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多元评价的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2024-01-18刘玥杨鑫哲翟一鸣王忠山姜兆亮韩泉泉张柏寒

高教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素质能力工程教育综合评价

刘玥 杨鑫哲 翟一鸣 王忠山 姜兆亮 韩泉泉 张柏寒

摘  要: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实施是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政策,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推行也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列出新的标准。通过厘清多元评价体系下的培养要求,总结十项工科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并基于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作实践探索,形成“3+2+5”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拓展培养的新模式。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持续追踪这一模式对大学生不同素质能力提升的影响,并利用区分能力板块条件下的培养模式量化效用分析,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持续优化这一拓展培养模式的项目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教育;综合评价;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2-0151-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re the major policie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reform has also listed new standards for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y clarifying the cultivation requirements under the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we summarized ten quality competencies that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possess, and formed a new model of "3+2+5" quality competency cultivation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f Shandong University.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ata analysis, the impact of this model on the improvement of different quality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continuously tracked, and using the quantitative utility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boards conditions of distinguishing competency, the project system of this extended training model is continuously optimiz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1]。工科大学生是工程师队伍的后备军,抓好工科大学生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聚焦国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提高工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目标,探索实践与工程教育、新工科建设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相适应的、面向多元评价的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规范。近年来,新工科建设又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包括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领域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实践,体现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学生素质能力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2]。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并对每一项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3]指出,对于非技术性质的毕业要求可按照“能力要素”进行分解。比如,在“职业规范”这条要求中,指出,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在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是指工程团体的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职业操守,不同工程领域对此有更细化的解读,但其核心要义是相同的,即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等。认证标准描述的能力可以通过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等实践环节来培养和评价[4-5]。

(二)  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大学生素质能力要求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是在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下、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在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硬实力的背景下全面启动的,并为21世纪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6]。自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4年来一直围绕着如何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产业的新型工程需求人才进行关于新工科教育和发展的研讨和实践。围绕“新工科”的内涵——“五个新”: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7],有必要廓清未来的工程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新素养。

为了培养未来工业和社会需求的工科技术人才,未来工科毕业生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和知识、技能和素养等要求同时,还需要具备适应新工业革命时代的更全面的态度、能力和素养。美国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ABET)制定的本科工程教育一般标准中也列出了包括伦理责任、有效交流、有意识并致力于终身学习等能力素养要求[8]。

(三)  面向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大学生素质能力要求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以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为对象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中明确指出,要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形成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9]。体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二  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拓展培养新模式

在山东大学“致力于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引领下,机械工程学院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机械科技发展前沿,综合多元评价体系要求,总结了十项工科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并形成了“3+2+5”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拓展培养模式。十项素质能力包括:宽厚的专业基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富有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较强的团队精神与组织能力、较强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良好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意识和适应能力、心理与身体健康发展能力。这些能力要素既体现了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内在追求,又蕴含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着重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确定“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三个模块为必修模块,学校层面的三个必修模块着重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团队精神、组织能力等。

“主题教育”:围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品德修养、道德规范和爱校荣校等主题开展的各类引导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和综合素质提升。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要求学生每学期需参加至少4学时的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必须于规定的修业年限内获得1个学分。

“社会实践”:包括为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所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使学生认知社会角色,适应社会规范,提高社会服务技能。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要求学生每学年需参加至少8学时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必须于规定的修业年限内获得2个学分。

“志愿服务”:包括围绕社区建设、会议赛事、支农支教和勤工俭学等方面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劳动意识,营造人人都做志愿者、志愿服务从身边做起的良好氛围。学生必须于规定的修业年限内获得1个学分。学生毕业前进行审核,共需参加至少32学时的志愿服务。

(二)  着重提升学科能力

学院结合学科专业实际,确定“学术活动”“研究创新”为学院层面两个必修模块,着重扎实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开阔国际视野、提升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等。

“学术活动”:包括为提高学生学科专业水平,组织开展的各类专业讲座、论坛、培训和交流等学术活动,不断加强学风建设,优化学术生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科学严谨的学术思维。学院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要求学生每学期需参加至少4学时的学术活动。

“研究创新”: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的学科专业相关的创新项目、竞赛、培训和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项目化参与,养成崇尚创新的良好习惯,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成果。根据成果实际,记录学分。

(三)  注重实现特色发展

将“身心健康”“文化艺术”“就业创业”“社会工作”“社团经历”确定为学生发展的五个选修模块。五个选修模块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特色成长。

“身心健康”: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包括组织学生参加促进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各类体育运动类比赛、训练及心理类培训、讲座等。根据参加情况,记录学时。

“文化艺术”:进一步深化文化育人成效,推进美育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包括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表演、展演、展览、比赛和训练等活动,根据参加情况,记录学时。

“就业创业”:着力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与素养、创业精神和生涯规划能力,使其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包括组织的各类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项目、培训、竞赛以及实习实践活动,根据参加情况,记录学时。

“社會工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组织协调能力,培养责任担当,包括加入学校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并承担一定的职责,或担任学生干部参与各项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经过考核,方可记录学时。

“社团经历”:充分发挥社团育人活力,包括加入学生社团,或参加社团组织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根据社团经历,记录学时。

原则上,拓展培养项目每32学时计1学分,各板块拓展培养时长不设上限。拓展培养计划修满8学分后不再进行学分置换。本科生需修满8个拓展培养学分,且包括学校必修的“主题教育”1个学分、“社会实践”2个学分、“志愿服务”1个学分,学院要求必修的“学术活动”1个学分、“研究创新”1个学分。

学院进一步细化了这一拓展培养模式的项目,制定了拓展培养项目动态表,包括学分认定方式、开设学期、记录方式和记录细则等。根据数据跟踪统计,这一拓展培养模式的十个主题模块,基本涵盖了综合多元评价体系下的十项素质能力要求的需要,如图1所示。

三  培养模式效用分析与优化

为增强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效,要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到拓展培养全过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持续优化这一拓展培养模式的项目体系,不断健全培养模式评价机制,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  区分能力模块条件下的培养模式量化效用分析

通过拓展培养数据系统导出学生不同模块的活动参与认定分数,并通过个人自评和他人互评两种方法,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对学生每项素质能力进行量化赋分,经KMO和Bartlett检验进行效度验证、克隆巴赫信度系数进行信度分析,取得了234份有效个体数据。通过对这些个体的活动参与分数与素质能力分数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活动内容板块设置的合理性和对学生能力提升的相关性进行验证。为了提高操作性,假设入学时所有学生的素质能力没有差距,由于高中学校普遍偏向注重成绩,素质教育开展程度较低,故假设有一定合理性。通过对相关程度的强弱进行分级,形成了相关性矩阵示意表(表1)。该表直观地展示了各项能力素质与相应的培养板块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为明确大学生特定能力培养目标导向下应开展的活动内容提供了数据支撑,并为不断完善这一拓展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  素质能力培养模式优化提升

素质能力拓展培养模式建设的流程如图2所示。要优化提升,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工作方法、目标定位、方法创新、载体设置和渠道拓展等方面协同发力,将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10]。

1  促进成长,服务大局,不断优化素质培养模式内容设置

一是从横向来说,要设置覆盖面更加广泛、内容模块更为齐全的素质拓展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要以目标为导向,制定素质拓展培养大纲,以学生成长为主线、五育并举,针对不同年级分阶段、分层次、有侧重地来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如对于大一年级学生,注重于适应性主题教育、身心健康、文化艺术和社团经历活动,帮助学生在第一课堂发展宽厚的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对于大二年级学生,注重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社会工作,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感,并在活动过程中锻炼自身的沟通表达能力;针对大三年级,则主要注重于学生的学术活动和研究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大四年级学生则主要发展的是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针对不同模块活动对能力提升方面的不同,以及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还需进一步完善拓展培养体系模块化建设,建立拓展培养课程体系,通过记录式、学分式、综合式三种考察方式的结合,完善学分置换规则,促进学生各类别活动均衡参与,实现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

二是从纵向方面考虑,一种能力的提升是一项或多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依靠活动版块的设置,更需要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索,达到1+1>2的效果。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因此,在主题教育方面,要深度挖掘专业课教学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形势政策课进行融合,使全员参与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在国际视野能力建设方面,要深入探索海外学术交流新模式,通过邀请海内外知名校友,加强与海外高校合作等形式,挖掘海外师资力量,开设全英文课程、英文讲座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发挥国际留学生的作用,加强国内外学生之间的交流,推进素质拓展活动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补、互相促进;经过多年探索,工程教育更加注重“回归工程”,这逐步成为业界的共识和今后改革的发展方向[11]。在就业创业方面,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竞教融合等大胆实践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  精准评价,着眼长远,持续提升素质培养模式社会实效

一是要探索拓展培养体系的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制度规范和操作细则,建立完整的评分记录体系,通过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相关活动的经历和成果,帮助学生认清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各项活动,促进能力素质的均衡发展,提升社会竞争力,努力使“素质拓展活动成绩单”成为学院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二是要构建动态管理体系,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后台诊断性分析,识别分析学生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不足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形成“体检报告”,科学评估素质拓展活动育人成效。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促进其形成积极的行动选择,根据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提出改进措施,努力提升学生在校素质能力发展,使素质拓展活动成为帮助青年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社会认可的“通行证”,使学生的素质能力真正能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三是要持续优化素质拓展培养体系的制度规范和实施细则,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搜集老师、学生的意见反馈,完善素质拓展活动课程体系,使之与作为“第一课堂”的课堂教学有效补充,互相融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是要建立毕业要求相关能力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就业单位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并利用评价反馈结果实现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任伟成,翟羽佳,李富平,等.工程教育專业认证背景下毕业设计(论文)培养模式探索[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2):100-105.

[3]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11月修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41(1):1-4.

[4] 文孝强.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达成度评价指标[J].高教学刊,2020(16):19-22.

[5] 李娜,李豪,朱德荣.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多元化、过程化考核方式与实践研究[J].长江丛刊,2023(9):116-118.

[6] 贺玉海,王勤鹏,吴洁,等.“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路径[J].航海教育研究,2022,39(1):1-8.

[7] 王斌楠.“新工科”背景下省域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20(4):94-98.

[8] 焦连志.“新工科”建设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21(1):123-128.

[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1):2-7.

[10] 张应强,黄捷扬.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与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62-71.

[11] 夏小华.新工科人才的工程素质及其培育路径[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4):377-382.

猜你喜欢

素质能力工程教育综合评价
提升纳税评估人员素质能力培训策略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浅谈报纸版面主编的职责及应具备的能力
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下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郑州市各县(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