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勠力打通壁垒 深度融通文本

2024-01-17蒋茹蓓

新校园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本生活学生

蒋茹蓓

一个文本不可能孤立存在,文本与文本之间,文本与生活之间,文本与学生心灵之间必然存在着契合点和关联点。开展群文阅读,整合提炼,可消除文本之间的藩篱,增加文本的宽度和厚度。教师宜追求指向大格局、大情怀的大单元教学,引领学生勠力打通壁垒,深度融通文本,让文本真正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

一、探寻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联点

教学时要着眼于大单元教学,引领学生展开群文比较阅读,探寻具体的关联点,厘清内在联系,拓宽视野,深度融通文本,促进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探寻关联的人物。一个具体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着眼于大背景,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相同点、相似点串联组合起来,做到全方位透视人物形象。执教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时,笔者启发学生思考:警官奥楚蔑洛夫和《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们通过比较阅读发现:这两篇外国小说虽然创作年代、背景均不同,但奥楚蔑洛夫和菲利普夫妇善变的性格极为相似,他们都是嘴脸丑恶、灵魂低劣的“变色龙”。

探寻关联的观点。某些议论文、杂文存在相同、相近的观点或者截然相反的见解,要让学生注意辨别,做到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开展切实有效的群文阅读与探究。《曹刿论战》中曹刿建议鲁庄公要做好战前的政治准备。笔者要求学生从已经学过的文本乃至课外文本中寻找体现民本思想的句子,以提升理解的高度。很多学生马上想到了初二时学过的《孟子三章》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通过文本的深度融通,学生明白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道理。

探寻关联的方法。要启发学生理清头绪,深入挖掘,对于类似的写作方法或完全相反的写作方法,要辨清异同,深刻领悟采用某种方法的匠心所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郭沫若的现代诗《天上的街市》采用了相同的写作方法:虚构了心中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打通文本与生活之间的通道

大单元教学中的“单元”不受教材单元的束缚,要抓住语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心挖掘文本与学生原有经验的结合点,把触角伸向大千世界,追求文本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实现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与升华,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

探寻相近人物。文本中的人物虽然进行了艺术加工,哪怕是完全虚构的人物,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时,要放眼生活,从芸芸众生中寻找相近、相似的人物,开展角色体验、角色突围,从灵魂深处感受人格魅力,体验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使文中人物真正“活”起来。莫怀戚的《散步》中的“母亲”是一个贤惠、孝顺、有家庭责任感的人。在教师点拨下,不少学生读着读着,脑海中马上浮现出自己慈母的形象来。有位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的妈妈是一位贤妻良母,从不与爸爸争吵,家庭和睦;和奶奶犹如亲生母女;平时勤俭持家。我为有这样的好妈妈而感到自豪!

联系相似事例。文本来源于生活,其中所叙写的事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过。教师要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心灵参与,让陌生、外在的语言材料转变为自己熟稔的、能够沟通的、有温度的甚至跟自身生命相融合的鲜活文字,使文中事例跟生活实例无缝接轨、融合,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甚至超越文本。《我的叔叔于勒》中写到父亲看到别人吃牡蛎,顿时心生羡慕之意,于是打肿脸充胖子,想要请一家人也吃牡蛎。母亲心里反对,可是嘴上冠冕堂皇以“怕伤胃”“别把男孩子惯坏了”为由加以否定,其实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好多类似的事例,明白了说话要讲究艺术,分清场合,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

联想相关环境。文本中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环境,一般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教师要激发学生产生联想,寻找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最佳契合点,自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故乡》一文结尾展现了“我”理想中的故乡,虽然故乡眼前的景和人令“我”感到悲伤,但“我”不绝望,仍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随后展示鲁迅的家乡绍兴如今的景象: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表明鲁迅梦想成真。通过相关环境的链接,学生升华了对小说《故乡》的认识。

三、消除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藩篱

经典作品是最具代表性、最完美的文字,表达出来的情感特征、精神品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教师要在大单元视域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展开跨时空的对话交流,产生共振效应,读出相通的见解、感悟等。

读出相通的感情。《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中的生活似乎跟现代生活相距遥远,那么为何有人会读得潸然泪下?原来是读出了相通的感情,触动了自己的心灵。学习《背影》一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品味自己最欣赏的语句。一位学生深情朗读了父亲蹒跚跨过铁道去给“我”买橘子这段文字,全班师生为之动容,掌声顿时响了起来。

读出相通的场景。文本中的场景来源于生活。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类似的或相近的场面、景象,阅读时产生亲切感,实现心灵与文本的无缝对接,提高阅读效率。当学生读到《桃花源记》中描写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语句时,不禁自豪地说:“读着读着,我自然想到了美丽的家乡,可惜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是一个美丽的梦罢了,只有到了今天,才会梦想成真。若陶渊明有知,一定会含笑于九泉。”该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由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联想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

读出相通的见解。面对学生对作者较为深奥的观点可能暂时理解不了或一知半解的情況,教师千万不可操之过急。要遵循认知规律,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与之展开有效的心灵对话,渐入作者的心灵深处,悟出与作者相通的看法。沈从文《云南的歌会》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对其中的“活人”情结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活人”情结,笔者在课堂结尾设计了以下环节:假如你是一位摄影记者,请你为年老的吹鼓手拍摄一张照片,并为照片配上展示他风采的一段文字。实践证明,学生通过配写文字很好地领悟了睿智、热情的年老吹鼓手身上所体现的活力之美,听到了一首热爱生命的赞歌,读懂了沈从文的“活人”情结。

打破障碍和壁垒,深度融通文本,既注重横向拓展,又注重纵深发展,架构起阅读的立交桥,是施行大单元教学的有效举措。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庄 源

猜你喜欢

文本生活学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赶不走的学生
漫生活?阅快乐
学生写话
生活感悟
学生写的话
无厘头生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