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鸡皮肤着色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措施

2024-01-17贾代汉朱沛霁齐玉凯

中国饲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黄鸡叶黄素黄色素

钟 光, 贾代汉, 朱沛霁, 齐玉凯, 李 军

(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常州 225100)

黄羽肉鸡是我国优质的地方鸡经过一系列选育、 配套等形成的具有区别于白羽肉鸡特定的生理特点的品种。 当前主要在我国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开展规模化养殖, 北方市场也逐渐开始起步, 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肉鸡养殖的50%;其肉质鲜美,羽毛鲜亮,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市场调研结果显示,许多消费者认为鸡的皮肤、皮下脂肪、喙、胫、爪等部位鲜艳的黄色一般与健康特别是禽肉营养和风味紧密相连(Wen等,1997);而国外已经有研究证实,肉鸡皮肤对色素的沉积作用与其健康状况之间密切相关(Delprat 等,2000)。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黄鸡的皮肤着色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从而造成胴体皮肤着色存在波动, 并引发销售端和消费者的多次反馈, 皮肤的黄度问题已经成为部分企业的一个难题。 因此,本文结合近些年肉鸡皮肤着色的相关研究成果, 对黄鸡皮肤着色的相关原理、影响因素以及改进措施进行综述,为合理的指导和解决黄鸡着色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黄鸡皮肤着色机理

1.1 色素沉积的原理 着色是动物食用有色物质并且将其沉积到体内,从而呈现不同颜色的过程。有研究报道, 皮肤的黄色是由某些分子中存在含氧官能团(如羟基)的含氧类胡萝卜素的沉积造成的, 分子中共轭双键的结构是其呈现不同颜色的化学基础(戴四发,2007)。 因此,皮肤着色实质上是类胡萝卜素等物质在机体内沉积, 而皮肤着色的波动, 则反映了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在体内消化吸收、沉积和消耗的动态变化。 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 家禽的皮肤颜色是由皮肤和皮下脂肪中的不同类胡萝卜素和自身合成的黑色素共同作用所呈现的, 因此皮肤的着色程度受黑色素含量的影响也较大(王述浩,2016)。 研究表明,目前与肉鸡着色相关的基因有β-胡萝卜素加氧酶2(BCDO2)、酪氨酸酶(TYR)和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等。BCDO2 基因编码β-胡萝卜素加氧酶2,可将类胡萝卜素非对称的分解为无色的物质, 进而影响机体的着色(Eriksson 等,2008);TYR 是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 而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限速步骤,其活性可以直接影响黑色素的合成(高莉等,2010);MClR 在黑色素生产和调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控制鸡羽毛的颜色,同时其也会对机体其他部位的色素沉积产生影响。

1.2 黄色素的种类与性质

1.2.1 黄色素的分类和结构 根据叶黄素产品当前的命名分类,黄色素可以分为黄体素(又称叶黄素)、玉米黄质、隐黄素、柑橘黄素、虾青素、辣椒红素、斑蝥黄素等(程忠刚等,2001);根据黄色素的来源分为天然叶黄素和人工合成叶黄素, 其中天然叶黄素主要来自于植物中,如玉米、万寿菊等本身具有黄色素的植物、微生物和藻类;人工合成黄色素是采用化学合成的一种与天然黄色素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如当前市场上的β-阿朴-8'-胡萝卜素酸乙酯(阿卜酯)等产品;根据黄色素的物质结构和化学元素组成来分类, 天然黄色素主要分为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 类胡萝卜素是一种骨架由连接在一起的八个异戊二烯单元组成的四萜类碳氢化合物(如C40H56),有α、β、γ 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β-胡萝卜素最重要且含量最高,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叶和种子中;叶黄素是胡萝卜素的含氧衍生物, 按照结构分为一羟基叶黄素、二羟基叶黄素和多氧类叶黄素,二羟基叶黄素是绿色植物中的最主要类胡萝卜素, 也是非常有效的着色剂(C40H56O2);玉米黄质是从玉米中提取的一类叶黄素,是普通叶黄素的同分异构体,其与叶黄素的差别在于碳环上的双键位置不同。

1.2.2 黄色素的化学性质与生理功能 黄色素的结构及其性质决定了其在体内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着色功能。类胡萝卜素的多烯链(长共轭双键系统) 使他们能够吸收400 ~ 500 nm 波长的光, 从而使之呈现不同的黄色、橙色或者红色(Bjomland 等,1997),因此共轭双键结构是其皮肤着色的基础;(2) 抗氧化功能。Kumar 等(2010)通过体外试验发现,万寿菊成分中的叶黄素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羟基和脂质自由基表现出很强的抗氧化作用,Trevithick-Sutton 等(2006)认为,类胡萝卜素发挥生物活性的机制是叶黄素可以淬灭活性氧(ROS),因此其能够抑制氧自由基的活性, 阻止活性氧游离自由基对正常细胞的损害(Beckman 等,1997);也有报道表明, 类胡萝卜素的高抗氧化作用源自其结构中的共轭双键, 饲料中的叶黄素能够发挥抗氧化剂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李丽萍,2020);(3)维生素A 源。 在机体缺乏维生素A 时,类胡萝卜素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 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 并经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转变为维生素A。 此外,黄色素还有一定的促生长、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1.3 黄色素在肉鸡体内的沉积机理 一般而言,动物体内无法合成黄色素, 皮肤颜色主要是通过摄入和沉积黄色素所致。 当前提高黄羽肉鸡皮肤着色的措施主要有两种: 一是饲喂含有天然叶黄素植物的茎、叶和种子,如饲喂玉米等本身含有黄色素的原料:二是采取额外添加黄色素的方式,通常添加的黄色素包括从万寿菊等植物中提取的天然黄色素和人工合成的黄色素两类。

有研究表明, 叶黄素主要在家禽的消化道被吸收,不同来源的黄色素,其生物利用率不同。 根据叶黄素消化吸收机理的研究报道, 饲料中的黄色素在肠道各种酶的消化下被分解为游离态,而后被小肠吸收,并在肝脏中开始沉积(冯定远等,2001)。其在机体中的吸收过程类似于脂溶性维生素,且最终在皮肤和皮下脂肪中,以叶黄素二酯的形式沉积;Fletcher 等(1986)报道,与未皂化的万寿菊产品相比, 日粮中使用皂化的万寿菊浓缩物显著增加了肉鸡的皮肤黄度;也有研究发现,叶黄素在体内是一种累积—耗尽的动态过程, 随着叶黄素的摄入、消化和吸收,其在机体血液中的含量不断升高,达到200 ppm 左右后渐趋饱和,此时即使饲料中添加较高水平的叶黄素, 血液中的叶黄素含量也不会继续升高;对于沉积的时间,有研究表明,叶黄素至少饲喂2 周才会逐步沉积,但也有研究报道至少需要4 周以上的时间, 叶黄素才会完全沉积。

叶黄素在机体不同部位的沉积效率不同。 一方面,叶黄素是一种脂溶性物质,其更容易沉积在皮下脂肪、腹部脂肪等脂肪含量比较高的部位;另一方面,皮肤的着色是不同波长黄色素(通俗的将深色的黄色素称之为红色素, 因此不同波长黄色素也称为红、黄色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前研究和现实生产中一个基本的共识为: 皮肤色素沉积是“黄色素饱和、红色素增色”的过程。 因此,在提高皮肤颜色的同时需要考虑两种或几种黄色素的合理搭配使用;色素在不同部位的沉积效率不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而言,红色素主要沉积在爪皮、喙皮等部位,而黄色素主要沉积在皮肤、皮下脂肪和腹部脂肪等部位;最后,不同叶黄素的沉积时间不同。

2 影响黄鸡皮肤着色的因素

2.1 遗传和品种 根据研究和生产实际发现,不同品种的肉鸡皮肤对不同色素的沉积能力不同;白羽肉鸡的皮肤着色能力显著低于黄羽肉鸡,不同配套系的黄羽肉鸡着色效果也不同。 有研究认为,叶黄素能否沉积于表皮,是由一对染色体基因(Ww)决定,显性基因W 抑制叶黄素沉积,使皮肤成为白色,两个隐性基因则使皮肤成为黄色(李如兰等,2008)。因此,遗传和品种是决定皮肤着色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此外,受育种过程不同选育标准的影响,黄鸡较白鸡的品种纯度相对较差,因此个体的差异较大, 这也是影响黄鸡皮肤着色的因素之一。另有研究认为,不同品种黄鸡机体的生理状态不同,如甲状腺的分泌能力、酶消化能力等,对叶黄素的吸收和沉积也有一定影响。

2.2 性别 研究发现,即使是同一品种,不同性别间皮肤着色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就公、母鸡的不同着色能力上, 不同的研究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如李如兰等(2008)认为,雄性比雌性皮肤沉积色素的能力更强, 因此饲喂同等黄色素水平的饲料,雄性鸡能产生更黄的皮肤着色。但也有研究发现,通过饲喂不同黄色素水平的饲料,母鸡的皮肤黄度着色比公鸡要好, 结合试验条件初步认为,在母鸡未达到性成熟前,其皮肤黄色素沉积的能力要强于公鸡,但随着养殖日龄的延长,母鸡的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卵巢开始成熟,血液中的黄色素可能更多的向卵黄等部位沉积, 从而降低了皮肤黄色素的沉积, 这可能是造成养殖周期长的母鸡着色不如公鸡的原因之一。

2.3 饲养环境 饲养环境会影响黄鸡的皮肤着色情况。环境因素包括光照、通风、温湿度、动物健康状况、饲养密度、饲养方式等,其本质是饲养环境影响了动物的健康状态, 从而导致机体对色素的消化吸收和沉积变差,最终影响了皮肤着色。

2.3.1 光照 有研究表明, 光照能够促进黄色沉积,而在阴暗处饲养的肉鸡皮肤着色效果差,饲养在开放舍内的肉鸡比黑暗中的肉鸡出现了更好的着色效果, 认为可能是光线促进了机体对叶黄素的沉积(Janky 等,1985);也有研究发现,与封闭鸡舍相比,开放型鸡舍黄鸡的着色能力可能更强,可能是光照促进了黄鸡体内活性维生素D 的合成,进而促进了色素等脂溶性物质的沉积和利用。 因此在选择鸡舍结构和类型时, 要充分考虑良好光照条件对鸡皮肤着色的作用。

2.3.2 通风 通风是保证鸡舍中拥有正常含氧量的措施之一。当前生产中,通风不良是黄鸡养殖过程中的一大问题, 尤其寒冷季节对鸡舍保温的要求更高,这时通风往往做的更差,表现为鸡舍中氧气含量不足;此外还有氨气含量过大、气味刺鼻等情况,这直接降低了黄鸡的健康状况,严重的会导致氨气中毒;缺氧会造成肺动脉高压综合征,甚至出现腹水, 鸡群长期的处于缺氧和高氨气环境会造成亚健康甚至产生疾病, 机体内部产生各种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 直接影响了黄鸡对饲料中叶黄素的消化吸收和沉积,从而引发各种着色问题。

2.3.3 温湿度 良好的温湿度是保证黄鸡正常生长、减少额外能量消耗的必需条件之一,因此饲养管理的核心是做好鸡舍的保温和散热。一般来说,温湿度不合理造成的问题主要有冬季通风不良和夏季高温引发的热应激。 通风不良带来的影响上文已有阐述。 热应激是夏秋饲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但减少了采食量,直接的降低了叶黄素的摄入量,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肠道问题,进一步降低了机体对叶黄素的消化吸收;此外,叶黄素与维生素A 相似的分子结构式决定其也拥有一定的抗氧化功能, 而热应激往往会造成机体内部的氧化还原不平衡,从而发生氧化应激。因此当机体发生氧化应激时, 叶黄素有一部分在体内发挥了抗氧化剂的作用, 从而失去了正常分子结构和着色效果,这进一步降低了着色功能;另外,热应激还会引发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对肠道、肝脏等功能性器官造成损伤, 叶黄素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和沉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黄鸡着色的问题在季节交换阶段, 尤其是夏秋季节交替阶段更容易出现。

2.3.4 动物健康状况 动物机体的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当机体由于饲养条件或其他问题造成肠道损伤,如发生坏死性肠炎、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等,肠道内pH 改变、微生物区系紊乱甚至肠道屏障功能丧失时, 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大大降低, 这无疑降低了饲粮中叶黄素的消化和吸收, 造成进入机体的叶黄素不足引发的着色问题;肝脏、胰腺等功能性器官受损,会影响叶黄素的储存、转运和沉积,这进一步加剧了黄鸡皮肤着色的问题。还有研究表明,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某些炎症因子和白介素(如IL-1)能降低血液和肝脏中色素的水平, 从而影响机体的着色(冯定远等,2001)。

2.3.5 饲养密度和方式 饲养密度对皮肤着色的影响主要与通风不良、 高温高湿、 光照不足等有关,上文已有概述;黄鸡的养殖模式主要有地面平养、网养和笼养等。 与地面平养相比,网上平养和笼养在相同饲料的情况下,皮肤着色能够高1 ~ 2个罗氏单位, 可能主要与网养和笼养模式实现了鸡与粪便的分离, 减少了鸡粪中病原菌和寄生虫的交叉感染,进而维持了更好的肠道健康有关。

2.4 饲料 动物机体不能合成色素,必须要靠消化吸收饲料中的叶黄素并沉积, 因此饲料中叶黄素的含量和稳定性等因素决定了黄鸡皮肤着色程度的上限,也是应当正视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饲料的储存时间、条件、抗氧化剂的使用等会影响饲料的质量,进而影响叶黄素的存留。

2.4.1 饲料的原料和营养 饲料中的叶黄素水平是决定黄鸡皮肤着色程度的保证。(1)饲料原料以及组成。 研究发现,在474 nm 波长下测定饲料原料的叶黄素含量,玉米15 ~ 30 ppm,玉米蛋白粉200 ~ 400 ppm,因此配方中使用玉米以及加工副产物(如玉米蛋白粉、玉米DDGS)能提高全价饲料的叶黄素水平;但要注意的是,叶黄素水平与原料的品种、储存的时间和条件等因素关系密切。封雷等(2003)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玉米的叶黄素水平不同,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叶黄素含量出现下降的趋势。生产中也发现,玉米蛋白粉在储存9 个月后, 叶黄素水平从480 ppm 下降到322 ppm;(2)全价饲料的叶黄素水平。 研究发现,全价料中黄色素必须达到30 ppm 以上时, 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着色效果,而在全价料叶黄素含量相同时,原料(即玉米及其副产物用量)贡献的叶黄素值越多,着色效果越好,说明天然存在于原料本身的叶黄素的着色效果可能优于额外添加的色素;(3)饲料原料种类。叶黄素是一种脂溶性物质,因此饲粮中的脂肪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色素的正常吸收和沉积。也有相关文献表明,饲粮脂肪含量与色素沉积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高水平的短链饱和脂肪酸、长链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促进叶黄素的吸收(冯定远等,2001),但要注意的是,油脂的氧化会直接破坏叶黄素的结构,从而失去其着色效果,尤其是夏季高温环境下;(4)抗营养因子。 部分饲料原料中存在一定的抗营养因子,如芥酸、硫苷、单宁、植酸、环丙烯脂肪酸、脂肪氧化酶等,此类物质对机体健康和色素沉积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营养水平。 饲料的某些营养水平也会影响叶黄素的吸收和利用。 例如,叶黄素与维生素A 的结构类似,饲料中维生素A 不足或超量时,会使叶黄素转变为维生素A 或占用其吸收途径,从而影响着色效果;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盐分、钙磷等营养水平不当均会对黄色素沉积产生一定负面作用, 可能是有近似的吸收途径, 从而造成竞争性抑制;(6)饲料中的添加剂和载体种类。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 等具有抗氧化性的物质能够保护预混料的质量,减缓色素的氧化,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结构和着色功能, 而高铜等物质会加速其氧化变质的速度。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来说,饲料中尤其是预混料中的矿物质、 维生素等物质在中性和偏酸性的环境中相对稳定,而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易发生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 从而破坏色素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选用中性和偏酸性的载体有助于预混料的稳定,从而保护色素不受破坏。

2.4.2 饲料的霉菌毒素 有研究表明,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水平会影响叶黄素的消化吸收和沉积(肖素芳等,2015),如黄曲霉毒素、T-2 毒素等。但其影响色素沉积的机理研究较少, 仅有部分文献发现其能影响叶黄素代谢, 引起肉鸡的皮肤苍白综合征;有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可以降低肉鸡血浆中胡萝卜素含量以及造成脂肪吸收不良; 赭曲毒素可降低血浆中类胡萝卜素含量;T-2 毒素虽然不直接影响血浆中类胡萝卜素含量, 但可引起脂肪吸收不良; 可能途径是通过影响黄鸡的肠道健康和肝脏的正常功能, 从而降低叶黄素的消化吸收、转运和沉积,但详细的机理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2.4.3 饲料的生产工艺 饲料的生产工艺影响黄鸡皮肤着色主要是损失了饲料中的叶黄素水平。饲料在制粒过程中,由于调质温度较高,制粒压强较大,高温高压高湿的环境下,叶黄素会与饲料中的部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其结构被破坏,叶黄素有效含量降低(施顺昌等,2005);不同调质时间对饲料质量和营养水平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报道,此处不再阐述。

2.4.4 饲料的存放 叶黄素是一种共轭双键的含氧衍生物, 其与维生素A 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容易被氧化。随着饲料存放时间的延长,其被氧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从而改变了正常分子结构,丧失了正常着色效果。研究发现,饲料中的叶黄素水平呈现一种线性衰减过程, 饲料生产完毕前1周,叶黄素水平基本不变,储存1 个月后,叶黄素可能会损失10 ~ 15 ppm, 两个月损失25 ~ 30 ppm, 且不同的存放条件对其衰减的速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一般而言,低温、低湿的储存条件下,叶黄素的衰减速度较慢,而高温、高湿的条件会加快其衰减速度。

2.5 色素产品

2.5.1 叶黄素的种类和性质 一般而言, 当前饲料中叶黄素的种类大概分为三种:(1)原料本身的黄色素,如玉米及其副产物(玉米中的黄色素称为玉米黄质, 其波长相对万寿菊等提取出的叶黄素更长);(2)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的叶黄素,如万寿菊、 金盏花等高黄色素植物中提取出的天然叶黄素;(3)人工合成的叶黄素,如当前化工合成的β-阿朴-8'-胡萝卜素酸乙酯(阿卜酯)等。 不同来源和种类的叶黄素着色效果不同, 色素的特定生物有效性取决于其来源中叶黄素的水平以及特定叶黄素的化学性质(Delgado-Vargas 等,1997)。

一般认为,原料(如玉米)本身含有的黄色素着色效果最好。 在天然提取叶黄素和人工合成叶黄素的着色效果,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结果。研究认为, 天然叶黄素的着色效果不如人工合成叶黄素,而也有研究认为,天然黄色素比人工合成黄色素有更好的着色效果,认为天然色素的皮肤b*值(黄度)始终高于合成色素,无论来源如何,高水平比低水平会产生更大的皮肤b*值;合成色素在皮肤b*值中的增加较慢,但在7 周时达到与自然低水平相同的水平(Castaneda 等,2005)。 综合其试验方法等,可能是黄色素提取工艺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对天然黄色素的定义不同(广义上的天然叶黄素,指原料本身含有的和原料中提取的)有关。

表1 为不同种类叶黄素对靶组织亲和力的区别:一方面,不同波长叶黄素对皮肤不同部位的着色程度不同,玉米黄质对皮肤的着色程度最好,而叶黄素的着色程度相对较差。另一方面,不同叶黄素的性质不同,一般认为其性质越稳定,着色效果越好,而越容易被氧化,发挥着色功能越差;另外,不同叶黄素呈现和沉积的颜色不同, 因此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叶黄素种类非常必要。

表1 类胡萝卜素在肉鸡不同部位的沉积效率

2.5.2 叶黄素使用的时间 叶黄素在体内是一种富集、沉积、消耗的过程,因此要想得到较好的着色效果和更少的成本投入, 叶黄素的使用时间要把控好。过早的使用叶黄素无疑造成了浪费,而过晚的使用, 则很有可能因尚未来得及沉积从而发挥不了预期的着色效果。有文献报道,叶黄素的沉积时间至少要2 周, 也有研究认为4 周左右叶黄素才会更好的沉积。 李广超等(2012)的研究则认为,色素沉积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先降低后显著提高而后逐渐平稳的规律;Fritz 等(1957)和Mitchell 等(1961)发现,在小鸡生长期的最后4周,当其体内的叶黄素耗尽后,通过喂食含叶黄素的饲料 (22 ppm) 可以获得理想的色素沉着;Combs 等(1963)也认为,在最后4 周补充叶黄素与在整个期间喂养叶黄素一样有效。 还有研究认为, 生长早期叶黄素水平可显著影响后期着色情况, 这是在后期饲喂高水平叶黄素饲料所不能弥补的(Bartov 等,1969;Couch 等,1963;Day,1958)。综合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 可以将叶黄素的使用时间设定在上市前28 ~ 30 d,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夏季等采食量不足的季节, 叶黄素的使用时间可适当延长或含量适当提高, 但注意不能超过国标要求的80 ppm 上限。

2.5.3 叶黄素使用的方式 除了叶黄素的用量外, 叶黄素的使用方式也是影响黄鸡着色的因素之一。 叶黄素的使用方式主要有两种:(1)不同生长阶段叶黄素不同的使用水平。 赵芸君等(2005)研究表明,黄鸡在后期使用色素经济效益更好,戴四发等(2006)研究也表明,母鸡不同部位皮肤黄色素沉积均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 因此要合理的选择叶黄素的使用方式。也有研究报道,相较于全阶段相同水平或前期低水平后期高水平的色素使用模式, 黄鸡饲料使用前期高水平后期低水平的模式皮肤着色效果更佳, 并认为这种模式能够使色素水平尽快达到血液中的上限,并随之沉积,而后期的中低水平仅需要维持或略微超过黄鸡皮肤黄色素沉积和消耗的动态水平即可; 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黄度值,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使用成本,比全阶段相同水平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还能避免前低后高水平着色不及时和不足的隐患;(2)不同波长叶黄素的搭配使用。 不同种类的叶黄素在波长400 ~ 500 nm 有不同的光谱,可以显示出不同颜色的淡黄色、黄色、橙色、橙红色和偏红色。

研究表明, 着色是一个复杂的色素沉积过程,不同波长的黄色素搭配使用效果更好,偏浅色(波长短) 的叶黄素仅能使皮肤着色达到一定色素值,即使用量再高也无法超过此黄度值, 此过程称为“饱和阶段”,若需要进一步增色,则使用波长偏长、颜色偏深的黄色素进行, 使皮肤着色从黄色变为“金黄-橙红色”,此过程称为“增色阶段”。 但需要注意的是,增色阶段的长波长叶黄素的用量需要一定的限制以便于达到预期的皮肤着色,否则用量偏高容易出现肤色过于偏橙色甚至偏红色的情况。

2.5.4 色素的储存条件 色素的储存条件对色素含量有很大影响。 例如β-胡萝卜素在37 ℃和5% CO2存在的黑暗条件下可稳定存在48 h,但在紫外线、可见光、高热或氧气存在的条件下会迅速分解,添加抗氧化剂(如BHT)有助于稳定其结构。 因此色素应该在低温、遮光的条件下储存(邱志鹏等,2013)。

2.6 药物的使用 随着农业农村部194 号公告关于全面禁止抗生素在饲料中的使用后,当前饲料中仅使用部分抗球虫药物。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抗球虫药物对色素沉积有一定的影响,如尼卡巴嗪类药物,使用后能够显著影响黄色素沉积。 因涉及到复杂的药动力学,具体的原因尚且不明,但有研究表明尼卡巴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热应激的危害,可能是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尼卡巴嗪在球虫感染的肉鸡中表现出对着色效果的积极作用,可能与其杀灭球虫从而保护肠道健康有关(Bafundo,1989);土霉素、金霉素、阿散酸、维尼吉亚霉素等在某些情况下可改善着色效果, 但随着饲料的全面禁抗,此类研究已经不具备实用价值。

2.7 屠宰加工的影响 屠宰加工过程会影响黄鸡皮肤着色, 也是决定胴体皮肤黄度值下限的重要过程。

2.7.1 烫毛温度、消毒剂的选择 黄鸡的屠宰加工过程中, 烫毛温度可能对皮肤黄度值的影响较大。有研究证实,提高烫伤温度会去除角质层,但同时会导致胴体的皮肤黄度下降(Suderman 等,1980);其次, 加工过程中会使用消毒液浸泡胴体消毒,研究发现, 消毒剂的使用对胴体黄度的影响较大,不同的消毒剂对胴体黄度的影响不同。许多无机消毒剂,如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存在一定的强氧化性和漂白作用,对皮肤着色有一定的影响,而近些年有机酸作为消毒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山梨酸等,但有机酸对皮肤黄度的影响研究较少,且发现不同种类的有机酸对皮肤着色的效果也不同,Bilgili 等(1998)研究表明,烫伤后皮肤发红显著减少,浸泡和烫伤后皮肤发黄显著减少,并开展试验使用乙酸、柠檬酸、乳酸、苹果酸、苯乙醇酸、丙酸或酒石酸作为消毒剂, 发现丙酸显著降低了黄度值外,所有酸都会降低亮度值,增加红度值和黄度值。 但其他关于有机酸作为消毒剂对胴体颜色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有机酸作为消毒剂时,其对胴体黄度的影响仍然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研究。

2.7.2 肉色 肉色L、a、b 值分别代表肌肉的亮度值、红度值和黄度值,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肌肉的含水率、肌红蛋白水平和皮肤着色水平。有研究表明,亮度、红度和黄度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a 值和b 值无论在公鸡还是母鸡的皮肤着色上,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L 值与a 值、b 值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因此,皮肤稍暗的胴体,可能会表现出更佳的黄度值。

2.7.3 冷却工艺 冷却是胴体的屠宰加工工艺流程之一,当前使用的冷却工艺有水冷、风冷、混合冷却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冷却工艺对皮肤的着色有一定影响。 Wang 等(2020)研究表明,屠宰加工后,不同的冷却方式,如风冷和水冷对胴体皮肤的黄度着色不同,风冷表现出更好的黄度值,混合冷却工艺次之,而水冷表现出较差的黄度值。在混合冷却的工艺中, 先水冷后风冷的胴体黄度值要优于先风冷后水冷的工艺, 推测可能与风冷工艺降低了胴体含水量有关,从而间接降低了肌肉L 值并增加了黄度值;然而,降低了含水量也意味着胴体重量的损失和肌肉含水量的变化, 因此在生产中要合理平衡黄度和胴体损失的关系。

2.7.4 其他 影响黄度的因素还包括胴体的存储时间、存储方式、温湿度等其他因素,但目前对此研究较少,在此不做详细叙述。

3 提高黄鸡皮肤着色的措施

3.1 选择容易着色的品种 品种和遗传特性是黄鸡着色的首要和关键问题, 要挑选适合着色的品种,或对有特色品种的黄鸡进行遗传选育,特异的选择更容易着色的品种。

3.2 加强饲养管理 良好饲养管理条件对保证黄鸡的健康非常重要, 而机体健康是黄色素能够正常消化吸收、转运和沉积的前提。常规的饲养管理措施包括给予黄鸡合适的温湿度、通风、光照,提前进行相关疾病的免疫, 避免肠道疾病和球虫病的爆发,减少饲养过程的应激等;对于长日龄的动物,在中后期合理控制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长,避免提前性发育和性成熟;另外,需保证干净卫生的水料环境,从源头上保证鸡群的健康。

3.3 关注饲料配方、生产和质量 选择富含中短链脂肪酸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脂, 如大豆油、玉米油等,尽可能减少易氧化酸败的油脂,尤其是夏秋高温季节; 饲料中使用一定量抗氧化剂,防止油脂氧化;确保饲料各营养物质的平衡,尤其是维生素A 用量应适宜;可以通过补充适量的功能性添加剂,如胆汁酸等,调节机体的脂肪代谢和保护肝脏,从而促进叶黄素的吸收和沉积。

3.4 叶黄素种类的选择和复配使用 根据不同种类叶黄素的生理特点和沉积效果, 合理的把握不同叶黄素的搭配使用, 从而实现1+1>2 的效果,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合理的搭配使用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会保证着色效果。

3.5 其他措施 如选择合适的烫毛温度、 消毒剂种类和冷却、储存工艺等措施,但目前与之相关的研究仍然较少,将来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 小结

影响黄鸡皮肤着色的因素有品种、 饲养管理条件、饲料、色素种类等多种,因此解决黄鸡着色的措施要从上述影响因素入手, 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条件确保动物健康, 进而改善黄鸡着色的问题是行之有效的。

猜你喜欢

黄鸡叶黄素黄色素
抓小鸡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乱用成语的忘忘熊
淘气的小黄鸡
天然叶黄素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与应用
纸杯小黄鸡
红花黄色素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心肌损伤
叶黄素的功能及在饲料中的应用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藻粉中叶黄素提取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