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命题能力:掣肘因素、标准建构及自我提升

2024-01-17谢中谋

新校园 2023年8期
关键词:评析命题试题

谢中谋

高考模拟命题能力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命题能力不仅体现教师对本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也检验教师对高考理念及方向的把握,更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础。但当前各方对命题能力的理解重视程度不足,语文教师对命题能力构成、评价标准及提升方向还很模糊。因此,厘清掣肘教师命题能力发展的因素,建构命题能力和评价标准,对促进教师命题能力的自我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命题能力发展的掣肘因素

1.理解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近年来命题能力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相对于课堂教学和德育管理等其他能力,教师对于命题能力还缺乏充分的理解,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还不够重视。一方面,不少教师没有把命题能力作为自身必备的能力,考试测评直接套用各地模拟试卷,或筛选试题组卷,教师缺乏原创命题的动力和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部门对于教师命题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整体缺乏对教师命题能力评价和激励的有效机制。

2.语文学科特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考试测评而言,工具性容易检测,而综合性、实践性和人文性往往难以通过试卷检测出来,以考试量化语文能力具有不确定性。现实教学中,这种不确定性更被放大为“怎样都行”的相对主义,也被部分学生认为学不学,复不复习,成绩都差不太多。

3.评价标准不明

自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不再制定高考考试大纲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为命题的最高纲领,但这两个文件更多是指导意见,缺乏具体的试题评析和标准建构,对语文学科命题中更复杂的文本理解和文本建构等因素尚未能明确。

二、命题能力要素及试题质量标准建构

1.命题能力要素

厘清并建构语文命题能力结构要素,是理解命题能力的基础。笔者认为,高考语文模拟命题能力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顶层理论的理解能力、具体对象的文本解读能力、实操层面的命题表述能力、应用层面的评析修改能力,具体见表1。

模拟命题应当“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对命题理论的理解和渗透,“立地”则是扎根语言及文本材料。命题的指导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二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4的描述。三是专家学者有关命题的评析文章,如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的试题评析。文本解读主要可以分为文本理解和文本删改两个要素。文本理解是对文本信息和内涵的准确把握,文本删改要求能够根据测评实际对原始素材进行删减并适当改写。命题表述能力主要包括题干设问的明确性、答案命制的科学性和解题思路的逻辑性。评析修改能力主要指教师对试题批判审视和改进的能力。

2.试题质量标准

除了厘清命题能力要素外,还需要构建高中语文试题质量标准,明确怎样的试题是好试题。参照能力要素结构可从高考评价体系、课标学业质量、命题思路和命题技术四个维度建构试题质量评价标准。

一是试题总体应符合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试题应符合高考经过长期实践所确立的“能力立意”的命题理念,体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新时代高考命题总体方向,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该维度侧重于评估试题在命题方向上的准确性。

二是试题具体应符合学业质量水平4的描述。学业质量水平是以语文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水平4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也是命制高考试题的依据。具体而言,语言文字应用题应主要符合4-1的描述;信息类文本阅读题应主要符合4-2的描述,文学类阅读和古诗文阅读题应主要符合4-3的描述。该维度侧重于评估试题考查内容和目标的科学性。

三是试题内在逻辑应符合高考命题思路和框架。新课标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命题指向“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学习活动,或单独考查,或综合考查。该评价维度侧重于评估试题考查方式的合理性。

四是试题外在的命题选点和表述的严谨科学。选择题考点分布合理,没有重复和互文提示;主观题题干表述清晰,答案结构合理,评分标准明确,立足文本依据;解题过程需要思维和逻辑推导,预估得分合理、难度适中、有区分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开放性 。該维度侧重评估试题指向的严谨性。

三、教师命题能力的自我提升路径

1.研读文献,理解命题理念,提高命题理论素养

“四新”背景下,命题理念和命题技术不断发展更新,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最新文献,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准确把握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除了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外,还应广泛阅读高考试题评析、命题及备考策略方面的学术论文。通过文献阅读,理解命题理念的内涵,研究典型例题。如研读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的试题评析,参阅专家发表的论文,可以梳理当前语文命题涉及“解决问题”“教材关联”“因文设题”“情景化设计”等热点命题理念。

2.扎根文本,学习文学理论,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文本解读是影响语文试题命题水平的重要因素。命题者需要深入文本内部,准确把握文本的典型特征,才能找到最佳的命题角度。要提高文本解读能力,首先,在日常阅读、备课和教学中就要扎根文本,精读、泛读并重。精读原著原文,泛读相关解读文章,提高文本细读的意识。其次,文本解读要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还原法、矛盾分析法等。运用多重分析方法,读出文本独到的艺术价值,丰富文本解读的经验。最后,学习掌握必要的文学理论,如小说叙事学、创作理论及古典诗学等。

3.模拟命题,研究高考试题,追求“形似”“神似”统一

发展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模拟命题是提升命题能力的核心举措。模拟命题本质是模仿高考试卷的内容和形制命题,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近年高考真题,既要“模仿”,也要“创新”,既要追求“形似”,也要追求“神似”。

所谓“神似”,主要是指命题能够接近高考试题命题的高度,符合高考背后的命题逻辑和近年命题的热点理念,如“因文设题”“解决问题”等,此点上文已有论述。所谓“形似”,主要是试题外在特征要与高考试题接近。“形似”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排版、选材、选点、表述、答案。“排版”是最基本的形似,如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字数一般在40到50字左右,各个选项的字数要大致相同。“选材”指的是所选的阅读材料应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形式上要典雅规范。“选点”是在选材基础上,对文本的应考点准确覆盖。选择题考查的点应覆盖整个文本的阅读过程,每个点考查的目标和内容不能重复。如古诗鉴赏的四个选择题,既要覆盖首颔颈尾四联,又要覆盖意象理解、典型手法和情感主题等考点。选择题和主观题应有思维关联,但要避免互文关系和提示效应。选点水平取决于教师的命题理论素养和文本解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试题的质量。“表述”主要是指题干和设问的语言应达到准确、简明、连贯的要求。准确,就是设问科学,符合高考理念。简明,就是题干指向清晰,不能产生歧义。连贯,强调表述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的思路。“答案”应分点清晰,有理有据,评分标准明确。

4.说题评题,批判审視试题,实现向专家思维的进阶

命题能力除了独立命制试题的能力外,还包括说题、评题和改题的能力。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评题和改题的能力甚至要比命制试题更重要。因为在日常检测中,教师更多时候需要深入题海,选择和改编适合学情的试题,提高日常考试的效度。说题往往也是命题比赛的决赛环节,考查教师能否以批判审视的眼光,看出命题的得失和提出修改建议。如2023年深圳市命题决赛中要求参赛教师对以下试题进行评析。

南柯子·山冥云阴重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题目设问: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农村生活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来展现农村秀丽的风光;②描绘农民长年累月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③直接陈述农民对雨水和丰年的期盼。(每点2分,共6分)

比赛现场有教师认为本题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和劳动教育,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也有教师认为这道题考查诗歌的概括和梳理能力,能够检测学生准确理解诗歌的能力;还有教师指出了这道题的问题,如农村秀丽风光不属于农村生活,答案不够清晰、科学等等。这些点评有合理之处,但共同问题在于选手没有突破做题者或参赛者的角色思维,批判审视的深度不够,未能体现专家思维。这首诗的典型特点是以“雨”为核心,先写大雨时鲜花凋零,但诗人没有为惜花而怨雨大,而是将目光投向广大的劳动人民,期盼雨水丰足迎来丰年。本诗有白居易“观刈麦”的关注民生,也有杜甫的“民胞物与”的天下情怀。从这样的高度看文本,就明白命题考查“农村生活”显然只是诗歌内容的浅层理解,设问缺乏思维含量,不是文本应考的“点”。题目的设问应当是需要学生想的、又是文本应当考查的“点”,学生回答问题是需要根据思维规律推论得出的,这样的题目是上等题。命题者需要学会以更高的眼光审视试题,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和试题质量标准进行评析改进,实现向专家思维的进阶。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庄 源

猜你喜欢

评析命题试题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