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医温针辅助治疗腮腺术后面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2024-01-16周兴安德乐黑巴特尔尚多苏尼特乌云花武旭申铁兵

关键词:肌电图腮腺面神经

周兴安,德乐黑巴特尔,尚多,苏尼特,乌云花,武旭,申铁兵

(1.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口腔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2.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腮腺肿瘤作为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其术后并发症面神经损伤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腮腺术后面神经损伤暂无特异性治疗方法[1]。探索创伤小、起效快、治疗周期短且效果佳的术后恢复手段,是近年来颌面部神经康复研究领域的热点[2]。

蒙医温针疗法,又称为“图日木”“温针灸”,是一种历史悠久且独具民族特色的蒙医传统治疗方式。蒙医温针疗法通过将针刺与温灸的方式进行结合,通过对“黑脉”及“白脉”系统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在改善气血循环、调节赫依、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增强机体自由基活性及降低炎症反应等方面起到良好的功效[3-4]。蒙医温针疗法作为独特且具民族特色的治疗手段,其对面神经炎的治疗具有显著的功效,且具有安全、高效及毒副作用小等优点[5-6]。本研究通过蒙医温针疗法在温针治疗研究组与对照组间的对比,探索蒙医温针疗法在缩短腮腺术后面神经损伤恢复的周期、提升神经-肌肉系统恢复的效果及改善患者心理负担效应等方面的功效,研究蒙医温针疗法在腮腺术后面神经损伤恢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对腮腺术后面神经损伤恢复治疗方法进行改进与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发生腮腺术后面神经损伤的患者共60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7~68 岁,平均年龄43.36±4.13 岁,体质量指数17~26 kg/m2,平均24.15±1.53 kg/m2,病程2~7 d;研究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6~65 岁,平均年龄44.53±3.97 岁,体质量指数18~28 kg/m2,平均23.86±1.52kg/m2,病程3~7 d。本研究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No.WZ2023024)。研究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诊断的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发病时间;(2)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痴呆和意识障碍等无法配合研究者;(2)既往存在晕针现象者;(3)中途退出者;(4)因肿瘤累及而截断面神经的永久性面瘫患者。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及对照组均予以甲钴胺、维生素B1 等基础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以下关穴及风池穴为主,用以使经脉温煦濡养、推精活血,配合局部的面部取穴,诸穴并举,用以息风解痉、祛邪通络。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予以诊治后,患者面部表情恢复自然,额纹恢复正常,眼裂闭合,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显效;治疗后患者面部表情基本恢复,额纹恢复但不对称,眼裂不完全闭合,鼻唇沟不对称,口角基本未见歪斜: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未见明显差异:无效;(治愈+显效) /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2)面神经功能:采用House-Brackmann 量表,根据功能障碍程度分为6 个等级,Ⅰ级表示神经功能恢复最优,Ⅵ级表示神经功能恢复最差。

(3)神经肌电图:治疗前后采用肌电图检测仪记录患者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潜伏期。

(4)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主要用于评估心理弹性水平,包含乐观、自强、坚韧3 个维度,共25 个条目,均采用5 级评分法分别赋予0~4 分,总分0~100 分,评分越高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9,CVI 值为0.83。

(5)生活质量:采用美国医学研究组研制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the mos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CHD)、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8 个领域,含36 个条目。得分越高证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越好。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分析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 vs 70.00%,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面神经功能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 House -Brackmann 量表等级明显升高,以研究组处于Ⅰ级、Ⅱ级患者居多,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结果见表2。

2.3 两组神经肌电图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肌电图指标CMAP(波幅/mV)治疗前研究组为0.68±1.35,对照组为0.63±1.28;治疗后分别为1.46±0.24、1.08±0.34。BR(潜伏期/ms)治疗前研究组为11.96±1.45,对照组为11.87±1.36;治疗后分别为8.53±0.74、9.78±0.81。两组神经肌电图指标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MAP 较治疗前增高,BR 较治疗前缩短,以研究组更显著(P<0.05)。

2.4 两组心理状况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CD-RISC 量表总评分为(63.46±4.65)分,其中乐观维度(9.72±1.24)分、自强维度(19.38±3.02)分、坚韧维度(32.06±3.42)分。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 等级分布Tab.2 The H-B grade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SF-36 量表评分(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精力)对照组为28.75±10.85、30.25±13.94、13.04±6.96、30.84±14.26、24.18±9.72、48.89±13.76、26.03±7.53、28.73±9.82;研 究 组 为28.45±11.35、30.23±14.64、13.34±7.65、30.95±15.72、24.06±10.24、48.65±14.73、26.47±7.89、28.94±10.03。

两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 量表评分较前升高,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腮腺良性肿瘤中,大约有80% 发生在腺体浅叶,手术切除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式[7-8]。由于腮腺区肿瘤与面神经的复杂解剖关系导致腮腺肿物切除术后,易伴有并发症,包括:耳垂麻木、暂时性面瘫、Freys 综合征等[9]。传统手术治疗腮腺肿物患者中,高达65% 患者出现短暂的面瘫,有4% 的患者出现永久性面瘫。面神经在颌面部的分布一般分为五支,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及颈支,以支配颌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功能及部分浅表感觉,而腮腺良性肿瘤中发病率较高的病理分型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及基底细胞腺瘤,常发病于腮腺浅叶,对于位于后下极的肿瘤常采取后下极区域切除的术式,而对累及腮腺导管的肿瘤常采用浅叶切除的术式,因术中需解剖面神经并予以保护后方可切除肿瘤及腺体组织,故区域切除术后的患者常伴发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的临床症状,而浅叶切除术后的的患者除上述并发症外,还可伴有发额纹消失、闭眼不全等并发症[10-12]。目前还未发现治疗此并发症的针对性方案。

本研究结果表明,蒙医温针治疗可明显改善腮腺术后面神经损伤患者的H-B 面神经功能分级,其中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H-B 量表等级明显升高,研究组处于Ⅰ级、Ⅱ级患者居多,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肌电图指标显示,治疗后两组CMAP 较治疗前增高,BR 较治疗前缩短,以研究组更明显(P<0.05);两组心理状况及两组生活质量比较结果表明,治疗后研究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P<0.05)。以上结果表明,蒙医温针治疗面神经损伤可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有研究报道,对于面神经损伤而导致面肌痉挛的患者,采用温针结合双侧取穴法进行治疗,相较于常规治疗组,温针组在缩短治疗周期率、肌肉运动改善率及满意度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优化[13-14]。另据报道,通过针刺面部特定穴位可调节面部经络气血,降低面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恢复其收缩及舒张功能,可使淋巴循环及面部微循环得到改善,加快面部水肿及炎症消退,从而减轻面神经损伤[15]。根据以上结果可知,温针灸在中医药领域作为一种传承悠久且独具民族特色的治疗手段,在面神经等外周神经损伤的治疗中卓有成效,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16-17]。蒙医温针灸法通过对“黑脉”及“白脉”系统相关穴位进行刺激,通过改善气血循环、调节赫依、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增强机体自由基活性及降低炎症反应等方面起到其效应,可提高面神经恢复的能力,减轻因手术损伤而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的并发症,但目前蒙医温针疗法在面神经损伤的具体修复机制的分子水平上、免疫调节及内分泌作用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深入研究,未来将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肌电图腮腺面神经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