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2024-01-16王玲玲
【摘要】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涵养乡村文明新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逐渐显现,然而其目前在协调合作力度、文化挖掘程度、营销宣传鲜度方面存在一些发展问题,因此需要聚焦现实基础,为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多方出力,打造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的互利双赢局面。
【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村振兴;渤海革命老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8-008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28.026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宝贵精神财富和资源,同样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渤海革命老区经过岁月沉淀,孕育了淳朴厚重的老渤海红色文化。新形势下,如何抓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机遇,探索实现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互利发展的新路径,值得认真思考。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渤海革命老区
红色文化发展背景
(一)红色文化为推进乡村振兴赋新能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而红色文化正是支撑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党和国家对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高度重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努力走出新时代振兴发展新路,增进革命老区人民福祉。《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促进法》中指出,通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23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红色基地时,反复强调要赓续红色文化基因,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助力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为传承红色文化供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也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契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同时发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底蕴基础。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改善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更加渴求丰富的精神生活。红色文化具有丰厚的历史内涵,蕴含系列红色革命故事,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更是乡村文化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大力宣传以红色基因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三)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发展现状
目前在行政区域划分上虽已不存在渤海区,在辖属范围上除包括以滨州市为中心之外,还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潍坊、济南、淄博、德州,河北省的沧州,以及天津市,共涉及2省7市47个县。渤海革命老区具有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成立,由于时间横跨久,相比井冈山等革命老区,渤海革命老区可挖掘的红色文化数量众多,经过岁月沉淀,在新时代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渤海革命老区
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
渤海革命老区堪称华东地区的“小西柏坡”,在经济发展、精神传承、廉政教育、生态文明方面对促进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时代价值。
(一)经济发展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渤海革命老区在秉持着保护并合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符合本土文化特色,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贡献蓬勃力量。第一,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行业结合,打造红色旅游基地。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火热进行,包含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纪念园、“渤海走廊”主题陈列馆等在内的众多红色景点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参观,红色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为渤海革命老区的旅游产业续航助力。第二,带动红色教育相关产业发展。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干部研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供给,为红色教育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第三,带动休闲农业发展。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西区设有风俗文化村、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园林式景区,便于人们在沉浸式体验当地风俗与景观中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二)精神传承价值:涵养乡村文明新风
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提升个人修养、培育文明香风发挥重要启迪作用。第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涵养了渤海老区人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品格。“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侯登山,“刘胡兰式的英雄”烈士吴洪英,用生命传送情报的交通员王壮基等英雄事迹都发生在渤海革命老区,这对渤海革命老区人民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革命意志、传承精神风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二,乐观主义精神磨炼了渤海革命老区人民处事不惊、游刃有余的态度。在物资极为困乏时期,渤海老区人民没有退缩,始终乐观向前,在解放战争困难时期,老区人民通过开荒生产、兴修水利等方式,作为支援前线的后方基地和补给中心以保障物资及时供应。第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渤海老区人民无私奉献和团结友爱的品质。解放战争时期,近20万渤海子弟积极参军参战,解放军4个野战军中都有渤海子弟兵部队作战的踪影,有5万多名革命烈士血洒当场。他们牺牲小我顾全大家,以实际行动镌刻集體主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渤海革命老区人民仍要坚持全区一盘棋原则,共谋乡村振兴大业。
(三)廉政教育价值: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渤海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廉政文化,渤海军区教导旅展览馆中张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不走”的标语,充分展示了军队廉洁纪律的作风。渤海革命走廊中战士们勇送万两黄金,在黄金面前他们心底无私、不为所动,用生命兑现了“人在黄金在”“舍命护黄金”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廉洁奉公的崇高品质。此外渤海老区领导干部景晓村的妻子王梦林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不以领导家属自居,带领村民投身生产运动支援前线的红色故事,都对今天开展红色教育、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提供鲜活的例证。
(四)生态文明价值: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
改善老区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4]。革命老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区域,红色文化是推动区域内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渤海革命老区建有纪念园、纪念馆,渤海革命走廊等红色场所,为老区人民创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人文环境。另外红色文化的传承催生革命老区环境保护意识,在红色文化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为营造舒适的参观学习环境,必然会针对该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整治,以红色文化引领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
三、渤海革命老区
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一)红色资源分散,协调合作力度不强
渤海革命老区覆盖范围广,辐射范围大,所辖属范围涉及2省7市,红色资源丰富,仅在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地界滨州就拥有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毛岸英旧局、王文抗战旧址等多处遗存,产生“五姐妹踊跃支援前线”等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开发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少不了各区域的协调联动,然而渤海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分布较为分散,涉及的7市之间协调合作力度不强,未能达成规模效应。一方面是由于跨越2省,区域之间在政策制定存在差异,在行动实施上存在困难,各地明显存在“各忙各”的传统思想限制,尚未形成文化共同发展的统一体认识。另一方面是由于红色文化趋于同化,仅局限于遗址遗迹、老区精神、民俗文化方面做文章,差异性不明显导致各区域的单独发展。
(二)专业人才稀缺,红色文化挖掘不够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专业人才的配合,才能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发挥效率的最大化。目前渤海革命老区资源丰富,然而专业人才的配备及后期人才储蓄后备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队伍素质偏低,业务水平有所欠缺,既善于研究红色资源又极具推广天赋的专门人才更是难得,导致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未能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另外受制于地区、发展空间等因素,大多数年轻人更渴望到大城市中实现理想抱负,愿意回乡村的优秀人才十分稀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是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物,遗址遗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的挖掘与保护,红色遗址遗迹若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管理,将面临不同程度的损毁,后期的修复也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那么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三)推广力度不够,营销宣传特色不足
宣传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首要方式,如何更好地对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进行宣传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在宣传工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宣传内容上,各区域的主题趋于同化,在对老区红色文化进行宣传时,多只重视对现存遗址遗迹或教育基地的静态陈列展示,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也局限于外表,并未深刻理解其内涵。第二,在宣传方式上,渤海革命老区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存在线下较少线上不足的情况,而且线上宣传仅停留在红色故事的阐述上,红色文化活动氛围不够浓厚,对农村群众的宣传教育仅停留在口头传授或阅读红色刊物,部分村民对当地红色文化了解甚微。第三,在品牌特色上,由于老区文化资源较为分散,没有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特色品牌。宣传力度的不到位,导致人们对渤海革命老区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红色上,缺乏红绿融合的旅游产品开发,使得红色文化缺失个性和特色。
四、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渤海革命老区拥有优渥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要正确发挥革命老区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必须针对目前发展困境精准施策。
(一)推动区域联合,保护好红色资源
要充分发挥渤海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要化各区域“单打独斗”为“并肩前行”,提升默契度打好“联动”组合拳。第一,实施区域帮扶,构建7市联动总部。渤海革命老区涉及47个县,地区之间合作少,导致开发资源过于分散,不利于整个区域红色资源的发展。通过成立区域联合总部,构建工作合力,实现联合开发,资源优势互补。基层及时汇报,总部定期督察,共同促进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建立结对传帮带机制。动员旅游社团、酒店民宿、各大高校与渤海老区人民实现合作,在帮扶活动中挖掘潜力人才,实行“区长制”,发挥各区域单位引领作用,激发村民参与热情,通过打造一体化产业链,形成帮扶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引领村民在传帮带中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同时走上致富路。
(二)配备专业人才,利用好红色资源
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首先用政策吸引人才。政府部门需要充分调研革命老区人才需求,针对实际出台措施,在设备、待遇上给予保障,解决后顾之忧,保证专心工作。其次要用好人才。革命老区要知人善用,在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后扬长避短,最大限度保证人尽其用。再次用环境留住人才。革命老区要营造尊重的良好氛围,各凭本事赢得尊重。最后注重培养人才。通过加大资金力度,建设红色研学班等方式,激发创新活力,结合革命老区独特的红色文化,挖掘其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使人们在红色文化的接触中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村民的作用,通过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切实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引导老区村民参与到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行动中,通过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动员村民在活动中角色扮演,在表演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三)打造品牌效应,发展好红色资源
渤海革命老区旅游资源蕴藏着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应深入挖掘并将之作为重要抓手,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当地特色红色名片。其一,将红色文化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打造红色文创产品。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推动渤海革命老区乡村的手艺振兴。惠民县的“泥塑”艺术、清河镇的“木板年画”、昆仑镇的“陶瓷”手艺等都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以现代方式传承红色文化,承载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进而推动渤海革命老区乡村手艺振兴。其二,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戏剧结合,打造红色文艺精品。厚植戏曲文化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作红色文艺精品。比如滨州打造《烈烈渤海红》等红色题材吕剧,沉浸式情景小剧《红色依旧》等搬上艺术舞台。其三,将红色文化与本土特色非遗相结合。本土特色非遗是实现老区乡村技藝振兴的重要抓手。滨州作为渤海老区的中心,沾化区“鲁锦”、博兴县“地毯编制技艺”等蕴含特定文化价值,利于革命老区的技艺振兴。由于受地域性限制,渤海革命老区的旅游人员限于周边城市,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外来游客。一要注重形象包装,借力于已颇具影响力的沾化冬枣节、惠民孙子文化旅游节大型活动平台,积极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活动。二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可借助短视频、公众号平台等作为宣传媒介,提升渤海革命老区作为红色旅游地区的知名度。通过研制集路线、地图、餐厅等“一体式”掌上App,为红色文化旅游提供便捷服务,带领人们体会山水风光及风土人情的同时了解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以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三是要借助数字信息化技术,真实还原革命场景,在立体、生动的红色文化体验中接受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熏陶。此外,通过挖掘红色文化,以编写红色文化书籍、创作优秀的红色艺术作品,比如宣传片、情景剧等方式,增强感染力,实现红色旅游的专业化、艺术化、规范化,优化红色旅游产品。
五、结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4]。渤海革命老区乡村地区承载了众多的红色记忆,对推动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用好用活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在乡村振兴中传承红色血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当代广西,2021(19):4-6.
[2]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奋斗,2021(10):4-18.
[3]李敏.红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价值、困境及路径[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2):124-128.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5]王强.讲好黄河故事之数字人文语境下黄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育人价值释放[J].档案管理,2022(06):122-125.
作者简介:
王玲玲(1996-),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