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发表及其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选择的影响
——基于全国研究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分析

2024-01-15智凤娇

关键词:硕士生工学意愿

高 耀,智凤娇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天津 300350)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9年起,我国面向本科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1]。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要求继续增招专业硕士研究生,预计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2]。规模的扩张使得生源质量失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培养定位不明等问题日益突出[3]。依据学位设置初衷,工程硕士重实践与应用,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为目标,工学硕士重理论与学术,以培养创新型工程科研教学人才为目标[4]。为强调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分类培养的差异,突出工学硕士的学术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毕业考核要求中均强调论文产出[5],从论文发表数量来看,工学硕士生在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能力上显著高于工程硕士生[6]。

以短期科研产出为标准,似乎论文发表规定实现了工学硕士学术型人才培养初衷,然而若将其放在硕博衔接背景下,情况是否依然如此呢?学术型硕士法理意义上是本科向博士的过渡学位,工学硕士学术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论文产出中,其读博选择也是重要衡量指标之一,那么,强调论文产出的培养制度是如何影响工学硕士生的读博意愿呢?与此同时,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现与新工科的发展均离不开博士教育的改革创新,作为博士教育重要生源的工学硕士生,其读博动机关系到了博士生就读期间的心理焦虑情况[7]、专业认同[8]、学业表现及未来就业偏好[9],直接影响着博士生培养质量[10],以论文发表规定为代表的激励制度又对工学硕士生的读博动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理论强调不同的学科在研究范式、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大的差异[11],然而不同的学科在学硕人才培养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论文发表激励导向,部分高校形成了以物质奖励为手段,精神激励为引导,学位证书获得为底线的论文发表激励制度。在此制度环境下,有无论文发表经历又会对工学硕士生的读博意愿及读博动机产生何种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从工学硕士生的读博选择入手,以读博意愿及读博动机为切入点,探讨论文发表对工学硕士生培养的影响。问题主要包括:第一,论文发表经历及相关规定会对工学硕士生的读博意愿及读博动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二,该影响在工学内部是否存在异质性?第三,具体区分论文发表类型后,国内论文发表经历与国际论文发表经历对工学硕士读博意愿及读博动机的影响存在何种差异?第四,理性看待“唯论文”现象后,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及学术动机的培养又该何去何从,如何在培养工学硕士生学术兴趣的同时兼顾实践特色?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相关研究表明,社会阶层[12]、家庭背景[13]、性别婚姻[14]等因素均会影响硕士生的读博意愿。除此之外,读博申请成功率直接影响硕士生读博意愿[15],当前部分高校采用“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时,要求其至少发表过一篇高水平论文[16],因此拥有一到两篇的高质量期刊论文将会显著提升硕士生读博申请成功率,且从研究证实的读博机会获得来看,论文发表数量越多、学术表现越好的硕士生越倾向于攻读博士学位[17]。与此同时,论文发表影响着学生能力评估,论文发表的质量与数量为学生衡量个体学术能力的重要参照[18],论文的成功发表会带来较大的科研成就感,提升科研能力自我评价[19],进而提升学术自信,为读博意愿提供心理资本支持。综上所述,论文发表无论是作为客观成果支撑还是作为学术经历体验,都有助于读博意愿提升[20],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a。

假设1a:论文发表经历将会显著提升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

工学硕士生的读博选择不仅包括代表选择结果的读博意愿,也包括代表选择动因的读博动机。在此,有必要对读博意愿及读博动机进行一定区分,读博意愿为个体攻读博士学位的心理倾向即“是否要读博”,为工学硕士生的未来人生选择;而读博动机为引起或维持个体攻读博士学位的心理倾向[21],即“为什么要读博”,为读博意愿产生的内部动因。工学硕士生在读博动机的引导下,产生或维持其读博意愿。读博动机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其中依据学术维度可分为学术动机与非学术动机,学术动机为个体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及对学术研究职业的向往[22]。学术动机的产生与强化是研究生学术社会化预期阶段的主要表现[23],具体体现为学术兴趣提升、学术认同加强及学术理想更为坚定。论文写作与发表为科研训练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研究生学术认同的关键环节[24],一方面,论文发表作为个体重要学术经历,研究生在论文写作及发表过程中,不断接触学术前沿,巩固专业基础,寻找自身学术兴趣所在[25],从而有利于激发学术动机;另一方面论文发表作为学术回馈,为学术评价体系对硕士生的正向肯定,肯定其付出与潜力,为硕士生坚定学术理想提供外在支持[26],从而鼓励硕士生坚持学术目标,强化学术动机。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b。

假设1b:论文发表经历将会显著增强工学硕士生读博学术动机。

部分学者在肯定论文发表制度时,均强调了论文发表经历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作用[27-28],但其忽视了强制性论文发表规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论文发表规定限制了论文发表经历对科研能力增值的提升作用[29];在学术热情激发上,硬性的制度考核指标挤压了研究生自由探索的空间,曾经怀揣着科研梦想与学术热情的硕士生在严苛的论文考核制度压力下,最终放弃读博的案例屡见不鲜[30]。论文发表规定及相关激励制度共同营造了“不发表就出局”的丛林生存法则,论文发表从个体学术成果分享的天然需求,转变为积累学术资本、延长学术生命的必然选择。博士生论文发表规定以高标准的毕业要求使硕士生望而却步,而硕士生论文发表规定则过早透支了学生的学术热情,使之产生倦怠心理,不愿继续深耕学术领域。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a。

假设2a:培养单位论文发表规定将会显著降低工学硕士生的读博意愿。

“不发表就出局”的竞争规则,使得学生需要在短暂的就读时间内同时完成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的写作,追求效率与数量的工具理性与个体的科研理想不断产生碰撞,要么适应要么出局[31],由此,学生“一稿多投”“代写论文”行为屡见不鲜[32]。学术失范事件背后是论文发表规定及激励制度所可能诱发的学术生态功利化,过度看重论文的量化学术指标使得学术研究内生动力不足,研究功利取向严重,效率与功用的考量超越了学术本身的价值与精神追求[33]。由此,学术研究可能成为部分学者争名逐利的工具,研究生的学术热情被现实打击,学术动机日渐被工具理性与激烈的同辈竞争所瓦解,功利主义的动机与行为倾向成为部分研究生学术生活的主旋律[34]。因此,可合理推断,在论文发表规定所营造的功利化学术生态环境中,工学硕士生的读博学术动机将会被日渐侵蚀,本研究提出假设2b。

假设2b:培养单位论文发表规定将会显著消减工学硕士生的读博学术动机。

学科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科有着特定的研究领域及研究范式,受学科本身知识产出逻辑及科研训练模式的不同,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35]与论文发表对学生的影响[36-37]均存在显著的学科异质性。然而过往的研究对于学科的划分仅停留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粗略概括上,该划分方式过于笼统抽象,未能对理工农医等门类内各专业的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工学门类下共有49 个一级学科,以“水利工程”与“网络空间安全”为例,两者虽同属于工学门类下,但无论是在学科发展阶段还是人才培养目标上均具有较大差异。水利工程属于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趋近成熟,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高度依赖于专业实践,但随着行业的发展、新工科的提出,面临着改造升级的重要任务[38];而网络空间安全则属于新兴工科专业,起步晚、发展任务重,仍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善阶段[39],学生培养上注重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发展。因此,在研究论文发表经历及相关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选择的影响时,有必要对工学门类内相关专业进一步划分,探究工学门类内部不同专业所产生的影响差异。依据专业研究领域的不同,部分工学硕士生可划分为机械与运载工程类、信息与电子工程类、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类、能源与矿业工程类、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类、环境与轻纺工程类、其它类[40]。工学门类下不同的大类专业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的学科分类下论文发表及相关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选择的影响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a:学科分类在论文发表经历对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不同学科类型下论文发表经历对读博意愿的影响也不相同。

假设3b:学科分类在论文发表经历对工学硕士生读博学术动机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不同学科类型下论文发表经历对读博学术动机的影响也不相同。

假设3c:学科分类在论文发表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不同学科类型下论文发表规定对读博意愿的影响也不相同。

假设3d:学科分类在论文发表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学术动机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不同学科类型下论文发表规定对读博学术动机的影响也不相同。

新工科建设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增强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41]。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部分高校鼓励学生进行国际期刊论文发表[42]。国际论文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据着很高的分量,在某些大学绩效考核体系中,国际期刊论文分数占比远高于国内期刊论文分数占比[43],尽管国内多次下发相关通知,要求不得片面唯SCI论[44],但在部分学者及工学硕士生心中,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的工具价值仍高于国内期刊论文。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意味着国际学术体系对工学硕士生学术潜力的认可,相较于国内期刊论文发表更有助于提升学术自信,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a。

假设4a:相较于国内期刊论文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经历更有助于提升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

与此同时,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对工学硕士生的英文水平要求更高,为发表国际论文,工学硕士生往往需要大量接触同类型的国际论文,广泛接触国际科学前沿。多种类、多数量的国际期刊也给予了工学硕士生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学术自由度相对拓宽,因此在国际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的过程中,工学硕士生的学术兴趣往往更能得到保障,并且在得到国际学术体系认可后,也更能激发其学术热情,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b。

假设4b:相较于国内期刊论文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经历更有助于提升工学硕士生读博学术动机。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数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牵头负责的“研究生毕业调查项目”。该项目自2021年初启动,经过专家研究与广泛调研,形成《学术型硕士毕业生调查》问卷;2021年5 月27 日至2021年7月31 日进行正式调查。调查涉及338 所研究生培养单位,覆盖所有“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全国各个省份。总问卷回收率为98.6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结合本次研究主题,选取工学样本为研究对象。

2.变量选择及操作化

本研究因变量为读博意愿(1=有,0=无)与读博学术动机(1=非常不符合,2=不符合,3=一般,4=符合,5=非常符合),自变量包括论文发表经历(1=有,0=无),国内论文发表经历(1=有,0=无),国际论文发表经历(1=有,0=无),培养单位论文发表规定(1=有,0=无)。控制变量包括院校特征、学科分类、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导师特征。院校特征包括学校类型(1=其它高校、2=中科院和社科院系统高校、3=“一流学科”建设高校、4=“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以其它高校为参照组),学术氛围(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满意,5=非常满意),课程质量满意度(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满意,5=非常满意);学科分类如上文所提,分为7 类,以机械与运载工程类为参照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1=男,0=女),课题参与经历(1=有,0=无),课题主持经历(1=有,0=无),助研经历(1=有,0=无),实习或兼职经历(1=有,0=无),焦虑情绪(1=非常不符合,2=不符合,3=一般,4=符合,5=非常符合);家庭特征包括父亲学历(连续变量),家庭年收入(连续变量),父亲职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工作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其他劳动者,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参照组);导师特征包括导师性别(1=男;0=女),导师职称(1=讲师或助理研究员,2=副教授或副研究员,3=教授或研究员,以“讲师或助理研究员”为参照组),导师年龄(连续变量),导师选择方式(1=自主选择导师;0=非自主选择导师),有无副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1=有,0=无)。

3.变量描述性分析

在本研究中,有效样本量为18 982,其中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占总样本的14.2%,85.8%的学生不打算继续读博。66.72%的学生有过论文发表经历,其中有论文发表经历的学生读博率为16.41%,无论文发表经历的学生读博率为9.79%。45.24%的学生所在培养单位有论文发表规定,其中有论文发表规定的学生读博率为12.87%,无论文发表规定的学生读博率为15.31%,其余变量描述性统计详情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4.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logistic 回归。因变量读博意愿为分类变量,故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构建logistic 回归模型探究论文发表与读博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模型(1)为:

其中C0为截距项,Ci为变量回归系数,Pursue_doctorate 为读博意愿,Publish_paper 为论文发表经历,Paper_regulation 为培养单位论文发表规定,Xi为控制变量,ε1为残差。

因变量读博学术动机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统计,为定序变量,采用定序逻辑回归,研究模型(2)为:

其中Motivation 为读博学术动机,Y0为截距项,Ym为变量回归系数,Xm为控制变量,ε2为残差,其余同上。

四、结果分析

论文发表经历(总体、国内论文发表经历、国际论文发表经历)、相关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读博学术动机的影响如表2 所示,N为模型样本量。

表2 论文发表及相关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读博学术动机的影响

1.论文发表经历及相关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读博学术动机的影响

首先,在读博意愿影响机制中,对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导师特征、学校特征、学科分类进行控制后,论文发表经历将会显著提升硕士生读博意愿(p<0.001);而培养单位论文发表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产生显著负影响(p<0.001),所在培养单位无论文发表规定的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产生的概率显著更高,因此假设1a 与假设2a 成立。

其次,在读博学术动机影响机制中,培养单位论文发表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学术动机产生显著负面影响(p<0.001),相比较培养单位无论文发表规定的学生,培养单位有论文发表规定的硕士生读博学术动机显著更弱,假设2b 成立。而论文发表经历并未显著提升工学硕士生读博学术动机(p>0.05),即论文发表与否并未对学术动机产生显著影响,假设1b 不成立。

综上所述,论文发表经历能够显著提升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培养单位论文发表规定则显著降低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论文发表经历能够提升工学硕士生的读博学术动机,但其影响并不显著,而培养单位论文发表规定却显著降低了工学硕士生读博学术动机。

2. 发表论文类型对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读博学术动机影响的异质性

将论文发表类型进一步区分,探究国内期刊与国外期刊论文发表对工学硕士生读博选择影响的差异性。如表2 所示,在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后,国内论文发表经历对硕士生读博意愿产生正面影响,但该影响并不显著(p>0.05);国际论文发表经历则能够显著提升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p<0.001),因此从影响的显著性差异可推断,相较于国内论文发表经历,国际论文发表经历更有助于提升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假设4a成立。

而进一步对读博学术动机进行探究,国内、国际论文发表经历对工学硕士生读博学术动机影响均不显著(p>0.05),因此无从探究两者影响的差异性,假设4b不成立。

3.论文发表经历及相关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读博学术动机影响的学科异质性

按照上文所述,将工学硕士分为7 个大类,探究不同大类下论文发表对其读博选择的影响。如表3 所示,首先,在7 类工学专业中,论文发表经历均显著提升读博意愿,但存在显著性的轻微差异。其次,论文发表规定均对7 类工学专业的硕士生读博意愿产生负面影响,但在“其它类”“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类”工学专业中其影响并不显著,即论文发表规定对其余5 类专业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表3 论文发表经历及相关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影响的学科异质性

为了探究论文发表对读博意愿的影响在不同专业分类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需要进行组间差异性检验。利用似无相关模型检验发现,首先,在论文发表经历对读博意愿的影响中,“信息与电子工程类”组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类”组(Prob>chi2=0.024 1)、“其它类”组(Prob>chi2=0.039 1)在5%的水平上构成显著差异;“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类”组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类”组(Prob>chi2=0.020 1)、“其它类”组(Prob>chi2=0.030 7)在5%的水平上构成显著差异。其次,在论文发表规定对读博意愿的影响中,“环境与轻纺工程类”组与“其它类”组在10%的水平上构成显著差异(Prob > chi2=0.073 0)。

在读博学术动机影响的学科异质性中,如表4 所示,首先,论文发表经历均未显著提升7 类工学专业硕士生的读博学术动机,且在“其它类”与“能源与矿业工程类”专业中,论文发表经历对读博学术动机产生了负面抑制作用。

表4 论文发表经历及相关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学术动机影响的学科异质性

其次,除机械与运载工程类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类专业外,论文发表规定均对其余工学专业硕士生的读博学术动机产生负面影响,其中信息与电子工程类、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类、能源与矿业工程类专业硕士生读博学术动机受到论文发表规定的显著负面影响,即论文发表规定对上述3 类专业工学硕士生读博学术动机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在组间差异性检验中,论文发表经历对读博学术动机的影响组间差异均不明显。而在论文发表规定对读博学术动机影响中,“机械与运载工程类”组与“信息与电子工程类”组(Prob>chi2=0.085 9)、“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类”组(Prob>chi2=0.075 2)、“能源与矿业工程类”组(Prob>chi2=0.067 2)在10%的水平上构成显著差异;“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类”组与“能源与矿业工程类”组在10%的水平上构成显著差异(Prob>chi2=0.095 4)。

因此,学科分类在论文发表经历、相关规定对读博意愿的影响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部分不同学科分类下论文发表经历及相关规定对读博意愿的影响系数具有显著差异,假设3a、3c 得到部分验证。同理,学科分类在论文发表规定对读博学术动机的影响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假设3d 得到部分验证;而学科分类在论文发表经历对读博学术动机的影响中未起到调节作用,不同学科分类下其影响系数不构成显著差异,假设3b 不成立。

五、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其一,论文发表经历有助于提升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相较于国内论文发表经历,国际论文发表经历更能提升其读博意愿;虽然论文发表经历能够提升读博学术动机,但该影响作用十分有限。其二,培养单位的论文发表规定将会显著降低工学硕士生的读博意愿,并显著消减读博学术动机。在学术动机的影响机制中,论文发表呈现出明显的消极效应,论文发表经历并不对学术动机产生显著提升作用,硬性发表规定反而显著阻碍了工学硕士生的学术热情与科研追求。其三,论文发表经历对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的影响,以及论文发表规定对读博意愿和学术动机的影响均存在一定的学科异质性,而论文发表经历对读博学术动机影响的学科异质性体现并不明显。

2.思考与讨论

(1)论文发表经历及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选择的影响:强制前提下消极作用突出。论文发表经历能够显著提升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的客观原因是,当前较多高校将博士就读资格申请与论文发表强制挂钩,论文发表为硕士生踏入博士殿堂积累了“入场费”,其符号价值成为工学硕士生的符号文化资本[4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何相较于国内论文发表经历,国际论文发表经历更能提升学生的读博意愿,因为国际论文发表所被赋予的符号价值更高,更能满足博士“入场费”的要求。论文发表规定及激励手段共同营造了“不发表就出局”的竞争场域,研究生普遍推行数量优先、尽早发表的策略,然而数量的增加并非一定带来学术的繁荣,论文的发表并非一定带来学术能力的创新[46]。不可否认,部分学子在论文发表的过程中受益颇丰,学术热情与学术动机被不断激发,然而仍有部分硕士生却在论文发表的竞争场域中,疲惫而无力地重复着强制性的写作任务,自由探索、学术成长的过程容易成为规定性的任务化流程,读博意愿与学术动机也有可能在日复一日的任务中被消减。因此,尽管论文发表经历作为符号资本,有助于提升工学硕士生的读博意愿,但受制于同辈竞争及功利化学术氛围,论文发表经历对于其读博学术动机的正向提升作用十分有限。论文发表经历仅仅发挥了符号价值,使得工学硕士生在申请读博中更具优势,读博意愿也随着读博申请成功期望值的提高而提升。但论文发表经历并未真正使得工学硕士生在论文发表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学术兴趣所在,未能使其领略学科与专业的魅力,且论文发表规定作为强制性约束,抑制了工学硕士生自由探索的空间,限制了论文发表经历对读博意愿及学术动机提升作用的发挥。

实际上,强制性论文发表规定以成果为导向,倒逼工学硕士生迅速成长,“要么发表要么出局”的压力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他们探索与试错的空间,显著消减了其读博意愿及学术动机。因此,需要重新审视论文发表制度,削弱行政思维,淡化强制色彩,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知识生产规律,允许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自由探索。

(2)尊重工学学科发展规律,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论文发表经历或相关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及读博学术动机的影响,在不同的工学学科中作用机制并不完全相同。以能源与矿业工程类专业为例,论文发表经历虽然能够显著提升该专业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但却对读博学术动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且论文发表规定显著抑制了读博意愿及读博学术动机的提升。能源与矿业工程类硕士生的科研探索以工程项目为研究核心,在研究过程中科研成果产出与发表是天然需求[37],盲目追求短期科研产出违背了该专业的知识生产规律。在以强调论文发表为核心的制度环境中,论文发表虽然能够通过提升读博申请成功率及提高学术自信心的方式提升读博意愿,但“忽视过程、只论结果”的培养方式依然影响了对学生科研热情及学术动机的培养。而在信息与电子工程类专业中,论文发表经历能够提升该专业学生读博意愿及学术动机,但其对硕士生读博选择正向作用的发挥以非强制为前提,强制性论文发表规定会显著抑制读博意愿及学术动机的产生。“其他类”工程类专业中如“安全科学与工程”“公安技术”等专业或强调专业基础的积累,或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知识产出领域广阔但门槛较高,需要学生具备多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相较于论文发表,其培养方式应当更侧重于专利成果申请与实用技术创新。所以工学硕士生读博意愿及学术动机,乃至学术素养的培养,需要在注重工学作为应用科学共性的同时,兼顾不同学科的个性,尊重学科内部知识生产规律,制定符合学科特性的评价制度与培养模式。

(3)理性看待论文发表经历的质量保障作用,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及评价制度。培养单位的论文发表规定将论文发表由评价方式过渡到培养手段,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教育质量,又引导或强制论文发表来培养工学硕士生,由此不难造成量化结果上硕士生教育质量提高,而工学硕士生内在的学术热情、读博意愿、学术动机却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因此,不宜片面将学位证书获得、读博机会、评奖评优与论文发表挂钩,论文发表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生的学术发展水平,但并非唯一标准,学位论文完成质量、课题与会议参与、专利成果申请等均可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补充。工学硕士生的人才培养需要理性对待论文发表的质量保障作用,既要看到论文发表经历对读博意愿的提升作用,也要看到硬性发表规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当采用精神鼓励或物质条件支持的方式代替强制规定,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注重学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回归工程与社会实践,将学生放置于现实问题当中,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不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47],可将专利成果申请、工程项目报告等作为评价标准与培养手段的补充,引导学生真正面向社会实际发展需求,不断培养工学硕士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提升其读博热情。

3.研究展望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专注于工学硕士生,并对工学内部学科异质性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学科研究中工学关注度不足的缺憾。研究内容上,同时对读博意愿及读博学术动机进行分析,既关注到客观的读博选择结果,也关切到了个体内生学术动机,从而更全面地展现论文发表对工学硕士生培养的影响。研究结论上,发现论文发表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选择的影响呈现较为突出的消极效应,同时指出工学硕士生培养的多元化途径。然而受制于量化数据的局限性,论文发表规定是如何一步步消解工学硕士生读博热情,工学硕士生又是以何种行动策略打破学术困境,在本研究中并未呈现。且论文发表经历及相关规定在不同工学大类专业中影响效应不同的原因也并未过多涉及。基于此,未来可结合深度访谈,进一步探究论文发表对工学硕士生读博选择影响的动态过程,还原硕士生在此过程中的心理情绪及行动策略变化,并探究不同专业培养下论文发表经历及相关规定对学生影响效应不同的深层次原因。

博士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领军人才的重要使命[48],硕士生为博士教育阶段的重要生源,因此硕士生读博意愿及学术动机培养值得重视。应当认识到,论文发表对读博意愿、读博学术动机的培养应以非强制为前提,理性审视论文发表规定对工学硕士生读博热情培养的消极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学科差异,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硕士生工学意愿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赵燕磊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工学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