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4-01-16胡宇慧邓承哲

科学导报 2023年9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胡宇慧 邓承哲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理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教育活动,所围绕的中心问题无外乎是培养人、塑造人。因此,人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价值旨归,不断聚焦人、建设人、满足人、发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人学理论亦首当其冲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因此,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聚焦于人本身,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培养育人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同时,面对“校家社”育人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也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指导下,进一步挖掘并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思路逻辑方法,探索实施内涵式特色式的,既统筹兼顾又特色鲜明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

马克思人学理论,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或“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着重研究人类的发展、行为和社会关系。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需要、人的发展、人的和谐等问题。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马克思揭示了“人本身”这个真理,马克思人学的理论思想言微旨远、论证严密、逻辑科学、常学常新,这启示我们,在对马克思人学理论进行价值回归和挖掘思考的基础上,进而在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视域下解决思政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是提升当下“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实效性的理论需要与应有之义。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现实主义人”指的是那些根据需要所生活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改变这些社会现象的具体的人,因此人的需要中不仅有关乎维持生命,也关乎精神文化、社会环境、自我实现、社会互动和尊重等话题,因此马克思的观点是,人类为了满足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需要而做的工作,这种工作应该集中于人的思想教育和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由此我们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关于人的需要的一系列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对其全面发展的追求,这实质是人更高发展的需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写道:“与其说是旧时的中产阶级社会出现了社会分裂,不如说现在的社会出现了社会分裂。如果每个人都以自由为前提,那么每个人都将拥有自由。”为了使人们获得自由和充分发展自由,解放是人的自由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完全的自由发展是“被解放的人”发展的结果,其本质上是人的解放,而且这无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自由有助于塑造和培养人类,能使他们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在现代文明的社会形态中,人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此外,人的需要和其发展意愿与自然是分不开的,因此说人的解放也提高了生产力。其次,在历史的发展中,人的独立性依赖于物质对其影响的程度,同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像马克思之后所推测的那样,因为由于财产权利和社会剥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无产阶级大众只有在理解了这些通向社会主义的规律之后,才能发起最终通向“人的自由和完全发展”的共产主义国家的社会革命。劳动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用是解放人,实际上就是解放人的劳动。解放劳动达到个人的自由将有助于实现生命和个人自由,因此这也将有助于人的不断自我发展。由此,我们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历史性伴随人类发展的始终,也不时羁绊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实事求是地讲,这是个体人的发展与社会人群的发展理论的逻辑渊源。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因此,人的和谐发展问题,是一定现实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人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所能得到的社会发展。马克思在他的人类思想理论中指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自然给了人類生命。另一方面,人凭借自然的进化性发展,不断使自己适合于工作。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很好的典范。随着劳动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发展,人的异化问题日益恶化,造成了“人的分裂”“地区的不平衡”等问题,才阻碍了人与社会关系的解决,因此说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恒久自我追求,目标是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

总之,马克思人学理论旨在深入研究人类的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变革,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为理解人类的本质、社会结构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分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为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是一种在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探讨的教育模式,旨在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共同育人,实现更全面的个体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协同育人机制可能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一)既有不平衡的社会教育资源分配。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但是在现实中,社会资源分配可能存在不平衡的情况。不平衡的社会教育资源分配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不公平、不均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分配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和学校无法获得足够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造成不平衡的社会教育资源分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区差异、社会群体差异、校际差异、优质师资分配不均差异、受教育个体的家庭背景差异、政策和规划差异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因此说,面对这种既有存在的社会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对于“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开展,已经成为一大不可忽略的问题。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观念的不统一。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主体的不同,观念也往往难以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观念不统一是教育领域常见的问题,而这种不一致可能会越来越影响学生的教育体验和全面发展。关于导致这种不一致的因素诸如,第一,教育目标不同,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于教育的目标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学校可能更关注学术成绩和知识传授,家庭可能更强调品德培养和个人发展,而社会可能關注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第二,教育方法上的差异,不同的教育主体,可能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学校可能注重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而家庭可能更注重实际经验和生活技能的培养,社会可能更强调创新和实践能力;第三,三主体的信息传播和社交媒体的差异,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社交媒体可能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家长、老师、学生等教育主体可能在学校、家庭和社交媒体上接收到不同的教育信息,从而形成多样化的观念,形成某种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上的差异。因此说,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观念上可能存在分歧。这可能导致在育人过程中,不同方面的教育目标和方法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主体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导致信息交流不畅、资源浪费和协同育人计划的难以协调,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包括教育质量下降、家庭关系紧张、社会适应困难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比如首先在主观方面,各主体缺乏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客观方面,由于时间和资源限制,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实际中可能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这可能使得三方面对于建立有效的沟通合作体制机制的精力和资源未能施以足够的关注;再次在从主体之间来看,学校可能没有充分地向家庭和社会传达信息,或者家庭和社会可能没有完全了解学校的情况,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久而久之甚至易造成误解,使教育资源的利用,教育体制的运行效率低下。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它与教育领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尊重个体的发展需求,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则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基于马克思人学理论下的改进需要以下路径。

在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中的社会资源整合是确保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扩展学生的学习环境,将社会资源融入教育过程中。在社会合作层面,学校应与企业、社会组织、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不同领域的资源引入教育过程。这些合作伙伴可以提供实践机会、专业知识、培训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在课外活动层面,社会资源整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育、艺术等领域的活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平台,将各种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便利。这可以是数字化的平台,也可以是实体的社区资源中心。在课外培训与讲座活动层面,社会资源整合可以举办各类培训和讲座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业界人士等分享知识和经验。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在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统一方法需要考虑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观念,确保它们在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下协调一致。第一,三主体应明确共同的教育目标,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明确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这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各方面应该以此为指导,确保各自的教育观念与这一目标相一致。第二,三主体应秉持共同的价值观念,确保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共享相似的价值观念,例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培养社会责任感等。这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促进。第三,三主体应制定协同的教育计划,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以共同制定学生的教育计划,包括课程安排、活动规划等。这可以确保学生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够得到一致的培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在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主体间的沟通合作是实现全面教育目标的关键。比如,在教育理念共识达成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明确教育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观,确保各方在教育问题上有共同的理念基础。在活动开展方面,建立定期会议与活动机制,可以定期举办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会议和活动,让各方有机会面对面地交流。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期望和需求。在社会资源整合方面,学校与社会合作伙伴合作,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体验机会。

总之,在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研究“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与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全人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边玉芳,张馨宇.新时代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02):40-46+54.

[3]邵晓枫,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05):82-90.

[4]邓承哲,马军.儒家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J].中国报业,2022,(16):84-86.

[5]李静.家校协同育人研究[D].贵州大学,2022.

基金项目: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马克思主义协同理论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批准号:JY20220303)成果;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三全育人’德育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批准号:SZ2018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