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路径
2024-01-16唐欢
唐欢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整体及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了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基于积极老龄化内涵及其“三大支柱”,从健康维度、参与维度、保障维度提出为农村老年人健康提供保障、优化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环境、全面保障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权益等举措,为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大批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地区家庭结构空心化问题逐渐凸显,这也使得农村老龄化程度及发展速度均高于城市,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落后的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基于此,引入积极老龄化理念,逐渐构建起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
1 我国整体及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5 38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8.1%;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7 6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2.57%。联合国预测,我国在21世纪中叶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5亿,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我国老龄化呈现出3个特征:(1)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就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3亿,2035年将突破4亿;(2)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明显,结合城乡地区数据对比,城镇地区老年人口数量多于农村地区,但地区老龄化程度还会受到人口流出比重的影响,农村地区作为“人口流出地”有更多年轻人外出务工,这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市更高,也进一步体现了农村养老问题的严峻性;(3)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任务较重,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占比、老年抚养比等将达到高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将面临更大压力。
2 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构架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农村老年人群的整体健康状态不佳。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农村老年人大多缺少科学的健康意识、医疗保健知识以及疫病预防意识。随着农村老年人年龄增长,当身体出现健康状况时,很多会选择购买廉价药品替代就医,导致病情拖延,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其次,农村医疗水平较低且资源匮乏。很多乡镇医院的医疗卫生水平较低、设施简陋,整体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院内部缺少高质量医护人员队伍,且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工作环境及福利待遇较差,乡镇医院对优秀医护人才的吸引力较低,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难度,而医疗资源供需不均也导致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加显著。最后,农村老年人缺少关爱及精神慰藉。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更多年轻劳动力外流,导致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數量增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口的身体素质逐渐降低,加上长时间缺少家人关爱与社会照料,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意愿也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较低,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比较单一,迫切需要情感交流与文化生活来提供精神慰藉。然而就当前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机构来看,大多只是解决老年人的温饱问题,缺少对其精神世界的关注,难以满足老年人发展需求。
2.2 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一是农村老年人没有树立起积极的养老理念。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固化,受传统养老思想影响,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将自己划分到待抚养的弱势群体行列中,只求“老有所养”;整体上对社会养老的接受程度不高,农村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积极老龄化观点下,应逐渐推动被动养老向主动养老转变,提升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接受度,同时主动参与到各类社会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充分发挥。二是农村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单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强调老年人应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精神以及公民事务中,而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社会生活相对单一,受到农村地区文体建设滞后影响,老年人难以参与到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中。一方面,相关活动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设施损坏、场地破旧等情况却未能及时修缮。三是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不稳定。农村地区老年人收入主要包括子女提供及自己的养老金,整体收入不稳定,加上老年人往往需要在高强度的农业生产中付出较多精力,而无暇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中。
2.3 农村老年人缺乏必要的生活及物质保障
首先,一直以来,农村地区以家庭养老为养老主流方式,然而当前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呈现出弱化趋势。一方面,受计划生育影响,农村家庭规模逐渐缩小,难以承担更强的养老功能。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更多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很多老年人缺少子女陪伴照料,仅依靠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其次,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不高。农村老年人大多经济收入不高,很多时候医疗费用超出自身承受范围,加上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仍存在不完善之处,限制了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最后,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家庭道德水准较低、养老助老意识淡薄,老年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时常存在求助无门的情况。
3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路径
3.1 积极老龄化理论内涵及要求
3.1.1 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在《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明确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即为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从健康、参与、保障角度出发为其提供最佳机会。“积极”指的是老年人口应充分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精神以及公民事务中,进一步肯定了老年人口的社会权利,进而为社会建设及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积极老龄化”概念的提出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应对宗旨相适应,可以有效起到规范与指导作用。
3.1.2 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应从健康、参与、保障3个方面出发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三者体现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来看,其对于农村养老服务的要求包括:(1)“健康”指的是身体健康、精神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也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基础与核心。面临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应采取有效举措来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让老年人口以健康的状态投入到社会事务中。与此同时,“健康”也代表了老年人口可以获取全面的社会服务与健康支持。(2)“参与”指的是老年人口以“健康”为前提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在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发挥作用。在此过程中,老年人口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知识、经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还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3)“保障”指的是为老年人口提供的国家、社区、医疗、家庭等保障,帮助老年人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采取有效的社会保护性措施,更加全面地满足老年人口发展需求,维护其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综合来看,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相互依存,只有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构建起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3.2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路径
3.2.1 为农村老年人健康提供保障
一是增强农村老年人健康意识。较高的健康意识是农村地区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的重要保障。首先,应加大力度开展农村老年人教育工作。由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定期通过讲座、科普等方式帮助农村老年人学习医疗健康知识,引导其树立健康老龄化观念[1]。相关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应深入社区、基层,逐渐形成完整的教育网络扩大覆盖面,让更多农村老年人可以接受到健康教育,同时提升参加养老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大老年人健康投入,一方面可结合农村地区老年人口规模变化情况加大宣传教育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则可以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资金投入,调动老年人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应在农村地区加强对养老规定政策的宣传。为改善农村老年人精神面貌,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前往农村地区开展知识宣讲以及免费医疗活动,让老年人可以接受到基础医疗健康卫生知识与诊疗,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养老心态,降低传统养老观念下的生活压力。
二是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为保证广大农村老年人可以接受到更完善的医疗服务,应积极推进农村医养结合模式,优先发展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首先,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化整合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加大力度建设老年医院、养老院等养老服務机构,实现农村地区养老和医疗资源优势互补[2]。其次,为满足老年人日常诊疗需求,医疗机构内部可开设绿色通道,根据农村医养结合模式将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内。再次,加大农村地区医疗机构建设及医疗资源供给的投入力度,构建良好的医疗环境。最后,应加强农村地区医护人员队伍建设,(1)定期开展相关医护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促进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2)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福利待遇水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对优秀医护人才的吸引力,为农村地区医护人员队伍注入新的活力;(3)鼓励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定期参与到义诊或低费诊疗活动中,促进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是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健康”维度下除了保障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应加强对其精神健康的关注,有效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针对农村地区打造相应的老年人文化娱乐平台,通过建设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满足其精神需求。其次,相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包络民俗活动、文艺表演等,调动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充实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最后,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号召志愿者参与到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的活动中,使其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与温暖。
3.2.2 优化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环境
一是树立积极的养老服务意识。政府部门应从观念意识入手,提升广大农村老年人对积极养老观念的认识。在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影响下,有助于引导老年人增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接受程度。为解决农村老年人信息闭塞的问题,社会应积极为其打开信息渠道,通过发展老年教育等方式,引导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同时增强对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逐渐消除其对待养老问题的消极观念[3]。
二是大力推进互助养老模式。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互助养老模式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农村地区内部家庭之间往往具有较强的亲缘、地缘情感联系,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互助养老,将农村老人集中起来相互帮助与照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同时还与我国传统文化相适应。互助养老模式不仅可以解决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的问题,还可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互助养老模式落实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及顶层设计,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调动老年人劳动积极性。积极老龄化理念下,强调老年人应更多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因此可以调动起其劳动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现阶段,很多老年人仍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因此相关机构可以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根据特长将其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引导其参与到相关养老护理服务中,进一步在社会生活中发光发热。大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对于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仍可以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参与到农业生产中以实现自我供养[4]。与此同时,还应完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保障,一定程度上解决其收入问题,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3.2.3 全面保障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权益
一是强化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功能。在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也应加强对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关注。注重农村家庭道德建设与文化宣传,让子女主动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与责任,为父母提供更多的关怀;为降低其经济压力,政府部门可给予一定补贴,提升家庭养老服务意愿。
二是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及法律法规。为保证农村养老服务的稳定落实,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规定及法律法规。一方面,加强现有法律法规政策建设,在税收、补贴、水电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机构建立中。另一方面,发挥社会监督职能,明确监管重点,引导养老服务机构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5]。
三是加大力度发展农村养老机构。积极拓展农村养老服务市场,转变农村地区“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加大社会养老服务宣传力度,增加农村地区养老机构数量,构建良好的养老环境。在此过程中,应大力开展农村养老机构经营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为农村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服务。
4 结语
面对严峻的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应提升对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转变以往消极的养老观念,将积极老龄化理念引入其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应抓住发展机遇,从健康、参与、保障3个维度入手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村老年人口营造积极的保障环境。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积极老龄化理念的落实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困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晨星.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2(27):54-56.
[2] 王维,刘燕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整合与多元建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1):103-116.
[3] 翟亚萍.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理论,2020(5):74-75.
[4] 武荣.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内蒙古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研究[J].北方经济,2023(5):62-65.
[5] 郭雅洁,刘芳.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21,45(6):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