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孔子人际交往智慧探析
2024-01-16许嘉玲
【摘要】本文根据《论语》中的记载,探究孔子的人际交往智慧,这种智慧实源自周代德治思想与民本理念。孔子的人际交往智慧,可以归纳为四项。一是知礼守分、自制自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言忠信,行笃敬。二是明辨义利择善而行;指出过犹不及,凡事不偏,依从义理。三是对弱势群体悲悯同情,发扬仁心仁道精神。四是以诚信待人并保持美感距离;对方有过,“忠告而善道之,不能则止”;工作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际交往;孔子文化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8-000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28.001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大学商学院2022年研究生校院两级科研创新基金;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下信阳红色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JJ007)。
一、引言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其中蕴含存着修身治国、内圣外王的人际交往智慧,《论语》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认真领会孔子的人际交往智慧,有利于正确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提高核心素养的能力。
人生道路上经常会遭遇挑战与困难,若能认清自己与环境,掌握善与美的人际交往方法,处理事务就有明智的抉择,就能脱离苦恼和障碍。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1]242孔子指出人际交往基本原则是说话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恭敬,这不仅在文明国家行得通,就是到了蛮夷地区也行得通。在这里,孔子所言只是他回答他的门生人际交往之道的问题之一,其中“言忠信,行笃敬”是其中的根本原则。
人虽有不同的个性与才华,但追求幸福的理想却是一致的。在一生中我们想得到什么?我们能为社会奉献什么?这是人们常在心中思考的问题。许慎的《说文解字》指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在求生与繁衍之外,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理想抱负。人在学习中修身致用,也陶冶改善气质,从点点滴滴中完善自我,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孔子在文化的传承之外,还有创新,他提出修身为成德的基础,君子为成德的理想,他对人类的道德问题,有非常独特的见解。《论语》是一部看似平常,却是修身治国、内圣外王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研读《论语》,没有人能读一次就完全理解,研读多次还觉得未竟全功。笔者常想尝试进入孔子心目中的修身世界,去探知他的思想形成与开展,并从《论语》中汲取人生智慧与提升道德水平的力量,理解人际交往之道。
人是群居动物,人际交往是人无法避免的。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让所有青少年学会生活、学会合作,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如现代组织的各级主管,在维持上下级关系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上,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门艺术。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仁义、忠恕。《论语》记载:“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52不论是上级还是下级,凡事都能将心比心,多替对方设身处地考虑,做到“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1]44,關系就能做到恰到好处。孔子的人际交往智慧,历经二千多年到今天,仍然让我们感觉到历久弥新,值得探求与遵循。
孔子自我期许高,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率真幽默,和蔼中带严肃。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勾勒出他的人际交往之道,以见其人际交往智慧如下:当知礼守分以自我约束,要分辨义利以择善而行,要悲悯同情与知过则改,与人互动要“执事敬”“与人忠”。本文分别加以论述。
二、知礼守分自制自律
人类是群居互动的,彼此要守着本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事要依循道德操守,时时自我约束。《论语》记载这方面的文字很多。
礼是人群行为的准则,也是修身治世的宝典。所以孔子说君子是以义为本,以礼行之的。能知礼守分就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2]203。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46这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能将心比心,就能约束节制,彼此礼让尊重。孔子对颜渊期望甚深、称许最高;颜渊问何为仁?如何行仁?孔子给出了“克己复礼为仁”[2]39的回答。孔子说的就是从日常身边的事做起,约制自己。行仁是知礼而守分,就在日常生活中,在你我身旁,应当从“克己”做起。不能知礼守分,就容易妄求财利。孔子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2]199这个“放”字,就是“依”,依照、依循。依据私利行事,对于他人必有妨碍,个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必然损害他人应得的利益,这天下岂能安宁?所以孔子对人际交往之道,提出不可“放于利而行”。《论语》中提到子张问行,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2]168这与樊迟问仁,孔子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2]43一样,都是孔子对学生指出的人际交往基准原则。居处不恭谨则疏忽懒散,做事也就不认真严谨,唯有恭谨忠诚,守着自己的本分,见贤思齐。孔子在人际交往上,能从自身知礼守分做起,促成社会和谐。《论语·里仁》中提到,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2]97这里“约”字意在俭约,这与人际交往的自我约束是相通的,能俭约不奢靡,就不易招惹祸害。另外,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2]41就是要使人专其本职不处理职责以外的事。弄清楚自己的本分底线,以恭敬谨慎态度对人,这近乎中庸之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孔子的人际交往智慧。
三、明辨义利择善而行
君子心中明白义理,小人心中贪求财利;我们当不了圣贤,也或许比不上君子,但至少可以当个奉公守法、遵循伦理道德、明白义利的好公民。《论语·里仁》篇中有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2]41君子明白义利,心志坦荡荡,奉行义理合宜的事。孔子指出人际交往要依从义理以行事。子曰:“适,厚也;莫,薄也……比,相亲。”[2]39换一种更简浅的解释,“适”,专主,肯定;“莫”,否定;“比”,近也。孔子指导世人对事不先预定立场,不专主某立场,也不否定某立场,应该完全依照义理行事。明辨义利择善而行,这就是孔子的人际交往智慧。
美好的事物总存在着它必有的规律,如比例分割有黄金比例等,这都是为了达成最美好的状态。我们人际交往之道就是中道;就如《论语·先进》中提到的,“过犹不及”[2]136,都不合于美好的规范。世人常以不及、不足为遗憾,过剩、超多每每自喜。颛孙师(子张)性情急,操之太过;卜商(子夏)性情较缓,二人不论在做事还是在人际交往上,一过一不及。子贡以为子张较佳应胜出,孔子则指出中道择善人际交往之道,认为子张、子夏皆未达善道,所以是“过犹不及”。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2]211人际交往要当君子,则不与小人同群;否则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犯错了,要知过立刻就改。孔子就曾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2]208世人常有强凌弱、众暴寡;若不幸遭遇欺压迫害,当如何处之?在《论语·宪问》中孔子给出的回答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2]190这是明辨义利,根据义理,宽厚不结深怨的做法,但不至于要以德报怨,也不宜冤冤相报,从“以直报怨”,不再结仇的主张,可以看出孔子的人际交往智慧。世上苦难困厄的事,常有些错综复杂,纠缠不清,处理时要先有基本原则、基本态度;“以德报德”,这理所应当。但不要以怨报怨,应该“以直报怨”,以正法直道回应仇怨,在理智冷静之后,当能寻得妥善方法。
四、同情关怀弱势群体
要想成为被社会尊重的人,除了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另外还要有高度的包容心、同情弱者的胸襟。每个人都期望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坚持所追求的生活品位,但也要拥有同情心去关爱弱势群体。《论语·子张》篇中就记载:“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2]249这美好的人际交往之道,要悲悯包容,尊贤悯弱,如此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弱者的同情关怀,在《论语·述而》中就提到:“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2]106孔子在有丧事的人身旁吃饭,从不曾吃饱;朋友死,无丧主,孔子自动替死者办理殓尸和料理丧葬,这是高度悲悯、关怀弱者的仁慈心。孔子当官的时候,马棚失火焚烧,孔子退朝回家,得到报告,立刻先问有人受了伤吗?关怀出自悲悯的内心。孔子见到服齐衰丧事的人与眼瞎的盲人,坐则必站起,行必趋步,用以表示恤悯尊重。孔子这份关心与大爱,是悲悯胸怀的表现,也是他人际交往智慧的体现。
孔子曾提到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上要能“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2]217。人人各得其分,各得到良好的照顾。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贫困的地区,需要各方的帮助;就算发达国家也会遇上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灾害产生时,我们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五、以诚信待人并保持美感距离
诚信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20孔子这句话就是强调,诚信是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人无诚信,寸步难行。说话信口开河,别人就很难信任你,若是逢人只说三分话,友情和互信就很难建立。《论语·子罕》中说:“主忠信。”[2]112就是人际交往基本原则。其次论交友对象,应该要选择益友、良友。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2]217“直”谓正直,“谅”谓诚信,“多闻”谓博学;这三类朋友就是益友,与之为友,有益修身与自我成长。“便辟”,意指过度巧辟以求媚于人,类似于《论语·公冶长》中的“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2]57。这句中的“足恭”就是点头哈腰,以巴结讨好他人。“善柔”就是谄媚脸色;“便佞”就是花言巧语;这三类人不可交往。再次与上司、下属、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做上司的要关怀下属,做下属的要忠诚敬职,朋友之间要恭敬有礼。《论语·子路》篇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57就是说上司应当率先做榜样,且能做到如此的,往往也较能关怀照顾下属。《论语·颜渊》中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2]163就是说不分职位高低,做事照本分,日复一日,长期忠诚做事,忠诚待人,这就是组织中的上下相处之道。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相处也要掌握适度距离的美感,太近太腻,太远太疏,都不算美好。这也就是豪猪取暖的哲学,豪猪寒冬相聚取暖,太近互相刺痛,太远取不了暖,几次磨合,终于找到最适当距离,在彼此不刺痛的前提下,保持了群体相处的温暖。
《论语·颜渊》篇记子贡问孔子交友之道,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2]152孔子回答子贡,朋友有错,基于朋友以义相合的道理,应该分析是非,明白告诉当前的错误,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解释,以尽朋友相鼓励的情谊,对方不听,那就不再强说,以免引对方反驳相斥而招来困辱。言偃(字子游)是孔门四科十哲之一的贤者,《论语·里仁》篇也记载子游相近的说法。《论语·里仁》篇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2]44“数”意近于烦琐,就是说事奉君上若烦琐劝谏,或许招惹罪辱;对朋友过失的劝谏太繁琐,友情也渐渐疏薄。所以不论上司下属之间还是朋友之间的相处,也要掌握好适当的距离美感。《论语》中提及的这些人际交往哲学,至今让我们受益匪浅。
六、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的人际交往智慧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知礼守分自制自律。做法上就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二是明辨义利择善而行。孔子提出“义之与比”,就是依从义里,指出“过犹不及”皆非中庸,不“以德报怨”也不“以怨报怨”,该“以直报怨”。三是同情关怀弱势群体。就是提升仁心仁道精神,朋友有难,我们要感同身受再伸手援助。五是以诚信待人并保持距离美感。人与人在互相敬爱的同时,也要保持适当距离,在独立与距离之间找到适当的空间。人人都有这樣的人际交往智慧,社会就自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何晏,集解.邢昺,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6.
[2]论语[M].冯国超,译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
[3]谢狂飞.《论语》中的道德教育智慧及其对高校思政课的启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12):59-65.
[4]刘鹤丹,罗兴刚.学而优则仕:人的政治天命——对孔子政治思想的一种哲学理解[J].孔子研究,2017(02):52-60+85.
[5]张彧,陆卫明.《论语》中的隐性德育智慧探析[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02-107.
[6]于丹.简述孔子与人际交往中的智慧[J].大观周刊,2011(30):153-153.
[7]杜云,杨明.仁道、仁人、仁政——孔子仁学的三重意涵[J].伦理学究,2017(01):23-29.
[8]王硕新.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J].领导文萃,2022(21):93-93.
[9]欧阳祯人.从《周易》的角度看《保训》《中庸》的“中”[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03):25-30.
[10]赵连越.“吾”:“德行”与“知识”的统贯与综合——孔子“一以贯之”思想新诠[J].湖南社会科学,2023(03):30-36.
[11]余治平.困卦:儒家君子的处困、解困之道[J].中原文化研究:2021,9(05):57-64.
[12]孙鹏.主持人语[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2(01):285-287.
[13]郭智勇.观相百家:古典中国文化之春夏秋冬[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28.
[14]杨生财.儒家和平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2):174-177.
[15]曾仲权.论孔子交往行为美学的独特性及其历史传统和重要意义[J].云南社会科学,2014(04):177-183.
作者简介:
许嘉玲(1992.7-),女,广东潮州人,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