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的提升路径

2024-01-16张莹瑞

文教资料 2023年17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幸福感青年教师

张莹瑞 唐 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新时代高校是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高校青年教师是培育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中坚力量,是当前高校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命军,2021 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30—44 岁教师占全体教师人数的59.6%,以中年、中青年教师为主。[1]职业幸福感是青年教师保持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态度和工作热情的重要保障,更是他们追求事业成功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内驱动力。随着高校教学、人事改革、学科专业评估的不断推进以及高校生源的不断扩招与优化,高校教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身陷种种压力之中,陷入幸福感缺失等困境,甚至出现职业倦怠而丧失工作激情。只有充满幸福感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具有幸福感的学生,因此,探索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的提升路径对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建设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及意义

(一)职业幸福感的理论研究

早期的幸福感理论研究主要存在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主观幸福感,它以快乐论为哲学基础,强调个体生活质量、需求满足带来的主观快乐体验和满足感;另一种是心理幸福感,以实现论为哲学基础,强调个体自我实现、价值潜能追求的幸福感。职业幸福的理论和研究大多以这两种取向研究为理论基础,着眼于人们工作领域的幸福体验,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成为职业幸福感早期研究的主要指标,后来美国心理学家沃尔(Warr P. B.)基于心理幸福感的视角将职业幸福分为情感、抱负、自主性、胜任力四个维度。[2]有关教师职业幸福的研究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对他们自己职业生活的正面评价,教师职业幸福感包含五个维度:认知维度、情感维度、社会维度、职业维度、身心健康维度。[3]这一模型让职业幸福研究具体可操作,也成为当前研究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理论模型。

国内有关职业幸福的研究强调,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需要满足、职业理想实现、潜能发挥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4-5]檀传宝认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的体味构成教师的幸福感。[6]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是青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内、外部需要得到满足,价值与理想得以实现而产生的对教育工作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7]

(二)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以高学历为主,其中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受过系统的科研工作训练,思维活跃,具有创新意识,对教育科研工作充满着希望与热情,他们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关系着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其他教师相比,高校青年教师更注重自我感受的体验与表达,成就动机和价值追求的水平也相对较强,他们在职业选择中更重视职业所带给自己的主观情感体验,工作带来的幸福感受是衡量工作价值的总要标准。高校青年教师更偏向于将职业幸福体验作为职业选择的首要标准,这也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中的倾情投入度,以及用心用情工作的内在动力。高校青年教师的年龄和生活经历与大学生更契合,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更了解当代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体验事关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充满职业幸福感的青年教师往往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们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工作热情可以给学生启发与指引。充满职业幸福的高校教师具有坚定的教育信仰,积极乐观、富有激情、勇于奋斗,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美好生活追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二、新时代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实困境

在新时代高校中,青年教师身陷教学和科研一线荆棘中,工作、生活等内外部压力让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受到影响,研究显示,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幸福感偏低,幸福感均分仅为2.75 分(满分5分)[8],31—35 岁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体验最低,孟婷婷等人对浙江高校的青年教师研究表明,有55.8%的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大心理压力[9],部分教师因为压力而出现职业倦怠、心理问题甚至自杀、过劳死等现象。有关研究表明,工作压力、经济负担、健康状况、时间分配、职称晋升等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的主要影响因素[10-11],也使部分青年教师陷入失落、挫败、倦怠、迷茫、孤独等各种心理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带来的失落感

根据幸福的目标期望理论,幸福感取决于需要满足以及目标实现的程度。随着近些年高校的不断改革发展,人才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高校的青年教师大都是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优秀高学历青年人才,他们具有较高的自我追求和自我评价,对工作的期望值通常较高,极易与现实状况相违,从而造成巨大心理落差。李春茹在有关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心态的调查也证实,72.6%的青年教师具有理想主义倾向,而非从现实角度考虑问题。[12]青年教师初入职场既要承担教学工作任务,又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人才培养等任务,如果不能尽快适应和转变角色,往往会陷入失落、压抑的情绪之中而缺乏幸福体验。同时,当前部分高校重视青年人才的引进而忽视对引进人才的后续培养和支持,缺乏对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帮扶机制,这些现实问题都导致部分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较低,缺乏职业幸福体验。

(二)价值感缺乏带来的挫败感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中的高效互动、学生的积极反馈以及科研工作的成果产出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而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需要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短期内很难获得突出成绩,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在走进一线之前缺乏系统的教学训练,这使得部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限,教学效果不显著。而当前社会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共享等因素使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大打折扣进而影响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体验。在个人的职称晋升、科研申报等方面,青年教师的学术行业资源较匮乏,工作经验少,因此,发表高水平论文和主持国家级课题的机会也较少,在激烈的竞争中,论资排辈等现象让他们缺乏话语权和影响力,很难得到同行的认可。施璇对宁夏18 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发现,有59.8%的青年教师将职称晋升作为职业压力的主要因素。[13]而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因缺乏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成就,很难获得职称晋升机会,因此无法获得价值感,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弱化职业幸福感,丧失工作信心。

(三)职业认同缺失带来的倦怠感

“青椒”是网络上对整日埋头苦干却又遭遇社会、经济地位日益窘迫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别称,是对青年教师的尴尬境遇形象描述。[14]当前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化倾向也极大地冲击着大学校园,也对青年教师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青年教师对收入的满意度极低,高鸾等学者对北京94 所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表明,仅有22.7%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经济收入表示满意。[15]青年教师的高学历、高学位,漫长求学之路的时间成本、经济投入成本并不能带来对等的收入水平,成果积累周期长,职称职务级别低都是青年教师普遍无法从工作中真正获得自尊感而导致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缺失,幸福体验不足,产生对工作的倦怠感,工作疲于应付的决定性因素。

(四)压力过度带来的无力感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们的成就动机从而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长期过度压力的环境往往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及幸福体验。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普遍都处于高压环境中,一方面是较高经济物质需求带来的经济生活压力,而另一方面是教学科研考核、课题申报、职称晋升等工作压力。尤其是科研压力,已成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首要压力,据单婷婷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显示,有58.65%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压力比较大,19.23%认为科研压力非常大。[16]国内大多高校地处一二线城市,高房价、高物价带来的高消费与青年教师的收入不匹配,使青年教师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现实的困境往往使高校青年教师难以同时应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侵蚀着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无力感、抑郁情绪也随之而来,部分青年教师甚至出现了失眠、健忘、焦虑、抑郁等身心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状态。

(五)缺乏教育信仰带来的迷茫感

教师是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教育信仰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它激发教师倾情投入教育事业,提升自我,从而在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之中实现自我价值与内心充足。然而当前不少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将工作看作一种谋生手段,李春茹的高校教师社会心态调查结果发现,有12.3%的青年教师将教师职业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17]教师缺乏教育信仰就会陷入利我主义世界,内心缺乏对工作本身和教育职业的崇敬与热情,很难在工作中投入情感。[18]处于这种状态的青年教师往往无法潜心钻研教学和科研,也无法沉淀内心深耕学问,在追逐个人利益中不断迷失自我。

(六)人际疏离带来的孤独感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好的进行沟通,获得社会支持,以便排泄不良情绪。

一方面,不少青年教师长期忙于学术研究以及教学工作,交往对象单一,缺乏人际沟通技巧。另一方面,随着高校人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师流动性加大,由国外高校或国内更高层次高校引进青年教师对于新的工作环境和单位缺乏情感归属,与同事交流相对较少,缺乏情感宣泄途径。同时,随着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单位时有不良竞争风气,工作氛围严肃,同事相互疏离,关系冷漠,内部凝聚力不足。

三、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的提升路径

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激励高校教师工作热情的重要途径,需要从宏观的国家社会层面、中观的学校层面以及微观的教师个人层面的共同努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

(一)完善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帮扶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一般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校应建立从职业规划到发展帮扶的全方位帮扶机制,帮助青年教师实现职业生涯初期的角色转换、职业目标树立等问题。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工委工会等职能作用,完善青年教师的帮扶机制,及时了解、疏导青年教师的心理诉求,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建立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导师制,安排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学术成果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助推青年教师综合提升教学、科研、业务能力。高校要从总体上规划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方向、研究专长和工作经验,结合学校的各学科的课程设置、科研任务,对青年教师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学和科研的任务要循序渐进。[19]

(二)建立合理的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切实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战略,继续加大教育事业经费投入,提高教师收入水平,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评价教师的工作投入与绩效,管理体制应该向教学一线和人才培养倾斜,将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工作效果合理量化并提高考核比重,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的薪酬待遇水平,通过地方政府、社会等多途径为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提供经费支持,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动力和热情,真正让青年教师感受到教育带来的幸福感,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奋战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一线上,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为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当前高校在重视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本校的优秀青年教师培育和激励机制,应对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进行表彰,从而起到示范和激励效应。[20]

(三)加强高校教师心理支持体制

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未随之一同发展,高校教师也加入竞争日益激烈的队伍行列,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幸福体验越来越低,工作激情和动力不足。因此,高校需开展对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工作,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帮助受心理问题困扰的青年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高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团体活动来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还可以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学校心理中心的辅导支持功能,通过讲座、沙龙、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建立客观理性的认知,掌握合理调节情绪的方法,加强心理素质。在高校的入职培训中,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以团体辅导、学术沙龙、话题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之间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交流,帮助青年教师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和同事,建立有“共同的愿景”“合作的文化”“共享的机制”“对话的氛围”团体氛围[21],使其产生对教育职业的归属认同感,树立职业发展信心,提升青年教师的幸福体验。

(四)坚定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信念,也是青年教师对教育职业的崇高信仰。坚定的教育信仰可以激发青年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激情与活力,克服在教学科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教育理想的实现带给青年教师的获得幸福感是单一的物质刺激无法企及的,坚定的教育信仰也是青年教师保持良好心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重要支撑。

因此,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育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需要加强自我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教育科研事业融入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之中,实现社会发展需要与自我现实的完美契合,在奉献教育事业中实现理想抱负与个人价值,这样才能使青年教师真正从职业活动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体悟到奋斗的幸福。

(五)青年教师需加强自身的心理建设

加强心理建设,建立客观、理性的认知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宣泄和释放压力,是青年教师保持积极的幸福体验的重要保障。

首先,新时代青年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找准人生定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有经验的同事学习请教,不断总结反思,积累教学与科研经验,厚积薄发,才能实现教育理想。其次,青年教师要学会正确认知和应对压力,适度的压力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但在压力过度时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缓解压力,宣泄不良情绪。最后,青年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团体,形成和谐、互信、理解、包容的人际氛围,这样才能找到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幸福感青年教师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