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存在的渴望
——浅析汉服之美

2024-01-17

关键词:汉服现代人服饰

赵 近

当代中国人为什么要穿汉服?当代中国人又该穿什么样的汉服?显然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就代表着汉服与当代中国人的关系是深刻的、充满哲学意味的。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当下,在时尚全球化的现代,当人们以为对穿着掌握了更多选择权,拥有了更丰富的体验时却蓦然发现自己其实被骗了:中国人穿得越来越大同小异,这实际上是因为更少的人决定了更多的人穿什么。在最能彰显个性和美的“穿衣”过程中人们却难以发现和体验“美”,这正是后工业化社会工具理性泛滥造成的人性的缺憾。但是中国人显然是幸运的,国力的迅速增强让国人有了文化自信,不必再仰望西方审美。拥有了文化自信的当代中国人终于可以摒弃千百年来“服”从于“礼”的传统观念,终于可以再次体验“汉服之美谓之华”,终于可以站在审美角度去感受和解读“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的美。

一、汉服的“美”是中华文明独特审美的外在体现

(一)汉服的历史演变之美

商朝时期,冠服开始初步形成,主要由上衣和下裙组成。上衣没有扣子,下裙盖住膝盖。“祁祁如云”“有女如云”都是《诗经》中形容女子的衣裳像云朵一样白净的诗句。西周的女子爱穿白衣,祭祀和婚礼上也是穿白纱。“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则都是形容男子多彩的服饰颜色的。男装艳丽、女服素淡的西周汉服呈现出的对男性的审美关注反映的是一种原始文化的延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把上衣和下裙分开裁剪但是缝合在一起的深衣。秦朝因其存在短暂没能形成统一的礼仪穿戴文化。直至汉朝汉服才被明确为汉民族主要服饰,此时的汉服款式除了比较常见的上衣下裙的褥裙,还有颇受贵族偏爱的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这使得深衣无疑天然地具有了一种雍容典雅的美感。到了魏晋南北朝,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以不受礼法拘束的“大袖宽衫”为时尚。由隋入唐,汉服也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周的细致、汉的儒雅、魏晋的飘逸在大唐盛世展露出新的风貌,汉服的华丽浪漫到达了无以复加的顶点。此后,纤雅淑丽的宋代汉服和款式复杂多样的明代汉服继续在时代洪流的影响下创造着美和经典。虽然清朝的“剃发易服”确实使得传统汉服逐渐失去基本形态,但是普通女性汉服并不受“剃发易服”的影响,而是保持了明朝晚期的样子,直至清嘉庆时期开始融入满族元素。(图1、2)

(二)汉服迥异于西式服装的自然廓形之美

汉服传达给人们最直观的是形态美,交领右衽、无扣结缨。采用平面构成方式,运用简洁的几何形状作为服饰廓形,以人体局部为支撑点。采用层叠、分割、组合等手法缝制而成。在古人看来,人是形和神的统一,肉体和精神的统一,而服装形态正体现了人和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审美情感意识倾向外露于服装也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在掩饰了人体廓形的汉服中,人却仿佛获得了无尽的自由,挣脱了压迫感和束缚感,动作自如、酣畅,形成了人与服装之间的舒适空间。这种取法自然的服饰结构和人体与服饰间的比例关系充分展现了平淡天真的朴素自然主义情怀。

(三)汉服富于变化的自由之美

汉服的美是视觉的美,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到”的美,因此各个历史朝代的物质水平、纺织和手工艺技术水平、审美意识、生活习俗都直接影响了汉服的变化。笔者在这里想表述的自由之美正是指古人并没有被严格的衣冠制度压抑和束缚,而是随着审美意识和物质水平的改变将对美的自由探索借由汉服表达了出来。先秦两汉的汉服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形制、色彩和纹样都体现了“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故不在笔者阐述范围之内。唐代服饰的华美大胆也已为大众所认可,无需笔者多言。笔者将阐述重点放在被严重忽视的魏晋南北朝汉服和极为独特的明代汉服上。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乱使得经济发展遭到破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人们的礼法观念变得淡薄,两汉冠服制度已经很难维持,这也是汉服历史上一次大变动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环境使文人士子们的抱负无法实现,于是便转而追求人的内在精神,强调自我个性的解放。这种抛去外在浮华,不拘礼教的新的审美观念影响并改变了整个社会,开创了汉服史上一个全新的风尚。不论是“竹林七贤”还是士族阶级,抑或他们的追随者,都以褒衣博带甚至袒胸露臂为时尚。他们的服饰衣料轻薄柔软,上衣袖子的肘部做得特别宽,几乎可以拖地,腰间系的长带,似乎要随风起舞。女子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尽力展示优雅和飘逸的风姿。魏晋南北朝汉服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汉服呈现出一种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趋势。对襟的设计就是吸收胡服的特点演变而来。总之在北方民族的游牧文化、西域文化和汉文化的碰撞融合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服可谓是奇装异服盛行的时代。(图3—6)

真正能决定服装风格的究竟是谁?明代的人给出了答案。尽管明太祖坚持恢复汉服制度,废弃元朝服制,下令“复衣冠如唐制”以恢复和完善汉服之制,但却并没能让百姓服饰回到唐代传统。许多有蒙元特色的元素,因为更便于日常穿着而被保留了下来。明初汉服确实非常简朴,无论诸生士子还是市井小民,皆穿布袍。勋贵殷富的华贵汉服也只在重要场合穿着。明代中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繁荣,消费文化日趋多样化,服饰风潮变化迅速,“厌常喜新,去朴从艳”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从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嘉靖后期到明亡,朝廷颁布的有关服饰的禁令已经很少了。应该认为明代汉服是充满想象力的。明代汉服丰富的形制、精美至极的面料和发达的印染刺绣工艺使得明代的汉服折射出明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追求自由个性的审美观。意大利人利玛窦曾评价明代人的汉服说,一般老百姓与贵族的衣服又不一样,但外观都很好看,头发上有许多饰物。(图7—10)

二、汉服的“美”提供给当代中国人感知自我的机会

人无法直接看见自己,但是人能通过镜子认出自己。这是因为人具有自我认知能力,但是这种认知能力又是需要借助外物来实现的。古人只能靠想象揣摩自己的身体,身体在他们眼中是一种模模糊糊的形象,不过是想象的产物,能被自己掌握的信息少之又少。此时,衣服就显得极为重要,它不断加强人对身体零碎且模糊的轮廓感知。于是古人将这一层永恒的皮肤发明出来。如果想象中的身体形象是我们穿着的第一层衣服,那么真正的衣服就不仅是用来遮盖身体的存在了。没有衣服,就无法确认自身。当代中国人在汉服中找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过程无疑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本身想要通过“审美”对自我感知的实现过程。现代人不同程度地被工具理性统治,日渐退化的生命力和走向衰败的感受力让现代人离自己越来越远,也离美越来越远。但是无论高矮胖瘦,今天的中国人只要穿上了一套合适的汉服立刻就有了一种轻轻摇曳似云上仙人的古典之美,这种富有冲击力的美立刻就俘获了人心。而这种通过穿着汉服带来的对美的体验给予了当代中国人一个感知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

李泽厚的积淀美学认为美感即“内在自然的人化”。理性的、社会的、历史的东西通过积淀这一过程便是“自然的人化”。这是因为,美感是人对自己存在和成功的一个确认,是人对自身的一种感性的肯定。自然的形式从而成为自由的形式,美即产生。美就是通过你的感知,能让你产生愉悦的心灵震动的东西。审美观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但是美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图11、12)

三、汉服的“美”足以抵御消费主义的审美庸化

在后工业时代,人们消费的早已不是商品的功能属性(实用性),而是社会属性,即符号价值,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这种符号价值在西方服饰文化中无疑就是“时尚”,因为当我们谈时尚的时候,通常谈的是某一种精神、某一种文化。这时候的消费就必然需要有独立的审美过程的参与。但是极端化的消费主义却将这一审美过程变成了流水线上的产物,“时尚”已经逐渐表现为一种审美的庸化。审美庸化的目的是遏制人独立的审美过程,在个人层面上它要实现自由审美的掩蔽,在社会层面上它要实现审美对象的同一化。

法国品牌DIOR(迪奥)发布的2022 秋季成衣系列中,一条形似中国马面裙的半身裙,引起了舆论关注。在迪奥官方微博中称,这一场秀的灵感来自品牌创立者克里斯汀·迪奥曾有的设计,而在官方网站介绍中,又称这条裙子为“标志性的Dior 廓形”。一名汉服测评博主买下了这条裙子,先是结合文物,将这条裙子与马面裙的四大特征进行比对,发现完全一致;再购买了国内某汉服商家2019 年的马面裙进行比对,发现基本也没有什么差别。这位博主在社交平台表示,迪奥的行为不是抄袭,而是文化挪用,远比抄袭要严重得多。自己已经将相关视频翻译成了英语和法语,并上传到了海外社交平台。尽管迪奥官方未对此事做出回应,但是经过查证,中国官网已无法购买该款式。这里并非要探究迪奥的这一行为到底该如何界定,更无意去讨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样的大问题。这类国际品牌可以仰仗自己的全球影响力,潜移默化地渗透、影响人们,特别是对此完全不了解的人,让他们先入为主地认为这就是某个国际品牌的原创设计。把几百年前就活跃在神州大地上,现在我们博物馆还挂着的文物说成是“标志性的Dior 轮廓”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或作为一个制造“时尚”的奢侈品牌,促成其行动的首要原因还是在于Dior 想借汉服独具的超越国界和时空的真正的“美”来抵抗审美庸化,从而维护自己追求个性和创新的品牌形象。或许迪奥不会再做出进一步的回应,因为他们知道在事实面前越是试图去掩盖就越是可能漏洞百出。

四、汉服的“美”是随时代流动的

朱光潜先生指出,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汉服走过了质朴的秦汉、超然的魏晋、开放的大唐、含蓄的宋和别致的明,现代人应该意识到汉服之美只有与时代同步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多追究汉服形制的对错,也不能把汉服当成一件宗器,一个象征符号,而是要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设计理念,通过多元的形式让汉服在当下的生活中深深扎根,获得与这个时代相契合的美。

(一)与特殊场景结合——学位汉服

学位服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原型源自天主教修士服。我国现行的学位服还是20 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这些带有显著西方教会色彩的学位服饰显然既不适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现代人在审美上的需求。2022 年中央美术学院为毕业生设计的“国风学位服”美上了热搜,这无疑是近年来一次成功的汉服美学探索。平面剪裁的深衣制、灵动的迭裙褶、充满仪式感的云肩着实将毕业典礼的庄严和学子们收获知识的美好幸福一并传达了出来。(图13)

(二)与互联网生活方式结合——动画视频中的汉服

短视频是现代人热衷的精神消费,有很高的即时满足感,当然也很容易因为内容的粗浅和无聊而让人厌烦。与文字和图片相比,视频的负担更小,更容易让人获取一些信息和感受。这样的特点对于传播和弘扬汉服之美却是非常有利的。有一位在国外生活的辛女士,她的职业是动画工作室的设计师。因为本人非常喜欢汉服,就经常穿着汉服上街。她表示没想到这样在她看来很普通的行为居然引来了当地人的围观,很多外国人都被汉服的美惊艳,连声夸赞。于是她便想到要将自己和朋友身着汉服出游的情景做成动画视频传到社交平台上,让更多的人感受汉服之美。视频中她绘制的卡通人物,表情动作夸张有趣,收获了大批网友的留言。辛女士表示她发布视频的时候都会将汉服等中国元素进行标注,她想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传播中华文化。

(三)与高科技面料和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

汉服始终是要穿在身上的,被更多的人穿,适合更多的场合穿才是汉服的根本使命。传统的华贵面料对大多数现代人而言显然不易打理也较为昂贵,而普通的棉麻又难以将汉服的美展现出来。好在发达的科技使得织造技术不断升级,我们今天已经获得了非常优质的合成面料。比如重磅三醋酸面料,此面料本身以植物为原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触感舒适柔滑,不易褶皱,不易霉蛀,又非常适合印染,耐洗耐穿。设计师取材腰襦款式,保留交领斜襟和系带,融合袖口刺绣,个性鲜明,风格浓郁。这样的汉服才真正将汉服的美融入了现代人的日常。(图14)

(四)与美育理念结合——深度体验式汉服雅集活动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可以培养人的超越精神,陶冶人的情感。还能够促进科学的发展,这样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现代人在物质需求得到相对稳固的保障之后必然应当更多地关注精神领域的探索。无论是个人的提升还是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的情感和精神的不断建设。现代人可以身着汉服或是欣赏书画、制作手工发簪,或是抚琴读诗、郊游踏青,或是参加各种趣味盎然的知识讲座。这种将传统与现代高度结合的体验式雅集活动,不仅自然而然地展示了汉服特有的美,也激发了现代人对美更为纯粹和深刻的热爱与追求。

五、结语

在一件“古老”衣服的遮蔽下,现代中国人展现出的丰富深厚的情感,那就是对美的渴望,对存在的渴望,对感知的渴望。有人说汉服对现代人而言是一种现代生活将传统文化的碎片吞进去进行咀嚼然后进行重组的新产物。这样的说法固然刻薄了一些,但也是在提醒人们既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让汉服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更不可将汉服当作宣扬汉文化纯正性和优越性的工具。汉服首先应该被当成一件衣服看待,而不是一件宗器、一个象征性符号,要警觉某些在穿着汉服时强调古制,将民族化诉求加在汉服上的现象。纵观汉服的流变可以发现,汉服从来也不是一个封闭发展的服饰体系,历史上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胡汉服饰交融。只有持守汉服作为服饰的基本功能,使日常之物首先回归日常,才能走出秀衣误区、淡化文化符号功能。在深刻地了解汉服的发展流变之后,理智地看待现代人和汉服的关系,真正以现代人的身份,以现代人的视角,以现代人的自信和包容向世界展现汉服的优美,切莫让汉服承载“不能承受之重”,让“诗意”消逝,让“美”遁迹销声。

猜你喜欢

汉服现代人服饰
为啥现代人总想静静?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动物“闯”入服饰界
汉服新“江湖”
现代人的避难所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上台说汉服
智珠
汉服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