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学考试微学习课程设计与应用
——以“设计色彩”课程为例
2024-01-17马媛媛
马媛媛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系统中的教学活动,也包括社会力量按照自考机构公布的专业考试计划和自考课程大纲对自学应考者进行的辅助性教学活动,属于社会办学范畴,是自学考试制度的组成部分。“社会助学”概念的提出,将“辅导”教学与一般的社会办学区分开来。30 多年以来,社会助学已经成为自考工作中的专有名称和术语。
作为主考院校的自考管理方,如何有效提升自考的专业水准,提高助学辅导环节的成效,进而提升自考学历、学位的含金量,是推进自考工作不断发展的重心。针对自学应考者的特点和面临的学习困难,南京艺术学院自学考试办公室以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设计色彩为例,运用微学习(Microlearning)理论,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远程互动式助学辅导,拓展了社会助学的原有教学模式。在与“专接本”合作院校的试点教学中,设计色彩微学习课程起到了教与学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基于互联网的助学辅导消解了物理空间的阻隔,让教学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微学习课程的设计以交互界面简洁、友好,易于智能手机使用者操作为原则,内容组块上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微学习模式下的非连续注意状态,重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注重激发学习者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学习的兴致,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作为教学资源的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社交功能基础上衍生的功能板块,个人与企业均可申请创建独立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与特定的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以及在线支付等全方位沟通、互动。[1]
目前,使用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开展移动学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软件自身通信功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交互,或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模式进行问题解答及学生信息收集。这一方式在大学的教学环节中早已非正式地被广泛应用,教师们利用公众平台编辑模式下自带的信息推送、用户管理等功能,实现了与学生分组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2]微信的图片和视频传输功能对于音乐、舞蹈、美术、设计作品和论文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技术支持。
国内微信公众平台在自学考试中的应用以省教育考试院或地方自考办对自考信息、成绩的发布和自学考试宣传为主,以方便考生及时了解信息、查询成绩。院校系统中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课设计与应用尚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多为对国家精品课程的模仿,适于自学以及符合自考特点的助学资源产品尤为稀缺。因此,以微信公众平台为移动学习平台进行自考助学微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任重道远。
南京艺术学院自考助学的管理团队在工作中面临各种问题,于是设想将人人不离手的手机和手机标配的微信程序与自考助学工作联系起来,以第二届江苏省教育考试招生研究课题(重点资助)(K-d/2018/03)为契机,将这项公共资源应用在自考助学领域中。进行课题研究的首要目标是搭建良好的自考助学微信公众平台,其次是开展基于平台环境下自考助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制定与之匹配的教学设计流程与模式,建构微型移动课程的学习和互动模块,集中优秀教师团队共同开发微信公众平台端的优质微课程,为自考学习者提供移动学习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可以提供全新的自学助考模式,吸引更多层次的社会人士接受继续教育,给自考助学工作带来值得期待的变革。
二、微学习及微学习资源
作为自考社会助学教学模式的微学习资源,以微媒体(如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系统化整合课程学习资源,既可以满足学习者在微学习的过程中的系统化学习,也可以支持碎片化学习以及全天候复习,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社会助学模式中因出勤率、授课水准不平衡、学时分配不合理等诸多因素产生的消极影响。通过碎片化学习建立起的人与人、参与管理、人与知识之间的持续性互动关系。微学习模式为学习者合理利用零散业余时间完成系统性学习提供了便利,它的泛在性与交互性真正实现了人们按需学习的理念,通过推送微媒体可大大降低自考学习者的认知负载。
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自学资源,智能化的人机交互模式改善了使用者的体验感,不仅支持制定个性化的个人学习空间,修改页面布局与视觉样式,还可以添加和删除学习内容并且与他人共享,包括设置是否允许评论等。自考学员可以通过个人学习空间了解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存储学习记录及研讨内容,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与档案,支持学员根据自身学习习惯、交互风格、空余时间等因素定制学习进度和学习资源。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时空定制,为学员提供一种移动端沉浸式的交互学习方式。
三、自考助学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
在建构学习平台之初,项目团队以多所院校的自考教学团队和自学考生为调查对象,结合移动学习资源的理论经验对微信平台微学习资源做出前测和需求调研,并对微信平台微学习资源现存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判。然后,与合作院校充分沟通,针对以往教学和应考中较为突出的矛盾与问题,以设计色彩等重点课程为试点,进行微信学习平台的架构设计。
课题研究首先根据微信学习平台“课程菜单”“随身课堂”“信息互动”三大功能进行了模块设计。
课程菜单:主考院校通过微信平台推送信息,及时发布最新的教学内容、在线资源和课程活动,与试点合作院校保持即时沟通。
随身课堂:按照教学计划将课程资源碎片化,自考学生点击菜单即可获取相关课程中包含图文信息、视频信息、音频信息及文字信息的微学习内容;通过关键词搜索和规则模糊匹配,系统可自动回复学生的在线提问,如果对系统的智能回答不满意或不理解,可提交给主考院校申请专家在线回复;随身课堂提供的同步课程确保所有参与学习的学生拥有相同的教学资源和统一的评估规范。此外,微学习资源可以反复视听,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互动:设置以课程学员、教员和教学管理者为主体的微信聊天群,便于互动交流,有助于管理团队采样和分析聊天内容,及时发现产生问题和成果的规律性和偶发因素;设置在线评教模块,管理团队可以对课程内容、教师授课等发起在线问卷调查,有助于教学资源和平台系统的不断优化;设置在线展厅,选择优秀作业举办线上展览,让合作院校的师生们有机会及时观摩和了解到其他院校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与作业水平。也可以通过在线展厅发布与线下毕业展同步的线上毕业展,延长展期并扩大传播力度。
四、设计色彩课程的微学习应用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设计专业之前,或多或少有过学习绘画的经历。因而,对于设计色彩的认知是建立在绘画色彩理论基础之上的。在向设计师转型的过程中,前修的色彩理论依然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设计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要求设计专业的学生从设计师的视角来理解色彩和运用色彩,这是设计色彩课程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意义。设计色彩课程呈现的5 个章节、18 个平行课题试图在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之间建立一种过渡性的关联,来转换和建立设计师的色彩感觉。与线上课程配套的纸质教材同样遵循碎片化的编排逻辑,既可以满足非特定人群的学习使用,也可以与特定教育机构和特定人群进行精准对接。
教案设计是教学团队参与教改的部分成果,着力探讨适合职业教育体系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方法,并非设定某种范式。教案主体包含课题目标、课题阐述、课题要求、课题内容和教学辅导,对于艺术设计类院校的设计色彩教学和自考考生的专业学习及应试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色调:从自然色彩到装饰色彩”分为“课题1:自然色彩”和“课题2:装饰色彩”两个子课题,以自然色彩课题开始,教学重点则是装饰色彩。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色彩前修知识,进而生成对装饰色彩的认知,展开对装饰色彩的应用,最终服务于设计学科(图1、图2)。
图1 装饰色彩学生作业
图2 装饰色彩学生作业
第二章“风格:色彩与现代主义艺术”由6 个平行子课题构成,分别为“课题3:塞尚——色彩的体积感;课题4:修拉——色彩的混合;课题5:克里姆特——色彩的盛宴;课题6:马蒂斯——色彩的张力;课题7:莫兰迪——色彩的调和;课题8:拼贴——色彩与材料”。从碎片化学习的角度而言,构成第二章的6 个子课题没有先后顺序,完成听课、延伸阅读以及相应的课题作业,即完成了单元课题的学习。
第三章“象征:基于文化的色彩认知”涵盖“课题9:色彩的性格”和“课题10:色彩的文化性”两个子课题。本章节内容偏重理论性,配套的课题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色彩理论。单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先接触实践再学习相关理论,或者先了解理论再付诸实践都有可取之处。如果从微学习的视角来看,其先后顺序也可以不予考虑。课题作业完全基于生活常识和普通人的日常感知,通过微学习的阅读与练习,完成从认知到理解的全过 程。
第四章“感性:纯视觉的抽象色彩”和第五章“融合:色彩与当代设计”在本课程中难度相对较大,却是向设计思维转换的重要路径。以现代艺术史范畴的抽象绘画作为切入点,切换中西方对抽象艺术不同的文化视角,尝试将抽象艺术引入设计色彩的基础教学中。
课题11“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是对传统绘画中虚拟的三维空间的消解,以纯粹的构成与色彩来取代具象绘画努力营造的幻象,从根本上去重新解读我们所处的具象世界。(图3)
图3 抽象色彩学生作业
课题12“20 世纪的抽象艺术部分”主要介绍抽象艺术的两个流派及其不同的发展轨迹:一个是带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表现性抽象绘画(Expressiv abstraction);另一支源流则以“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经过“立体派”(Cubism)发展而来的几何学的、构成的、理性的、建筑形态的几何抽象主义(Geometric abstraction)运动。抽象艺术于20 世纪40、50 年代在美国因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而达到巅峰,进而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课题13 介绍了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包豪斯学院的色彩课程,如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保罗·克利(Paul Klee)和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等先驱的色彩教学,以及包豪斯的色彩教学对启蒙现代设计的至关重要。
课题14“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感悟抽象美学”,是对中国文化的另一种认知,也是中国学子学习抽象艺术的独特视角。
课题15“波普艺术”通过挑战传统美学观念来表达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20 世纪中叶官方艺术和学院派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波普艺术独树一帜的鲜艳色彩和简洁形式,不仅对当时的流行时尚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还使艺术创作的趋向发生了质的转变。
课题16“音乐的可视化表现”以音乐为主题,借助音乐来审视“最内在的自我”,尝试像音乐家将乐音组成曲调一样,调动点、线条、形态、色彩等视觉元素形成有意味的抽象画面,从而创造一种“看得见的音乐”。
课题17“色彩的另类表达”是运用非常规的手法创新色彩表达方式的实验性课题。通过刻意使用诸如减少数字色彩通道、改变色彩模式、利用印刷中错印、漏印、叠印等偶发效果进行设计实践,拓宽色彩应用的视野和手法。
课题18“数字化的抽象色彩”是未来色彩学习的趋势。随着1951 年第一款商品化批量生产的电子计算机UNIVAC-I 的投产,世界进入了计算机时代。数字技术支撑的数字色彩改变了色彩的生成方式,设计软件拓展了人类获取色彩和驾驭色彩的能力,数字技术对于现代设计而言至关重要。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尝试结合数码相机、数字扫描仪、电子计算机等设备进行色彩和创意的表达,是迈向现代设计的重要的一步。
通过从课题11 到课题18 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抽象艺术的流派、风格,体验多种抽象表现的形式与方法;通过8 个课题,旨在培养学生逐步从认识抽象、解读抽象到创作抽象艺术的能力,未来能够将抽象艺术的理念和表现手法合理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以拓展设计语言的功能与范畴。借助学习平台学员可以在上传作业后获得指导教师的评价回馈,也可以在互动区观摩其他学员的作业,了解相同课题要求下大家不同的创意思路和表达方式,获得集体学习时的参与感、相互促进和自我认知。
设计色彩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设计思维和设计审美的基础课程,是其他设计课程的前修课程,在自考体系中被列入重点学位课程。由于设计色彩的跨学科性,考生完全自主学习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引入手机端微学习的辅助性教学,加强了学员与指导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甚至院校与院校之间的教学互动。设计色彩的课程单元在微信公众平台被碎片化构建之后,学员可以有所侧重地自行重构学习计划。随身课堂的教学互动让学员能够及时了解课程学习的各项反馈信息,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也让自学不再成为“孤独者”的单打独斗。课程资源和作业档案的共享,不仅拓宽了学员的视野,也为主考院校与合作单位实施跨院校的助学平行课堂提供了平台。
微学习课程的建设,针对长期困扰自考学生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助学模式。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图4、5)不仅提高了考试的通过率,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让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有效教学指导的积极作用,体会设计学科的博大精深和专业特质。
图4 抽象色彩学生作业
图5 抽象色彩学生作业
五、教学实践成果及未来发展前景
设计色彩微学习课程经过试点院校的实践,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初步成果,在自考助学中不仅解决了以下问题,也为后续优化微学习课程,其他专业建构和完善远程互动式教学体系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在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微学习课程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为本科院校的第二学历教学提供了一种辅助性教学模式。
(一)突破了现有的网络助学模式的局限性
学习者无须坐在电脑前通过主动点击课程页面,被动查看在线视频进行传统的远程学习。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搭建的自考网络助学平台,相关信息可全面覆盖手机、pad 等智能掌上终端,实现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即时自学,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友好、易用的交互界面让基于数码科技的微学习不会对使用者产生心理负担。平台支持个人主页的个性装扮,让专业学习的感受更接近生活中使用微信平台的亲切感。
(二)提高自考助学的便捷性和效率
微信学习平台是基于微信公众号强大功能创建的,是目前最前沿、最普及的学习管理手段之一。主考院校可以通过微信发布学习与助考信息,自考学员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学 习,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对远程学习的制约。(图6)平台管理员定期将学员的各项学习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后,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可以根据平台发布的动态数据,及时调整学习资源的编辑和制定教学活动。
图6 自考助学微信平台构架
(三)微学习模式能减轻自考学员的认知负载
微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态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能为学习者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便利,它的泛在性与交互性为实现按需学习提供了可能。微学习的内容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应对自学考试,通过专业的、有趣的教程安排,可以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延伸的专业知识。
(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时空定制
微信平台在人机交互方面具有卓越的智能互动体验,使用者可以自行布局个人学习空间的样式,添加和删除内容,共享学习资源,开展互动评论等。自考学员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时空定制,感受移动端沉浸式的交互学习模式。(图7)学习平台的功能将随着微信平台功能的不断提升而得以优化,技术团队也会根据使用需要及时做出调整。今后将逐步开放平台,让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平台的建设,为后来的自考应试者享有更优质的学习平台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图7 沉浸式交互学习模式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资助的这项研究旨在运用微信平台推动微学习模式,为省内自考考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以提高自考助学辅导的效率和水平。虽然,初步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通过试点院校的参与,教学相长的积极作用逐渐显现。平台的开源模式将不断吸纳科技发展、教学水平提升和参与者共建等积极因素,实现自身的进化与优化,这是自考管理方主导的一次带有问题导向且具有前瞻意义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