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学振家声,以武功戡国难
——项忠生平考论

2024-01-17

嘉兴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流民进士嘉兴

张 猛

(嘉兴学院 党委宣传部,浙江嘉兴 314001)

项元汴所在的嘉兴项氏是明代嘉兴望族,因其在收藏及书画领域的杰出贡献而彪炳史册。项元汴曾伯祖项忠是嘉兴项氏崛起的关键人物,因其卓越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项忠(1421—1502),字荩臣,号乔松,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兴府(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明代中期文官领袖、儒将楷模。项忠是正统七年(1442)进士,先后任职于刑部和广东、山东、陕西等地,官至兵部尚书,后因受宦官迫害被革职为民,闲居家乡20余年。弘治十五年(1502)逝世,赠太子太保,谥襄毅。项元汴胞兄项笃寿在《伯兄少岳先生诗集叙》中表示:“先襄毅以文学振家声,以武功戡国难”[1],就其文治、武功给予项忠极高评价。

一、历仕四朝,官至尚书——项忠的生平

项忠生于永乐十九年(1421),逝于弘治十五年(1502),经历八朝,享年82岁;自正统八年(1443)出任刑部云南司主事到成化十三年(1477)被革职为民,历仕四朝,为官34年。《明史》详细记载了项忠的生平事迹,称赞他:“倜傥多大略,练戎务,强直不阿,敏于政事,故所在著称”[2]。

(一)弱冠登科,从驾土木

嘉兴项氏始于南宋,盛于明代。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以南宋末年项宏度为嘉兴项氏始迁祖。[3]据上海图书馆藏清代抄本《嘉禾项氏宗谱》记载,嘉兴项氏始祖、大理寺评事项晋,扈从宋高宗南渡,侨居嘉兴之胥山,后世子孙迁居嘉兴城里。项晋十二代传至项邦,字景亮,明初举人,历任孝感、同安、吴江县丞。项邦之子项衡,字用平,在吴江娶妻翁氏,生项忠、项质、项文三兄弟。永乐十九年(1421)二月初十,项忠生于吴江。宣德四年(1429),成为嘉兴府学增广生员。正统二年(1437)转为嘉兴府学廪膳生员。正统三年(1438)八月参加浙江乡试,没有考中。3年后,再次参加浙江乡试,得中第38名举人。正统七年(1442)二月,会试得中贡士第31名;三月,赐进士出身,列二甲第36名。项忠在弱冠之年就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当年四月,被分派到刑部广西司观政。正统八年(1443)十二月,观政结束,出任刑部云南司主事。正统十三年(1448)二月,升任刑部陕西司员外郎。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随明英宗北征。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人俘虏,挟持北上,后乘机逃脱。景泰元年(1450)二月,返回北京,复任刑部陕西司员外郎;十月,升任刑部山东司署郎中事员外郎。

(二)治理地方,勤于政事

景泰二年(1451)四月,项忠升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十月到任,分管高州府、肇庆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等五府监察和刑名事务。景泰三年(1452),巡视高州府、琼州府,剖析聚讼事件,处理积压案件,深得士民爱戴。景泰四年(1453)十月,跟随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马昂征讨泷水瑶民。景泰五年(1454)正月,泷水瑶民乱军首领被捕,叛乱平息;九月,项忠因平叛之功加俸一级。景泰六年(1455)正月,编纂宗谱;五月,项衡去世;六月,接到讣告,回乡奔丧,按例守制。天顺元年(1457)正月,项忠散发宗谱;九月,撰写《陆宣公奏议序》。天顺二年(1458)十一月,守制期满,担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平反冤狱,救民数千。

天顺三年(1459)六月,项忠由山东调任陕西,升任陕西按察使。天顺四年(1460)八月,上《疏报灾》,汇报陕西灾情。天顺五年(1461),陕西大灾,粮价飞涨,通令各府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救活数万灾民。天顺六年(1462)四月,继母邓氏夫人去世,回家奔丧;六月,因陕西军民赴京请愿,乞求项忠留任,皇帝下诏,夺情复任。天顺七年(1463)五月,被任命为大理寺卿,又因陕西军民赴京,乞求项忠留任,朝廷任命项忠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任陕西巡抚;十一月,上《疏浚郑白渠》,后又陆续上《再疏浚郑白渠》《疏浚废渠》《疏筑灞桥堤》等文,疏浚沟渠、修筑堤坝,兴修水利,造福民众。成化二年(1466)十月,郑白渠疏浚工程大功告成,改名为广惠渠,原废渠改名为通济渠,项忠作《泾阳广惠渠记》一文,记载了沟渠疏浚相关事实。项忠兴修水利功在明代,利在千秋。“项忠一生,多次兴修水利,尤其是倡修广惠渠,促进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4]36天顺八年(1464),项忠奏请朝廷,罢免延安府知府王瑾、平凉府同知王圭等120余名年老多病、庸碌懦弱、贪腐暴虐的官员。

成化元年(1465),项忠上《疏城西安延安临洮巩昌凤翔五郡》,请求以工代赈,救济灾民。成化二年(1466),瓦剌部族南下,项忠上《会荐山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罗俊》《疏荐延安府同知刘瑄加宪职理饷》等疏文,举荐武将、调派文官,积极备战,防御外敌。成化三年(1467),上《疏开西安府水门》等文,建议改善交通、关注民生。“项忠勤勉多惠政,任职期间赈灾民、兴水利,得到了陕西军民的拥护和爱戴。”[5]56

(三)两任总督,功勋卓著

成化三年(1467)八月,朝廷召还项忠,以右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成化四年(1468)七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任陕西总督军务,征剿固原土达满俊;十一月,满俊被擒。成化五年(1469)闰二月返京;三月,担任殿试读卷官,论平定满俊功劳,升任右都御史,继续协理都察院事。成化六年(1470)七月,京畿大水,奉命巡视顺天、河间、永平三府,赈济灾民。

成化六年(1470)十一月,以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征剿荆襄流民。成化七年(1471)六月,擒获流民首领李胡子。成化八年(1472)五月,升任左都御史。成化九年(1473)十月还朝,掌管都察院,兼任经筵讲官。成化十年(1474)十一月,改任刑部尚书;十二月,转任兵部尚书。成化十一年(1475)二月,再次担任殿试读卷官;当年,上《疏选团营兵》《请稽团营月粮》等疏文,主张革新京营、增强军力。成化十二年(1476),上《请敕防虏》《请防贡夷》《请禁哈密求迁肃境》《请禁贡夷夹带》《请定云贵编戍例》等疏文,对边防事务颇有建树。

成化十三年(1477)五月,上《疏论提督西厂太监汪直及锦衣卫右所百户韦瑛》,带领九卿弹劾宦官汪直及其爪牙;六月,因触怒宦官汪直,被革职为民;九月,回到嘉兴,从此闲居家乡20余年。

成化十四年(1478)十月,刻印宗谱,作《项氏宗谱序》。成化十九年(1483)九月复职,随即以兵部尚书致仕。成化二十年(1484)十月,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直隶巡抚彭韶(1)彭韶(1430—1495),字凤仪,号从吾,福建莆田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上疏推荐项忠。

成化二十三年(1487)九月,明孝宗朱祐樘登基称帝,项忠进阶光禄大夫。弘治二年(1489)正月,时任吏部右侍郎彭韶再次上疏推荐项忠。弘治五年(1492)五月,项忠作《析产书》两篇。弘治十三年(1500),作《寿日训后》《遗嘱》。弘治十五年(1502)八月十一日去世。弘治十六年(1503)二月,获赠太子太保,谥襄毅,赐长孙项镛世袭嘉兴守御千户所副千户。

二、以文学振家声——项忠的文治

项忠是明中期文官领袖,他是明代嘉兴项氏第一个进士,开启了六代十一进士的辉煌篇章;是土木堡之变后少数从瓦剌逃回的大臣之一,展示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成化朝对抗宦官专权的兵部尚书,体现了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

(一)明代嘉兴项氏第一个进士

据《嘉禾项氏宗谱》记载,项晋侨居嘉兴之后,历十四代传至项忠。其间,第三代的项相、第九代的项衢、第十二代的项邦都曾出仕为官。项相,宋代人,字汝弼,举人,官至翰林学士。项衢,元朝时期人,字伯通,官至淮西道肃政廉访司副使。项邦,明代人,字景亮,举人,官至吴江县丞。“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难考,历代皆然。项忠年少聪慧、勤学苦读、转益多师。其时,正统朝文官地位逐渐上升,科举考试环境亦相对宽松,项忠在22岁以弱冠之年考中进士。

有明一代,自项忠开始,嘉兴项氏族人考中进士者代有其人。项忠之子项经是成化十三年(1477)进士,项经之子项锡是嘉靖二年(1523)进士,项锡之子项治元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项忠幼子项继之子项钶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项忠之弟项质的重孙项笃寿也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项经重孙项承芳是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项笃寿长子项德桢是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项德桢长子项鼎铉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项笃寿次子项梦原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项德桢次子项声国是崇祯七年(1634)进士。其中,项忠、项经、项锡、项钶、项治元、项承芳是祖孙五代六进士,项笃寿、项德桢、项梦原、项鼎铉、项声国是祖孙三代五进士。据多洛肯《明代浙江进士研究》考证,“有明一代,‘五世进士’全国仅3例”,“‘三世进士’全国60例”,嘉兴项氏各占一例。[6]从项忠到项声国,近两百年间,嘉兴项氏先后有6代11人考中进士,另有武进士2人,举人、秀才若干,家学渊源,令人惊叹。

(二)土木堡之变后的南归文臣

永乐年间,蒙古瓦剌部首领马哈木归顺大明朝廷,其子脱欢在位时,瓦剌兼并鞑靼,雄视漠北。正统四年(1439),脱欢之子也先继任瓦剌部首领。也先统一漠南蒙古后,经常乘遣使入京进贡之机,向大明朝廷索要财物。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也先再次遣使进贡,因索求没有满足,遂于当年夏天,兵分四路袭扰大明北境。也先率军兵临大同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明英宗在亲信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谏,一意孤行,御驾亲征。在任命郕王朱祁钰镇守北京后,明英宗带领五十万大军北上,国公张辅、朱勇,尚书邝野、王佐等官员护驾从征,时任刑部陕西司员外郎的项忠也在从征队伍中。明军北上出居庸关,八月初过大同后继续北上,与瓦剌军队战于宣府,精锐骑兵损失殆尽,朱勇战死。八月中旬,明军在土木堡遭瓦剌军队伏击,张辅、邝野、王佐等战死,明英宗与项忠等多名官员被俘并遭挟持北上。在朱祁钰登基称帝、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等事件发生后,瓦剌人放松警惕,项忠乘机逃脱,景泰元年(1450)二月回京复职。

对于项忠的这一段经历,《明史》《明孝宗实录》《浙江通志》等记载较为简单。项忠《自叙》详细记载了他扈驾北征、陷虏饲马、挟马南归的整个过程:

正统十四年,随驾北征。暮,列营边境,闻帐中同官语及降胡有带锦衣卫镇抚俸者秃坚,能汉语,其子在胡用事。予心默识之。及师溃,为胡虏所执,将加害焉,则诡言锦衣官,而酋则降胡次子也。问其父,能备道之。酋乃庇之。得挟二良马南驰,马疲,则行走,攀岩涉涧,凡七昼夜,而达宣府。遇张侍御昊按部,开关纳之。既见仆地,移时乃苏。视其足,蒺藜刺者以百数,而予昏愦中不知。[7]162

而明清之际浙江海宁籍学者谈迁的《枣林杂俎》也有记载:

项襄毅大司马忠,初以刑部员外郎从驾土木,陷胡中饲马。与胡妇善,挟而南,走四昼夜食尽。胡妇度不两活,乃并粮自杀,项得入宣府。后祀归家庙。[8]

至于项忠是凭借一己之力逃回大明,还是得到瓦剌女子帮助,史实已不可考。被瓦剌人俘虏后项忠始终心向大明,找准时机逃回北京,展示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堪比西汉苏武、南宋洪皓。

(三)对抗宦官专权的九卿之首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在宫门口挂上铁牌,规定“内臣不得预外事,预者斩”,严禁宦官干政。明代这一规定一直存在,但后世之君却少有遵守:明成祖重用郑和、王景弘、阮安等,设立东厂;明英宗轻信王振,导致土木堡之变;明宪宗宠信汪直,设立西厂;明武宗重用刘瑾、张永等,设立内厂;明熹宗宠信魏忠贤,宦官权势登峰造极。王振掌权时,项忠从政不久,无法与之正面交锋。汪直掌权时,项忠已是朝中重臣,敢与之正面对抗。

成化十三年(1477)五月,内阁大学士商辂上疏弹劾汪直,兵部尚书项忠也带领九卿上疏弹劾汪直及其爪牙韦瑛,使西厂被罢,韦瑛流放。不久之后,商辂致仕,西厂复设,汪直权势更盛。汪直及其爪牙网罗罪名,陷害项忠等大臣,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项忠被革职为民。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项忠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也可以看出明代中期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的激烈斗争。

土木堡之变导致以张辅、朱勇等为代表的勋贵集团损失殆尽,景泰、天顺两朝的皇位之争、储位之争等导致于谦、石亨等文臣武将被杀,大明朝廷先后出现两次权力断层。随着勋贵集团的消亡,皇帝选择依靠宦官集团制衡文官集团以保证皇权的贯彻运行。当时,因最高统治者变更频繁,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文官集团内部党争也非常激烈。内阁作为辅政机构,正统前期“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当权时,发挥作用比较明显,相关制度已经确立。土木堡之变前后,内阁辅臣软弱无能,既未能抵制宦官王振、曹吉祥等权阉,也未能制衡于谦、石亨等权臣,实际作用发挥有限。九卿作为朝廷主要行政部门的负责人,要么忙于党争,要么明哲保身,很少有人真心做事。成化年间,官场情形进一步恶化,阁臣、九卿大多碌碌无为,甚至出现了“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极不正常现象。这与当时的厂卫特务监察体制和“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文官晋升机制密切关联。项忠考中进士之后,从刑部观政开始走上仕途,并没有翰林院工作经历,注定了他与内阁无缘。况且,项忠的实干和亲民,也与厂卫特务有着天然的对立。在这种情况下,项忠位列兵部尚书,已是仕途顶峰;而他与汪直的冲突,注定不可避免。

三、以武功戡国难——项忠的武功

项忠是有明一代儒将楷模:在广西按察司副使任上,跟随马昂征讨泷水瑶民;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陕西军务,平定满俊叛乱;以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安抚荆襄流民。

(一)从征泷水瑶民

泷水是广东省罗定市的旧称,南朝梁陈时期设立泷州,北宋开宝六年(973)撤州设县,设立泷水县,万历五年(1577),因罗旁地区(明代瑶民主要聚居区之一,指今云雾山西北、云开大山以东、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以罗旁山得名)的“瑶乱”被平定,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宋明时期,泷水瑶民反抗封建王朝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直到万历年间才被平息。

景泰四年(1453)十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马昂征剿再次叛乱的泷水瑶民,项忠担任监军。据《项襄毅公年谱》记载:

时泷水瑶贼赵音旺、周铁城伪称将军,啸聚作乱。会诸山叛瑶大肆杀掠,攻劫泷水诸县,总督马恭襄公昂帅师至。公入谒,马公问计。公曰:“此瑶倚大藤峡,恃险播患,胁从者忠,难以进攻。莫若慑贼以威,谕民以德,民出,则贼势弱,而成功易矣。”马公喜,遂委公监军。[7]15

景泰五年(1454)正月,泷水瑶民叛乱平息;九月,项忠因平定之功加俸一级。在平定泷水瑶民叛乱之战中,项忠提出了“慑贼以威,谕民以德”的斗争策略,成功分化了叛军与平民。战后,他作为广东按察司副使,负责审定叛军与平民,释放了五百余名无辜平民。

(二)平定满俊叛乱

在明朝人记载中,把归附朝廷的北方游牧民族称作土达。满俊是已故平凉卫千户、土达首领巴丹的孙子,平时不遵法纪,目无官府,打家劫舍,习以为常。成化四年(1468)四月,因都督张泰的牛羊被抢,满俊受到牵连,又因参将刘清、指挥冯杰在办案过程中索求太过,加上另一名土达首领李俊的挑唆,满俊拥众叛乱,占据石城,连续打败征剿大军,给大明西北边境造成严重危机。七月,项忠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陕西军务,与平虏副将军、都督同知刘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马文升等人带领京营及延绥、宁夏、甘凉等处官军一万三千余人征剿满俊。项忠兵分七路,抵达石城,与叛军交战,杀死和俘虏众多叛军,但官军死伤也很大,伏羌伯毛忠战死。项忠顶住压力,当场斩杀临阵退缩的千户一人,并截断石城水源,策反满俊部将。十一月,官军发起总攻,满俊被擒,叛乱平息。十二月,项忠班师回到西安,各路官军各回原镇。成化五年(1469)二月,项忠上疏,请求改固原千户所为固原卫,升任阶州知州杨冕为陕西按察司佥事并专职负责管理固原等地土达,迁移边境上的庆王、韩王二系郡王府到内地以降低物资转运难度,这些措施为后来三边总督驻守固原打下了基础。成化五年(1469)闰二月,项忠还京陛见明宪宗;三月,因功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

项忠平定满俊叛乱,体现了他“个人品质与军事智略的卓尔不群”,从此以“畅军务”而闻于朝,成为明中叶稀见的出身文官的卓越军事领袖之一。[9]

(三)安抚荆襄流民

流民指因为旱涝灾害等原因被迫背井离乡、流亡在外的人。荆襄地区是传统产粮区,但经过宋末襄阳保卫战、元末红巾军与元军荆襄大战等,该地遭到严重破坏。洪武年间,明朝廷对荆襄地区采取了严格的封禁政策,除襄阳少数军屯外,严禁开垦耕种。永乐年间,封禁政策稍松,因该地适宜居住耕种,河南、山东等地流民大批迁入。成化元年(1465)三月,荆襄流民在刘千斤等人的带领下揭竿而起,屡败官军,朝野震惊。朝廷派工部尚书白圭领兵镇压。成化二年(1466)闰二月,刘千斤被擒,起义失败。白圭在平息流民之乱后,强制采取了就近附籍和发还原籍相结合的安置政策,导致流民大量死亡,引起了流民的普遍不满,为流民之乱再次爆发埋下了祸根。

成化六年(1470)大旱,荆襄流民在刘千斤余部李胡子等人的带领下再次揭竿而起,多次击退征剿官军。成化六年(1470)十一月,项忠以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和平蛮将军、右都督、湖广总兵李震等人带领官军征剿流民。项忠到任荆襄后,分派官军占据要害之地,多设旗帜钲鼓,并派人入山晓谕流民,招降纳叛,还调动永顺、保靖等地土兵协从征剿。成化七年(1471)四月,大败流贼;六月,擒获流民首领李胡子;十一月,流民之乱平息;十二月,安排流民返回原籍。成化八年(1472)三月,上《疏申招抚》,旨在建议安抚流民,注重长治久安。成化八年(1472)五月,升任左都御史。成化九年(1473)十月,项忠还朝。成化十二年(1476),朝廷派左副都御史原杰前往荆襄安抚流民,在原襄阳府郧县设置郧阳府,并增设卫所,设置湖广行都司,对荆襄西部地区实施有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了荆襄流民问题。

项忠逝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号“襄毅”:“襄”,即甲胄有劳、因事有功;“毅”,即强而能断、勇而近仁。“襄毅”二字正是对项忠一生的肯定和褒扬。另外,嫡长孙项镛世袭嘉兴守御千户所副千户。总之,项忠开拓了嘉兴项氏科举之路,并留下了世袭军职,家族成员有文有武,其势已成,崛起必然。

猜你喜欢

流民进士嘉兴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初心》
东晋士族与流民研究文献综述
嘉兴学院
四进士(上)
浙江嘉兴卷
《进士or近视》
略论十九世纪中叶鸭绿江北岸早期朝鲜流民社会——以《江北日记》为中心
西晋流民问题浅探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