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身”的基石:中国早期报纸对报刊政论的影响探析

2024-01-16李瞡张静涛

今传媒 2024年1期
关键词:隐身政论

李瞡 张静涛

摘 要:晚清时期,报刊政论历经了从南洋漂流到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并渐进影响开明官绅和先进文人的发展历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法,以1815年到1874年创办的报刊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阶段创办的报刊对我国报刊政论的影响。研究发现,早期报刊不仅从社会人才、读者的外部条件等方面为后期报刊政论夯实了基础,也从立意、语言等内部条件之下酝酿并引领了政论发展之路,为日后政论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在华外报;政论;清末报人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1-0071-04

基金项目:宁夏大学2021年“双一流”优质课程建设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推进计划《新闻评论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背景

我国报刊政论发展源远流长,经演变后才成为适合媒体刊登的、具有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受到小农经济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影响,发展报刊的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极为不足,谈论社会弊病的报刊政论就更难成长起来。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近代史的序幕,众多新思想的酝酿也擎始于此[1]。思想的呼喊必须凭借适当的、有效的传播媒介,与这场社会变革同声相应的就是我国早期报刊的兴起。

二、文献综述

戈公振将1815年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作为中国报纸的正式开端[2]。在报刊政论的研究中,曾建雄也将其作为新闻评论的起点进行考察[4]。大多数学者一般将《循环日报》作为我国政论报刊的起点并着重分析其政论作用[5],普遍认为王韬是“具有专门办报思想的第一人”[6],原因是《循环日报》首先开启了中国文人通过以报议政参政,通达政坛,从而掌政主政的道路[7]。由于王韬对报刊政论的巨大贡献,众多研究者容易忽视1874年之前出版的报刊对报刊政论的作用。

目前,有关早期报刊政论的研究未广泛涉及到1874年之前的报纸和报人对报刊政论的贡献,在研究对象上多围绕王韬等重要人物以及戊戌变法等重要历史节点或某一报纸展开,缺乏宏观视野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将1815年到1874年作为选取时段,选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六合丛谈》等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发表过政论的报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收集史料来考察这一时间的报纸对报刊政论的作用,以厘清早期报刊政论在报刊政论发展史中的作用。

三、早期报刊的外部夯实作用

(一)启蒙与典范:自由论政思想的诱发

1815年,米怜在马六甲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我国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这份报刊还未涉及到政论,但它的出版“提供了邸报以外的另一种报刊形态。”[8]此后,《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刊登的《新闻纸略论》首次将新闻自由的思想带入中国,并开辟了“新闻专栏”“煞语”等专栏发表评论。据笔者考察,在第三十九期中涉及“论”的文章共有十二篇[9],对欧美的“两院”、国会等进行了详尽报道,甚至直言不讳地刊发了太常寺官员奏折,这使得《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成为这一时期唯一刊载政治性言论的中文报刊[10],魏源、徐继分别在他们的《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中多次引用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内容,师夷长技的呼吁和“开眼看世界”也是由此而来,可见其影响力。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报刊评论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政论开始发展。

两次鸦片战争后,外报言论更加激烈,自由论政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启发。1853年,由麦都思主编的《遐迩贯珍》创刊,在《上海税务补衰救弊原委》的编后按语中,编者提出要“改弦易辙而更张之”[11],促使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制度的思考愈来愈深刻,自此之后自由论政思想勃发。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报刊政论家王韬在《六合丛谈》中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政论———《反用强说》[12],昭示着我国报刊自由论政的高潮即将到来。1864年前后,政论成为《近事编录》最出色的言论,甚至还出现了系列政论文章,如《论俄国事》《论中外时事》等,还涌现出“故善谋国者,不患敌之不弱,而患己之不能自强”等思想[13],代表了当时社会先进分子的思想进步和报刊政论发展的新趋势。1868年,林乐知主办的《万国公报》的政治色彩已经非常浓厚,开始直接倡导改革,早期报刊政论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小高峰。这些报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国人的思想启蒙,由此而来的维新和改革运动更是间接为我国报刊政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人才培养:文人論政的实践引导

“江浙尤赖文人,以报馆为末路。”[14]办报在晚清并非是受人尊重的职业,文人们自发性地办报活动在维新运动之前并没有产生,因此,政论人才的培养也是肇始于在华外报的外部推动。正是由于在华外报对于“时事可比较”的自由评论[15]及其“豁免”地位和佣金,使得许多无法走上仕途的文人开始进入外报馆。19世纪50年代,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外籍报纸显著的共同点是中国人开始担任编辑,甚至主笔也由中国人担任。

墨海书馆与《六合丛谈》采用的“秉笔华士”模式在这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墨海书馆中工作的文人,如配合慕威廉翻译的韩应阶,在《六合丛谈》中刊登了《用强说》;为艾约瑟秉笔的沈毓桂,后来在《万国公报》中担任了主编工作;吴起让也参与创办了《申报》,甚至担任了主笔。在这些“秉笔华士”中,最著名的就是王韬,他的政论启蒙离不开外籍报纸。1849年,王韬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6],1854年王韬的《瀛海笔记》和《瀛海再笔》在《遐迩贯珍》上出版,此后,他也开始担任《近事编录》的主编。从翻译到编辑再到主笔,早期报刊给予了王韬开阔的政治视野和成熟的政论写作方式,使他对报刊的作用和中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地理解,清末文人与先进报人的双重身份引发了他抒发政见的强烈欲望,为他创办《循环日报》和成为我国报刊政论的先声奠定了基础。从“避地暇日,笔之于书”,到公开发表自己的政论,在华外报为中国文人提供了“论政舞台”和实践引导。据统计,晚清参与外人办报活动的知识分子达百余人[17],如王韬、袁祖志、伍廷芳等人就成为了第一批政论“学徒”,此后的政论高潮就在这些“学徒”中间不断酝酿激荡。

(三)政论受众:政论忠实读者的进阶

1815年之前创办的中文报纸,一方面在发行上仅限于京城以及地方各级官吏;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也“无非皇室动静、官吏升降与谕折而已”。伴随外报发行范围的不断扩大,报刊政论的读者也越来越多,政论作家与读者逐渐开始互动,晚清的论政氛围由此浓厚起来。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办地点并不在我国,读者范围也局限于南洋华侨,在广州印制时数量只有900份[18];尽管国人读者不多,筆者还是在《园文录外编》等文章中看到了王韬等先进文人对《东西洋每月统计传》内容的引用。

鸦片战争后,社会巨变使得人们更加渴求政治信息,《六合丛谈》和《遐迩贯珍》都是那一时期影响力较大的报纸。办报中心转移到我国东南沿海后,《六合丛谈》的发行覆盖了香港、宁波、广州等通商口岸,发行量攀升到每期5000份,甚至传入日本。更为重要的是,《六合丛谈》与《遐迩贯珍》的发行对象从普通民众转为了官员、士大夫等,一些报刊成为了这些人相互赠送的礼物,如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就收藏了《遐迩贯珍》,并将其转借多人[19],这种变化意味着早期报刊开始获得政论主要受众以及潜在读者的认可。

尽管当时报刊发行量只是政论高潮时期报刊发行量的十分之一,但其发行范围逐渐由南洋扩展到我国广州、香港等地,最终覆盖我国大部分人口,并逐渐由普通知识分子普及到士大夫阶层。也就是说,当时的论政氛围相当浓厚,为后期报刊政论的崛起积累了读者资源、积攒了政治能量。

四、早期报刊的内部引领作用

(一)观点表述:政治性越来越强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论不可泥古》中提出“古未尝全是,今未尝全非”,认为社会理应革新,首次评论现实的社会生活,由此具备了微弱的政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迈出了报刊政论发展道路的象征性一步。随后,《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言论范围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并提出一些重大的时代命题。《侄子外奉叔书》《贸易》等文章中,包含了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甚至是贸易的必然性、贸易的种类等内容,虽然依旧是介绍国外情况,但却深入到政治经济制度方面,政论性进一步增强。1822年,出现了一份政论特征极强的报纸———《蜜蜂华报》,有了编者按语、编辑部言论等报刊政论文体,但是受语言和发行范围限制,其影响力较小。

鸦片战争后,国人参与编撰报刊,报刊的政论属性愈来愈强,19世纪中期,出现了很多评论政治的文章。1856年,《六合丛谈》连续报道了美国总统大选;1858年,《香港船头货价纸》出现了华文报纸最早的社论《猪仔论》,以及《赌博为害本港自当严禁论》等批驳社会问题、观点鲜明的政论作品;1863年,王韬在《近事编录》中发表了《论泰西时势》,这是一篇具有宏观视角的国际时事评论;同一时间,王韬在《上海新报》发表了长篇政论《逆寇略论》,探讨太平天国起义的社会根源。

《中国教会新报》《万国公报》的发行,开始聚焦当时我国的内政外交,报刊政论谈论的政治更切中时弊,发表了包括《新议论略》《局外旁观论》等文章,这也意味着近代知识分子的意识觉醒与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我国报刊评论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语言探索:表达的现代化迈进

胡文龙等学者认同“报刊政论论说文演变说”,认为文人们将古代论说文写作习惯移植到了政论中,所以国人撰写的政论一开始就存在程式化等弊端,政论文体的成熟是在与外国人办报的交流中逐渐实现的。

在第一批外报政论中,不难看出这些报纸都存在生搬硬套中国典故的情况,但它们依然对政论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向读者介绍《圣经》的时候率先使用了白话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则将“说明白外国事情”作为写作准则,创造了诸如“国政公会”“火蒸船”等新词汇,甚至还创造了篇幅短小、用语通俗的书信体论说文以及对话体论说文等别具新意的政论文体。此外,传统论说文受到桐城派以及宗经的影响,注重伦理道德的宣传和华丽辞藻的堆砌,而受《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影响后的政论文章开始倾向于观点的争锋和批判性的思考,逻辑性不断增强,这是我国政论文体在思维上的巨大进步。

早期,士大夫阶层曾认为报刊上的词不雅驯,将其视为糊窗覆瓿之物[20];而后的报刊由于有国人的参与,写作风格有所改变,政论文章变得更适合国人阅读,比如《六合丛谈》任用多位华人为文章润色让文字更加洗练,大量的对偶句、四字成语等贴合了国人的表达习惯。1872年王韬发表的《答中外强弱论》显示出当时我国报刊政论的进步。这篇文章倡导变革,开头便提出观点,不仅对当前形势做出概括,还能回顾前朝历史,提出了社会改革的方法,甚至还采用了医者救人等比喻,可谓论据充足、结构完整,遣词造句减少了虚词的使用,论述推进加快,表达更为畅达,保证了报刊文章的时效性。此后,早期报刊政论逐渐从模式化写作语言中超脱出来,形成了结合形象比喻、本土语言、西式标点符号以及文化历史内涵底蕴丰富的政论文章。

五、结 语

1815年到1874年间出版的报刊政论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功利目的,或是为了仕途,或是为了传教,与此同时,晚清社会的动荡,中西方政治思想不断碰撞,早期的政论作者也陷入了东西方文化交织的矛盾之中。但是,这些报刊政论蕴含的先进政治思想成为了当时文人了解世界的窗口,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我国在内忧外患形势下的求变思潮,为后期的政论高潮奠定了基础,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我国知识分子对未来道路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

[2]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63.

[3] 程曼丽.海外华文传媒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7.

[4] 曾建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

[5] 石雪峰.我国政论报刊的历史功绩[J].新闻知识,1992(5):40-42.

[6] 陈世华,胡启南.王韬对外传播思想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1,42(6):92-97.

[7] 黄旦.王韬新闻思想试论[J].新闻大学,1998(3):69-72.

[8] 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

[9] 陈恩维:传统论说文的现代性起点———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所载论说文为中心的考察[J].文学遗产,2017(6):133-142.

[10] 曾建雄.冲出樊篱的早期中文报刊评论———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研究之二[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79-83.

[11] 黄瑚.《遐迩贯珍》介绍[J].新闻大学,1985(9):91-93.

[12] 方汉奇.王韬与《六合丛谈》[J].新闻记者,1984(5):36.

[13] 贺越明.中国报刊评论文体的发轫和因袭[J].新闻大学,1984(2):117-120.

[14] 熊月之.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与汇聚[J].近代史研究,1997(4):254-269.

[15] 赵敏恒.外人在华新闻事业[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32:2.

[16] 花宏艳.王韬与墨海书馆传教士的交往考略[J].宗教学研究,2019(2):218-223.

[17] 袁薇佳,王海.清末民初报人跨中西文化特质的生成及其对报业之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5(1):110-116.

[18] 艾红红.《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后世影响渐深之原因探析[J].国际新闻界,2011,33(4):102-107.

[19] 花实.创论通遐迩宏词贯古今———对《遐迩贯珍》的分类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97(8):116-127.

[20] 阳海洪,陈志强.印刷革命:晚清著述出版观念转型与近代新闻意识的形成[J].出版发行研究,2021,358(9):105-111.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隐身政论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指导下的政论翻译研究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探索政论传播新形态——从人民日报“任仲平”推出微视频说起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
让学——演绎教和学的精彩
解放前《观察》周刊的政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