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和高校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综述
2024-01-17马登堂景琛琛
马登堂,景琛琛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助力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年8月10—12日,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主办,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及高校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甘肃兰州召开。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领导,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省(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高等教育处负责人,以及有关高校分管学科专业建设的校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50余位代表。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胡炜副主任主持。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甘肃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温攀玺及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郭岩先后致辞。贾宁书记在致辞中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对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所做的贡献表示充分的肯定,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为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与高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温攀玺巡视员指出在现阶段举办此次座谈会恰逢其时,他对甘肃省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做出肯定的同时,分析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郭岩主任对西北师范大学筹备此次会议做出的工作表示感谢,指出学科建设是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并对去年以来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调研工作做了简要的介绍。
一、解读《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张则瑾调研员从“深度理解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专业设置管理的历史脉络与改革背景”及“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三个方面深度解读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的精神。在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方面,张则瑾指出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主要包括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世界高等教育向普及化深入发展及重塑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成为国际共识,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部分领域实现领跑及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其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如拔尖人才培养均值高方差小、科学研究“有高原缺高峰”、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不强等挑战。在专业设置管理的历史脉络与改革背景方面,张则瑾调研员介绍我国在1987年、1993年、1998年、2012年先后四次组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大型修订,逐步形成完整统一、可动态调整的本科专业目录体系。当前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急需解决高校专业建设特色不足、专业设置管理机制有待优化、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够明确等问题。张则瑾调研员还介绍到,为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科专业设置的重要指示精神,2023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人社部、工信部五部门联合颁布《改革方案》,旨在以学科专业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强化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协同联动,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专业“一校一案”,抓好落实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从而起到推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目标。最后,张则瑾调研员指出落实《改革方案》的八项工作: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以“四新”为引领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学院建设、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强化省级统筹管理、优化国家宏观调控以及联动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
二、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为我国民族教育确立远大目标,也为高校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意识范畴,它是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现实的心理反映,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遵循民族意识的发展规律。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学科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民族地区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阐释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与成效,这些探索对推动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要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因此,为了更深入地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首先需要厘清其主要内涵和重要意义。中央人民大学陈立鹏教授从“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为什么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及“当前如何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三个方面作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的专题报告,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阐明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的重要保障,利于培养相关方面专门人才,能全面提升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并指出通过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张积家教授作了《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启示》的专题报告。张教授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陈寅恪的“化认说”和顾颉刚的“多元一体说”,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心理层次、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容器隐喻和差序格局、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成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表征及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形成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并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文化工程,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中华文化整体提升。
(二)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
近年来,在各部门通力合作下,民族地区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成果丰硕,主要表现在建立了民族地区高校理论研究基地、团结进步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以及反分裂教育成效显著等方面。
1.建设民族理论研究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逐步完备
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如宁夏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张亚红指出,该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围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根本任务,建成学术成果馆、文创展览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等多个教研实训场所和宁夏云博览馆、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数字资源库等高水平线上数字教育平台和大型研究数据库,打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示范高地。河西学院副校长高荣谈到该校以“河西走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核心,建立了甘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和“河西学院裕固族研究中心”,为更好地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材陆续出版。在座谈会上,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丁建丽谈到,为深入贯彻落实《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纪要》精神,新疆大学与有关部门共同编写《简明新疆地方史》(大学版、中学版、干部读本)和《可爱的中国》(小学版)等系列地方思政课程教材,为新疆各族群众开展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提供学习内容,也进一步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课程逐步开设。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丁建丽在介绍该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中谈到,新疆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导论”通识选修课和专业课;同时,向硕博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专题研究”专业必修课,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建设。喀什大学副校长冯冠军指出,该校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课程,并以“简明新疆地方史”课程为主,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深刻认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
2.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制机制逐步健全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喀什大学副校长冯冠军指出喀什大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先后印发了《喀什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建工作考核实施方案》与《喀什大学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倡议书》等文件。学校通过建立如“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围绕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六个专题,使各族大学生“三个离不开”“四个自信”“五个认同”意识得到显著提高。此外,学校制定《喀什大学学生帮扶工作方案》,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教职工积极与各族学生之间相互结对子,全方位开展帮扶活动,推动各族师生友好互助交流。在政策层面为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石河子大学副校长李剑指出石河子大学开展了“五观五认同”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举办“五观五认同”培训班。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强化民族团结示范引领作用。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不断健全。河西学院副校长高荣在介绍河西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中谈到,河西学院先后举办甘肃省民族地区学校教务主任专项业务培训班、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管理干部暨第三期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班,承担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第三方评估工作和河西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任务,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阿进录指出,青海民族大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建立了“1+1+5+10的工作模式”,其中“1”代表一条主线,即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1”代表一个目标,即打造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5”代表五大工程,即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党的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高水平研究工程、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行为支援助推工程、体现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高层次展示工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水平样本校建设工程;“10”代表抓好十件大事,即建成依托有效的机制,建成一组研究基地、建成一个中文史、建成一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实践基地、建成一组校园雕塑、建成一组教育场馆、建成一项思政平台,选择一批先进的典型案例及打造一批人力机体,进一步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优化机制。
3.反分裂教育成效显著,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逐步牢固
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民族地区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甘肃医学院教务处处长席晅提到,该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秉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成立学院反邪教协会,坚决阻断校园宗教邪教渗透,维护校园民族宗教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制定出台了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案,构建多部门联动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合作等重点领域的管理。喀什大学通过举办“送法下乡”和“白皮书”宣讲等活动,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去极端化”法制宣传。同时,不断完善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管理,严防别有用心者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杜撰歪曲新疆历史,散布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极端主义,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和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三、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高校高质量发展情况
西北师范大学万明钢教授团队受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的委托,于2023年3月,对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期间先后走访了河西学院、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医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宁夏理工学院、新疆大学、喀什大学、伊犁师范大学、新疆科技学院、石河子大学等15所高校,了解了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收集并整理数据、撰写完成《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本次座谈会围绕该研究报告和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展开讨论,与会代表积极建言献策。
(一)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
1.学科建设方面
学科特色凝练不够。河西学院副院长高荣指出,河西学院想利用地理优势进一步做河西走廊、祁连山以及丝绸之路文章。但由于目前学科特色凝练不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不强,同时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阻碍了学校的学科建设。
学位点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赵海兴表示学位点的建设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博士点的申报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高质量发展。宁夏师范学院副校长田富军指出,宁夏师范学院的学位点建设不完善,其缺乏系统完善的建设管理机制,导师队伍建设起步晚,导致学位点数量少,应用型专业学术授权点较少。石河子大学副校长李剑谈到石河子大学作为新疆建设兵团代表院校,与其他省(区)高校的发展有其独特性,理应按照其发展诉求有针对性的设置学位点并及时进行专业优化。
高校专业设置内生动力不足。宁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赫利强指出,目前宁夏理工学院在学科专业发展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开发新专业的内生动力,停办或调整现有专业的意愿不强,严重阻碍了学科建设与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高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甘肃医学院教务处处长席晅、宁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赫利强均表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是影响学校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同样,河西学院副校长高荣也表明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以及管理岗位人员短缺是阻碍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赵海兴也表示,高层次人才引进较困难,虽然这几年在人才引进上有政策倾斜,但是怎样用好人才才能保证留住人才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人才引进理念和做法滞后。如伊犁师范大学副校长张维指出伊犁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存在人才引进理念落后,大多仍停留在以编引人,以待遇引人的传统思维上,人才引进缺乏创新,忽略学科创新平台、课题研究、学术荣誉对人才的吸引力,导致出现“贤才难引、现才难留”的现象。
3.人才培养与定位方面
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如新疆科技学院副校长李建光谈到,在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上,对高水平大学同类专业存在路径依赖,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对象不突出,培养学生的质量规格趋同;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了服务对象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就业岗位之间存在差距,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方略
座谈会上,西北师范大学万明钢教授作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教育强国》的专题报告,梳理了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民族教育的论述,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加强与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万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实践的总体目标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阐释了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最后,万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强化分类发展办学理念、优化上下联动管理机制、推动人才供需动态平衡与学科专业是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的着力点。
座谈会上,来自西北四省(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民族地区高校领导,针对高校学科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略也进行了深入交流。
1.凝练特色学科,走内涵式学科建设之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熊磊针对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和高校专业设置内生动力不足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凝练特色学科。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是立校之本、强校之路。高校要结合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定位,明确学科建设主攻方向,集中精力打造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群。二是明确办学目标,走内涵式学科建设之路。立足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和传统产业现代转型需要,确立学科方向、组建学科队伍,搭建学科平台,营造学科环境。三是加强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团队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人才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注重借助研究平台、课题项目、学术荣誉等软资源引进人才,着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加强高水平团队建设。四是进一步加强学位点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学科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提升高校学位点建设水平。
2.科学制定教师队伍发展策略,推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高等教育处郑麟处长针对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是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内涵发展。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布局,有的放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科学设计师资队伍专业发展策略。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模式,建设实践教学团队;加强学术科研平台建设,营造良好学术科研环境,促进人才成长;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着重培养实践能力。三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力以赴引进高端人才特别是年轻博士,提升整体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提高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
3.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明确专业定位,提升专业群整体实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高等教育处三级主任科员房基针对人才培养与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一是紧扣区域发展需求,明确办学定位,打造特色专业群。秉持服务本地、辐射西北的办学定位,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面向产业发展及趋势,强化专业群办学内涵和特色。二是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明确专业定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办好特色专业,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次座谈会的召开,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体现,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决策部署的有益尝试。通过本次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发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优化了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了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办学质量,为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推动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