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沉浸式“古代文学”课程训练设计

2024-01-16朱晓青

文教资料 2023年17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综述文本

朱晓青 钱 敏 宗 丽

(江汉大学 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56)

课程训练是教学的基础环节,是促进和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训练成果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古代文学”系列课程中,课程训练构成教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讲授形成互补,是促进学生消化吸收课程内容的重要方式,是检验学生学习态度和成果的重要依据,也是帮助教师判断教学效果,据此调整教学思路、方法的重要参照来源。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和实践训练,教学目的是否达成也有赖于课程训练的检验。故此,课程训练设计与实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操中必须安排的重要环节和步骤。项目设计有其依循原理,有贴合教学要求的常规内容,也有经过若干教学周期完成而有待检验效果的成品。

在项目进行中,沉浸体验主要起促进催化作用,帮助实践主体进入实践环节,完成训练项目。所谓沉浸式训练设计,就是关注沉浸体验在训练设计中的作用,同时让这些作用能够得到具体实施发挥,真正呈现在过程中,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并激发潜力,完成训练,达到教学目的。

一、项目训练设计原理

课程训练的实质是教师出题,学生回应,师生配合完成项目。教师在设计项目时需要考虑三个基本要素,要善于处理三重关系。

(一)三个基本要素

1. 语言认知

“古代文学”课程是基于学生现有的语言认知能力基础,通过消化吸收古代文学知识,经过课程训练,以使学生在阅读表达、审美认知、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相应提升。课程教学根基是古代文学文本。文本载体是语言文字符号。语言认知能力构成课程训练的一个基本要素。教师在设计训练项目时,要考虑学生通过训练,在知识积累和认知表达上都有新的进阶。

认知表达的有效性在于对语言文字符号的理解和掌控。蕴藏在文本文字符号中的含义,需要教学双方进入文本,充分领会、理解、还原符号的表意信息,在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去接近作者、理解文本,同时也用语言表达自己、塑造自己。

古代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修辞、韵律结构、主旨意象等元素构成的符号世界。沉浸其中,有一系列程序方法。教师在训练设计时,要考虑古代文学文本的特征,要让学生主动破除文字艰涩、古今差异、意象组合、思维跳跃、文本特性、语法关系等文字障碍,进入作者设定的文本结构中,并且调动想象力,获得审美愉悦和阅读享受。学生通过训练产生获得感、成就感,就有信心继续学习。

2. 身心体验

文本符号的信息还原需要学生沉浸其中,深入体会。在训练设计中,教师需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进入某一文本情境,调动身心机能,去领会文本意蕴,进而用语言表达自身体验。

汉字是具有形声义综合表意功能的文字符号。学生进入古代文学文本有母语优势。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天然优势,激发自身的文字感受力和领悟力,感受文字的魅力。

身心体验即生理、心理和情感体验。譬如,诗歌的韵律节奏就是满足了人对稳定感、秩序感的需求而获得身心的愉悦。押韵就是几行文字中相同韵母在固定位置出现。当它多次在同一位置出现,读者就会产生故人重逢的喜悦。节奏也是一样,相似的轻重缓急、顿挫起伏在大体接近的位置出现,形成规律,就像音乐节拍一样。韵律感会带动读者身心进入文本节奏,跟随它一起高低起伏,感受文本的气息和情绪。

文学文本实是一种生存体验的表达。作者表达自身,读者进入其中,体味作者和自己的感受。譬如《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1]诗句将远古的忧伤透过文字达于读者心底,触动了自己的心事,文本交流即是如此。

3. 生活背景

古代文学文本的一个读解障碍在于读写双方的古今背景差异。好在文字文化同源,克服文字和生活背景差异的障碍后,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即使今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了解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和具体的生活背景,如时间、地点、生活状态等,对理解文本还是有一定的帮助。例如杜甫《登高》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诗人为何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的慨叹,有何寓意,都需要结合生活背景来了解。背景因素可以帮助教师在设计训练项目、考察训练结果时,更加周全地考虑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创作与解读双方的立场与关系。

由此,学生可以思考,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2]何解。元好问的“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3](《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二十》)为什么认为柳宗元山水诗里的寂寞心和谢灵运相似?了解创作背景可促进学生进入文本,思考不同作者的创作形态风格的异同。

(二)处理三重关系

课程教学是师生共处于一个实验场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实践,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课程训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之间设置一个中介,一个客观对照。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完成,教师评判。它是师生共同作用的产品,项目产品外观是成果,真正的产品是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的指令,自我作用,自我完成。教师在项目设计中要关注并处理三重关系,即过程和结果、知识和能力、培养和考核的关系。

1. 过程和结果

课程训练的目的即在训练和检验。通过训练促进学习,并检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也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如前所述,训练主体是学生,真正的成果也是学生。就课程的整体性而言,训练项目相当于课程的过程文档,完成了形成性评价的数据支撑。形成性评价本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各个训练项目是截取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在这个转折停顿中,学生投入一定精力完成任务,并达到相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判也是基于这个过程阶段而言,是在动态过程中截取了相对静态的结果。之后,师生又会奔向下一个目标。这就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过程是绝对的动态的,结果是相对的静止的,只能说明那一个阶段的状态。

2. 知识和能力

课程训练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实现课程目标,而课程目标体现在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

知识的获得需要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则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中自然养成。譬如经典背诵,不仅是涵泳其间,记忆汉语精华,品味经典魅力,对于训练思维、强化理解也大有助益。经典如《离骚》,若非熟读背诵,就难以体会《离骚》浩瀚的想象、炽热的激情,难以理解司马迁所言“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熟读背诵经典长诗,可以沉浸其中,体会作者深意,也可以训练思维,涵养大局观、全局观、耐心、细致、毅力和眼光,至于养成的人格修养,更是受用终身。所以教师在设计训练项目时,须将两者融入设计思路,体现于具体环节。

3. 培养和考核

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考核是对教育教学的鉴定,鉴定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在某种意义上,考核(至少在形式上)中止了一个过程,没有绝对完美的考核,故而教师设计训练项目,拟定考核形式规则要紧密关联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分解到课程目标,内化到各个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课程训练实际就是一系列日常教学中的小考,小考为课程末考热身,学生通过末考拿到绩点和学分,为毕业季大考打下基础。

日常教学中,学生吸收多少,理解多少,若没有相应的课程训练就无法实时检验,所以课程训练有其实时意义和时效性,可促进学生及时理解吸收,强化巩固课程知识,并加以运用。故教师在设计训练项目时,需要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和过程,尽量设计相对健全的考核方式,尽量全面客观、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项目训练设计类型

古代文学创作有拟古、代言一类,如楚辞“九体”,陆机《拟古诗》拟《古诗十九首》,江淹《拟古三十首》等。拟古、代言让模拟者进入一个相似情境、某一人物角色,规摹古人笔法,描摹对象作者心声。这种创作方式通过由形到神的模拟,使模拟者在笔法笔意上有相应的提升。

依据沉浸体验的设计原理,训练项目大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展开,即听说类、书面表达类、情境演绎类和综合类。总结近几年“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课程训练环节大体包括以下几类项目设计。

(一)口头表达项目设计

分为课堂讨论和作品诵读。

1. 课堂讨论

根据课程进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实时展开讨论。讨论有事先设计,也有随机安排,具体视教学实际情况而定。例如教师讲到《诗经·小雅·采薇》时,提问何以“今我来思”一定要“雨雪霏霏”。问题提出后,教师随机请同学回答,之后教师再总结。如有未尽之意,可将问题发在学习通讨论,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再如庄子寓言“混沌之死”,文学史教材对故事寓意有相应表述。[5]教师可稍做提示,让同学们展开课堂讨论,课后在学习通回复话题,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相结合。

2. 作品诵读

文学文本是“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基础,若无一定文本储备,学习无从谈起。作品诵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训练。

(1)作品背诵。教师在每段文学史学习之初即根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指定篇目要求学生背诵,并且强调此为下限,不设上限。学生尽可能地背诵,多多益善。然后教师在课堂抽查同学们的背诵情况并记入平时成绩。

(2)作品朗读。一是课堂实时诵读,讲到某一篇目时,可由教师带读,或同学个读、齐读。二是让学生录制朗诵音频作为平时作业。篇目由教师指定范围供学生选择。之后,学生可制作诗朗诵视频,设定场景、配乐以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

(二)书面表达项目设计

书面表达包括古诗文写作和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前者重在模仿笔法笔意,后者重在知识积累和贯通。

1. 古诗文写作

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相应安排古诗文写作作业,如《诗经》阶段布置写作四言诗,楚辞阶段就练习骚体诗,讲到近体诗就练习律诗、绝句,设计初衷是让同学在写作起点接近古人,感受原初文本的张力。

古诗写作可自选一位古代名士,以古诗形式咏怀古人,并将古诗改写成现代诗,以文白转换训练帮助学生体会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古文写作,如写作一篇小品文,以文言形式记录描绘生活点滴,篇幅不宜太长,以两百字为宜,记人记事皆可。古文写作还可进行书信练习,学生自选一位古人,自拟内容,给这位古人写一封文言书信,也是一种与古人交流的方式。

2. 读书报告和文献综述

读书报告和文献综述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表达能力。读书报告较适宜低年级同学,文献综述较适宜高年级同学。读书报告可让学生自选本段文学史任一感兴趣的话题,查阅文献,写作一篇1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则是就某一专题布置学生查阅知网不少于20 篇文献,综述其观点大要,并给予适当评价。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提交作业,可通过大雅查重以防抄袭。这类训练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文学史知识,拓宽学术视野,强化实践分析能力。

(三)情景模拟演绎类项目设计

情景模拟演绎一般以情景剧形式进行。教师根据文学史章节设计选题,让学生自选材料,编辑演绎情景剧。材料来源于文学文本及周边背景。这类训练是沉浸体验最直接具体的应用。场景选项如“阮籍鸣琴”“雪夜访戴”等,学生选择后分组演绎。教师会指定矛盾冲突相对集中的场景(如“鸿门宴”等)供学生参考。呈现方式可以课堂现场演绎,也可让学生拍摄小视频在课堂播放。前述配乐诗朗诵也可看作情景演绎加之沉浸体验的一种类型,只是简化了剧场元素。

(四)综合型项目设计

此类训练综合了听说读写各项功能,主要体现为经典作品专题分享交流,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具体环节包括书面材料整理、课件制作和课堂口头呈现,涵盖了听说读写各个环节的综合训练。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定专题、作品范围,各小组自选。专题设计和作品解读都和教学章节内容相关,如“盛唐气象”“边塞诗风”“古文运动”“志怪传奇”“花间南唐”等。选定之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收集、专题解析、作品解读、制作课件、课堂分享等步骤。

三、项目训练实践效果

从几个教学周期的项目训练实践效果来看,学生通过训练实践了教学过程,达到了教学目的,其中收获和不足可给教师提供参考。

教师需要承认,所谓“正态分布”是一个群体在某项目检测中呈现的正常状态,即优秀和不合格都是少数,大多数都是中等或良好状态。一个人的资质和自我要求决定了他在成绩分析图中的位置。教师的责任和作用在于激励学生完成规定任务,创造条件(如课堂实践项目)让学生了解自己,激发潜力,努力做到最好。

(一)口头表达训练

1. 诗文背诵

背诵需要反复不断地巩固,教师检验方式就是课堂抽查和期末考试。课堂抽查不过关,考试就会受到影响。

2. 课堂讨论

课堂即时讨论可以检验学生的思维、表达和反应能力。提问互动会让课堂节奏紧张起来,有时一个问题来回数个回合,参与的学生越多,接受面越广,越能激发学生思维拓展。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和调整走向,及时回到正题。其中,问题设计比较关键,教师需要明确提问目的,而不是为问而问。

具体讨论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代入具体场景,思考过于玄虚抽象的话题只能空对空,代入情境实时体验,感受就能具体、深入、切实。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亮点,适当加以鼓励。如果学生的口头表达语言组织不够规范严谨,则需要多加训练。

课堂讨论发言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也许善于表达的学生没有主动发言,而被提问的学生刚好没有准备,就会影响教师对问题完成度的判断。就参与度而言,在学习通上继续讨论可以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尽量多地发言。

就激发学生兴趣而言,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有话可说,训练思维又关联知识积累。

3. 作品诵读

课堂实时朗读要达到较好效果,需要提前预习,扫除文字障碍,否则会影响诵读的流畅度。

通常齐读、个读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录制音频视频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文本情境的机会。学生如能抓住机会,适当演绎,合理表现文本情绪,就能达到较好的诵读效果,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体会诗文的节奏美感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二)书面表达设计

1. 古诗文写作

古诗文写作训练提供了一个沉浸式实践环节,学生进入项目之后就进入了古文的情境。写作古诗文,是把自己放进去,进入隐蔽的私人回忆,又通过文本呈现出来。

2. 文白转换项目

古诗转为现代诗的写作状态可体现学生对两种文体的驾驭能力。这一环节关系语言表达的古今差异和诗文差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具体情境语境。

3. 读书报告、文献综述项目

读书报告和文献综述训练的目的在于自选目标,完成材料收集整理,归纳总结,阅读理解,梳理心得体会,并且有条理地书面表达。它是训练学术思维和写作的一种方式。

就目前反馈来看,读书报告也分几个层次。及格和中等的报告仅满足于复述教材绪论之类,简单罗列某段文学概况。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积累,又不能自己总结材料,只能对概述类文字稍加变化,以免过度蹈袭。良好类的报告一般是就某个作家作品或某个问题找一两本参考书,稍加理解提炼观感体会而成,相对概述类稍微具体一点。优秀的报告则涉猎较广,就某典籍稍做深入研究,而非浮光掠影,或有举例分析,或归纳总结,书面表达具有个人特色。

文献综述应针对大学二年级及以上年级的同学设计。他们积累了一定专业知识,在某些单元有自己的兴趣,所以在古代文学延伸方向,教师可以指定若干专题,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写作相关综述,可训练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理解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综述针对某一专题展开。就效果来看,部分学生的综述仅简单罗列材料,没有归纳整理,甚至直接复制原文。较好的综述多收集20 篇以上文献简单归纳,优秀的综述则有归纳分析总结,体现了学生的用心程度。

综合而言,读书报告、文献综述都是前论文阶段的写作。就沉浸体验而言,当学生选定一个方向深入其中,充分理解材料的内涵意义,自然就有体会。

四、结语

课程训练是为满足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构成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成长历程的中转。沉浸式训练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境,一个审视研读对象和自我内心的契机,专注其中,与项目对话,与自己对话,就能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激发潜能,拓宽知识视野,最终获得能力提升。学生在完成训练项目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训练成果留下了学生成长的印记,丰富了教师教学实践,充实了教学过程,接近并达成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综述文本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