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陇山滩歌林场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2024-01-17赵雅琳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滩歌林场甘肃天水741314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3期
关键词:山野菜康养林区

●赵雅琳(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滩歌林场 甘肃 天水 741314)

1 林场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滩歌林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扩大以绿化苗木培育、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体验为支柱的林区产业规模,集聚效应日益彰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效助推了林区生态经济发展。

1.1 绿化苗木培育

林场现建有绿化苗木培育基地1470亩(每亩约667 m2,下同),其中青海云杉 1159亩,华山松198.9亩,油松33.6亩,长期储备各类不同规格造林苗木450万株,绿化苗木600余万株,建有以油松、华山松等树种为主的造型景观树木园35亩,培育有造型景观树木1200余株[1],绿化苗木销售收入由2015年的75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7.6%。当前绿化苗木培育在全场生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已成为全场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苗木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1.2 森林生态旅游

多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林区卧牛山省级森林公园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2017年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绿色时报社评定为“中国森林氧吧”,2019年荣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称号,2020年荣获“全国养生基地”称号,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近年来门票、餐饮、住宿等旅游收入稳步提高,旅游收入由2015年的15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35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8.6%,森林旅游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1.3 森林康养体验

积极发展了集森林康养、生态文化体验、科普宣传教育、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森林生态文化体验,现建有生态文化长廊、植物标本馆、热带植物越冬室、生态文化体验馆、蔬菜采摘棚、实践体验苗圃、科普实验园、森林调查实践体验标准地、森林抚育操作体验场地、野外生活用草房、野营餐饮点、森林生态体验场地、绿化苗木基地、高山草原等10多处体验场地,森林康养体验取得连续2年经济收入达8万余元的成绩,同时也科普宣传了生态保护及林业建设的相关知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4 林副产品开发

林区有箭竹、山野菜、药材、种实、蜜源等较为丰富的林副产品资源,林产品资源开发起步虽然早,但发展比较缓慢,目前,仅有箭竹组织当地群众承包采割经营,每年可采割箭竹400 t,实现经济收入20万元,其他林产品仅有林区群众分散采收、自主销售,缺少统一规模和深度加工经营,整体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1.5 林下种植及养殖

2020年种植林药猪芩94亩,养殖中蜂83箱。因收益周期较长,猪苓目前还没有收入。中蜂2020年收入5万元。种养植业存在起步迟、规模小、投入较大、效益不明显的问题。

2 存在问题

多年来,林场紧紧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绿化苗木、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体验等为主的绿色产业有力推动了全场生态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发展成效,但与其需求空间及资源潜力相比,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2.1 资源优势不突出

绿化苗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多呈零星分散状况,培育的品种仅限于青海云杉、油松、华山松等树种,没有发展培育观赏彩叶树种及市场价值较高的景观树种,培育的苗木品种比较单一,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不足。林下种养殖尚处在探索起步阶段,立体复合经营模式的产业发展缓慢,林副产品利用缺少深度加工经营,产业链条较短,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2.2 融合发展深度不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给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但在发展生态经济项目申报上处于被动状态,在宣传推介和展示销售林区特产、绿化苗木、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体验等方面水平不高,电商平台作用在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中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依托电商、互联网平台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缓慢。

2.3 宣传推介力度不强

林场具备发展森林康养和森林生态休闲的基础条件。近年来,虽然借助国有林场改革和公租房建设对部分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条件差的管护站点进行了撤并整合,建立了龙台森林生态文化体验所,并配有生态文化体验馆、生态文化墙、植物标本馆、热带植物越冬室、实践体验苗圃、科普实验园等森林生态文化体验项目,但在宣传推广、深层次体验和科学管理上仍有不足和差距,利用森林生态文化和森林康养优势助推单位增效、职工增收的效果还不够明显。

2.4 资金支撑能力不足

林场年度资金缺口较大,资金危困现象突出,产业发展缺少专项投入,加之社会资本融入渠道不畅且投资积极性不高,依靠单位自筹资金困难。由于缺少资金以及项目的支持,导致林区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品牌也还没有真正破题,产业收入总量增幅较小,林场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未得到充分释放,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已成为林场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直接制约了林区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3 发展机遇与优势

在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等生态文明背景下,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培育优质绿色产品,林业产业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1 产业政策有保障,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2021年4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202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农经〔2020〕1753号),成为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有利于引领森林保护修复新风尚,引导形成以绿色为底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激励各地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营造各方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良好氛围。培育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共识。

3.2 自然环境适宜,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林场位于秦岭西段北坡,地处渭河流域上游,生物多样性特征典型丰富,总经营面积28 710 hm2,森林覆盖率50.9%,气候垂直变化较明显。据气象站资料记载,区域内年均气温9.6℃,光热条件充足,年降水量490 mm以上,相对湿度65%,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林地林木资源丰富、野生药用植物繁多,优越的自然环境为苗木培育及林下种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3 景观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前景广阔

林区位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与秦岭山地北坡西段的复合地带,复杂的地理环境及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景观资源,有着季相变化明显的森林、奇异秀美的山谷溪流以及多彩斑斓的高山大草原。凭借优良的森林资源、优质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荣获“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称号[2]。特殊的林区风光积蓄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及森林康养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3.4 技术力量雄厚,管理组织机构完善

林场拥有发展林业产业的高效组织管理机构,现有在职职工12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2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12人,均长期从事不同树种苗木培育、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培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年来和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保护中心林科所等单位长期合作,专业技术力量雄厚。

4 发展思路

围绕幸福林区建设,持续深化林区“十大工程”建设理念,围绕“一个坚持”,即坚持幸福林区建设贯穿始终,打造“一支队伍”,即建成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能担当的干部队伍。确保“三个安全”,即生产安全、人员安全、资金安全。守住“三道防线”,即严防森林火灾、严防林地逆转、严防疫源疫情,实现“六大突破”,即生态经济发展有突破、林业项目储备有突破、精神文明建设有突破、实现网络办公有突破、改善民生实事有突破、拓宽场乡共建有突破。努力提升新时代现代林业建设水平,发展绿色林场,打造科技林场,塑造文化林场,建设智慧林场,积极发展绿化苗木培育、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体验为主的林区产业,全力推进幸福林区建设。

4.1 站在新高度,抢抓新机遇

2012年以来,国家相继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支持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系列纲领性文件,持续深入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工程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体现了生态文明思想,对推进林区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林区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4.2 落实新要求,谋求新突破

按照“基地规模化、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销售网络化”的发展设想,紧紧依托现有云杉苗木资源,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现有绿化苗木培育基地管理,提升集约化管理水平,不断调整苗木结构,培育不同规格及品种的树种,增加苗木数量和品种,提升苗木质量。强化合作机制建设,走互利共赢发展之路。在林区道路建设及景观开发上和当地政府合作共建,加快开发进度。

4.3 开发新项目,践行新理念

项目建设是推动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支撑,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没有项目,林业产业发展就没有抓手,增长就没有后劲,发展就没有依托。

4.3.1 加强康养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康养林场、康养基地建设;紧紧围绕武山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抢抓机遇,寻找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森林旅游,依托龙台森林体验所,充分发挥公租房优势,深入挖掘龙台森林体验所旅游、休闲、观光、科普、体验等资源潜力,不断拓宽森林体验、休闲阵地,提升特色森林生态文化体验水平和内涵[3],发展家庭式休闲旅游接待。

4.3.2 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旅游方式与天水日报社、天水在线、爱武山网等市县媒体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森林生态文化体验活动。积极与兰州、天水地区的学校、旅行社建立联系,开展大中小学生野营、科普走进森林、亲子活动等系列活动,充分释放森林生态体验功能,提升森林生态内涵,增加经济收入。抓住国家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的机遇,加大容器苗木培育,开发林区优良观赏灌木树种,引进彩叶观赏树种,拓展苗木培育向多品种、多规格和质量提升方向发展,提高苗木附加值,不断加强绿化苗木体系建设。

4.3.3 做好山野菜深加工,延伸山野菜产业链提高野生山野菜资源利用率,扩大山野菜的人工栽培面积,研发山野菜的保鲜技术,延伸山野菜的产业链条,做好山野菜的精深加工。采取野生采集+人工栽培方式,做好特色山野菜的保护开发,保护林区野生蕨菜、楤木、刺五加等山野菜种质资源,加快山野菜种苗和培育基地建设,构建林区山野菜培育加工产业群。同时,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林区党参、黄芪、猪苓、灯台七、羊肚菌等林药林菌基地建设,使其成为林区生态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努力培育可复制、能推广的林下种植新模式。

4.4 创建新示范,构建新格局

建成集森林旅游、生态康养体验、生态产品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区——上河峪生态经济示范区,其核心为“一路、二园、三区、四基地”。“ 一路”即利用防火道路项目建成上河峪—太皇山—卧牛山省级森林公园的旅游观光线路,完成环太皇山旅游线路的闭环;“二园”为园林箭竹培育园和楤木培育采摘园;“三区”即大苗假植区、生态康养体验区和中蜂放养区;“四基地”为仿野生林药培育基地、仿野生林菌培育基地、景观树木培育基地和花卉培育基地。

4.5 建设新林区,共享新生活

借助森林氧吧、康养林场、康养基地、养生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的影响力,按照“原生态、大氧吧、赏美景、享健康”的思路,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弘扬生态文化的前提下,采取旅游+文化的模式,倾力挖掘旅游元素,讲述好林业故事,重点抓好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与环境保护、旅游交通、游览服务、旅游安全、环境卫生和宣传等工作。发挥龙台生态文化体验所的功能,加强对生态文化体验馆、果蔬采摘棚、实践体验苗圃等有效利用,开展不同层次的生态体验。不断完善初步形成的“一廊、一室、两馆、三景、四区、四古迹”为主的森林生态文化体验圈,进一步加强龙台森林体验馆内涵建设;将医疗与康养相结合,建立中药材康养基地,形成森林氧吧、森林医院于一体的旅游、休闲、避暑、疗养场所;结合国有林场改革,着力抓好办公用房、职工住房、交通道路、通信网络及饮用水等工程建设,激活林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和新期待,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实现林场变景区、青山变“金山”的美好愿景。

5 总结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守好绿水青山,建好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是建设幸福林区的主要抓手,也是实现林场增效、职工增收最有效的途径。将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巩固完善已建项目,积极探索和发展符合林场实际的多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不断拓宽林业生态经济功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体验和苗木培育产业,择优发展林产品生产加工和林下种植,构建具有滩歌林场特色的新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猜你喜欢

山野菜康养林区
记游哈林区(节选)
东北林区山野菜资源采收利用与恢复措施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山野菜开发利用现状及产业发展建议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辽宁省山野菜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张广才岭山脉山野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