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对策研究

2024-01-16梁娟刘书晴

新楚文化 2023年28期
关键词:传播学对策

梁娟 刘书晴

【摘要】香云纱染整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化自信自强的背景下,青年一代如何将以非遗香云纱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根脉进行传承和对外传播,是当代高校翻译研究者的重大使命。基于5W传播理论,从翻译主体、翻译内容、翻译受众、翻译媒介和翻译功效五个维度探讨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五大解决对策,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对岭南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提高广东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国际知名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香云纱非遗文化;传播学;外宣英译;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8-006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28.020

香云纱出现于民国初年,始源于素有“南国丝都”之美誉的佛山市。香云纱是一项传统印染工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承精神,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广府人智慧的结晶。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被中国国务院批准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香云纱成为响当当的岭南文化名片。

香云纱非遗文化是华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文化自信自强的背景下,青年一代如何将以非遗香云纱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根脉进行传承和对外传播,是当代高校翻译研究者的重大使命。

一、研究现状

实地调研中,发现由于香云纱染整技艺后继无人、难以延续,再加上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有效性不够,在创新对传统的不断冲击下,导致青年一代对香云纱逐渐遗忘,香云纱非遗文化在国际上也未有较高的知名度。对20年来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岭南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翻译与宣传研究主要是交织在非遗传承、地方宣传、服饰品牌产品介绍中,但是系统的外宣英译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对岭南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翻译研究和对外传播,有助于将岭南香云纱非遗文化推向青年一代,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二、研究理论基础

基于现代传播学倡导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理论,笔者在实地走访调研香云纱非遗文化起源的同时,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功效五个维度进行问题的剖析,对相关英译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归纳,发现香云纱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翻译内容零碎、媒介单一;翻译受众预期不足、传播效果差等问题。

三、解决对策

基于现代传播学的5W传播理论在外宣英译中,在实际调查及英译活动开展中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针对五个维度问题提出香云纱非遗文化英译外宣的五大解决对策,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翻译和宣传输出中,始终保持尊重佛山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独有性与唯一性,保持原有文化的特质。

(一)多元主体联动,加强对香云纱非遗文化认同和理解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为有效达成非遗文化传播的目的,译者作为传播主体,在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多方调研深入地理解香云纱非遗文化。了解香云纱非遗文化的起源和内涵等,有利于译者准确完整地传播香云纱非遗文化。例如:对“香云纱”的准确翻译需要对其特征有准确的理解。一些国外媒体对香云纱报道时翻译为“mud silk”,这一译法未能正确表述香云纱非遗染整技艺,也不能反映出香云纱非遗染整技艺的文化底蕴。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表述:香云纱染整技艺又叫“晒莨”,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为丝绸染色的一种工艺。所以准确来说香云纱是一种染整技艺,翻译为“Dyeing and finishing technology of Gambiered Canton Gauze/Silk”。

译者要准确翻译香云纱染整技艺制成的面料产品时,就要在翻译时突出面料产生的三个关键因素:一是丝绸胚布,二是以薯莨为染料,三是使用河泥[3]。专供香云纱染整技艺制作的产品原始材料(坯布)是“纱”和“绸”。很多译者把“纱”“绸”一并翻译为“silk”,这是不够准确的。笔者对此做了详细的区分翻译。绸是没有提花、平纹组织蚕丝织物。绸的特点是质地细密,手感滑爽,轻薄柔软。较纱而言,绸属于偏厚型丝织物。纱是采用特殊的绞纱组织,使织物表面有全面或局部呈现清晰而均匀分布的纱孔(或纱眼)特征。纱的特点是轻薄、双向加捻、有提花的、透孔性好的蚕丝织物。此处,对“纱”“绸”翻译时,可以采用加注释义的方法,将“纱”翻译为“gauze”、将“绸”翻译为“silk”。而在制作过程中,将绸叫做生绸、纱叫做白坯纱。此处,对生和坯的理解为“未经处理的”,因此翻译为“raw silk”和“white gauze”。

有些譯者把香云纱染整技艺制成的面料产品翻译为“Watered Gauze”“Watered Silk”,使用“watered”可以表述薯莨染料浸染工序,但是没有突出香云纱染整技艺制成的面料产品产生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使用河泥。“gambier”是黑棕的意思,可以准确描述面料产品覆盖含有高价铁离子的河涌泥而产生的典型的黑棕双面特征。因此,笔者认为翻译时,兼顾香云纱染整技艺制成的面料产品产生的三个关键因素,突出“绞纱组织”和“平纹组织”的特点,分别英译为“Gambiered Watered Gauze”(skein weave)和“Gambiered Watered Silk”(plain weave)是比较贴切的。当然有些译者也希望突出香云纱染整技艺是岭南独有的非遗文化,在翻译时会采用“Gambiered Canton/Guangdong Gauze”和“Gambiered Canton/Guangdong Silk”。

(二)整合资源,建立香云纱非遗文化翻译语料库

香云纱非遗文化翻译内容范围较广,内容零碎,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建立香云纱非遗文化专门用途英语(ESP)语料库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语料库是指基于真实语言输入和真实语言运用语境的大型电子文本库或者视频库。而香云纱非遗文化语料库就是真实语境下香云纱语言运用的集合。但目前服务于香云纱非遗文化的专业语料库目前还是空白。可以从词汇、句式、语篇等方面对现有翻译语料进行梳理、分析、分类和归纳,分析其语言特征,并梳理整合建立香云纱非遗文化英语翻译语料库。国内外的翻译者和学习者等可通过关键词搜索语料库学习相关词汇或者视频,也为更多的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翻译与交流提供便利。例如:可以针对香云纱18道大工序:“开绸-备绸-上莨水-染色-晒莨-扫色-洗绸-过泥反应-过泥-晒绸-踢竹-下竹-洗污泥-晒绸-浸泡-封莨水晒-拆绸-封莨水”(silk opening- preparing - top watering - dip dyeing - sun exposure - sweep color - wash - mud reaction - mud applying - sun exposure- bamboo kicking-bamboo laying- mud washing- sun exposure -silk soaking - sun exposure after water sealing- silk removing- water sealing),建立香云纱染整技艺工艺流程小型语料库。除此外,拟建立香云纱非遗技艺历史介绍、香云纱染整技艺的面料产品特点、香云纱国潮产品介绍等小型语料库。

(三)考虑受众群特点和预期接受,满足差异需求

岭南地区对香云纱非遗文化以及工艺产品接触较多,但岭南之外的其他地区和国外群体对香云纱非遗文化以及工艺产品却了解甚少。基于受众群的分众化的原则,通过对受众人群的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水平、接纳程度等进行精准定位,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群的差异需求。在笔者走访调查中,发现受众群可以分为:香云纱非遗文化研究者、香云纱相关产品的研发者、香云纱面料的穿着者、国潮风的追捧者。针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研究者和相关产品的研发者来说,此类受众人群对香云纱非遗文化及工艺流程比较了解,不会出现概念性的错误,在针对此类受众群体翻译的时候,可以避开概念性的翻译,重点放在工艺描述等。例如:对面料整体染整工艺描述如“以丝绸为胚,用薯莨汁和河泥染整,凝聚天地之精华,顺应天时地利,香云纱染整技艺将人与自然完美融合,制作出具有优异的服用性能和保健作用的面料产品”,应翻译为“Using silk as the embryo, dyeing and finishing with dioscorea cirrhosa juice and river mud,condensing the essence of heaven and earth, adapting to the time and place, and dyeing and finishing technology of Gambiered Watered Gauze/Silk is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Adopting this technology, Gambiered Watered Gauze/Silk with excellent wearing performance and health care function is produced”。

针对香云纱面料的穿着者和国潮风的追捧者的这类受众群体,可以突出面料特点和文化传承。例如:在翻译面料“阴阳两面的效果”时,考虑到“阴阳”二字意思众多,此处对“阴”和“阳”理解为“正面”和“底面”,可以翻译为“face side”和“reverse side”。在翻译“香云纱面料具有结构细密,质地柔软,透气清凉,出汗不黏身,天然抗菌等特點”时,可以翻译为“Gambiered Canton Gauze/Silk is characterized by fine structure,soft texture,cool and good permeability,sweat free,good natural antibacterial property,etc”。

翻译时,译者对翻译受众对象的特点和接受程度充分预期,才能保证翻译的有效性。

(四)借助新的呈现形式,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

目前,香云纱非遗文化传播媒介仍然依赖传统媒介,形式单一,传播力度不够。可以借助新的呈现形式,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

1.依托新媒体

香云纱非遗文化的传播媒介可以充分依托新媒体,如:手机电视、数字广播、移动电视、互联网、网络电视、手机短信、触摸媒体等。新媒介兼具“视、听、触、感”,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具有传播速度快、广度宽、容量大、实时性、互动强等特性,实现了地域、区域、时间、空间无界限衔接,可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传播。例如:利用国内外多平台进行传播,充分利用外国受众对异国文化的猎奇心理,通过多样化传播方式满足不同受众需求。

2.借助新的呈现形式

笔者认为将香云纱制作工艺等相关完整的知识点或者内容点,不仅仅依靠文字的形式,而是通过微视频或者微动漫等新形式,双语字幕呈现,融入香云纱非遗文化元素,实现从文字到试听、从单一终端到多终端的升级,满足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新型媒介和传统媒介融合在形式、内容及类型上产生互补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全面实现香云纱文化的传播,实现香云纱非遗文化“多模态”呈现。香云纱非遗文化“多模态”呈现形式可以让国外受众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香云纱非遗技艺,以及其工艺下的面料产品特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途径,也将有助于年轻一代实现文化自信自强。

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在对香云纱染整技艺传承的同时,新一代香云纱染整工匠艺人针对其工序繁琐、本高價贵、设计老气、颜色单一等难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诸多痛点,进行创新性研究。增加天然植物染料扩展色谱、生物蛋白纤维混纺研发出新型混纺材料降低成本、添加保健功效的中草药、创新设计带有中国特定元素潮流产品。例如:有企业针对特定群体需要,设计制造出眼罩、香包、口罩、宫廷扇等,这类系列产品更容易受到国外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群的青睐,还可以作为国外客户或者贵宾的礼品,通过公众号、小红书等进行运营推广,再逐步进驻天猫、亚马逊平台等平台。工匠艺人们将香云纱文化融于现代,融于现代的国潮文化,从而使百年非遗浴火重生。

3.兼顾文化差异下对等转化,达到有效的传播目的

任何翻译行为都要取决于翻译目的。要达到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翻译目的和预测效果,除了要深入了解香云纱非遗文化精髓,还要考虑翻译不同文化差异下的对等转化。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两种语言,译者只能在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之间从内容和形式上寻求意义对等(meaning equivalence)或者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在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的同时,又做到体现目标语言风格的效果,达到有效的传播目的。

例如:在对“广纱甲天下”“丝绸誉神州”进行翻译时,可以翻译为“It has the reputation of silk in Guangdong is the best in the world and silk is renowned in China”。此处,应把“广”理解为“广东省或者广府”的简称,“甲”字理解为“居于首位、排名第一”的意思。因此,译者在翻译中需要对字义剖析后,通过增译,更为全面地传达源语的文字内涵,以达到翻译效果的最优化。

在深入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准确理解翻译资料,采用换词转换法等以达到不同文化的对等转化。例如:在翻译香云纱面料“龙纹”时,由于历史原因,西方人认为“Dragon”代表邪恶。所以,在翻译时,不能直接翻译为“Dragon Pattern”,应该采用换词法翻译为“Loong Pattern”。

在对香云纱染整工艺下面料优点进行翻译时可采用归化策略。例如:对“质地柔软而平滑、结实而带硬、幼薄而不易折皱、着水而瞬干、轻便而不黏身”进行翻译时,要以目的语读者需求为导向,按照其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所以,可以翻译成“The texture is soft and smooth, firm and hard, thin and not easy to wrinkle, wash and easy to dry, light and not sticky”。这样,不但达到翻译的形式对等,也实现了翻译的意义对等。

四、结论

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的外宣英译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出口,对岭南区域文化和南粤文化传播、提高岭南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乃至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助力南粤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对佛山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提高佛山、广东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国际知名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161-162.

[2]广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广东省志·丝绸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3]廖菲.香云纱起源的史料考证[J].广东蚕业,2011,45(04):38-44.

[4]姚丽文.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民俗文化语篇翻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1):182-184.

[5]孙晓曼,郭静,李宝兴.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J].考试周刊,2014(14):22-23.

[6]周立.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探究——以佛山市民俗文化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01):62-64.

[7]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02):41-44.

作者简介:

梁娟(1980-),女,广东佛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英语教学、翻译研究。

刘书晴(1989.4-),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传播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传统媒体正能量的传播学探析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