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能源灵活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

2024-01-16赵鹏翔覃振坤郭东旭王旭升

分布式能源 2023年6期
关键词:灵活性储能指标体系

赵鹏翔,覃振坤,郭东旭,王旭升,丛 琳

(1.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 西城区 100050;2.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上海市 浦东新区 201306)

0 引言

在能源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多能耦合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综合能源系统应运而生。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且用能需求更加的灵活,系统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也随之加剧。灵活性资源(例如储能、需求侧响应资源等)能在系统运行时一定程度上平抑系统波动。灵活性资源多种多样,并具有灵活性、环保性、经济性、安全性等特性,其中,灵活性的评估是分析系统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手段。

文献[1-2]探讨了供需系统平衡在应对可再生能源接入系统的不确定性方面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灵活性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文献[3]指出,在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的情况下,净负荷波动会变大;文中,灵活性被定义为调度系统内资源平抑净负荷波动的能力。可看出,系统灵活性的重要特征在于能在系统供需不平衡时,快速响应并平抑波动。文献[4]提出了灵活性调节产品的概念,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目前仅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等单一系统的调节。文献[5]利用电动汽车的快速响应能力,将其作为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产品来参与系统的调频工作。文献[6]针对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的情况,深入研究了如何应对系统用能侧负荷变化;文献[7]在全面分析配电网灵活性提升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3个能代表配电网灵活性的评价指标,即净负荷峰值裕度、净负荷谷值裕度和净负荷允许波动裕度。这些指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评估配电网的运行性能,为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文献[8]提出了利用可调度性高的电动汽车作为分布式储能,以提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灵活性。文献[9-10]则研究了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网系统灵活性的影响。

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灵活性资源涉及到整个系统的供能、输能、用能和储能各环节。文献[11-12]指出,在源侧,传统能源(包括水电、火电及核电)的装机容量较大,但其快速调整能力较弱,启动时间相对较长。随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在系统中所占份额的增加,系统的安全运行受到影响,因此提高系统的调节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文献[13-14]指出,提高灵活性的潜力来自于区域能源系统的网络布局。

在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评价指标方面,国内外对综合能源系统的效益评价大多沿用传统的评价指标。文献[15]强调了采用整体能源系统方法进行综合能源系统评估的必要性,其中包括多维、多向量、系统性、未来导向、整体规划和适用性6个特征。文献[16]将建筑能源灵活性定义为降低峰值负荷的能力,并对不同资源的灵活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模拟验证了所提出的量化模型的正确性。文献[17]引入了灵活性能指标,并依此建立了一种给建筑灵活性打分的方法。文献[18]提出了一种电力系统灵活性评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风电预测区间、机组和系统运行特性,并提出机组和系统运行灵活性综合评价指标。

综上所述,综合能源系统的评估研究必须综合考虑各类能源供应、转换、输配、存储和用能等过程,需要了解综合能源系统的特点及灵活性资源所特有的性质,通过这些特性,可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源的价值进行全面评估。

本文遵循指标构建五大原则,构建了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系统级评价指标体系和局部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根据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评价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变权法修正组合权重,再运用SPSSAU 软件导入专家评估问卷计算出权重并进行决策评价;最后,根据实例设立8个配置方案,通过对方案进行指标权重的雷达图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最优配置方案。

1 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指标体系构建

1.1 构建指标体系的流程

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分为2个层面,第1个是系统级评价指标体系,第2个是局部级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级评价指标体系是将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作为目标层,局部级评价指标体系是从“源网荷储”四侧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灵活性、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平移性5个方面对灵活性资源进行评价。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灵活性资源本身的特性,构建的指标体系需经过不断改进优化,最终形成一套成熟的指标体系,流程如图1所示。

1.2 系统级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级评价指标体系是将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作为目标层(A),包含7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级具体评价指标Fig.2 Spec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at the system level

三级指标如下:

(1) 系统惯性渗透率是指综合能源系统中的电惯性、热惯性等结合后的系统综合惯性能力,用于减缓系统能源供需的即时不平衡,是反映系统灵活性和稳定性的指标。

式中:C11为系统惯性渗透率;Eit为具有供能惯性的机组的供能总量;Esp为系统供能总量。

(2) 快速频率响应和快速温度响应(C12)是系统的重要特性,快速频率响应能确保系统在频率异常时迅速恢复稳定,而快速温度响应则能保证系统在温度异常时迅速恢复正常。

(3) 爬坡速率是指系统的升、降负荷能力。

式中:C21为爬坡速率,kW/min;为每分钟调整出力最大值;Econ为系统额定容量。

(4) 最小负荷满足度是系统最小净负荷与系统供能总量的比率。

式中:C22为最小负荷满足度;为最小净负荷。

(5) 系统平均电源故障时间是评估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的重要标准,是指单个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它可衡量电网从停电到恢复供电的平均持续时间,即维持不间断供电的能力。

式中:C31为系统中断的平均持续时间;TU为用户断电总持续时间;na为用户总数量。

(6) 系统平均故障频率是通过在特定时间段内系统故障的平均发生次数来评估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失能”是指供能设备故障,包括电源故障、气源故障、热/冷故障等。

式中:C32为系统平均故障频率;nx为系统发生故障的次数。

(7) 预期的系统能源短缺是指在系统故障期间,由于能源供应中断而可能导致的损失。这种预测是基于综合能源系统中电力、天然气和热能等能源的持续供应水平。

式中:C33为系统能源短缺量;Pi为负荷点i处的负荷量;Ti为负荷点i处的停电时间;I为系统负荷点总数。

(8) 能源互联及区域调度是指同一区域或不同区域之间能源网络的相互连接与调度能力。

式中:C41为能源互联及区域调度能力;Eex为互联系统的可交换容量;为系统用能最大值。

(9) 管网损耗率反映系统能量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也是影响综合能源系统中灵活性调用效率的一个因素。不同能量传输对应的能量损耗不相同。

式中:C42为管网损失率;Qe为管道供能量;Qo为管道有效供能量。

(10) 系统网络缓受益能力(C43)可反映系统建设降低系统网络初期投资成本或延缓其转型升级的能力,用有功和无功功率的单位成本表示。

(11) 需求响应占比率。

式中:C51为需求响应占比率;Edm为需求响应用能总量;Eu为系统用能总量。

(12) 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管理能力(C52)指在满足电动汽车充放电需求的前提下,运用经济手段及技术措施引导、控制电动汽车进行有序充放电的能力。

(13) 储能占比率指不同储能形式所能提供的容量空间占比。

式中:C61为储能占比率;Est为储能容量。

(14) 储能效率和放能效率(C62)分别指储能侧存储能量与输入总能量之比以及释放能量与循环过程中充能容量之比。

(15) 系统灵活性能力具体指标包括向上灵活性充裕度、向下灵活性充裕度、向上灵活性不足度和向下灵活性不足度。

式中:C71、C72、C73、C74分别为向上灵活性充裕度、向下灵活性充裕度、向上灵活性不足度、向下灵活性不足度;Eup,a、Edown,a、Eup,b和Edown,b为向上灵活性充裕量、向下灵活性充裕量、向上灵活性不足量、向下灵活性不足量;Tup,a、Tdown,a、Tup,b、Tdown,b分别为上调灵活性充裕时间、下调灵活性充裕时间、上调不足灵活性时间、下调不足灵活性时间。

1.3 局部级评价指标

局部级评价指标包括共性指标、源侧灵活性指标、网侧灵活性指标、荷侧灵活性指标及储侧灵活性指标。

其中,共性指标包括:

(1) 安全性指标。

① 设备可靠性。指设备在规定时间和条件下,能无故障地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反映了设备的稳定性、精度、准确度及零件的耐用性和安全可靠性。

② 设备可用性。指设备在运行的任意时刻,设备能正常工作的概率。通常,可用性是根据设备的故障时间来衡量的。

③ 资源裕量。“源网荷储”四侧对资源的需求有一定的裕度值,设备只有在安全裕度范围内运行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

(2) 经济性指标。

① 初始投资成本。指在初始阶段生产或改善期间的固定费用,不会因产品的使用或生产的数量而改变。

② 运行成本。指在运作过程中,每个资源的需求或需求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费用,属于灵活性资源的可变费用。

③ 综合效益。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被交换的对象以物的形式被转让而获得的经济利益。这一过程牵涉到的对象很多,考虑的因素也比较复杂。

(3) 平移性指标。

① 自然资源约束度。自然资源对灵活性资源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② 社会资源约束度。获得政策放宽或政策补贴的灵活性资源,其可迁移能力相对较小。

③ 受自我限制程度。灵活性资源的自我限制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可迁移能力的大小。

(4) 环保性指标。

① 碳排放总量。为促进系统绿色环保运行,以系统运行时的碳排总量作为能源环保性的衡量标准。

② 一次能源消耗率。设备一次能源耗能与设备总能源耗能之比。

源侧灵活性指标包括:

(1) 启停时间。表示在系统及机组正常状态下,供能设备启动或停运所需要的时间。

(2) 最小稳定出力,又称技术最小出力。为保障机组安全,机组运行时所必需达到的最小出力。

(3) 可调幅值,又称可调出力。是供能单元可向上或向下调节的供能出力值,是衡量设备调节供能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4) 爬坡速率,也称可调控速度。指设备资源的升、降负荷能力,是反映灵活调节源侧灵活性调节快速响应的指标。

(5) 可持续时间。机组能在备用功率下维持运行的最大时长。

(6) 备用容量。指可用容量中超过可预测需求峰值的闲置份额,是衡量设备可用性的常用指标。

网侧灵活性指标包括:

(1) 输送容量裕度。是输能线路在正常情况下允许输送的最大容量与实际传输容量的差值比,是衡量输能线路可调节灵活性的指标。

(2) 调控响应时间。指在灵活性调节过程中,能源网络从接到需求命令或信息到做出响应的时间。

(3) 可调控范围。网侧灵活性资源的可调控范围反应了其实际响应需求空间的调控裕度。

(4) 可调控速度。网侧灵活性资源的可调控速度是衡量灵活性资源响应快慢的最常用指标。

荷侧灵活性指标包括:

(1) 净负荷波动率。其反映了电/冷/热净负荷单位时间内的波动率。

(2) 负荷可调控量。指负荷侧对各用能单位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在发生故障或响应需求时,能及时对各单位进行管理调度的最大范围。

(3) 可调控速度。指将负载侧反馈的数据与实际参数相结合,并考虑到所有生产工作方式和装运控制指令的传播速度。

(4) 电动汽车可调度时段。指电动汽车设定接入及离开时,供电网调度的时间段。

(5) 电动汽车可调度容量。指电动汽车接入电网时,可供电网调度的容量。

储侧灵活性指标包括:

(1) 储能效率。指储能元件储存起来的电量与输入能量之比。

(2) 可调容量,又叫可调出力。指储能单元储能出力值,其通常受成本、空间及整体容量等因素限制。

(3) 储能响应时间。指储能设备从收到系统指令开始到设备启动开始充/放电的时间。

(4) 最大持续放电时间。指储能设备能持续对用能系统放电的最长小时数。

(5) 功率补偿能力。储能的功率补偿能力是指储能系统在供电或放电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储存或释放的能量大小。

(6) 能量/功率吞吐能力。指一定时间内储能设备能进行能量储存和释放的容量。

(7) 可输出最大功率。指储能设备在放电时能输出的最大功率,由于电能和电压是额定的,电池的输出功率主要由放电电流决定。

2 基于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的综合评估模型构建

对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进行评估的方法如表1所示,可见: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没有评价方法可做到绝对全面又准确。由于现阶段对综合能源系统中灵活性资源分类仍不够明确,本文通过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相结合,来实现对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的综合评估。

表1 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Table 1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methods

2.1 评估模型

本文构建评估模型,对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进行评估。首先,采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将2个方法求得的权重进行对应结合来确定组合权重,并考虑到综合能源系统具有动态性,涉及评价灵活性资源的指标会随系统变化而变化,因此通过变权法修正组合权重,最终得到变权指标权重;再采用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利用SPSSAU 软件进行计算。模型评估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本文灵活性资源评估模型的评估流程Fig.3 Evaluation process of flexibility resource assessment model in this paper

图4 层次分析法流程图Fig.4 Flowchart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2.2 评估流程

2.2.1 评价指标权重

(1) 层次分析法。

多标准决策技术最初是为帮助个人、少数专家或特定问题中的几个利益相关者进行复杂决策而创建的;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决策者数量的增加,决策不仅出现在理论层面,还涉及到实际参与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综合能源系统的灵活性资源,评价体系包括系统级、局部级评价指标体系。为将定性问题转为定量分析,在目标层的评价下,准则层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准则层与指标层建立判断矩阵,在准则层的评价下,指标层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在比较过程中,采用1-9标度法将结果定量化,具体如表2所示。表中:标度值aij表示因素i相对因素j的重要性,aii=1,aij=aji。

表2 构建判断矩阵的因素的重要性比较Table 2 Importance comparison of the factors in constructing judgment matrix

邀请行业专家填写评分问卷,利用yaahp软件,构造因素比较的判断矩阵。如果比较结果与判断结果不一致,构建出判断矩阵后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与趋势分析如下:

式中:CCI为一致性指标,当C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CCI越大判断矩阵一致性越差;λmax为矩阵最大特征根;n为矩阵的阶数。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I是依据判断矩阵的阶数确定的常数,取值如表3所示。

表3 CRI 指标对照Table 3 Comparison of CRI

一致性比率CCR为

当且仅当CCR≤1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通过,否则应重新调整判断矩阵,最终通过检验。

(2)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计算客观权重的有效方法,该方法根据每个指数的变化过程来决定熵值。

(3) 组合权重。

主观权重法基于属性本身的重要性的权重,但缺乏客观性。客观权重法根据权重决定属性,不考虑属性的实际价值,因此并不能反映决策者对各种属性的高度重视程度。在确定权重时,需要考虑到各种主观权重方法的优缺点及决策者对属性的偏好,尽量减少主观随机性。因此,合理的加权方法应该基于指标数据与专家经验之间的内在规则来对决策指标进行加权。

(4) 根据变权函数修正权重。

主流灵活性资源评价指标研究大多偏静态,然而,综合能源系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包括电力供应、负载应用、网络传输和存储能源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相互的反馈。因此,在研究综合能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时,静态指标不能客观评价这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系统。因此,本文采用了变权方法修正权重。

2.2.2 模糊综合评价

本文通过制定系统级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邀请电气、暖通、热能、制冷、机械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分,从而明确各指标的隶属度。

第i个评价因素对评价结果的隶属程度Ri=[ri1,ri2,ri3,…,rim](i=1,2,3,…,n),构造隶属度矩阵R如下:

式中0≤rij≤1,要根据获得指标权重,获得最终的指数。

在评价某一事物时,往往难以进行量化的比较,因此通常采用一些边界较为模糊的评语来描述,例如“很小灵活”“较小灵活”“一般灵活”“较大灵活”“非常灵活”等。本文通过采用专家打分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处理,从而得到定性的指标隶属度:

式中:U为隶属度;u为行业专家总人数;u1、u2、u3、u4、u5为不同分数段打分专家人数。

2.3 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估

2.3.1 指标权重确定

目标层(A),对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价值进行评价;准则层(B),包括能源供应输出(其指标为B1)、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其指标为B2)、系统供能可靠性(其指标为B3)、能源网络互联(其指标为B4)、负荷需求(其指标为B5)、储能(其指标为B6)和系统灵活性能力(其指标为B7);具体指标层(C)为系统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

A-B判断矩阵及指标权重如表4所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已通过。

表4 A-B判断矩阵及指标权重Table 4 A-B judgment matrix and indicator weights

以能源供给输出准则层评价指标为例,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和数据处理,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B-C判断矩阵及其权重Table 5 B-C judgment matrix and indicator weights

将层次分析法与变权法相结合,最终确定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各指标权重,如表6所示。

表6 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各指标权重Table 6 Indicator weights for evaluating the value of flexibility resources in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2.3.2 定量定性指标评价标准

在确定权重的基础上,提出针对灵活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定性定量指标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设定为“很小灵活”“较小灵活”“一般灵活”“较大灵活”“非常灵活”5个类型。如表7所示。

表7 系统级评价指标评价等级区分Table 7 Grading of evaluation criteria at the system level

2.3.3 定量定性指标评价标准

利用SPSSAU 软件,将专家评估问卷导入软件中,确定权重向量矩阵,构造权重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并进行决策评价。权重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可见:在“很小灵活”“较小灵活”“一般灵活”“较大灵活”“非常灵活”5个评价等级中,“非常灵活”占比最高。

表8 系统级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Table 8 Grading of system-level evaluation indicators

3 灵活性资源实例评价分析

3.1 园区概况

本文以上海市某典型园区为例,对园区内的灵活性资源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针对某一灵活性需求响应场景,提出不同的灵活性资源调度方案。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估模型,对不同的灵活性调度方案进行评价。

3.2 灵活性资源调用方案匹配研究

对于城市级综合能源系统或能源站,为保持电负荷曲线的平稳并增加热负荷的输出,本园区可选择燃气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或柴油发电机。在制冷/加热工况下,热泵与电锅炉及常规冷水机组和蓄能系统联合进行制冷/加热操作,起到了调节负荷的作用。在常规供热系统中,蓄能设备对于稳定末端负荷及确保分布式能源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电锅炉也是园区常用的供能方式。本区域园区的特色设施包括水蓄能与储能电站,它们可提供电负荷和冷/热负荷。根据前文所述的需求响应场景及该场景下的灵活性资源调度目标,将在本园区的灵活性资源供应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调度方案,具体如表9所示。

表9 调度方案设计表Table 9 Design table of scheduling plans

3.3 灵活性资源评价

3.3.1 资源评价

(1) 燃气内燃机、柴油发电机比较。

根据局部级评价指标体系及专家评分得出图5所示燃气内燃机、柴油机指标权重雷达图,可见:燃气内燃机的灵活性和经济性优于柴油发电机,但平移性和安全性弱于柴油发电机。

图5 燃气内燃机、柴油机指标权重雷达图Fig.5 Radar chart of indicators and weights for gas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diesel engine

经过专家打分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的具体灵活性结果如表10所示,由“非常灵活”的权重数值可知:燃气内燃机的灵活性优于柴油发电机。

表10 柴油发电机与燃气内燃机灵活性分析Table 10 Flexibility analysis of diesel generator and gas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2) 热泵、电锅炉、燃气锅炉比较。

根据专家评分得出图6所示热泵、燃气锅炉、电锅炉指标权重雷达图,可见:燃气锅炉的灵活性最好;热泵则在经济性与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相比之下,电锅炉的性能较差。因此,选择燃气锅炉和热泵是比较好的选择。

图6 热泵、燃气锅炉、电锅炉指标权重雷达图Fig.6 Radar chart of weight indicators for heat pump,gas boiler and electric boiler

(3) 电网、气网比较。

根据专家评分得出图7所示能源传输侧指标权重雷达图,可见:电网在灵活性、环保性、平移性、安全性4个方面都优于气网;但在经济性方面,气网的权重高于电网。考虑到误差及各专家打分的主观性,这个结论是可接受的。

图7 能源传输侧指标权重雷达图Fig.7 Radar chart of indicator weights on the energy transmission side

(4) 水蓄能、储能电站比较。

本园区的储能电站主要采用磷酸锂铁电池组,由图8所示水蓄能、储能电站评价指标权重雷达图可见:储能电站的灵活性和平移性优于水蓄能;但在经济性和环保方面,水蓄能更优。

图8 水蓄能、储能电站评价指标权重雷达图Fig.8 Radar char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 weights for pumped storage and energy storage stations

3.3.2 方案评价

根据资源评价,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估,得到图9所示雷达分析图。

图9 不同方案评价指标雷达图Fig.9 Radar char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different schemes

由图9可见:使用柴油机的方案1—3,其环保性较差;在考虑灵活性方面,方案3显示出最高的灵活性。在包含燃气内燃机的方案中,方案5、7、8展现出较高的灵活性,在这3种方案中,方案7、8的经济性更为优秀。因此,将选取方案3—8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本文所提出的综合能源系统局部级评价指标体系,共邀请7位行业内专家,应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对不同方案的灵活性进行评分。在方案评价过程中,设置如下评语集:{非常灵活,较大灵活,一般灵活,较小灵活,很小灵活};并给出了相应的等级评分:V=[95,85,75,65,55];B为各方案的5个灵活性程度对应的权重矩阵。

将评价结果化成百分制:P=VBT=69.01。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计算后,方案3的评分约为69分,评价结果为“较小灵活”。同理可得:方案4的评分约为71分,评价结果为“一般灵活”;方案5的评分约为81分,评价结果为“较大灵活”;方案6的评分约为67分,评价结果为“较小灵活”;方案7的评分约为77分,评价结果为“一般灵活”;方案8的评分约为78分,评价结果为“一般灵活”。

各方案得分如图10所示,可见:灵活性得分较高的为方案5、方案7和方案8,其中方案5最高。但参考图9可看出,方案5的经济性、环保性及安全性都要弱于方案7和方案8,综合考虑下方案7、8更优。

图10 部分方案得分比较Fig.10 Score comparison for some schemes

4 结论

本文遵循指标构建五大原则,构建了包括系统级评价指标体系和局部级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评价框架,结合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估。最后以某典型能源站供能园区为例,应用构建模型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8种方案进行指标权重的雷达图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得到灵活性得分最高的为“燃气内燃机+燃气锅炉”方案,但是综合考虑到经济性、环保性、安全性等多个方面,“燃气内燃机+热泵+水蓄能”和“燃气内燃机+热泵+储能电站”方案更为突出。

本文主要基于灵活性资源分析理论,形成相应的评估方法。后续还应该根据灵活性资源的特性,增加相应的评价指标,并不断完善评估模型,最终形成评估“工具包”,以便对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等全过程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灵活性储能指标体系
新型储换热系统在热电联产电厂灵活性改造中的应用
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
基于SVD可操作度指标的机械臂灵活性分析
更纯粹的功能却带来更强的灵活性ESOTERIC第一极品N-03T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真要起飞了?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直流储能型准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
关于城市道路弯道超高灵活性设计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