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乡村发展分析:以哈尼梯田周边乡村为例

2024-01-18邵凯欣王鹏程秦桂芬

山西农经 2023年23期
关键词:当地政府哈尼族哈尼

□邵凯欣,王鹏程,秦桂芬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哈尼梯田的生态模型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生态模型的出现直接促进了当地居民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哈尼梯田不仅为周边村落提供了农业生产价值,也成为当地文化底蕴和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哈尼梯田既是其周边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资源所在,也是问题产生的源头。

1 哈尼梯田的历史及生态农耕文明

1.1 哈尼梯田的历史

哈尼梯田是1 300 多年前,哈尼族人在克服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的最宝贵财富,元阳梯田作为哈尼梯田的中心区域和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是当地居民的粮食主产区和当地最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2013 年6 月22 日,在第37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 处世界遗产[1]。

由于相关的史料记载模糊,且年代久远,很难确定元阳哈尼梯田的具体历史发源时间。汉文史书对于哈尼梯田的确切记载迟至明代。《滇南志略》卷二“临安府志”条记述:“所属山多田少,土人依山麓平旷处开作田园,层层相问,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有石梯,名曰梯田。”[2]除此以外,后世的相关记载寥寥无几,且极为模糊。虽然本身的史料记载较少,但并不影响智慧的哈尼族在大山中开展农业生产并形成农耕文化的事实。借助降水和山顶云雾的湿润气息,一茬又一茬水稻在这里种植、收割,成为哈尼族人赖以生存的关键。

1.2 哈尼梯田生态模型中的农耕文化

红河南岸的中低山脉切割了地区,造成这里地表破碎、平地稀少,但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红河南岸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和充足的热量[3]。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哈尼族人民,通过多年的农耕实践,充分利用了此地区的地理和自然气候特点,在山坡上开辟梯田,从事梯田稻作农业,形成了独特的亚热带山地坡面生态系统。

在很久以前,哈尼族人就有着“天人合一”的农耕思想,当地居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极力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哈尼族人敏锐地发现了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即水资源的自然循环,并根据这个循环建立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模型。

据相关学者研究,元阳哈尼梯田在用水方面有完善的“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的生态模型,如图1所示。这样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同时不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通过水资源的整个循环达到自然生态平衡,这也是今天我国很多乡村进行生态保护时使用的手段[4]。

图1 元阳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示意图

哈尼梯田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民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创造性的生存生活方式和熟练运用农耕技术的具体表现,无论是从生态角度还是文化角度,都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梯田是哈尼族人克服了山地水稻种植困难的体现,也是我国水稻种植历史中独特灿烂的组成部分。

2 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哈尼梯田周边乡村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保障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收入,保护梯田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在乡村结构和种植结构上作出相关的政策要求,这既是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新时期哈尼梯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模式的要求。

2.1 乡村结构的变化

受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哈尼梯田周边传统村落的选址基本都在当地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这样既可以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又可以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直接避免了对自然水道的更改和破坏。除此之外,传统的哈尼族村落也基本建设在三面环山、前方一览无余、在地理空间上相对封闭而隐秘的地方[5]。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村落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促使村庄结构发生变化。农业水平的提高使梯田农业的生产先决条件对人们的限制降低,乡村发展方向变得更加多元。

在空间结构上,相较于乡村振兴政策实施之前,当下部分村落已经搬迁至地势更加平坦的地区,有一些人数较少的村落已经实现了统一规划与合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模式已经从以前乡村迎合农业发展的形式转变为农业主动迎合乡村发展的形式。在人口构成上,现在哈尼梯田周边的村落由于其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哈尼族人热情好客的性格,已经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员到此生活,与当地村民一起建设和保护梯田生态。

当下对哈尼梯田的保护体系已经逐渐完善,但为了保障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并没有全部实行偏远山村整体迁徙政策,而是最大程度地保留着自然村落的位置,只有少部分已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村落进行了搬迁。目前政府将重点放在了完善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村民经济收入上,虽然当地村落现代化进程滞后,但在经济收入的提高和政策扶持下,发展劣势并不明显。

2.2 经济收入的变化

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当地政府不仅要保障村民的经济收入,还要注重保护、合理开发梯田和农业文化,这意味着当地村落在推进乡村振兴时不能一味地扩大农业种植面积或者引入科技力量改造农田。于是当地政府从种植模式上入手,在不改变哈尼梯田基本生态模型的前提下引入空间立体种植模型,在登云、鸠妈、丫多等梯田连片的村庄推行“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多收,现已发展“稻鱼鸭”产业348.18 hm2,进而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农业收入。

之后,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哈尼梯田的农业生态价值,在大力保护的基础上加大景区打造和宣传力度,将其建设成为当地特色旅游景点,以此进一步拓宽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渠道[6]。目前,哈尼梯田在旅游淡季(春、夏、秋季)仅靠本地村民经营的酒店、饭店就可以维持旅游业的运转,在梯田景观极佳的冬季,旅游人数较多,部分景区会定期组织当地村民进行哈尼文化表演以赚取观演费用[7],帮助村民增加旅游收入。在当地政府和景区的支持下,村民的收入结构从原本单一的农业生产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整体的收入水平也得到提高。

经济收入结构上的变化代表着当地政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结合哈尼梯田的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切实有效地推行政策,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当地村落仍将继续发展,必将迎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3 问题和对策

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定会对哈尼梯田周边乡村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哈尼梯田的生态文化底蕴只得到了部分发挥,当地在文旅建设上还可以更进一步;村落的发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模式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对策解决哈尼梯田周边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3.1 面临的问题

3.1.1 文旅资源挖掘不够深,相关设施建设不到位

根据目前哈尼梯田及其周边景区的建设运营情况来看,当地政府的政策还是以保护为主,在文化底蕴的挖掘上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相比其他景区,哈尼梯田知名度并不高,受众人群较小,且景区周边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距离较远,未能给游客提供便利,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从而直接影响当地文旅资源的合理利用。

3.1.2 新老农村建设不完善

一些传统村落为了方便农业生产,选址靠近梯田,为避免在改造过程中对梯田及其周边生态造成破坏,传统村落改造不够彻底,而新乡村建设的进程也较慢。在易地搬迁还是原地保留发展问题上,当地居民意见不统一,当地政府也并未提出可以兼顾多方意见的解决措施。

3.1.3 景区建设进度缓慢,收益效果差

当地旅游景区的整体开发进度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很难把握对梯田生态文明的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平衡,又经历新冠肺炎疫情,景区连年亏损。资料显示元阳哈尼梯田景区在2015—2019 年,年度营业额分别亏损679 万元、1 167 万元、6 289 万元、1 783 万元和816 万元[8]。景区亏损不仅导致当地财政收入紧张,也影响部分以旅游收入为主的当地居民正常生活。

相较过去哈尼梯田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了很大发展,当地乡村结构和居民收入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从长远来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梯田本身的特殊性引起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建筑类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作为需要持续性维持具有不稳定性的农耕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上有一定难度,需要当地政府和居民多方努力,引导游客自觉保护。

3.2 对策

3.2.1 加强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挖掘,建设哈尼文化展馆

哈尼梯田体现出哈尼族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对我国当下绿色农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当地政府应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底蕴。

哈尼梯田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水稻种植历史的重要体现,其在农耕文明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承载意义,为提高其知名度,加强对文化内核的保护,可以建设文化展馆,宣传当地农耕文化,让游客更加直接地体验其文化氛围。另外,展馆建设不仅可以保护相关文化,还可以作为旅游景区的展示牌,形成品牌效应,助力旅游业发展。

3.2.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分管新农村和生态农村

当地村落的建设应该秉持“新老结合”的原则,采用新老分管的方式,在附近合适的地理位置建设新农村,鼓励一部分对农业生产依赖性不高的村民入住,改善其生活条件。

新农村交通便利,居民可自由选择外出务工或者从事旅游业;旧乡村建筑则尽量维持原状,打造特色古镇,并在农业种植方面扶持补助旧村落居民,鼓励其进行梯田种植,保障梯田的运作。可分别建设新老乡村,新乡村可以逐渐向现代化发展,作为游客接待区域;老乡村则统一规划,进行文化特色保留和改建,在保障基础设施供给的基础上,村民自由发挥、自由生活。这样既可以保障迁出村民的经济收入,让老乡村的村民在维持正常农耕的前提下保障其经济收入,又保护了梯田。

3.2.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建设进程,联动周边景区

当地政府缺乏资金,在景区投入资金存在一定困难,可以积极招商引资,吸引相关企业入股、入驻,尽快完善梯田景区深入建设,将周边地域打造成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目的地,积极与附近景区联动,打造大型景区产业链,提高游客游玩的趣味性,将景区部分收益用来奖励当地居民,提高居民对景区建设、保护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依托哈尼梯田农耕文化的村落在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独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又因为要保护当地文化,发展受到限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哈尼梯田周边村落发展不断加快,在哈尼梯田“天人合一”生态系统模型的影响下,当地的村落发展将会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会更加重视哈尼梯田本身的生态模型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周边乡村的改造建设将会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居和生态历史平衡”。事实证明,哈尼梯田发展所需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高,但最终达到的效果更好,保护了当地文化载体和生态。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有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应该主动迎合其本身的文化建筑或文化承载,在科技进步与保护开发中寻找平衡。

猜你喜欢

当地政府哈尼族哈尼
英国的“鲨鱼屋”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无人机测温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中国游客在普吉翻船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研究
——以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