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白血病的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2024-01-17宫天国大连市普兰店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大连1162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3期
关键词:养牛场牛群淋巴

●宫天国(大连市普兰店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辽宁 大连 116200)

牛白血病又称牛淋巴肉瘤、牛恶性淋巴瘤或者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是牛养殖中一种常见的肿瘤性疾病,由牛白血病病毒(BLV)感染引发,其流行范围广,近几年该病感染率呈上升趋势。牛患病后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持续性淋巴样细胞增生,形成淋巴肉瘤,死亡率较高。患病牛终身带毒,机体免疫功能异常造成妊娠母牛经常性流产,奶牛泌乳量和肉品质持续下降,给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 发病情况

大连地区某养牛场,一头6月龄的小牛犊发生淋巴结肿大,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全身发热,出汗,频繁腹泻等症状,体表淋巴结肿胀且呈对称性,其中颈浅、下颌、股前以及耳下淋巴结肿胀最明显。场主自行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进行治疗后,病情并未好转,犊牛最终死亡。出诊后,根据临床症状,初步判断为牛白血病。

2 病理学检查

对该牛犊剖检后,将其机体内主要器官和组织块固定(使用4%福尔马林),使用石蜡进行包埋,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状态。患病牛尸体血液中积存有白血病病毒抗体、持续增多淋巴细胞以及异常淋巴细胞。淋巴体积与正常淋巴体积相比,扩大了4倍左右,其质地更为坚硬,呈面团状,灰白色或淡黄色。切面观察,可见鱼肉状,同时有出血,或者局部坏死。脏器增生肿瘤结节,呈灰白色,消化道黏膜出血[1]。

3 剖检变化

患病牛犊淋巴结处正常结构受到损害,被膜增厚,小梁增粗。副皮质区和髓索处,出现淋巴样细胞和红色细胞,分布不均匀。实质处也存在较多淋巴样细胞,淋巴结有肿瘤,细胞形态各异,多为圆形以及椭圆形。胞浆量明显增加,核增大,形状不一,呈马蹄形、分叶形等,染色质着色不同。脾脏较少正常组织结构,脾脏红髓和白髓处,呈现淋巴样细胞浸润状态,该细胞和坏死细胞与红细胞共存,其中较多单核巨噬细胞。肺组织呈水肿状态,肺胸膜、小叶间、支气管周围及肺泡壁均可发现淋巴样细胞浸润。食道和肠道从黏膜层到浆膜层,也可见淋巴样细胞浸润。脑内血管聚集淋巴样细胞。

4 发病机理

牛患病后,其机体免疫功能发生异常;牛体表发生病变;器官在淋巴细胞大量生长和浸润后,造血功能和淋巴系统受到严重损害;骨髓组织等会发生病变;牛只逐渐消瘦,行动障碍。如果肿瘤细胞浸润范围扩大到消化系统,牛食管会发生扩张异常现象,导致牛吞咽困难、食欲废绝,最后身亡。牛白血病病毒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对胆盐和乙醚抵抗力弱,紫外线照射能够快速使该病毒失去感染力,加热至60℃以上可使其失去活性,在56℃的温度下30 min即可将其灭活。巴氏灭菌法可以有效杀灭该病毒,使用低浓度的甲醛或者反复冻融均能有效杀灭病毒,pH为4.5的酸性环境也可将其灭活。

5 流行病学

5.1 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的牛均会感染该病。其中,4~8岁的成年牛感染病毒后发病率最高。健康牛感染该病毒后,病毒会在淋巴细胞内存活,最终全部器官受到感染,全身带毒,再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健康牛。该病除了会感染牛,还会感染羊、猪、兔等动物。

5.2 传染途径

牛白血病传染途径有两种:一是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包括人工授精、母乳传播、自然交配、输血不规范等;间接接触传播包括呼吸道、患病牛只分泌物等。二是非接触式传播,如吸血昆虫叮咬病毒感染牛只后通过血液传播给健康牛只。

6 临床症状

6月龄的小牛犊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发热,呼吸急促,淋巴结变得肿大且呈对称状态。4~8岁的成年牛,食欲明显下降,多汗,瘤胃鼓胀,呼吸困难,腹泻,排泄物为水状或者泥状。部分患病牛表皮出现丘疹红肿,该症状会消失一阵,但之后会再次出现。还有部分患病牛下痢,臌气,腹部鼓胀,眼球突出。尽管牛白血病临床症状表现不同,但是患病牛多表现为食欲下降,迅速消瘦,生长迟缓,乏力,行走困难,皱胃受到损伤、前胃机能障碍。

7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该病,对于病情严重的患病牛,多进行淘汰处理;对于病情较轻且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患病牛,多使用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静脉注射盐酸氮芥酊,剂量30 mL/头,连续注射3 d,每天1次,病情会有所改善[3]。或者用盐酸阿糖胞苷,剂量100 mL/头,加5%葡萄糖盐水稀释后静脉注射,7 d用药1次,连续治疗30 d,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也可静脉注射30~40 mL/头的氮芥,每天1次,连续用药3~4 d,可缓解病牛症状。

8 预防措施

8.1 做好检疫工作

养牛场引入外来牛群时,需要做好检疫工作。由于牛在运送途中受到颠簸等应激,饮食和饮水量均会减少,其抗病能力也会减弱。因此在引入养牛场前,养殖户应先检查牛健康状态,再注射疫苗,提高牛群整体抗病能力。注射疫苗后,对牛群进行检疫,排查是否存在阳性牛。如若发现阳性牛,应及时淘汰,避免其他健康牛感染病毒;如若全部牛检测结果为阴性,则需要与原有牛群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确定无患病可能性后,再进行混养。混养30~60 d之后,再次对引进牛群进行检测,确保结果为阴性才可继续混养。对于养牛场原有牛群,也应定期注射疫苗,并进行检疫,保证养牛群均处于健康状态。

8.2 定期接种疫苗

养牛场牛群需要定期注射疫苗,以确保牛群抗病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目前疫苗分为共分为五种:一是灭活疫苗。这种疫苗主要从不断感染的细胞系中获取毒株,再利用化学制剂处理毒株使其灭活。该疫苗可以诱导体液反应,有效保护牛群机体,使其不易受到病毒感染[4]。二是细胞衍生疫苗。该疫苗主要由牛白血病病毒基因产物和衣壳蛋白组成,可以为牛只机体提供保护。三是亚单位疫苗。该疫苗根据牛白血病病毒表面存在的包膜糖蛋白进行相关设计。由于其不能持续提供抗体,因此并不能长期有效保护牛群机体。四是重组痘病毒疫苗。该病毒是一种重组载体,可以携带海量遗传信息,激活牛只机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五是DNA疫苗。该疫苗可以诱发持续牛只机体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反应。

8.3 提高饲养环境质量

为了有效提高牛群抗病能力,需要保证饲养环境良好,营养充足。首先,每天放养牛群,外放时间1~2 h,让牛群接受充足光照,增强牛群体质。其次,保证养牛场牛群饲料营养均衡、饮用水源充足。养殖户应适量饲喂青绿饲料,禁止给牛群喂养变质饲料,保证牛群饮用水源干净、卫生、无杂质。

科学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密度过大,牛舍空间拥挤,会造成牛只呼吸不畅通,降低牛只抗病能力[5]。做好养牛场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及时处理牛群粪便,对于外来人员、车辆以及牛舍工具等,也要及时消毒;保证牛舍通风光照良好。在牛舍之间可以建立生物隔离带,如种植乔木等,提高养牛场整体饲养环境。

8.4 定期驱虫

养殖户应定期对牛群进行驱虫。使用伊维菌素等,驱除牛群体内寄生虫如螨虫、线虫等,降低寄生虫传播病菌概率。除此之外,牛白血病病毒还可以通过蚊虫叮咬以及牛奶等进行传播,也要做好阻断措施。对于蚊虫,可以使用杀蚊剂、杀虫剂等;对于鲜牛奶,则可以使用巴氏消毒法进行灭毒处理。

9 总结

由于牛白血病病症潜伏期以及病程均较长,会严重影响牛只健康,使养牛产业发展受到阻碍,养殖户应对该病引起高度重视,了解临床症状,及时诊治,做好牛舍清洁和消毒工作,定期接种疫苗以及检疫,确保牛只健康生长,促进养牛产业发展良好。

猜你喜欢

养牛场牛群淋巴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陕西城固县养牛场牛粪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
基于规模化养牛场生态养殖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适度规模养牛场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浅谈养牛场建设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护措施
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的原因及处理
肺淋巴上皮样癌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