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色彩基础课程与学生创意能力培养关系探究
2016-05-23吕旸
吕旸
【摘 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和日本对高校设计色彩怎样更好地与设计应用专业结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主要致力于按照专业一体化原则对课程跨学科综合、集成,使前期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衔接,最大程度地使色彩理论运用到设计实践中。本文详述了高职色彩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式,探究通过日常教学内容及考核形式的改革和色彩教学中大量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独特的色彩理念与表达方法。
【关键词】设计色彩;主观色彩;配色设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26-01
一、专业对设计色彩教学内容定位
国内致力于对设计色彩的课程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真正开始对设计色彩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探究是从21世纪初至今。近几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建立完善的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体系,也取得了一些喜人成果。如吴卫先生的《色彩构成》、张晓纲先生的《设计色彩写生》、朱介英先生的《色彩学·色彩设计与配色》、张梅先生的《新设计色彩》等专著,但其大多只是对设计专业色彩基础教学体系一个层面和局部进行探索。对设计色彩基础课程与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关系未能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依据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结合高职教育时间短、课程多的教学特点,精简和优化设计色彩课程设置,主题化、系列化教学课题设计,侧重研究配色设计和配色技巧的课题,以充分的、发散式的步步紧扣的展开方式,进一步使设计色彩课程呈现为整体的链式结构,将色彩的功能特性作为设计目标,在设计色彩课程中建立学生对功能性色彩的驾驭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色彩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改革,注重色彩设计应用性的研究,突出职业教育特点,贴合专业实际需求,精简课程设置,使色彩训练实质有效,能够为实际设计项目服务,不再作为表现性的造型基础训练课程。应用类别的各主要方面有:广告会展色彩运用、装饰设计色彩运用、动漫设计色彩运用等。
从设计课程实践的伊始即定下教育基调,是以培养高职类艺术设计学生的色彩感受力、色彩搭配能力、色彩想象力为教学目标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高职色彩教学内容更贴合艺术设计专业实践需求。
二、色彩设计能力培养
首先,以课题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丰富视觉经验,感受多元的艺术形式语言,从观察、归纳、分析、比较、联想等多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创作和表现欲望。其次,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自然科学和综合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不断对相关设计门类作品中的色彩特征和风格进行分析,不断地综合设计色彩的表现语言和设计作品中的工艺技巧。
培养学生色彩设计思维的创新意识,要从色彩的视觉体验开始,借助有效的视觉体验提高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转变色彩观念,拓展思维方式,在精神上体验一个比现实更完美炫丽的色彩世界。打破过去以色彩造型基础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开发以课题教学、单元性教学为主的主观性色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素养和色彩审美感觉。
三、主观色彩能力培养
采集生活和自然中的色彩,以色彩的多调、色彩客观性归纳、色彩主观性归纳、打散重构等角度去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明确有效的色彩课题,进行色彩创意思维和技法的训练。强化主观色彩能力,凸显色彩作业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内涵。设计与艺术之间的不断深化加强了实践创造能力的训练,使设计作品的艺术语言在交叉融汇中不断地超越与自我更新。于是,创意性的色彩作品成为一种可能,新的高职设计色彩教学模式生成。
课题的设计与作业汇报仍旧是课程的核心部分,鼓励学生对新材料、新技法的尝试,强调学生的视觉体验和分析能力,加强学生敏锐的色彩感受力。
四、配色设计能力培养
在设计配色课题时,分析具体的设计案例配色方案及表现方式,尝试以多种配色方案表现同一设计项目,研究不同配色设计对同一项目的表现力。
这种强调思辨性与分析性的虚拟任务课题的教学方式,目标是在设计案例的分析中让学生体验不同方案的色彩表现力,自觉自发地选择色彩、应用色彩,通过对色彩的主观分配达到个性化的色彩认知,使学生的色彩感受力与配色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中.高等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初探[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2][瑞士]约翰·伊顿.设计与形态[M].朱国勤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3]邬烈炎.关于国外课程的引进与不成功的“本土化”——以图案、素描、构成课程为例[J].设计教育研究,2005(2).
[4]李立新.突异的过程:“三大构成”与中国设计基础教学[J].设计教育研究,2007(5).
[5]周至禹.形式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丁沃沃.概念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