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成都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4-01-16张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2期
关键词:成都红色数字化

张淼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11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 “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红色文化要永葆活力就必须与大数据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深度结合,实现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变革[1]。成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保存良好,更应顺应数字化发展浪潮,深入探索本地区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路径,集合多方力量、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推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

1 红色文化数字化的重要意义

1.1 红色文化数字化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应有之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凝聚而成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2],凝聚着我们党百年奋斗中的峥嵘岁月、艰辛历程和深刻启迪。利用数字化手段能够完整、准确、真实地永久保存红色文化相关信息,形成红色文化的数字档案,为红色文化的保护、研究,以及传承等提供有力支撑。通过人工智能、3D 影像、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能够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呈现、场景模拟、历史再现等,对红色文化进行更全面、更生动、更立体地展示和传播,使红色文化走进群众、深入人心。

1.2 红色文化数字化是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红色文化是人们接受精神洗礼、升华思想境界的源泉活水,数字技术就是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传开来的动力之源。数字化时代的媒体传播渠道包括红色文化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体验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底蕴。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兴起,各地都在探索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依托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红色文化数字场馆集群建设,将区域内纪念馆、党史馆、党建馆等多种场馆交互叠加,加强数字展陈和交互功能,打造红色数字化旅游重要站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优势,进而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2 国内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和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2.1 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和发展的研究现状述评

以 “红色文化” 和 “传承” 为主题,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共搜索到相关文献4 100 余篇,其中,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和CSSCI 库中核心期刊仅有424 篇。2018 年以来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 年和2022 年发文量达到90 篇以上(见图1),反映了近三年来学术界对于红色文化传承的关注度较高,但研究深度不够。其中关于 “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 的研究仅有15 篇,发文年度都在近三年以内,以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传承路径研究为主,反映了学术界对于 “红色文化传承数字化” 的关注度还不够高。

图1 红色文化传承研究年度发文趋势图

学术界对于 “红色文化传承” 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路径研究。张深溪[3]认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面临认同降低、淡化遗忘、退化销蚀、变异变质等困难,提出夯实思想理论基础、创新红色基因的传播手段、完善政策法规等传承红色文化的路径。梁晨[4]分析了当今红色文化传承面临的意识形态斗争、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和中西方文化冲突等考验,提出全面构建红色文化传播体系,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特色红色文化学的红色文化传承发展路径。

二是红色文化旅游研究。吕胜男[5]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提出红色旅游要坚持文化供给侧的精准定位,担当文化保护及传承责任,以文化教育功能与辐射效应内涵彰显文化担当之责。李伯华等[6]以信息空间理论为基础,探究了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径,提出了红色旅游资源采集与保存、展示与传播、修复与传承、监测与管理的数字化保护策略。

三是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研究。罗丽琳等[7]提出红色文化的先进性、革命性和民族性等特征,认为红色文化具有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延伸思政教育载体、鲜活思政教育方式等时代价值。吕治国[8]认为,现下的思政教育存在 “轻红”“淡红”“拒红”“去红” 现象,要从注重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加强红色教育、强化育人阵地、维护红色形象等方面发挥好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作用。

2.2 国内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

各地政府部门和文化机构在促进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和发展方面积极探索,上海、贵州、陕西等地在利用数字技术融合红色文化、创新展陈方式、复原革命场景等方面积极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上海利用人工智能、3D 影像、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资源整合的红色文化应用平台。2021 年6 月,上海将全市379 家革命遗址、旧址和纪念设施,147 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整合到一个统一入口——“红途” App,便于市民对全市红色文化进行查询、预约、学习、参观。

贵州省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展陈方式,开发新文旅场景。2016 年贵州建立了 “四渡赤水VR 战争体验中心”,通过VR 技术将1935 年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 “四渡赤水” 战役在虚拟现实中予以还原,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时刻。2019 年贵州省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项目,运用投影沙盘、多点触摸、虚拟讲解员等多种数字技术将故事、英雄人物立体化、生动化,实现良好的互动,使观众获得参与感。

陕西省打造 “互联网+革命文物” 教育平台,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和观众参观体验。2019 年陕西省打造了全国首个基于5G 网络的“互联网+革命文物” 教育平台,利用VR、AR、AI 等新技术对23 处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进行数字虚拟馆建设,并由云端平台映射延伸至手机、电脑、电视等终端,提供革命文物全息影像欣赏、虚拟触摸和历史事件沉浸式体验,让全国各地观众可随时随地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

从国内关于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情况来看,国内的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实践基础,学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界也逐渐关注到这个领域,但总体来说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将聚焦于成都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困境,提出具有成都特色的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和发展路径。

3 成都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与困境

3.1 成都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根据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红色资源普查工作统计,成都共有红色遗址资源447 处,数量众多且种类繁多。成都在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3.1.1 制定成都特色的红色文化发展政策,全力保障红色文化传承

成都根据中央及国家、四川省的文物保护和红色资源保护相关文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保护政策。2020 以来,修订了《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台《成都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方案》,部署启动 “辛亥革命主题保护展示利用”“川西早期党组织及红军活动主题保护展示利用” 等5 个方面重点工程的工作措施;制订发布了《成都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成都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合20 余家市级部门协同开展革命文物工作,以制度刚性要求提升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和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平。

3.1.2 开展红色遗址资源普查,建立红色资源名录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指导区(市)县开展普查工作,推进红色资源名录建设,充分挖掘各区(市)县的红色资源,为红色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022 年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统筹全市党史力量对全市红色资源进行普查。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成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红色遗址,各区(市)县补充申报92 处红色遗址资源,目前全市已申报的红色遗址资源共计447 处。

3.1.3 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度

成都积极推动 “一区一品” 红色品牌的打造,联合23 个区(市)县共同绘制 “芙蓉联线” 红色景点分布图,编制了《成都 “芙蓉联线” 红色点位图文集》,将全市红色景点有机整合。红色景点分布图加红色点位图组合而成文集,能够更加直接地展现红色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纪念设施场景和革命历史画面,能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文化提供直观的图文资源,也为各区(市)县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2021年6 月,成都市青羊区推出 “努力前行——行走的党史学习教育” 5 条红色专线,分别由信仰之路、奋斗之路、燎原之路、光明之路、胜利之路组成,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了解家门口的红色故事,边走边学,用脚步丈量党的历史,用心感悟红色精神,凝聚前行力量。

3.1.4 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

为更好凝聚青年力量、深入引导青年学习成都红色文化,2022 年成都市锦江区探索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和载体,以 “场景营造+沉浸体验+价值引导” 的方式,探索 “红色剧本情景演绎” 红色文化教育新模式。锦江区委党支部结合当下年轻党员对剧本杀的兴趣,邀请省市主流网络文学作家、剧本杀编剧和策划发行团队,依托锦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锦江红色元素和历史文脉的 “红色剧本杀” 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体验课程。目前已成功推出《遗孤》《烽起锦江》《你不知道的事》等6 个成熟剧本。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时代热点和潮流结合起来,让青年党员在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重温红色历史,产生情感共鸣。

3.2 成都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3.2.1 红色资源分布零散、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集中利用发展困境

成都红色资源分布总体上呈现中心城区密集、北多南少、点状分布的特征,难以形成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红色文化传承的连片成势、综合利用的局面。以《成都 “芙蓉联线” 红色点位图文集》记录的红色点位分布情况为例,中部和北部红色资源数量较多、分布相对密集。中心五大城区共有17 处红色点位,北部的彭州市、都江堰市分别有9 处、7 处红色点位,几乎占到红色点位总量的1/3。西部的大邑县、崇州市、温江区红色点位均在4 个左右,但区域内分布较为分散。东、南两边的青白江区、金堂县、龙泉驿区、简阳市红色资源数量较少,红色点位数量都不超过2 个。各区(市)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位置差异,也使得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存在较大差别。中心城区的交通便利性强,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首要选择,但因场地限制,存在设施陈旧、数字化改造不足等情况,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的需求。中心城区以外区(市)县不仅交通便利性不够,场地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红色文化教育需求,难以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价值。

3.2.2 宣传表达方式单一、创新性不足,难以展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成都在红色文化宣传方面存在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受众人群较窄、缺乏互动参与等问题。成都的红色文化宣传以举办红色文化活动、出版书籍、网站新闻宣传为主。其中,红色文化活动有一定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但书籍和网站宣传的方式相对单向,且主要在红色文化相关管理、从业人员中起到作用,难以扩大受众面,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广度。此外,当前的红色文化宣传以大众化、普遍化为主,缺少对人群的精准化、科学化分析,无法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针对性地展示红色文化内容,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精准化传播。

3.2.3 协同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形成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合力

一方面,多方联动、通力合作的协同机制构建不够完备,无法将各方面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发挥红色文化的纪念、宣传、教育、研究功能。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协同机制的引领,成都尚未建成一个共建共享、联动开发的红色文化数字化平台[9],无法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整合全市范围内的红色文化资源,扩展大众接触红色文化信息的渠道,拓宽红色资源的共享范围。

4 成都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路径

促进成都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需从打牢数字化发展基础、加强管理协作、扩大传播范围、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入手。落实到实施路径上就是4 个方面:一是搭建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库,为成都红色文化发展筑牢根基;二是建设红色文化数字化平台,加强管理与协作;三是充分发挥数字化传播优势,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度和广度;四是以数字技术引领红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天府文化的时代表达。

4.1 搭建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库,提升成渝地区红色资源整合力度,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生动和鲜活载体,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发展要以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作为基础。运用数字技术对红色资源的采集、分类、存储和标记等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整合,对红色资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保护红色资源、促进红色文化传播的最有效方式。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要根据成都红色资源特点和特色,制定统一的红色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分类筛选、系统整合的数字化标准,指导并规范红色资源数字化的全过程,搭建市域范围内共建共享的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库,通过系统开发与高效利用盘活全市红色资源。

此外,从贯彻落实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层面来看,加强两地红色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推动两地文旅发展的重要内容。两地要建立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库协作、共建机制,以数字化的方式共建共享两地红色资源,梳理和挖掘两地历史的关联性,实现跨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协同发展[10]。

4.2 建设红色文化数字化平台,加强红色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协同管理

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需要多方协同推进,要扩大社会参与,统筹各方面力量,建设一个管理、协作、宣传、使用一体化发展的红色文化数字化平台。

一是将相关管理部门纳入数字化平台,提高管理效率。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涉及红色资源挖掘保护与管理、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组织等多个相关部门。建设全市统一的红色文化数字化平台能够将相关部门和单位全部纳入一个系统中,做到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传承相关工作与活动的直接对接,实现红色资源普查全覆盖、红色资源管理及时有效、红色文化传播相互联动、红色文化传承活动广泛参与。

二是通过数字化平台厘清各方责任和工作范围,提高协作效率。与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相关的管理部门、红色资源场馆、社会机构、机关学校、大众群体等,既要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也要有效协作起来共同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种独立管理又需按照协作共商的工作要求,借助数字化平台来优化工作流程、厘清各自的工作责任和范围,使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能够科学、高效、精准化实施。

4.3 充分发挥数字化传播优势,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度和广度

一是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新媒体传播更新快、范围广、影响力大、互动性强等优势,以红色文化数字化平台为主要宣传网站,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直播平台等渠道展开成都红色文化宣传,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

二是要利用红色文化数字化平台的协作管理优势,建立市域内红色文化合作宣传机制,各区(市)县、各相关单位联合起来对成都红色文化的价值与精神内涵做深度梳理,联合开发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和项目,共同打造优秀的红色文化作品,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质量与数量。

三是通过大数据捕捉大众的红色文化需求,分析不同背景人群对于红色文化传播内容、方式等的偏好,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个性化、精准化推送。利用数字技术的交互性提高大众在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中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大众参与、共享、传播红色文化的积极性,收集大众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部署和实施细节。

4.4 以数字技术引领红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天府文化的新时代表达

一是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场景创新,推动红色文旅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对场馆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红色场馆、基地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红色文化呈现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构建沉浸性强、交互性好的红色文化体验场景,让红色历史文化活起来,也让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以数字化带动红色文旅的服务和管理智慧化,全面提升人们的红色文旅体验。对红色文旅服务进行智能化提升,提供自助购票、自助导览、电子导游等;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旅游资源规划、监管和预测,实现红色文旅的管理智慧化。

二是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数字文创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推动天府文化的时代表达。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是天府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是成都的城市主流价值观的彰显。要充分借助数字技术的优势,挖掘红色文化与天府文化的融合点,不断创新推出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的红色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开发符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红色文化数字产品,如开发红色文化数字藏品,以数字产品的形式承载红色文化内容和意义,通过在收藏者之间的流通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11]。数字文创产品的快速传播和互动,让人们在有一定红色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走进红色文化场馆,进一步加深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 结束语

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从单一技术的应用走向多种数字技术融合发展阶段,随着元宇宙、ChatGPT 等新的数字技术应用不断涌现,未来的数字技术应用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和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新应用,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能和影响力,更要在国际形势变化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的内外部环境下,以丰富的精神理念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核激发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成都红色数字化
红色是什么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红色在哪里?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追忆红色浪漫
成都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