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

2024-01-17王杰金叶青陈锦文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治理路径发展困境乡村振兴

王杰 金叶青 陈锦文

摘要:为进一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利用自身体育文化基因与国际化运动相结合的优势,形成“乡村+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是当前突破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路径之一。近年来,乡村以极具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融入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发展困境。本文以浙江省嘉兴市徐家埭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探索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治理路径,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  体育旅游产业  发展困境  治理路径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推动乡村体育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浙江嘉兴徐家埭村以自身体育非遗文化为基础,以棒球运动为契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不断延长村庄体育旅游产业链以激发游客消费潜力来促进自身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为徐家埭村体育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体育旅游能够促进徐家埭村治理的深层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1、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意蕴

1.1、实现产业兴旺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缩小,但乡村产业结构相比于城镇结构发展来说依旧相对单一,一般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和第三产业为辅,农民多数以在家务农或外出务工为主业。发展体育旅游为我国乡村推进产业转型、实现产业兴旺提供了重要途径,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内产业发展的优势互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体育场地、举办相应的体育赛事吸引广大游客来村旅游,以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客流反哺第一产业,创办农家乐、民宿、建设农业风景区留住游客,乡村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1.2、促进生态宜居的有力推手

乡村生态环境良好,体育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不需要大规模的破土动工,只需要政府对当地基础设施进行相应的建设和完善,依托于当地的人文、自然风光来开发完备的体育旅游产业链。目前,多数乡村居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乡村土地大量闲置。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建设,将闲置的土地资源重新利用起来,建设体育场地、安装体育设施、举办体育赛事;发展农家乐、民宿、田园景区既合理利用了乡村原本荒置的土地又进一步美化了乡村的生态环境,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乡村生态宜居的实现。

1.3、推进乡风文明的关键举措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以体育资源为中心,通过“乡村+体育+文化+旅游”的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新形态,充分展现了乡村的体育文化潜能和价值。以生态景观为基础,围绕乡村振兴需求,依托乡间民俗文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氛围,保护和传承了乡村的人文意蕴。体育融入乡村旅游发展,让乡村“动起来”、“活起来”,有利于弘扬民族体育精神,打牢体育文化根基,增强乡土文化自信,让乡风文明,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赋魂注能。

1.4、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方法

乡村振兴与乡村体育旅游、乡村治理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乡村体育旅游能够带动乡村治理,而乡村治理能够促进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乡村体育旅游加强了政府、市场和村民的多层次互动,推动乡村治理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整合体育旅游资源,企业和村民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秩序的维护、乡村治理方式的协调。同时,乡村将自身体育民俗文化和乡村公共服务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各种体育活动提高村民们的身体素质、充实村民们的精神生活,营造出浓厚的乡村体育文化气氛,让乡村的人际关系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1.5、实现生活富裕的最终目标

乡村体育旅游推动了乡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城乡经济循环,转移了乡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当地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带动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文创纪念品的生产与销售。同时,通过专业的技能训练,培养出爱体育、懂旅游、会管理,能利用土地、技术、劳动、资金等生产要素融入到乡村体育旅游的经营和管理之中的新型职业农民,与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让村民们的收入得到更多的增长,进一步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

2、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以浙江省嘉兴市徐家埭村为例

2.1、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组合发展

以政策支撑、政府支持、文化吸附、消费需求、赛事影响为动力,赛事活动与旅游组合发展是以体育赛事为核心资源,村庄提供与体育赛事相关的旅游体验以及与之相关的旅游行为服务。徐家埭村立足平湖当地拥有棒球文化基础的实际情况,以棒球赛事为突破口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棒球场地,通过承办棒球联赛将长三角地区青少年棒球队以及平湖本地的棒球爱好者吸引到村落场地来竞技休闲,营造乡村棒球运动风尚,将棒球运动与乡村特色巧妙结合,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2、民俗非遗融入乡村体育旅游发展

基于乡村民俗节庆,乡村体育旅游以观光游览、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来满足游客对当地民俗体育非遗文化的感知和体验。徐家埭村是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彩龙”、“平湖摇快船”的起源地,徐家埭村以此作为民俗体育文化旅游的基础,将其转化为民俗体育旅游产品,设立体验场馆,组建舞龙、赛船队伍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充分彰显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与价值,为村集体创造了效益,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对助力乡村振兴、繁荣乡村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3、健身休闲氛围激发乡村旅游发展

“健身休闲+旅游”是以休闲运动资源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向游客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徐家埭村营造独特的乡村健身场景与休闲氛围体验,以星火农场、大印农场为主,涵盖棒球VR体验馆、环村自行车道、健身步道等多个户外休闲景点。通过整合、开发和利用乡村体育资源和休闲资源,把它们转变成休闲娱乐产品,在整个村庄中营造出一种休闲的乡村健身气氛,从而使游客的消费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并产生可观的旅游经济效益增加徐家埭村村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3、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3.1、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不足影响产业发展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徐家埭村以棒球为核心的体育旅游产业缺少“会策划、懂经营、能导游、会指导”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一方面,是嘉兴市缺少体育旅游方面的人才,人才数量、质量与近几年乡村体育旅游强劲的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则是以徐家埭为代表的体育旅游村留不住人才,乡村与城市相比生活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体育旅游专业毕业的人才来说会更倾向于在城市中寻找相关行业工作。但是,徐家埭村体育旅游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需要专业的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结合本村特色,借鉴全国各地乃至国际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地开发徐家埭特色体育旅游产品,从而避免同质化、低质化的乡村体育旅游竞争影响徐家埭村体育旅游的发展。

3.2、多元主体治理职能模糊制约“共治”深度

在政策支持以及消费需求刺激下,徐家埭村体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不少体育旅游设施仓促开放。以徐家埭村棒球场以及相关配套设施为例,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徐家埭村棒球场场地部分路面坑洼不平,平湖市场监督部门对于体育项目的安全性检查、监管具有周期性空挡,加之体育场地部分安全标识不醒目、专业防护意识不到位导致场地还未完全修复却已经处于开放状态,游客在场地上打球存在潜在危险。此外,在修建棒球场和健身步道时,都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而有时由于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不力,加之村民的环保意识不高,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乡村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加重,从而限制了徐家埭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徐家埭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多元主体参与资源整合,村民、开发者、村委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职能模糊导致部分问题的解决上各方行动者的不作为,这减缓了徐家埭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村民、村干部、开发者、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参与徐家埭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共治”深度依旧不足,需要理顺各方治理关系,明确治理职能从而解决设施、环境等问题。

3.3、核心文化竞争力不足阻碍产业可持续发展

丰富的人文资源使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优势,徐家埭村具有“九彩龙”与“平湖摇快船”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比赛、建立景区的方式进行旅游开发,但是旅游管理者却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文化发掘只是浅显的停留在了比赛的举办、景区的建设、游客的观赏上。徐家埭村缺乏对“九彩龙”与“平湖摇快船”这两项非物质文化前世今生以及精神文化内涵的展现。另外,徐家埭村在“九彩龙”与 “平湖摇快船”的开发上缺少对于自身体育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商业化开发过度,饮品和工艺品店比比皆是,导致地域特色不鲜明“千村一面”,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徐家埭村体育旅游的核心文化竞争力,游客难以体验到徐家埭传统的体育精神熏陶。同质化的旅游内容会加剧市场的恶性竞争,徐家埭体育旅游开发应体现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和体育竞技精神。

3.4、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影响游客观感

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而交通、服务和环境卫生等都会影响到游客对其的印象和评价。当前,徐家埭村一些路段道路陈旧,车位不足,严重影响了游客的观感。在徐家埭乡村体育旅游开发的进程中,体育元素的融合和利用,比如棒球比赛、舞龙、赛船、环村骑行、健身步道等,这些都需要前期投资、中期管理、后期维护,徐家埭村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场地设施的建设及安装。但是对景区运营过程中的场地设施管理与维护工作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设施管理与维护工作存在缺位,部分场地设施使用寿命期限未到就出现提前老化的现象。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是制约徐家埭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4、乡村振兴战略中徐家埭村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治理路径选择

4.1、构建人才支撑体系,赋能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建设

对于徐家埭村而言,吸引一批热爱乡土文化,愿意投身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徐家埭村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本地培训、智力服务来构建自身产业发展人才体系。首先,徐家埭村可以与嘉兴本地的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徐家埭体育旅游实训基地,引导体育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的师生参与到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实践中,并通过创业扶持政策吸引大学生来村创业、就业,致力于为徐家埭村培养技能型(棒球专业技术)、管理型(项目的开发、策划与运营)等人才;其次,为徐家埭村民提供训练。大力培养“九彩龙”、“平湖摇快船”等民间文化的传承人,使其成为展示乡村文明的一个窗口;在此基础上,引导广大村民积极投身于旅游服务中,做好场馆安全、环卫、保洁等各項工作,保证景区的优质服务;最后,构建徐家埭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智库。以村民、教练、旅游管理人员和来村实习师生为主体,鼓励广大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专业人士为徐家埭的体育旅游发展建言献策,通过“线上指导+线下参与”相结合的数字化手段,为徐家埭村的开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4.2、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促进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

协同治理理论指出:“公共事务具有跨界性、动态性等特征,加之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固有的局限性,意味着在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需要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局面。”一方面,要完善徐家埭村体育旅游产业规范,应由徐家埭村所在地平湖市文旅部门牵头,徐家埭村党支部、村委配合,制定并落实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相关规定,建立棒球运动安全体系;另一方面,因监管缺位而造成的环境损害,需要由环保主管单位对健身步道、棒球场等体育运动场地以及相关的体育设施建设进行及时监管,将旅游景点资源的开发范围界定清楚,并对其进行详细的量化管理。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发动广大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文旅部门与村委会合作,通过开展环保宣传、建立环保奖励机制等方式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让村民参与体育旅游的“共建”和“共治”,实现乡村体育旅游的多主体联动,进一步降低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发生概率,推进徐家埭公共体育旅游健康、规范发展。

4.3、激活乡村特色非遗文化,促进自身文旅品牌精品建设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为促进自身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徐家埭体育旅游需要突出乡土文化特色与地域特点,打造精品的乡村体育文旅品牌。徐家埭村应该注重“内在造血”和“文化激活”,把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乡村的体育旅游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九彩龙”、“平湖摇快船”吸引各地舞龙队伍、赛船队伍来徐家埭参与舞龙、赛船等特色体育活动。徐家埭应利用传统民俗体育文化联合现代化的棒球运动展开活动,提供亲身体验、拓展训练、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服务。如将徐家埭特色的“九彩龙”、“平湖摇快船”与国际化的棒球运动结合开展特色研学之旅,展现传统民俗体育竞赛与现代体育竞赛各自的风采与特点,形成集棒球竞赛、培训、舞龙文化体验、摇快船文化体验、体育器材零售(棒球、棒球棍、棒球服、棒球吉祥物、特色文创等周边产品)、 农产品采摘为一体的文旅发展新业态。使游客在闲暇之余,感受民族体育文化内涵,参与国际化的体育运动,让徐家埭乡村体育旅游的内容和质量得到持续的提升,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乡村体育文旅品牌。

4.4、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高自身旅游服务质量

完备的旅游服务设施是给游客留下良好观感的基础。首先,平湖市政府应围绕“一环(环村行车道)、五网(路网、水网、 电网、光网、排污管网)、一宿一景点”的建设思路加大对徐家埭村基础配套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徐家埭村委配合下完善停车场、周边公路、景区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其次,鼓励平湖的市场资本与村集体合作运营棒球场、民俗非遗景区等项目,为游客提供运动指导、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负责运动场地及设施的维护与保养工作,满足游客多样的旅游需求,为徐家埭体育旅游发展注入持续动能;最后,应建立徐家埭体育旅游公众号,提供旅游线路规划、体育场地预约、后台数据查询等咨询服务,为旅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以便提前了解徐家埭村田园式运动旅游胜地的概况,通过完善公共设施及配套服务尽最大可能地提升徐家埭村体育旅游服务质量。

5、结束语

乡村体育旅游为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为体育强国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契机。徐家埭村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将自身体育文化基因与国际化体育运动相结合,形成“乡村+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帮助徐家埭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让徐家埭村自身體育旅游品牌发展得更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实现村民生活物质富足、精神富有,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慧,李琳琳.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促进体验式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29).

[2]王石锋,夏江涛.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思路、模式选择与推进思路[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

[3]张莞.乡村振兴背景下羌族村寨体育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5).

[4]苏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发展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9(09).

[5]赵响,赵玉莲.乡村振兴战略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创新驱动路径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22,41(03).

[6]刘博,管力,宋勇跃,吴振超,马佼佼,张宁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承德生态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2022(13).

[7]徐文,白胜超,姚辉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2,44(05).

[8]腊甜甜,屈钰丰,李延超.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体育旅游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J].辽宁体育科技,2023,45(04).

猜你喜欢

治理路径发展困境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新课改视阈下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
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