们会将自己所看到的画面与亲身经历联系在一起并且加以创造性想象。例如,一名儿童看到图片中在描绘野生动物展览,儿童会回忆起电影中猎人正在捕杀一只奄奄一息的大象,认为人与动物应该是平等的,大象不能被任意肆杀。根据马斯洛所提出来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在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需求之后,然后再升级到精神层面上。体验设计中若想巧妙地引起儿童的情感活动,就需要借助隐喻的手段来表达,以激发儿童对空间的联想感知。

1. 强调反思性隐喻

隐喻具有借此喻彼的特点,儿童体验设计可以借助隐喻在空间本身与交互叙事之间相互托物借义。从而突破传统空间的内涵界限,从而转变成一个可以托物言志的场所。维也纳艺术博物馆陈列了名为“呼唤希望”的大型装置,通过巧妙的隐喻反思激发起儿童对野生动物的关怀。该装置在穿过被烧焦的松树丛林后,会在场地中央发现一丛被复活、重新生长的森林,见图10。人类与其他野生动物在这片森林中和平共处。森林中设置了一个圆形的水池,当蹲下来望向水面的时候,会发现水中映射的倒影并不是自己,而是其他野生动物的脸,见图11。装置中的黑色树木来于附近被野火所烧毁的区域,水中的动物倒影则是被摄像机捕捉到的奥地利本土野生动物所喝水时的画面。当儿童在经历气候危机后,发现了野生动物及植物复苏的可能性,将会与自然建立起更深刻的联系。反思性隐喻可以把野生动物园的科普教育宗旨更好地展现给儿童,并营造让儿童共鸣的情感氛围,获得全新的体验。

2. 强调互动性隐喻

为了更好地满足儿童群体互动的需求,动物园中的公共装置及景观小品可以融入互动性隐喻的思考。以广州太古汇“与你为邻,自然共生”主题动物保护展为例,展览共设置两个分区,呈现环形布局。展区内部陈列着五座动物雕塑,形象题材取自于:北极熊、金丝猴、小考拉、鲸头鹳、小熊猫。艺术家使用快递箱和瓦楞纸等环保材料塑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旨在唤醒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危机意识,见图12。动物雕塑的外围环绕了一圈有趣的图画,内容题材取自从动物到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威胁。设计师借助多种创意感官装置,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类要保护珍稀动物。在中心展区,儿童可通过手机扫码进入线上游戏,充分了解上述珍稀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并为它们找寻适合居住的“栖息地”。在中心展区的不远处,还设置了一个可以与之互动的巨型跷跷板。跷跷板一端是可爱卖萌的北极熊,另一端是穿着防疫服的人类。当艺术装置静止不动时,北极熊将处于跷跷板劣势的一端。而当人们主动站在感应区内,跷跷板则会向北极熊那端倾斜。这个互动在隐喻只要人们为保护动物出力,身处在劣势的野生动物就可以转危为安,见图13。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通过在具体的空间中注入情感元素和文化内涵,将为场所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儿童借助已知事物来了解未知事物,以达到引人深思,给人警示等目的。

结论

野生动物园是集科学研究、动物保护、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场所,对儿童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然而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成人相比较具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基于儿童的体验视角对野生动物园进行设计改进。本文基于儿童在动物园中的活动需求及天性特点,并结合实际调研构建出了完整的设计体系。从行为、空间、情感3 个设计要素得到3 个设计策略。即构建角色认知的交互叙事环境;遵循故事化原则,设计多重感官体验空间;设计隐喻性的行为指导,为野生动物园儿童体验设计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行为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低头族”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研究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