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作业改革有效路径
2024-01-17江研硕
江研硕
“双减”政策下,学校作业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新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小学在作业设计这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业量多,学生负担重;作业同质同量缺少层次性,作业效果差;作业内容固定僵化,缺少有效设计;作业评价粗糙等。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认为:学习具有主动建构性、学习具有情境性、学习具有社会互动性。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中小学作业要更加注重作业的分层设计、灵活设计和多样设计,降低书面作业的比重,加大探究型作业和合作型作业的占比,加强作业评价等,这都对当前中小学作业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一、“双减”政策中有关作业改革的内容
近年来,全国各地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仍然希望通过作业来保证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巩固学生的知识学习,这使得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仍然较重。当下部分中小学生因为学习负担重等问题出现抑郁等不良情绪,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明确提出校内提高教学质量,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是“双减”工作的总目标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
二、当前中小学作业设计的常见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理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教师上课不再紧扣“教科书”,教师越来越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强调学生的探索学习。中小学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有巩固学生学习,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中小学作业设计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作业本身效果的发挥。
1.作业缺少层次性,作业效果差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而由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认知风格、兴趣等的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就会有所差别,相应地完成作业的时间也就不同。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以所讲课程内容为标准来布置作业,缺少层次性,以同质同量的作业为主。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也不利于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掌握知识较好的学生来说,教师布置的作业十分简单,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短,不能起到开拓思维、提高自己的作用;而对于掌握知识较慢、理解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耗费的时间过长,甚至压缩了正常的休息时间,于是投机取巧,利用互联网寻找答案等行为频频出现,这使得作业本身的效果减弱,也可能使得这部分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作业内容僵化,缺少设计性
教师布置作业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布置的作业多是教材编写者预留的课后习题或者是根据考试内容编写的导学案或者试卷。同时,作业形式与内容僵化,缺少设计性。而这种僵化的作业形式与固定的作业内容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多地仍然是强化学生的机械记忆,让学生死记硬背。更有甚者,教师给学生规定了固定的答题模板,而作业便成了这种固定答题模板的练习,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这有助于学生掌握答题技巧,促进其成绩的提高,但限制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评价以学生自查为主,打击学生积极性
作业评价也是作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错误,才能真正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但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相对多,班额大、教师少,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也相对较重。为了节省时间,许多教师选择以学生自评或学生交换评价的方式来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完成作业后家长签名,教师只需要检查签名,这是义务教育阶段较常见的检查作业的手段。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可以说,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是小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主要动力,而教师忽略作业评价,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出现落差,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中小学作业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
1.社会背景
尽管小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存在升学的压力,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大背景下,许多教师仍然秉持着帮助学生打下坚实基础,以使学生在未来考试中更具优势的观念。课后作业作为每日课程结束后保证学生课后学习时间,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重视,而且年级越高,作业量越大。
2.学校管理的弊端
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往往习惯于直接检查教师布置和批改的作业量,有时还偏向于多多益善,甚至将教师批改作业量作为评优评先的标准之一,忽略了作业对于学生的诊断性功能,体现了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弊端。同时,由于教师除教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任务,从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削减了教师进行作业设计与创新的时间。
3.教师队伍观念落后
当前作业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很大原因之一在于部分教师仍然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奉为“金科玉律”,他们认为只要通过作业的强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建构主义视角下中小学作业改革的路径
1.分层设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经验。由于学生的认知方式、兴趣等的不同,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掌握时间也就有所差异。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部分学生已经完全理解所讲知识点,但部分学生仍然一知半解。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课外作业形式,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吃不下”,另一些学生“吃不饱”。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该体现出层次性,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兴趣等布置不同的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而作业的分层设计,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业数量的分层,作业量的增减依赖于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知识掌握情况。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適当增加作业内容,以提高为主;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仍然以巩固与复习为主。二是作业难度的分层,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由低到高(A、B、C)三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愿选择完成想要完成的题目,同时可以鼓励A层次的学生挑战B层次的任务,B层次的学生可以挑战C层次的任务,以此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鼓励学生向前发展。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对作业进行分类设计,比如,有些学生喜欢探索类的作业,有些学生喜欢阅读类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点选择作业。
2.灵活设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具体的问题中不能将知识拿来就用,而是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境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建构主义认为,没有所谓的固定答案或固定模板,知识需要灵活运用。
在当前的考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客观题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主观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也反映了当前社会更需要的是会独立思考、拥有开拓视野的学习者,而不是凭借死记硬背获取高分的“考试机器”。因此,作业设计更应体现出这一特点。
3.多样设计,增加课后作业的多样性
课后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多种作业形式的结合,而非过多地依靠书面作业。
(1)重视合作型作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由此可见,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课后作业大多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不利于对学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作业形式,平衡好独立型作业与合作型作业的比重,适时地设计一些合作型任务,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沟通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提高探究型作业的比重。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只有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后通过一定的重复,即书面抄写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的掌握,但是之后也十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型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工具做家庭实验:将鸡蛋放入水里,鸡蛋会下沉,但是放入盐后,鸡蛋就会慢慢飘浮起来。让学生真正动手去发现有趣的现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种作业形式结合,实现最优效果。在“双减”背景下,全面控制学生的作业总量与作业时长,也并非完全否定书面作业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书面作业在帮助学习不主动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方面仍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该结合多种作业形式,在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情况下,实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开拓视野的最优效果。
4.强化师生互动,提高作业的交流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而作業恰好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不仅要格外重视作业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反馈与评价,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帮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同时,作业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工作,挖掘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良好表现,同时根据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指导下,中小学作业改革应该更加灵活多样,更加重视作业的评价与反思,这仍然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