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构成及培养策略

2024-01-18周怡宏王冬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高职院校

周怡宏 王冬

收稿日期: 2023-03-23

基金项目: 2023年自贡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轻化工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般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ZYJY23-07)

作者简介: 周怡宏(1998—),女,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劳动教育。

摘  要: 提高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是推动学校劳动教育常态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依据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结合高职劳动教育的特点,从劳动教育理念、劳动教育知识、劳动教育能力三个维度对高职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而且需要学校提供外动力。依据奥苏贝尔关于内驱力的理论,提出要从“认知、行为、评价”三个维度出发,重塑劳动教育“三重”价值;构建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健全“两种”机制,激发教师提升劳动教育素养的内驱力。同时,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构建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圈,为教师提高劳动教育素养提供外动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教师; 劳动教育素养;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4)01-0103-06

一、问题提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到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此,劳动教育被重新提起,我国进入了“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新时期。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是对劳动教育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引起了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关注与思考。近几年,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皆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劳动教育实践。

高职院校作为构建新时代技能型社会的基石,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育的摇篮,应如何回应新时代“劳”育的要求,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新课题。毛平等认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具备差异性、职业性、协同性、创新性、全覆盖的特征,需要从标准、课程、方法、实践、协同、创新、评价、保障8个方面下功夫,做实劳动教育[1]。谭见君建立了“三维度四策略”的劳动教育模式[2]。陈超等则针对劳动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高职院校“一核三阶五维”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3]。整体来看,学者们围绕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劳动教育的教育理论、教学方式、课程模式、评价体系等做了大量研究。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是劳动教育能否取得育人实效、能否彰显育人价值的关键,因此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张炎认为高职院校要积极构建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通过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培训体系,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人力支撑[4]。吴玉剑则认为高职院校面临着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教师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要扩大教师培养的规模,优化培养模式,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力度[5]。目前对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问题和策略方面,缺乏对高职院校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研究。高职劳动教育教师属于教师群体,他们身上具有全体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同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段劳动教育的特殊性,高职劳动教育教师亦具备自身特殊的劳动教育素养。本文将对高职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构成进行探析,提出提高高职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策略。

二、高职院校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构成

(一)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要素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教养和素质的结合,是教师习性与天性的综合,是教师外在行为与内在秉性的融合。教师专业素养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和高度。學术界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教育大辞典》认为,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应具备的心理与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包括良好的个人品德、广博的知识、职业道德、语言素养、教育理论素养、身体健康、能力[6]。叶澜等认为教师专业素养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智慧、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7]。黄友初则认为教师专业素养由教师品格、教师知识、教师信念、教师能力四个部分构成[8]。综上可知,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但教师专业素养中均包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念三部分的内容。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上位概念,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基于此,高职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主要由劳动教育的知识、劳动教育的能力和劳动教育的信念构成。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特征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是高精尖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储备力量,其人才培养具有面向市场需求、注重实践能力的特点,有着其他类型教育难以替代的独特地位。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高职劳动教育在目标定位、教育内容、课程模式、实施体系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1. “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普通本科教育有所差异:前者以实践教育为核心,倾向于直接面向企业和产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后者以理论教育为重,倾向于间接面向就业市场,旨在培养学科体系人才。因此,高职劳动教育强调以“培养高素质一线劳动者”为目标指向,以培养“知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工匠为教育宗旨,牢固确立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目标定位。

2. 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内容

《意见》指出,“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这说明高职劳动教育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适应科技和产业的变革,注重新兴技术支撑,融入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尤其是随着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劳动方式和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劳动教育的内容已不再简单地拘泥于固定的课程内容,而在不断地延续经典、改造传统、顺应时代潮流。

3. “A+B+C+D”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意见》中提到,“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培养模式,即2年校内学习和1年顶岗实习,其学制虽短,但开设的课程并不少。依据《意见》的指导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为“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渗透课程+‘1+X’证书制度”。其中,渗透课程是指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中渗入劳动教育的元素,“1+X”证书制度是指在学生考取技能等级证书的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

4. “双管齐下”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主要通过两条线进行:一是教学线,主要是通过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专业渗透学习、专业实验实训、企业实习等实现;二是活动线,主要包括校内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勤工助学、创新创业活动、自我服务活动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高职劳动教育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三)高职院校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要义

分析高职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构成既要依据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又要遵循高职劳动教育的规律。本研究以学者们对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的相关研究为依据,以高职劳动教育的特征为基点,尝试从劳动教育理念、劳动教育知识、劳动教育能力三个角度分析高职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构成。

1. 劳动教育的理念:愿教

劳动教育理念是灵魂和核心,影响着教师劳动教育知识、能力的自我提升,是教师工作的动力系统。教师劳动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在教师观、教育观、人才观方面。第一,劳动与教育相融合的教师观。劳动教育教师兼具“教育者”和“劳动者”双重身份。首先,教师要从心底崇尚劳动,认同劳动的本体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身体力行,在生活中践行劳动,充分发挥自己作为隐形教育资源的作用。第二,面向实践的劳动教育观。新时代劳动教育已突破了狭隘的体力劳动范畴,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转向要为学生搭建不同场所、不同层次的真实劳动场景。因此,教师要具备面向实践的劳动教育观。表现为,要能够把握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能创设贴合真实劳动环境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劳动。第三,指向“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人才观。教师要正确定位劳动教育的目的,要明确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内涵及行为表现,要以劳动为牵引,将学生培养成能为实现制造业强国发展目标作出贡献的高素质劳技人才。

2. 劳动教育的知识:能教

劳动教育知识是教师胜任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蔡京玉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性知识[9]。相對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专门性职业”的属性而言,依据蔡京玉对知识的分类,劳动教育知识可以划分为四类。第一,关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本源性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相关观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内涵,关于劳动的科学知识。例如,劳动法律、劳动与安全、劳动与经济、劳动与管理、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从事劳动教育所需要的教育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深刻认识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懂得如何基于学情选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安排恰当的教育内容。第三,劳动经验和劳动实践知识。劳动实践知识是教师作为一般劳动者,在日常劳动中所积累的劳动经验,以及在顶岗实习、挂职锻炼、仿真实训等过程中总结的实践知识。高职劳动教育强调实践性、社会性、服务性、创新性,作为劳动教育教师更要与时俱进,要及时把握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劳动技术等新变化,洞察产业行业发展新趋势。第四,支撑渗透性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通识类知识。通识类知识是体现高职劳动教育教师精神世界、文化底蕴、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开设渗透课程是高职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路径,这就要求教师拓宽知识面,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知识,从学科的交叉中找到开展劳动教育的契机。

3. 劳动教育的能力:会教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为达成教育目标所表现出来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关系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高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跨界挖掘整合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能力,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当前,以技术性、生产性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已难以适应新时代文化、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基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而形成的劳动形态格局正逐渐发展为多种形态叠加的形式,各个劳动要件的耦合空前复杂[10]。因此,劳动教育已不能拘泥于固有的课程体系。教师要具备跨界整合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能力:(1)教师能跨越学校界限,联系企业、观察与跟踪企业发展态势、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改进和产品研发,从真实的劳动场域中挖掘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2)教师能跨越知识界限,对劳动教育课程内部所涉及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3)教师能跨越学科界限,在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教学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第二,劳动教育组织与实施能力,主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高职劳动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活动线和教学线进行,两条线皆强调学生在劳动情境中进行探索创造与实践,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素养。因此,劳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离不开劳动教育情境的创设,教师要依据延展性、可塑性、趣味性的原则,从多元的劳动场景中筛选符合高职学生身心特点且与课程相关的普遍情境、典型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综合调动脑力和体力。第三,评价劳动教育质量的能力,主要解决“教得如何”的问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强调增强学生劳动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仅仅考核学生劳动成果的结果性评价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能够设计劳动教育评价的维度,掌握评价的手段,将平时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渗透学生劳动实践的全过程,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监测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背后所反映出的劳动精神做出科学评价。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3+2内驱外推”策略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内驱力,也需要学校通过一体化培训和营造良好的校园劳动教育生态系统,为教师提高劳动教育素养提供外动力。

(一)以“三维循环”激发教师提升劳动教育素养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真动力。奥苏贝尔将内驱力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类型。依据奥苏贝尔对内驱力的划分,将从“认知、行为、评价”三个维度出发,构建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三维循环”培养路径。

1. 认识:重塑“三重”价值,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

认知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会影响教育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因此,要诱发高职教师提高自身劳动教育素养的行为,必须重塑教师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知。第一,要重塑教师对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不简单地等同于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并能够依据自身专业特点,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进而将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要重塑教师对劳动教育经济价值的认识。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合力育人,夯实产业后备人才的技能技术基础,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第三,要重塑教师对劳动教育社会价值的认识。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12]新时期,我国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以工匠精神感染高职学子,有助于他们在社会建设中贡献力量,护航民族复兴之路。总之,学校要做好劳动育人的思想引领,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专家讲座、主题演讲比赛等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三重”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育人价值)的认识;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在校园微信公众号上设立劳动教育栏目,推送并征收相关主题的文章,引发教师对劳动教育价值的思考;可以抢占自媒体高地,利用校园官方抖音号推送劳动价值的相关素材,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价值的论述、劳动创造幸福人生的真人真事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荣誉感,促进教师劳动教育信念的养成,以精神培育催生教师劳动教育素养发展的认知内驱力。

2. 行动:构建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激发教师自我内驱力

教师劳动教育专业化是高职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提升的目标和方向,其涵蓋的劳动教育理念、劳动教育知识、劳动教育能力可以依托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以“以劳促全”为共同价值目标,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三个塑造为共同使命愿景,以“幸福感、归宿感、认同感”为共同归宿,而构建的一项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学习模式。共同体的成员包括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思政教师、企业行业师傅、行政人员、科研人员等,每位成员皆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交流思想、寻求帮助和分享经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依托院系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集中探讨劳动教学中的问题,共同学习其他院校可推广、可复制的劳动课程建设经验,继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二是依托互联网,打破时空局限,构建线上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组建不同形式的虚拟学习组织,如劳动教育专业知识交流群、教学方法交流群、劳动教育能力交流群、劳动教育课程教案分享交流群等。高职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有着组织的开放性、成员的多样性以及教育实践的丰富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为保障学习共同体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学校要为共同体职能的发挥提供保障。例如,学校要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开辟校企合作训练基地,提升教师劳动实践技能;学校要从顶层设计规划共同体的发展战略,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细则服务于共同体的发展;学校要为共同体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使共同体的发展获得政府、企业行业、兄弟院校等的协助和支持。

3. 评价:健全“两种”机制,激发教师附属内驱力

心理学上认为,激励是持续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它可以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内心渴望成功,并朝着期望目标不断努力[13]。因此,学校要健全评价制度和绩效激励制度,激发教师提高自身劳动教育素养的附属内驱力。第一,学校要依据上级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内涵,优化评价机制。劳动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教师劳动教育的质量进行诊断,引导教师及时调整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因此,学校要遵循客观性、可测性、系统性、导向性的原则,对教师劳动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由于高职劳动教育具有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评价的主体应涉及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领导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含:(1)师德师风、日常出勤、教学成绩、教学工作量、科研任务完成情况等基础性考核评价;(2)教师课堂检查、课程管理、课程考核等劳动教育课程过程性评价。第二,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教师绩效奖励机制纳入顶层设计。例如,学校可以在职称评聘、专业发展、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成果优异、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加大对劳动教育科研工作的资金支持及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并将劳动教育成果纳入学校教学成果奖的评定范围;可以在原有的职称评定体系上,联合行业企业、协会、社区等社会主体,设定一些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被社会认可的荣誉称号或工作室建设,以教师劳动教育素养作为荣誉评选的参考依据,如“劳技人才模范奖”“创新型劳模工作室”,以此鼓励劳动教育教师设定更高的专业发展目标,激励其不断精进专业。

(二)以“培训+劳育生态圈”诱发教师提升劳动教育素养的外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事物的发展仅靠内因是不够的,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14]因此,要提高教师劳动教育素养,不仅要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也要通过培训、环境等手段激发教师发展的外动力。

1. 加强教师培训,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据此,学校教务处、人事处应当牵头组织,将劳动教育纳入培训体系,为教师提高劳动教育素养提供平台。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1)科学的劳动理论知识,如劳动关系、劳动法律等方面的知识;(2)对最新劳动教育政策文件的解读;(3)对优秀劳动教育案例、国外劳动教育实施经验的学习;(4)对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的讨论;(5)信息化、职能化的创造性劳动内容。培训的形式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专家讲座,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劳动课程建设专家报告会、劳动教育发展论坛、劳动教育交流研习活动等;可以加强与区域内普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输送劳动教育教师到兄弟院校进行专业学习,提高教师劳动理论水平;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优势,将培训搬到劳动实践场所,组织教师到工厂或企业参与培训学习,与企业工匠共同劳动,从而帮助教师实现劳动知识的更新和劳动技能的迭代。

2. “三维”发力,构建劳动教育生态圈

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勒温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和他环境的作用。”[15]基于这一观点,学校应将劳动教育渗入校园制度、校园活动、校园精神,从这三个维度发力,构建良好劳动教育生态圈,从而“以外驱内”激发“内驱力”,引发教师提升自我劳动教育素养的行为。第一,凝练校园劳动精神。学校可以依托职业教育宣传周、校庆等活动,挖掘教职工身上刻苦钻研、爱岗敬业、实干苦干的劳动精神,宣扬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典型故事;可以主动抢占新媒体阵地,推出可视性高、互动性强的劳动教育宣传作品,增强校园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第二,规范相关制度,打造劳技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结合相关文件要求,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明确劳动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形成“三全育人”的劳动教育局面。第三,丰富校园劳动活动。学校要积极开展“劳动模范进课堂”“时代工匠进校园”“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讲座”“劳动文化节”等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师生理解劳动内涵,践行劳模精神。

参考文献:

[1] 毛平,黄金敏.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特征及实效性路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4):48-51.

[2] 谭见君. 高职院校“三维度四策略”劳动教育模式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2(17):103-107.

[3] 陈超,欧彦麟. 高职院校“一核三阶五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2(20):102-106.

[4] 张炎.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85-89.

[5] 吴玉剑.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培养的困囿与突围[J]. 职教通讯,2022(3):76-82.

[6]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卷2)[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6.

[7] 叶澜,白益民,王枬,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0.

[8] 黄友初. 教师专业素养:内涵、构成要素与提升路径[J]. 教育科学,2019(3):27-34.

[9] 蔡京玉. 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性欠缺及补偿策略探讨[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11):6-9.

[10] 姜宇航. 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的关键能力及养成路径[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07-112.

[1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12]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 (2013-04-28)[2023-03-01]. https://www.gov.cn/ldhd/2013-04/28/content_2393150.htm.

[13] 邓梓君. 双因素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机制优化策略研究[J]. 教育科学论坛,2021(24):29-34.

[14] 王国炎.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70-71.

[15] 张学良,邵东燕,张富利,等. 勒温场动力理论视阈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的激发探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2-85.

The Composition and Training Path of Teachers’ Labor Education Literac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Yihong1, WANG Dong2

(1.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Health and Rehabilitation, Zigong 643000, China;

2.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Mianyang 621000, 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the labor education literacy of teachers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norm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 labo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mposi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the composi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labor education literacy is analyz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labor education idea,labor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labor education ability.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literacy of labor education not only needs the driving force of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but also needs the external power provided by schools. According to Ausubel’s theory of driving force,it is proposed to start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ognition,behavior and evaluation”,reshape the “triple”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build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unity for labor education teachers,and improve the “two”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internal drive of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labor education literacy. At the same time,schools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build a good ecological circle of labor education,and provide external impetus for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labor education literacy.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education teachers; labor education literacy; training path

(責任编辑:姜聪瑞)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高职院校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