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黑龙江省非遗外宣现状及路径探究
2024-01-16鞠倩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也更加关注。黑龙江省作为非遗文化大省,在文旅融合视角下,其“非遗+旅游”模式具有强大的战略支撑和广阔的实践空间。笔者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线下实践调研等方式,总结出黑龙江省非遗外宣存在的诸如中西方文化差异、翻译人才紧缺、宣传手段单一及资金短缺等问题,并据此提出黑龙江省非遗外宣的重要路径,提出通过采用“线上+线下”“非遗+旅游”、提升非遗翻译质量等手段,助力文旅融合视角下黑龙江省非遗外宣。
【关键词】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翻译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8-0094-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28.029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黑龙江省非遗外宣路径及翻译策略探究”资助(项目编号:202310225330)。
一、黑龙江省非遗外宣研究现状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流域,是中国最北且纬度最高的省份。黑龙江流域是中国多元文明的源头之一,不同的种族群体创造出了生态多样和独特的文化遗产。黑龙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完善的思想体系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受中国古老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历经数代发展而成,构建了以东北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独特的多元文化。黑龙江省的非遗文化具有显著特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和各行各业的人前来进行旅游、研究和实地考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一些传统的民间技艺和传统医药方面,还包括生产者和其他人的商业实践,充分呈现了黑龙江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特色。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简称“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式,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种新兴模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够为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突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黑龙江省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热土,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且大部分位于旅游景点区域,这为全面发展特色旅游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优势。然而,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成就较少,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黑龙江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着重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等,却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以及对外翻译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了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不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和文化旅游也未能互相促进等问题。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和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和管理,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政策解读和现状分析,实际操作层面的深入研究较少。
二、黑龙江非遗外宣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不同:中西方交流以及文化的巨大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传播与反映方式。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在其书写方式还是表达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和困难,甚至导致不可互译的情况。首先,汉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方言,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语系,许多文化词汇、民族词汇及其传统特征都是我国独有的,大部分很难找到直接相应的英文翻译。因此,在翻译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大多数情况只能直接采用音译或者音译加注的方式。然而,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材料中大量运用音译及注释,必然会对外国读者的阅读产生较大影响,阻碍他们阅读,或者使外国读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到困惑,无法激发他们对于我国非遗文化的兴趣。其次,在翻译对外宣传时,我们也经常发现“南橘北枳”的情况,其主要原因仍旧是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习惯上存在的差异。根据目前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的发展状况,作者发现大部分翻译者过于关注语法和材料信息的翻译,而忽略了有效传达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对外宣传翻译活动的理想效果。以东北秧歌为例,若简单地将扭秧歌翻译成“do the yangko dance”,大概在西方人看来只是一种民族舞蹈,而缺少了动态“扭”的美感。所以译者需要在两种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之间寻求意义对等或形式对等,进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推广和传播产生积极影响。如何在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展示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价值观的同时,又能够准确地让非遗外宣翻译文本被外国观众易于理解吸收,真正激发他们对我国非遗文化的兴趣,这是所有非遗文化外宣翻译工作人员在从事相关工作时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人才短缺:专业非遗外宣翻译人员的不足
对外宣传翻译与英汉之间的语言翻译并不完全相同,还涉及文化信息的传递和翻译,是一种比较特殊且困难的翻译。若文本中缺少了文化元素的传递,翻译只能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首先,翻译工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从事译入翻译的人相对比从事译出翻译的人多(即汉语译外语的人相对较少),而非遗外宣翻译作为新兴职业,其面临的问题则更加严峻。此外,非遗外宣翻译对于译者的能力要求较高。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略显滞后,其主要原因是译者在翻译水平方面的能力差距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输入和输出的不平衡。由于非遗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存在着许多具有不常见的特色词语,非遗文化的文本翻译对于外宣翻译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熟练的翻译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译者对我国的非遗文化及其产生过程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译者才能更准确地对外传递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让外国读者更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三)宣传匮乏:外宣手段及形式的单一且效果不明显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人民群众对于信息获取的思想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多媒体渠道的拓展为非遗文化的宣传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机遇。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黑龙江省非遗宣传形式单一、宣传效果不明显。根据笔者团队发放的《关于黑龙江省非遗文旅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对于黑龙江及外地大学生和社会人士,74%的受访者对于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化特色表示陌生,认为黑龙江省非遗文化宣传效果欠佳(见图1)。此外,在团队成员线下采访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胡氏膏药第十五代传承人的过程中,了解到其膏药的药效及口碑评价很高,但其宣传方式仅通过患者口口相传以及传承人参与到青冈县内公益活动来提高知名度,并没有利用现在较为流行的网购途径或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由此可见,鉴于对其价值尚未予以充分认识,黑龙江非遗宣传仍未利用现代化新技术,宣传渠道仅限于线下,缺乏新颖应用新媒体平台推广和大数據技术,导致真正有效的宣传仍然处于边缘化。
其次,非遗外宣缺乏培训和激励措施,导致非遗外宣的主动性不高。非遗宣传者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宣传的效果,然而,部分宣传员经常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被点名指派或临时下发了任务,甚至在对自己所宣传的业务也不熟悉的情况下就草率地完成了任务。此外,在缺乏激励的同时,宣传员的心态将发生变化,其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任务。由此可见,若缺少有效培训,仅为了宣传而宣传的定论一旦被普遍接受,将导致非遗宣传工作仅注重宣传任务本身,而不是为了扩大非遗文化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长此以往,非遗外宣将变成空洞的口号,最终导致黑龙江省非遗文化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资金短缺:文化设施建设的不完善
文化经费的缺乏,减缓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黑龙江省非遗文化的传播。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不足,会极大地影响黑龙江非遗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在对青冈县的实地调研中发现,青冈县作为猛犸象的故乡,已开采化石量及地下化石存储量都非常可观,但青冈县猛犸象博物馆及猛犸象地质公园的建设由于资金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完善,一些特色文化资源宣传后也缺少进一步的发展计划,导致了青冈县文化发展的滞后。可见,如果缺少资金支持,非遗文化宣传的途径会大大减少,许多有关非遗文化的场所无法建设,相关活动也无法进行顺利开展。所以,完善黑龙江省非遗文化设施建设,在各地建设并完善非遗文化博物馆、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活动迫在眉睫。
三、黑龙江非遗外宣重要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却面临许多的困境。那么,在非遗传承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呢?
(一)推动线上与线下两种传播方式的相结合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相比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这一传播方式显然更加高效和快捷。比如可以在互联网平台通过开展直播的方式,宣传黑龙江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广大网友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可以开设短视频账号,将黑龙江非遗内容制作成双语短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外宣。除此之外,对于传统民间舞蹈、歌曲等,可以制定一些独具特色的小型综艺,将民间艺术展示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总之,在数字媒体高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必须要将大量的传统文化搬上云端,满足线上的文化需要。
线上宣传方便、快捷且高效,线下宣传则具有很强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在线下活动中,人们可以近距离观赏非遗文化,同时也可以亲自尝试使用非遗产品,亲自参与非遗文化活动,这种强大的互动性是线上宣传所不能达到的,因此,促进黑龙江省非遗文化传播也要适当地结合线下活动。例如节假日时在人流量较多的地方开展非遗文化的宣传活动以促进普通民众对非遗的了解。另外,促进非遗文化进校园也是非遗文化线下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在当今时代,很多年轻人对我国的优秀非遗文化了解少之又少,这就需要我们推动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比如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开展非遗文化宣传周、建立非遗文化社团等方式,促进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增加当代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高校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
(二)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可以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也可以激发非遗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提升其影响力,促进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首先,推动非遗文旅的融合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加大对传统非遗村落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旅游景区开展与非遗相关的民俗活动,增强群众对非遗的参与感与认同感,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推动非遗文化传播,同时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另外,设计独特的非遗文创产品,将非遗手工艺品、文创产品融入非遗旅途中也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团队成员发布的《关于黑龙江省非遗文旅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文旅融合视角下,最受大家欢迎的非遗传播方式就是“手工艺品现场创作”。这种方式既可以让更多群众参与到黑龙江省非遗制作过程中,近距离了解非遗文化,增强群众的体验感,还可以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流行的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进行售卖,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让非遗文创产品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想要创造出优秀的文创产品,首先必须要设计出具有文化内涵且实用的文创产品,例如可以在文具、家具和服装上加入非遗元素,这不仅能为产品设计提供新思路,同时也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更便捷的传播渠道;其次必须要培养更多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具有新意和吸引力的产品。
(三)提升黑龙江省非遗文化的翻译质量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传统非遗文化受到了世界的关注。然而在非遗文化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翻译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通俗易懂,但是,我国非遗文化含有的专有名词以及民族特色文化较多,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加处理,只是简单翻译词语的话是很难理解的。
翻译是促进我国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当下翻译的发展却不尽人意,要想推动非遗国际化,实现我国文化走出去,就必须要优化翻译水平、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因此,各高校应增加一定的资金投入,重视对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专业翻译人才的储备。
四、结语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征,也是我们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的基础。当今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是对外展示中国文化力量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已成为中国文化大众化、实施文化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黑龙江省非遗外宣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保护历史文化的责任,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可持续发展。未来,黑龙江省非遗外宣还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文旅融合的程度,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要继续关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确保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为黑龙江省非遗外宣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田雨霏,崔姗.黑龙江省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06):20-22.
[2]劉春媛.“文化转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以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05):96-98.
[3]王莉.非遗文化“走出去”之外宣翻译现状与策略探究——以汕尾非遗文化外宣翻译为例[J].海外英语,2023(11):32-34+37.
[4]徐倩,马慧.目的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探究[J].济宁学院学报,2023,44(02):52-57.
[5]梁娟,黄坤.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现状研究[J].文化产业,2023(11):141-143.
[6]王源,余燕.文旅融合视角下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西部旅游,2022(18):75-77.
作者简介:
鞠倩(2003.3-),第一作者,女,汉族,四川绵阳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英语。
东林外语非遗外宣团队成员:
苏庆钊(2003.3-),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英语。
沈章生(2002.12-),女,彝族,云南丽江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英语。
王宏扬(2003.6-),女,满族,辽宁沈阳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