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视角下语篇分析的线性表达

2024-01-17吴明敏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子目标连贯语篇

吴明敏

(嘉兴大学 学报编辑部,浙江嘉兴 314001)

人的注意指向、记忆广度、记忆容量等特质都会影响语篇的理解,与一般读者不同,编辑除上述特质外还要分配注意和存储工作记忆,然而工作记忆容量有限,也不可能储存大量原话,一般只能回溯个别有突出意义的内容,如此形成的语篇意义是否能代表作者的本意也就因人而异。编辑不论自身学识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对各个专业领域内的长语篇作出客观判断都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当前的语篇分析辅助工具大多以语篇摘要为分析对象,并不能从功能上满足长语篇分析需求。在机器分析语篇方面,RST Tool是一种以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RST)为框架的计算机辅助语篇分析工具,它从系统功能角度通过句际或结构段之间的关系对语篇进行宏观分析,进而得出语篇的摘要,[1]但其分析过程复杂,需要编辑做大量的关系判断且目前尚无法分析中文语篇。

为尝试一种简单易行的语篇分析工具,本文从语篇产生和理解两方面,以子目标为基本单位描述语篇内容的推进过程,希望减轻编辑的作业负担,使编辑以便捷的方式理清作者的本意,也为客观评价语篇提供一种方法。

一、分析对象及分析视角的确定

(一)分析对象

1.分析对象--语篇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2]7“语篇与非语篇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有语篇特征(衔接和连贯),后者没有”[2]9。本文以文史哲类学术论文为代表性语篇,主要体裁设定为议论体。之所以要说明体裁,是因为不同体裁能使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理预期,如议论文常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叙事体常按点题-指向-进展-结局-回应等时间序列,它们既是作者的写作路径也是读者的心理预期,这种心理预期直接影响语篇的易读性。

2.语篇是书面形式的言语作品

语言产生包括口语(言语)产生和书写产生两种。认知神经心理学家认为书写是言语的副产品。[3]书写产生和口语产生涉及相同的信息表征和相似的加工过程,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音韵信息在正常人的书写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音韵中介)。[4]Bock认为口语产生包括三个主要加工阶段:信息加工、语法加工和韵律加工。语言产生过程是从讲话者将意图转化为概念信息开始。[5]Van Galen认为书面语产生包括概念准备、词条选择、拼写编码、运动编码和执行运动程序。[6]Bonin、Fayol和Gombert的研究也发现书写命名反应时长于口语命名反应时的差异并不是由前期的概念层、语义层导致的,而是后期的拼写编码阶段所致。[7]英国当代语言学家Halliday也认为“语篇”既指书面语语篇也指口语语篇。[8]Зарубина认为:“语篇是书面形式的言语作品,它属于交际中的一个参与者,是完结的和组合精确的言语作品。”[9]140之所以语篇是“完结的精确的言语作品”,因为语篇在筹划阶段也会像言语一样有思维上的停顿、重复、改正、插入等边计划边实施的情况,书面语的书写过程,一样会出现转移、倒置等失误,但它不像口语受时间限制,因而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整,最后自然会形成“完结的精确的言语作品”。书写肌动或言语肌动在产生之前,书面语规划和言语的规划都经过言语规划阶段--前言语信息阶段。

前言语信息阶段包括宏计划和微计划,其中信息的次序产生于宏计划阶段。宏计划就是实现意图的整体计划。[10]485Красных也指出,语篇是言语思维活动的产品,它首先形成于作者创建之时,并在受众的理解过程中一次次获得新生。[9]144话语生成中的思维过程--言语计划,既是话语形成的一个阶段,也是书面语语篇形成之前的思考阶段,因此口语的言语计划相关理论不仅适用于话语语篇分析,也适用于书面语语篇分析。

由上,书面语与言语的产生涉及“相同的信息表征和相似的加工过程”,“语篇是书面形式的言语作品”,故本文同时采用书面语和言语产生两方面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二)分析视角

1.作者立场和读者立场

作者立场即从语言产生的立场观察语篇,读者立场即从语言理解的角度观察语篇。作者立场可以理解为语篇整体性的形成是将意识转化为时空表象,再将其命题化的过程,最后呈现的是一种线性表达。而读者立场则可以描述为语篇整体性理解是通过对命题的记忆和连接,建立一个有组织的语篇结构的过程,是通过阅读形成的一个解释性结构,反映被接受作品的衔接性和连贯性。[10]409-439

就两者关系而言,作者和读者通过语篇实现“交际”的两面,是事实上的、时空分离状态下的一种“言语”交际,作者生产语篇,读者产生与之对应的、“高等级”的图式性语篇,且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图式。

2.第三者视角--编辑立场

对特殊的读者--编辑来说,其作业的目的就是查错和润色,但前提是理解和梳理。编辑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构建衔接和连贯的过程,但还伴随着按某种定式设置的心理监测。编辑建构的解释性语篇结构除带有自身的认知外,当然还应包含作者的错误和“偏误”。当这种结构与作者的表达接近时,作者隐含在形式和内容之中的意图才能被客观挖掘出来。这些意图就是子目标,反映作者的写作路径。编辑立场即编辑通过心理巡视挖掘子目标、排列子目标进而识别子目标推进过程中的错误和“偏误”。

二、语篇分析基本单位子目标的确定、特点及其划界依据

(一)子目标是实现目标的基本单位

从言语产生过程看,话语者的意念转化为信息,再由信息进入言语计划称之为宏计划。[10]484对语篇来说,作者通过音韵中介实现写作意图的过程同样经历宏计划,即决定信息的内容并安排其出场次序。宏计划的实现不是一步就能达成的,而是分阶段的,表现为子目标的推进。[10]484

语篇的结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功能--产生语篇整体意义,不同的结构可能产生同一种功能,而同一结构在不同场合下同样会产生不同的功能,这个结构是如何产生和延展的就是一个过程,我们关注的就是这个“过程”,例如,要从x地到y地,要决定出发时间,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要经过哪些地方,在哪里转向,怎样最经济,等等。宏计划通过子目标一步步实现,子目标构建的最终结构形成了整体意义,即一种由结构产生的功能--1+1>2的语篇意义。

子目标在宏计划过程中充当核心要素,其实施构成了意图化的句子或句组集合。因此,将子目标作为语篇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合理的。

(二)子目标的特点

1.子目标分层且以命题的形式出现

从读者和编辑立场看,语篇的理解一定是分层的,我们理解语篇时进入记忆存储的不是原词而是命题,[5]423命题存储是分层的,所以,语篇的理解一定是分层的。Kintsch用重复原则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通常一个句子有几个命题,如“那个埃及国王建造了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就有三个命题,命题一:那个国王是埃及人;命题二:国王建了一个金字塔;命题三:金字塔是巨大的。如果命题有一个共同的主项,它们就能连接起来,前两个命题可以连接起来,因为它们共享主项“国王”。命题二从属于命题一,命题三从属于命题二,因为重复了“金字塔”,任何一个重复前面命题的一些或全部主项的命题都从属于该命题。[10]423-424

语篇由诸多命题组成,这些命题不断黏附新信息,形成从属关系--层级关系。作者将意念命题化,而读者储存和连接命题,进而表明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语篇对他们来说都必定是一个层级化的系统。最底层的子目标就是一个个命题集合(微观结构),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一串串葡萄”,几个底层子目标通过一些规则推衍出一个复杂命题,即上一层子目标,这就是Van Dijk所说的“宏观结构”[11],也就是篇章的底层语义表现,是在具体句子意义基础上界定的篇章的局部和总体的语义连贯。

2.子目标的相对独立性

子目标大于或小于段落,各小句具有意义上的向心性,每个子目标都有相对独立性,具有超句子统一体(1)超句子统一体,指语篇组成部分中最大的句法单位,是一组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的句子,说明被描述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参见洛谢娃的《如何建构语篇》(1980年版,第60-61页)。的特点。子目标在议论文中常作为一级、二级或三级标题出现,是某个层级的标识,它的功能在于先行激活读者的某种语境或图式,也起到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命题因概念突出而进入了读者的焦点中心。但概念突出却不一定要明示,子目标常隐含在语篇中,如底层的子目标大多不明示,而是通过上一层级或语境或心理稿本等与整体形成连贯。

(三)子目标间的划界依据

子目标之间的边界是如何产生的,划分依据又是什么?心理语言学家Beattie分析了一些长于30秒的语段后认为:一个周期以内的句子比跨周期的句子具有更大的概念连贯性;这些周期牵涉到把某些交际目标加工为一系列言语行为,其结果就是一个更为连贯的语段,当说话人把焦点转移到新的目标或子目标时,一个新的加工周期又会开始,产生另一个连贯的语段。[10]504“把子目标加工成一系列言语行为”,“子目标”属于宏计划过程,“加工”过程属微计划,周期间隔点在宏计划和微计划交替时产生,周期之前或之后的句子自然更具连贯性。因此,根据Beattie的实验结果可以认为,子目标之间的划界依据就是在宏计划统御下句子间是否“更具有概念连贯性”,其具体分析见下文实例。

三、子目标为语篇分析基本单位的实例

现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12]一文(以下简称《订补》)为基础列举说明。此文的意图(总目标)是订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的一些辑录谬误。

(一)子目标层级关系示例

1.子目标分层且以命题形式出现

作者确定了五个子目标,这五处(五人)按他们在《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著录的先后立目顺序依次出场:王廷宰-沈青崖-蒋元龙-陈熙-朱丙寿。作者将这五人的名字作为子标题明示,但其命题实际为“某某条中存在的错误”,分别以A、B、C、D、E表示,如A的命题为“‘王廷宰’条中存在的错误”,如表1所示。从编辑(读者)立场来看,这些命题由底层逐层推衍而来,由下而上:宏观结构Ⅰ-宏观结构Ⅱ-宏观结构Ⅲ,子目标A-B-C-D-E构成了文章的顶级宏观结构Ⅲ。为便于描述,本例只选用子目标A为代表来阐述,B、C、D、E部分的分析方法同A,不再赘述。A的多个子目标嵌套成系统性层级关系并产生连贯,A的低一级子目标为A0、A1、A2、A3、A4;A1的子目标即再低一级的子目标用A11、A12、A13表示,其余类推。

表1 作者立场及读者立场下《订补》子目标A的层级平面图

2.层级关系--隶属和并列关系

A部分共分四层,图中阴影部分为底层子目标,其内容分别是:

A01:王廷宰,《提要》称其“字鹿柴……号毗翁”。

A11:按朱彝尊辑……说他“字毗翁,号鹿柴”。又所附“诗话”叙及……因此,关于王廷宰的字号,朱彝尊这里的介绍应该是可信的。

A121:再者,李日华……又其《六研斋笔记·三笔》……每到春来一县香。

A122:李日华生卒年明确……因此,王廷宰的“毗翁”,绝对不可能取于明朝灭亡之后。

A13:同时,崔建英先生……著录原书卷端题……也可以看出“毗翁”正是王廷宰的表字而非别号。

A21:王廷宰原籍……其原籍有关地方文献,介绍他的字号反而每见错误。……受了此类地方文献的误导。

A22:另外,清中叶……李秋锦……王鹿柴《满江红》一词云……鹿柴名珏,字侣石……这里称“鹿柴名珏,字侣石”,很可能是误将王廷宰当作了另一个人。清末丁绍仪又据此将“王鹿柴《满江红》一词”辑入……这自然也不可采信。

A23: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将“毗翁”的“翁”字单独作为老年人来理解……乃是不熟悉古人的称谓习惯所致。

A31:王廷宰的“宰”与“毗”……符合古人“名字相应”的原则……一个系统的梳理。

A41:此外,王廷宰生卒年不详。……可以知道他是李日华……朱彝尊……李良年的前辈……《提要》以之大致排在……时代明显太迟。[12]

作者的写作过程由宏计划到微计划自上而下铺展开来,读者的理解过程则由微观结构到宏观结构自下而上收缩而成连贯。

(二)子目标相对独立性和连贯性示例

如前所述,一个子目标可涵盖若干段落,如A、A1、A2等,但也可能只有一个句子,如A0。A2由三个底层子目标A21、A22、A23推衍而来,其表述不一定是原词,而是一个底层概念或是存储在读者工作记忆中的命题,这个复杂命题可大致表述为“他引错误及其产生原因”。命题的主项之一“他引”使得A21、A22、A23各项产生向心性且都指向A2,因此A2也具有了相对独立性。表1的阴影部分为底层子目标,每个子目标又是一个个命题集合,分别具有相对独立性,他们的合集形成了微观结构。表中除底层子目标外,各层子目标都由低一层子目标推衍形成“复杂命题”。这些复杂命题集合构成了语篇的宏观结构。如A由A0到A4推衍而来,A1由A11、A12、A13而来,A12由A121、A122而来。同一层级中的各子目标是怎样实现连贯的,我们通过子目标的命题表述可见:A0表示错误项;A1代表来自朱彝尊、李日华、崔建英三方面文献的证据,其中李日华的证据分别来自截然不同的两方面,由A121和A122表示;A2指分析他引错误及其产生原因;A3是从文化和修辞角度提供的反证证据;A4代表在前述基础上提供的推理论证证据。A0到A4这些命题均包含共项“王廷宰”这一隐含的主项以及述项“证据”,进而使本层和低一层的底层子目标形成命题链而产生连贯。所以子目标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通过本层或上一级命题共项而产生语篇连贯是成立的。

就编辑而言,在审阅论文时大都会以层级结构分析语篇。然而,对事物认知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分析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中间推衍层的不同上。底层子目标的存在是相对稳定的,如A21、A22、A23,不论上一级子目标怎样划分,他们都不会再分裂成更小的单元,也不会再并入新的内容。编辑自下而上反推得到的子目标与作者自上而下宏计划的子目标并不会完全一致,与作者的子目标越接近,就与作者原本的构思路径越接近。

从编辑立场看,各层级之间子目标的关系是否对应,同一层内子目标是否连贯、逻辑是否正确,作者提供的标题与相应段的命题内容是否同向,明示命题、隐含命题、推理是否相互连结得当,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作为语篇的评判依据。

(三)底层子目标划界示例

以A121、A122为例来说明底层子目标的划界,采用主位-述位推进程序(2)主位-述位推进程序是一种“了解发话者的语义意图和组织语句的手段”。参见黄国文的《语篇分析概要》(1988年版,第80页)。来说明:

(A121)再者,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六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岁”(1614)“十二月”有记载:“十七日,雪。谭孟珣、王毗翁、沈倩伯远,夜集珂雪斋……”又其《六研斋笔记·三笔》卷二叙及:

余友王毗翁摄霍山令,亲治茗,修贡事,因著《六茶纪事》一编,毎事咏一绝。余最爱其《焙茶》一绝云:“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

(A122)李日华生卒年明确,为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至崇祯八年乙亥(1635)。因此,王廷宰的“毗翁”,绝对不可能取于明朝灭亡之后。[12]

考察这两个子目标是如何划界的,就要考虑构成它们内部的句群是否“更连贯”,以及是否出现宏计划和微计划的交替。连贯的范畴包括:共指、替代、省略、连词、词义重复、同义词性、下义词性等。[10]413A121的主位推进方式(3)T(theme)表示主位部分,R(rheme)表示述位部分。为集中型主位推进模式:

a.李日华《味水轩日记》……(T)‖有记载……王毗翁……夜集柯雪斋[……](R)

b.又其《六研斋笔记·三笔》卷二(T)‖叙及……王毗翁……每到春来一县香(R)。

a、b两句都以新的主位开始,即“《味水轩日记》”和“《六研斋笔记·三笔》”;两个主位都指向同一叙位“王毗翁”而连贯,b项还通过连词“又”实现a、b句连贯;a句至少包含了两个命题,其中一个是“李日华写了《味水轩日记》”,同样b句也包含了命题“李日华写了《六研斋笔记·三笔》”,它们有共同的主项“李日华”,因而形成了一条命题链,形成句际连贯。

A122的主位推进方式为:

c.李日华生卒年(T)‖明确,为……至崇祯八年乙亥(1635)(R)。

d.因此,王廷宰的“毗翁”(T),‖绝对不可能取于明朝灭亡之后(R)。

d句的“因此”为该句中的语篇主位,“毗翁”为话题主位,d句与c句通过连词“因此”连贯。c句虽然也有“李日华”,与b句命题的主项“李日华”似乎形成连贯,但该句的命题是“生卒年为1565年至1635年”,主项是“生卒年”而不是“李日华”,没有上回指关系,与c句产生不了命题链,所以c句和b句不连贯。此外,d句“毗翁”远距离回指A1中的先行词“王廷宰”,此句是作者安排的一个“回跳”句,表明此周期结束,要另起话语了。

从作者立场看,a、b两句代表来自“李日华”的直接证据,c、d两句代表一种推理证据,两者分别是宏计划的一部分,b和c正是宏计划的分界处,作者在b结束时会有一个从微计划(具体字词句的产生)到宏计划的转换,表现在句子上就是新句子的主位和述位与前句的没有关联,主述位的迁移发生了“跳跃”,进而形成了一个周期的结束和另一个周期的开始。从读者或编辑理解的角度看,“王廷宰”“毗翁”作为主线焦点一直保存在读者的工作记忆中,而支线“李日华”从a点进入,经过两点b和c后,在d点发生回跳,返回了主线(上一级,由宏计划统御)中的先行词“王廷宰”,一个周期完成,“李日华”则可以从记忆中清除,准备进入下一个周期。

由以上两个方面可知,a、b比c、d更连贯,而c、d也比a、b更连贯,不可能出现“a、b、c”或“b、c、d”更连贯的情况。因此,通过一个周期内某种概念比跨周期“更连贯”就可以划分出底层子目标之间的界限为A121和A122。

从编辑立场看,语篇底层句际衔接和连贯手段是否有、是否合适、是否丰富,子目标划分是否正确、清晰,先行词的使用在上下指过程中是否安排得当,不同层级间回指位置是否正确等,均可作为评判和润色的依据。

四、语篇的自然次序和多维信息线性表达

确定了语篇分析的基本单位后,即可绘制语篇路径。表1所示的层级系统是平面结构,但事实上,从作者或读者立场看,语篇产生和理解是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延展,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展示过程的路径图。路径有两个方面:写作路径和理解路径。作者文本的写作路径如果与读者或编辑的心理大纲大致相仿,那么读者就能迅速理解;如果不一致,理解过程就会变慢。

一般来说,自然次序是作者和读者共有的心理模式,而多维信息的表述虽因体裁产生一些相对固定的模式,但总体上没有共有模式。

(一)自然次序表达

对汉语来说,自然次序是作者和读者共有的心理模式。如故事的各个情节叙述往往采取自然顺序表述程序,或按时间顺序、按事件顺序,大致经历背景、开始、引起、展开、结果、结局等程式。对读者或编辑来说自然次序就是一种期望排列,假如故事排列与期望排列不符,理解和记忆就会发生困难。

一般来说,不同领域语篇的自然顺序是不同的,而且也没有定性的理论。就事件结构而言,年代次序比较常见,另外,由起点到终点将空间连成一线的自然次序线性表达也是常用的。这种自然顺序组成的信息更加容易被读者解码。从作者立场来说自然顺序事件更容易从记忆中提取并书写,从读者立场按自然顺序描述的事件更容易解码,两相之下,形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一种默契。

本例《补订》中,作者按五位作家在《提要》中著录的先后立目顺序排列。但实际上,隐含的是按五位作家生卒年即年代这种自然次序的排列,读者在阅读时也会“天然”地接受这种线性安排。

(二)多维信息线性描述及堆栈原理的运用

自然顺序的信息单一性决定了其在论说文中的占比不会太大,而两维或多维的空间信息是长语篇信息的主要形式,此类复杂信息至今没有固定的线性表述模式,因此,就编辑而言,需要编辑不仅能以固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流向模式分析语篇,还要顺应作者的写作路径细化语篇描述,避免误判。

根据表1展示《补订》中子目标的延展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编辑立场下《补订》子目标A的子目标进程展示

整体流程为:由底层子目标A01进入,方向由下至上,至A41结束;底层子目标在推进过程中产生高一层子目标;子目标通过某种方式回跳至上一级子目标,整个语篇形成了一个信息连贯、方向一致的通路。

A121、A122产生子目标A12,A11、A12、A13产生更高一级子目标A1,而A0、A1、A2、A3、A4产生更高一级子目标A。A121、A122在将主题叙述完毕后,作者在结尾处安排了回跳句,返回了节点A12;子目标A11、A12、A13、A21、A22、A23、A31、A41分别在句群内最后一句发生了层级间的回跳。如A21的末句“《提要》关于王廷宰字号的错误……”由“王廷宰字号的错误”回跳至主线A2处。

主线、次主线和次支线之间与底层子目标的关联,一般通过堆栈原理发生回跳实现整体连贯。堆栈原理指:每个语篇片段对应一个聚焦下的实体空间,这些空间都具有堆栈的动态性。也就是说,凸显性强的空间位于堆栈的顶层,随着凸显性的减弱,它就会不断地被压入堆栈的底层。在堆栈中的地位是动态的,随着注意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增加和删除焦点空间也可以控制注意状态的变化。这种堆栈的形式反映出语篇片段的层级关系。[10]510回跳的方式有多种,A部分大都选择依次回跳的方式,如A21、A22、A23每个都发生回跳。而A121和A122在经两个节点后才发生回跳,回跳是保证语篇连贯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明示的回跳句,通过语境也会产生语义连贯。

从编辑立场来说,主线、次主线等的顺序安排是否恰当;各支线是否有断点、是否完整、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发生离题或逻辑混乱;支线末尾是否安排了回跳句,落点是否正确,如果没有回跳句,读者能否通过语境完成自然回跳,等等,都可以由此理清。

图1的不足之处在于本例均以并列关系以及隶属关系处理子目标之间的关系,然而不同语篇子目标之间可能存在各种复杂关系,如何在路径图中体现还有待进一步探寻。

综上所述,通过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两方面对语篇进行过程化分析,确定了语篇分析的基本单位为子目标;提出了划分子目标的依据,以此为基础勾勒了语篇的路径图,提供了一种将语篇的多维信息线性化的描述方式,为编辑评价润色语篇提供一种方法。

猜你喜欢

子目标连贯语篇
图层网格法对混合目标群的毁伤评估
稀疏奖励环境中的分层强化学习①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雷达群目标跟踪条件下的弹道预报方法
基于子目标进化算法的要地防空武器系统优化部署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