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使命

2024-01-17纪小乐魏建

出版广角 2023年23期
关键词:文史哲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纪小乐?魏建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生生不断、绵延持续的历史进程。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通过刊载最新学术成果、参与并引领认知变迁、推动文化思辨等方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同时需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向社会各界推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内和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挥引领作用,与其他媒体行业形成传播体系的“雁阵格局”,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  键  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成果推广;中外交流

【作者单位】纪小乐,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魏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23.003

在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这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高擎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之举。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从业者所面临的问题。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文化传承与发展一是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需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理解、认同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充分融入全民族血脉与精神气质;二是要“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即让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民了解中华文化,实现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文化传承与发展并不是短期的工作目标或项目任务,而是一项生生不断、绵延持续的历史进程。对此,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所发挥的作用尤为凸显。

一、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推动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随之不断提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担负起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推动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应有贡献。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类别,承担着筛选并刊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功能。此外,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还具有引领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文史哲》自创刊以来就秉持关注学术动向、引领学术潮流的办刊旨趣,有意识地策划和引导重大学术论争,而成为“人文学术风暴”的策源地[1]。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刊载最新的学术成果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最新研究发现刊载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既是学者的研究成果向学界与公众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学者学术影响力、提高研究可信度的主要方式。例如,由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共同撰写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一文中,详细梳理了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成果以及形成的关于中华文明演进的特征[2]。文章共计有94篇参考文献,涵盖众多这一领域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涉及陕西、安徽、江苏、山东、湖南、河南、浙江等黄河、长江流域等省份的距今约6000—3000年前的考古发现。在该文的参考文献中,文献来源为学术期刊的有64篇,占比68%;图书类参考文献28篇,占比30%;中外文题录2篇,占比2%。可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新研究进展发布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2)参与并引领传统文化的认知变迁

对中华文化的讨论与认知往往紧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不仅是这一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引领者。2021年9月,習近平总书记给创刊70周年的《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指出,“《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是对学术期刊参与、见证、引领学术发展最好的概括。《文史哲》自创刊以来就蕴含着“让古典资源与时代精神深沉互动,从古典深海浮出时代水面”这一办刊基因[3],其走过的70多年办刊历程也正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映照的现实写照。

作为由集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社会科学家三重身份于一身的山东大学校长华岗创办的学术期刊,1951年创刊后,《文史哲》便参与了中国古典人文学术新范式的塑造;1973年第二次复刊至20世纪末,《文史哲》公开提倡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推动这一时期的学术复兴;21世纪前十年,《文史哲》分别预见了“重估东方美学的世界地位”“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大讨论”两个颇具代表性的重要现象,推动了从“西化—反传统”转向“中国主体意识—回归传统”的一套新的叙事;最近十年,《文史哲》自觉参与了“重建中国主体意识”的学术大转型,推动学界与社会重新思索当代中国现实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联,推动在学术层面上深入探讨“两个结合”[3]。

回顾《文史哲》的办刊历史,可以发现学术期刊“学术与时代精神的互动”的发展轨迹与典型特征。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办刊实践中,期刊通过选题策划,组约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多角度学术探究[4-5]的办刊模式在高品质期刊中并不鲜见,这种办刊模式使得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引领学术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更具主动性。

(3)推动文化思辨

人文学术与时代思想的密切联系,使得传统文化往往带有浓重的时代印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中华文化“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特征是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的演进历史是各种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吸纳、包容其他优秀文化元素,并始终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过程[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吸纳西方的各种知识体系,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均建立了与西方文明对话的学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学术创新。如何在已有知识体系上实现创造性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不断组织学者开展讨论与思辨。

二、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1.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的社会传播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需要各类媒体的持续发力,形成提升文化自信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雁阵格局”,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处于“头雁”位置,理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指明方向。“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九州共贯、多元一体、修齐治平、兴亡有责、厚德载物、明德弘道、富民厚生、义利兼顾、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执两用中、守中致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在我国数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产生、演进、发展,如何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融入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并实现创新性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组织学者撰写并刊载相关学术文章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与认同。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在《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如何“见众生”》一文中提到,“笔者曾参与审定初中历史课本。翻开初一教材,开篇是原始社会,考古成果包括北京周口店猿人头盖骨、山顶洞人、西安半坡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等,而1975年以后的考古进展基本没有被纳入。教科书里的史前史,一直停留在半个世纪前的成果。于是,我们开始着手修改课本,将万年前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的水稻栽培、八千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骨笛、五千年前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的巨型城址和水利工程、陶寺文明遗迹、二里头都城等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加了进去。这些都是最近几十年改写历史的重要发现。未来希望在考古普及方面继续推出更多措施。除完善教科书,还可以组织专家编写面向各年龄段的科普书籍,讲述考古最新成果所展现的中国历史……”[7]不仅考古领域的研究成果需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与普及,其他人文社科领域也应当持续推进研究成果在社会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如许多影视、短视频制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会借鉴学术成果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新的形式展现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8],不断彰显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与丰富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认知,塑造大国风貌。

2.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影响力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我国学术研究成果海外传播的重要平台。目前,绝大多数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刊文中附有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等信息,部分期刊更是以英文长摘要或发行英文版期刊等形式加大海外宣传力度。当前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以英语为通行语言,我国学术期刊推行的英文题目和摘要是主动向国际学术体系靠拢的途径之一。英文长摘要将学术文章思想精华加以浓缩,使读者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这对期刊办刊水平、编辑学术素养以及外译人员配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行英文版期刊则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融入国际学术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英文版期刊向西方推介中国的学术观点、文化思想和文化元素。

2014年,《文史哲》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合作,正式发行英文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文史哲》英文版以专题形式,围绕中国人文学术领域的重要问题,遴选国内学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组织英文原创稿件和书评文章,追踪国内人文学界重要动向,将自身打造成为西方学术界了解中国学术成果和学术动态的窗口。向世界说明中国,向世界阐释中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重要使命[9]。

三、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已实现长足发展,但仍须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記强调的“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要求,这需要一代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赓续前行,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任重道远。

1.推陈出新,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依靠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主编和编辑的学术敏锐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研究。高品质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既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同时还是学术人才的孵化器。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需要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发掘,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积极组织策划,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刊文力度,特别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期刊主编和编辑的作用,他们往往善于发现某些文章独特的学术价值和闪光点,许多创新成果的刊出得益于期刊主编和编辑的“慧眼识珠”和敢于挑战。

2.形成合力,积极与其他媒体对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需要各类媒体平台形成合力。但由于成果形式和体制机制等原因,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成果往往仅在学术共同体中进行小范围传播。一方面,这导致了部分图书、电影、网络文学等文化产品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概念或解释存在偏颇或错误,使读者或观众产生认知偏差,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学术论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果能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将更有利于推动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需要进一步与其他媒体平台加强合作。

首先,期刊编辑要不断扩大自身的“朋友圈”,既要与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保持密切联系,也要与其他媒体平台的从业者建立沟通渠道,以多种形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学者希望进行非学术创作或其他媒体平台需要借助学者专业知识时,期刊编辑能够充当关系网络的“结点型”角色,协助作者与图书、电影、电视、新媒体等多种产业媒体进行沟通,推动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研究与创作平台的构建。其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编辑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动向,充分发掘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和文化元素,并与其他类型的媒体展开合作,推出面向各年龄段、各种受教育水平群体的优秀作品,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向性和可靠性。最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要进一步优化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形式,以非学术化的短文或短视频等形式促使更多群体关注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由此形成作品可靠、研究深入、类型多样、影响广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系。

3.加强合作,积极推动国际传播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传播平台,持续扩大海内外影响力是期刊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当前,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仍有待提高。在现实层面,国内外学术期刊发展思路存在差异,发展水平也存在差距,囿于发行渠道和发行成本的压力,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国际化之路并不顺畅。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重要职责,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加。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要加大支持和鼓励对外出版,广泛推行英文长摘要。英文长摘要翻译出版难度相对较小,且能够有效提升海外读者获取中国学术研究成果的效率。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期刊应推动英文版期刊的发行,使期刊突破语言障碍,走向世界。其次,构建高水平的外译队伍。外译队伍的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扩大海外影响力的必要条件,学术论文的准确翻译需要译者既融通中外语言,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不同期刊可以加强合作,以联合出版的方式共同聘请外译团队,降低“出海”成本。最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加强与国际学术出版集团的合作。当前西方学术期刊大多由爱思维尔等出版集团进行运行管理,我国学术期刊英文版可以与这些国际出版集团合作,从而迅速扩大学术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0]这需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既非简单复古,也不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通过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的方式,摒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既要持续深入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不断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向更加广泛的群体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文史哲》杂志简介[EB/OL].[2023-11-21].https://www.lhp.sdu.edu.cn/zzjj/zzjj.htm.

[2]王巍,赵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J]. 中国史研究,2022(4):5-32.

[3] 邹晓东. 人文学术的时代性与办刊基因承传锤炼:《文史哲》办刊历程综论[J]. 科技与出版,2023(11):127-143.

[4] 陆影,魏建,郝云飞. 综合类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以问题导向深化学科融合[J]. 出版广角,2023(11):49-53.

[5] 刘永红. 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赜:基于重点选题策划视角[J]. 出版广角,2023(1):4-8.

[6]马秋丽,张永怀. “三重六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9-19.

[7]王巍. 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如何“见众生”[J]. 探索与争鸣,2023(6):49-57.

[8]桑子文,陶亚亚. 李子柒IP运营的盈利模式研究:基于“配方式媒介”视角的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40-48.

[9] 王学典. 新时代期刊人的历史使命[J]. 中国出版,2021(17):19-22.

[10]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 (2014-02-26)[2023-11-21].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26/c64094-24464564.html.

猜你喜欢

文史哲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文史哲》2023年总目录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校举行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暨“5.17”讲话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重要回信精神
为什么众多大科学家都精通文史哲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