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日的温暖
——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创作分析

2024-01-16张兆宇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主部奏鸣曲式柴可夫斯基

张兆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呼和浩特 010028)

作为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名望享誉全世界。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大量体裁和形式多样的音乐作品。柴可夫斯基不但在创作上高产,更是少见的在不同体裁上都拥有能够经常公演的经典作品的作曲家。从《第四交响曲》到《第六交响曲“悲怆”》,从《第一钢琴协奏曲》到《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再从芭蕾舞剧《天鹅湖》到另一部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柴可夫斯基在为自己的创作屡屡增光添彩的同时,也为全人类在古典音乐史上留下了众多经久不衰的旷世名作,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音乐大师。每年,这些名作都被来自世界各国的乐团所演出,并被广大艺术爱好者视为“古典名曲”而代代相传。

一、柴可夫斯基生平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ich Tchaikovsky)于1840年出生于俄罗斯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是一位矿业工程师的儿子。1848年,柴可夫斯基随家人迁往圣彼得堡居住,并在那里进入法律学校学习法律,同时以选修的方式学习音乐。从法律学校毕业后,他进入司法部任职,并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研习音乐。

1862年,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成立,柴可夫斯基作为该校首批学生在那里学习和声、复调、配器等专业作曲课程,并于1863年彻底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转而全身心投入音乐事业中,其毕业作品康塔塔《欢乐颂》曾获得专业奖项。柴可夫斯基后应邀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创作了包括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在内的众多作品,而这其中不乏之后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

1877年柴可夫斯基与学生米柳科娃结婚,然而,这段婚姻并不幸福。婚姻的不幸加之创作与教学之间的矛盾,使柴可夫斯基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上都备受打击。而恰逢此时,一位名叫梅克的富豪遗孀走进他的生活中,虽然二人仅靠书信保持交流,但这位梅克夫人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给了柴可夫斯基巨大的帮助,使他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其所热爱的音乐创作中。

此后,柴可夫斯基先后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如《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舞剧《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交响乐《意大利随想曲》等,从而一举奠定了其在音乐史上的崇高地位。1893年10月,在得到由英国剑桥大学所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后不久,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了其作品《第六交响曲》的首演。同年11月,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抗争,他通过音乐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乐观而积极的态度,并用音乐诉说出自己对时代的理解,为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世人所称颂。

二、《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创作背景简介

柴可夫斯基的《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于1871年,此时作曲家正处于音乐事业的“上升期”,而该作品可谓是体现出了作曲家精湛的创作技艺与高超的创作天赋。该作品迄今为止最令人熟悉的部分便是用乌克兰民歌所写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其中的主题也正是柴可夫斯基留给后人的最为著名的旋律之一。据说,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听到这段旋律时,曾感动得潸然泪下,并为作品所表达出的“触碰苦难人民的心灵”的意境表示由衷的称赞。这部作品结构清晰,旋律优美,一直以来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爱,成为各弦乐四重奏组经常演出的曲目。

三、《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分析

作品共分为四个乐章,四个乐章总体的速度布局分别为中速、慢速和两个小快板。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呈示部的主部共15 小节,是一个平行乐段,以D大调开始。连接部以新材料为主,随着流动的十六分音符音型在乐器间穿梭,最后停在属调A 大调,即副部的调性上。副部以A 大调开始,结构为再现单二部,主题分别由小提琴一和大提琴演奏。然而副部并没有结束在A大调的主和弦上,而是引出终止四六和弦并在这个和弦上开始结束部,此用法较为少见。随后,音乐反复一遍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以主部材料引入,通过多次调性的变化、材料在各声部间的模仿以及材料自身的发展,最后进入以强奏开始的再现部。再现部的结构与呈示部相同,伴随着副部调性的回归,以及再一次以终止四六和弦开始的结束部的进行,音乐以一个Coda 段完满收束。该乐章的结构图示如下:

第一乐章在创作上比较有特点的处理主要有开始的节奏型,以及结束部前的提速。在乐曲开始处,音乐并没有按照拍号所标记的强弱规律进行,而是以八分音符为单位,形成了2+3+2+1+1 的节奏型(谱例1,a)。这种重音点与拍点错开的用法在作品的主部中持续运用,同时,它也是展开部的引入材料。而到了副部,重音点与拍点重合,回归到了正常的状态(谱例1,b)。主副部在节奏材料上的关联与区别是本乐章的一个特点。结束部之前,音乐突然提速,从而在反复或展开之前形成情绪上的变化,使得本应该起到总结呈示部作用的结束部在情绪上与前后部分分别形成了对比,加速了材料的过渡,这是本乐章的另一个特点。

谱例1 第一乐章主、副部的第一小节

第二乐章的结构为双主题变奏,其中,A 部为单三部。A 部首段的旋律在古典音乐史上极为著名,是家喻户晓的柴可夫斯基作品主题,据说是作曲家偶然从一个工厂工人那里听到的,遂将其记录下来并用到了作品之中。 伴随着首部中段小提琴一与中提琴的模仿与呼应,再现段进入并完整地呈示了首段。B 部是复乐段,自降D 大调始,最终停于关系调降b 小调,并带有一个补充。随后,作曲家将A、B 两部分别变奏了一次。A 部在这一次中由前次的和声性织体变为了由一二提琴、中提琴组成的小组与大提琴之间的单对位,并采用弱奏。这样的处理使音响听起来非常具有管风琴独奏的色彩,相同的音区由不同的乐器演奏,由音色不同所带来的微微的“颤音”显得愈发明显,为这静谧的民歌旋律增添了几分庄重的“宗教仪式感”。中段只截取了前次的一部分,即进入到B 部。而这一次,B 部的伴奏声部改为了用二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三个声部拨弦齐奏的方式。该乐章结构图示如下:

表2 第二乐章结构图示

通过观察第二乐章的整体调性布局,可以发现一个在曲式结构上很有意思的处理。B 部的首次出现是在降D 大调,再次出现则是在降B 大调,而降B 大调正是A 部的调性。因此,从奏鸣曲式结构的角度出发,这种安排很像是再现部中副部的调性回归,具备了奏鸣曲式的部分特点。只不过,按照奏鸣曲式的原则,音乐省略掉了连接部、展开部与结束部,是个“三无”奏鸣曲式,形成了主副部间的直接碰撞。虽然本乐章不直接构成奏鸣曲式,但这种主副部间的“直接碰撞”将会在后面的乐章中有所体现。

第三乐章的结构相对简单,是复三部曲式。A 部是单三部,首段是平行乐段,以d 小调开始。中段是对比乐段,第二句在同主音调D 大调上。再现首段后,音乐反复了一遍中段与再现段,然后进入B 部。B 部是对比乐段反复的结构,乐段的两句特点鲜明,织体区别较大,并都有一定的扩充。随后,音乐反复A部结束,该乐章结构图示如下:

表3 第三乐章结构图示

第四乐章是快板,结构为奏鸣曲式。在呈示部中,主部以D 大调开始,为单二部反复并带连接。其中,B 段为单乐句结构,并在该段结束时引入连接性质的新材料,而副部正是以这个新材料做序奏。之后,中提琴演奏副部的抒情旋律主题,而此时连接材料依然在一提琴上保持。副部亦是单二部结构,后段的主题交由大提琴演奏。结束部以主部材料开始,经历了齐奏上行后,进入到强段落,后以齐奏收尾。展开部以主部材料开始并在各声部间依次做模仿进行。这种声部间材料的模仿在展开部中多次出现。再现部以高八度强奏主部材料开始。同呈示部主部反复的用法相同,主部B 段这一次仍是单乐句。副部虽有调性回归,但却是在主部的同名调d 小调上,这种安排应该是为了突出乐章尾部D 大调的调式色彩,因此以小调作为铺垫。结束部转入D 大调,并在该部分结束时的八度齐奏后扩充了一段材料,继续使用了各声部间依次做模仿进行。扩充之后,音乐发生速度变化,结束部出人意料地以慢速演奏的副部材料收尾。最后,整部作品在一阵“暴风骤雨”式的快速强奏中结束。该乐章结构图示如下:

表4 第四乐章结构图示

在第四乐章中,传统意义上的独立的连接部被长度上较短的连接句所取代,连接部的意义被弱化。这样,主副部就形成了更为直接的“碰撞”,与第二乐章中依据奏鸣曲式原则所形成的“主副部”主题的“直接接触”如出一辙。这种由弱化的连接部所带来的前后主题间的“碰撞”使得主题更加突出,从而加深听众对主题的印象。同时,连接句的材料不但起到连接前后两部分的“桥梁”作用,还延伸到了副部,构成序奏和副部主题的伴奏音型。因此,连接材料也具有了双重属性,即连接作用和呈示作用。在乐章的尾部,一乐章中出现过的速度变化又出现了,结束部在总结并扩充主副部材料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个“意外”的慢速化的副部材料用来收尾,在Coda 前形成与前后段落在情绪上的强烈对比,起到了很好的转折作用。弱化的连接部所形成的前后主题碰撞与音乐速度在乐章尾声时突变所引起的意外效果是本乐章的创作特点。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柴可夫斯基的这部《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不但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在主题材料的节奏型、连接材料,以及段落速度等方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乐章主部跨越节拍重音的节奏型为和声性织体提供了良好的节奏支撑。第四乐章出现的由弱化连接部所引起的主副部主题快速交替,不但没有让人感觉到新主题进入突兀,反而因为连接材料的连接和呈示这个双重属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前后主题的呈示,从而使前后主题在辨识度上既清晰又不失良好的过渡。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的速度变化体现出了作曲家在音乐情绪上的设计,增添了作品的“戏剧性”,不失为段落间过渡的一种有意思的处理方式。柴可夫斯基的这部弦乐四重奏在创作上的这些特点体现了作曲家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音乐中具有较强的“新意”。《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那柔美、活泼、生动的旋律就像冬日里的阳光让人感受到温暖,而这部作品也将继续作为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为广大演奏家和音乐爱好者所喜爱。

猜你喜欢

主部奏鸣曲式柴可夫斯基
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主部与连接部的三段性现象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奏鸣曲式再现的多种可能性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节奏型在普罗科菲耶夫中期奏鸣曲式乐章中的应用
贝多芬《第十六钢琴奏鸣曲(Allegro vivace)》音乐风格与演奏艺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