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及体系构建研究

2024-01-16杨学慧

文教资料 2023年17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杨学慧 马 方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并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将传统的以教师主导的校内外实践教学,转向学校教育与社会协同发展,通过完善的教学机制体制推动思政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衔接。建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新体系,以实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优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路径,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高校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

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大思政课”是思政教育工作革新的重大理念基础,建立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基础之上,旨在对传统思政课做出有效调整与优化。“大思政课”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实践教学是联系“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纽带,是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落实“大思政课”理念,关键是要树立协同意识,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与资源支持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使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与社会元素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实现统一和融合,以解决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内容不够规范、形式过于单一、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优化的关键环节,旨在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的思政理论与社会实际相连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遵从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强调开展系统性的思政教育组织工作。此种新兴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不仅延续了传统教育的优势,也融入了跨学科思维、共同体思想等诸多新理念和新元素,致力于实现思政教育要素的系统化整合,从而更好地保障育人成效。建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符合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地解决。”思政课作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关键课程,不能没有生命,其必须从现实社会中获取营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拓宽了思政课的实践场域,使思政课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在校园里进行,也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前者是把社会“引进”课堂里,后者是把学生“带到”社会中,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的育人功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了思政课实践形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顶岗支教、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社会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圈破壁”,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信心。

(二)锻炼思政课教师队伍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强调主动参与意识,理论联系实践,既立足本职岗位又注重内外联动,切实发挥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作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引导思政课教师走出书斋,扎根中国大地,了解世情国情省情、社情乡情民情,而且能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本领,提升教师队伍素养,提升教学质量。

(三)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核在于遵循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规律,通过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促进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达到培育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1]“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在理论教学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且善用社会大课题,引入实践教学新模式,在向学生传授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融入实践,真正理解知识中的内涵。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进一步强化实践设计,加大实践力度。做到这一点,不仅能够有效地对思政教学体系加以完善,也能有效增强思政课所具有的实效性。当将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自觉运用到立德树人过程中时,能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的拓展,深化课堂教学知识内容,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确保学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坚持内外协同、校地联动,构建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整体合力,注重抓好教师和学生两个关键,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指明了路径,促进了思政课教学实践的高质量发展。

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国家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教育部等十部门于2022 年7 月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明确强调,应持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社会相关资源,打造社会大课堂,发挥各方师资的力量,为“大思政课”建设开展指明方向,为后续行动落实奠定扎实的基础。2022 年8 月,为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公布“大思政课”首批试点的453 家实践教学基地,在对接大中小学、开发特色课程、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学术界也积极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工作。[2]从整体情况分析,“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提出及实施时间虽短,但在倡导协同育人、优化思政环境、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育人实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当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尚处于初步实施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参与主体单一,尚未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目前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参与主体相对单一,各种力量相互割裂,无法形成系统合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育人渠道不融合,没有把教育资源基于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系统整合、科学设计;二是育人工作不到位,专业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管理者不注重服务,思政教师忽略实践环节,辅导员未落实思政教育事宜;三是育人机制不协同,部门间存在各自为政、不协调不配合的现象;四是支撑社会协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不健全,未形成学校与社会协同共建共育的统一协同机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多主体共同参与,改变单一的思政课讲授形式,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一同为思政教育的有序高效开展提供良好助力。“大思政课”具有全局观念,强调学生教育培养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各界共同参与。这不再是学校单一的责任,而是需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紧密配合完成的事业。但现阶段,学校、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相互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还比较松散,没有形成积极互动的“‘大思政课’共同体”[3]。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多方主体协同发力。

(二)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各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在校内,以观看红色观影、主题辩论、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尽管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整体创新性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学习的兴趣,更难以契合新时代大学生求新的心理倾向,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回应教育对象关注的热点、难点和困惑点的效力,不利于廓清不良社会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和行动层面的危害,从而很难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内容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稳定的内容体系

目前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系统的育人理念,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脱节严重,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资源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尚未建立统一的目标管理体系和全员岗位育人责任体系。传统的理论教学拥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而实践教学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内容安排上尚未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4]因此,“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化、系统化、体系化。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与一体化实践结合度不深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契合。但现阶段,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一体化理念与一体化实践结合度不深的状况。各学段各自为战,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不合理,实践教学课程模式单一,难以形成大中小学的有效衔接,脱节和简单重复等问题依然突出,没有真正实现校情、学情的有机结合,不利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整体性发展。而为了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我们需要实现思维转变,切实加强思政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更好地推进该项工作的深化落实。

为更好地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我们就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研究思路和实践路径,树立协同意识,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与资源支持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使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与社会元素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实现统一和融合,从而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扫清障碍。

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路径

新时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引导,以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从打造多元育人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一)打造思政课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贯彻落实“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理念,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对各学段教学机制协同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建设科学系统的协同育人机制,我们应从组织、制度、队伍、环境等维度入手,促进各要素的高效协同,优化各要素的应用实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四个协同”为优化系统的工作机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1. 完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架构,加强组织协同

将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进行整合,打造系统化的教学组织架构,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一方面,促进各组织机构的协同参与,建立拥有较强领导力和话语权的领导工作小组,引导各部门协同议事;另一方面,定期开展联席会、协调会,促进各组织的协同运作,明晰各组织的权责,在分工合作之下实现齐抓共管的目标。

2. 促进制度协同

一方面,凸显制度的灵活性,保持制度设置的合法性,落实考核与评价工作,推动运行和监督工作的协同共进,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共同入手,开展制度的“清废改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另一方面,明确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职责,将课堂育人列为教师考评的基本条件。

3. 构建科学的责任体制

一是明确管理体系的整体目标并对目标进行细分,保障各岗位人员都有对应的任务划分。二是打造完善的责任体系,对参与思政实践教学的各主体权责进行明晰,将高校党委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同时推进教师、辅导员等主体的高效协同。三是高校教师应联合企业制定科学的校企协同育人规划,并定期做好辅导员、学生等的考核工作,确保各方紧密配合,一同为“大思政课”实践活动的落实助力。

4. 促进家校社的一体化建设

一是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紧密交流、相互协同的良好氛围,使各方保持相同方向的作用力,实现形式与功能的叠加,从而更好地发挥合力作用。专门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定期开展走访、设立家庭开放日等一系列活动,拉近家长和学校、教师间的距离,形成强大的家校合力,一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三是成立校友会,定期访谈优秀校友,安排优秀校友到校分享自己的心得,将榜样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四是建立实践育人基地,引入各类有价值的社会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完善支持机制,发挥社会育人功能。

(二)构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就要探索构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为此,我们可以尝试建构“三统一五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涵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度,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评价方式的创新。

“三统一”即统一实践教学专题、统一实践教学组织、统一实践教学评价,在内容、过程、评价等方面实现整体性特征,合力实现整体教学目标。“五融合”即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岗位专业、竞赛、校园文化和地方特色资源相融合。如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形式,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落地与输出;创新“线上+线下”思政课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质量建设中,将线上与线下课堂的价值一同展现出来,让模拟课堂与实体课堂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以课程化为中心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以课程为中心的思政课实践体系的建设,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优化课程教学成效,把握好主阵地的作用

以课程思政来促进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的紧密结合,为全课程育人提供良好辅助。坚持课程的多元化与育人的全面性相统一、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与育人目标的价值性相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融入全部课程标准,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来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知识,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开展合理的教学评价工作,为思政育人成效保驾护航;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对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及思政育人功能进行梳理,并将其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的有机统一。

2. 组织好职业实践活动,借助实践思政弥补教学育人的不足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各类实践资源充分整合,打造结合技能大赛、顶岗实习等在内的实践体系;围绕职业发展,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学生专业素养、精神、兴趣、生存技能的培养工作;做好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组织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为大学生立项研究提供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自身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实现实践思政的管理制度化、形式常态化、基地规模化。

3.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丰富资源

以理论专业知识为主,辅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遵循德育原则、科学原则与适度原则,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在教学中适当引经据典,开展经典诵读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充分实现“两个结合”,突出“大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度融合,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文化思政体系。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是“大思政课”育人素材的丰富来源。

4. 分单元进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设计

如围绕某个单元的知识点开展话剧表演、辩论赛等教学活动,用以巩固学习成效;针对某些知识点拍摄微电影,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实的实践体验等实践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素的整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推动大中小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思想政治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是指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程度、知识储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设计课程内容,科学构建一体化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运用系统思维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推进,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实现思政课建设有序高效、整体优化。

1. 设置一体化教学目标

我们需要结合各学段学生的特性以及发展需求来设定教学目标。小学阶段应将重心放在启蒙德育情感方面;初中阶段除了传授知识,还应加强感性体验,让学生拥有基本政治判断能力,巩固思想根基;高中阶段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认同,培养政治素质;大学阶段应将重心放在理论思维培养、提升使命感上,让理论认知顺利转化成个人信念。无论是大中小学哪个阶段的思政课,在课程体系设计时都应保持上下无缝衔接,通过建设思政课课程群,实现教学内容的逐步深化。

2. 构建一体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依据思政课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的具体目标要求,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特点,坚持难易系数逐渐增大、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打造网络思政课阵地,制作出更多优质的网络思政课,将网络优质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政课程知识。[5]此外,注重社会实践资源的深度挖掘,通过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教学实践基地,对各学段思政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保障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紧密衔接,打造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3. 推动教师一体化建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提高课程育人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我们“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6]。一方面,要统筹提高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有针对性地建立思政课教师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发挥各学段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共享资源,提高对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把握能力,大大提高讲好思政课的内生动力。

四、结语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了不同学段思政教学的紧密衔接,拉近了各主体间的距离,充分整合了不同的育人资源,丰富了思政理论内涵,为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范式,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创新指明了新方向,为“如何培养人”提出了新思路,为思政课改革实践提供了新路径;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学生思想觉悟、文化素质等的提升发挥着显著作用,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好铺垫。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建设,就是把现实生活作为思政课的丰富源泉,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与感染力,引导青年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生动实践中学透知识、锤炼意志、积累经验,继而自觉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使命,为复兴目标的达成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