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职业需要新素养

2024-01-15陈李翔

职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技能数字素养

陈李翔

可能很多人都奇怪,近年来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新职业?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职业分类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新职业是如何产生的?新职业大量出现时,职业素养的要求有没有新变化?

一、新技术催生新职业

整体来看,最近出现的新职业很明显都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特别是数字技术所引发的新一轮技术变革,企业生产方式在网络化、平台化方向上发展非常迅速,生产组织随即呈现出扁平化、虚拟化的状况,在产品端生产的定制化、个性化和服务化的发展倾向也非常明显。

这种变化直接导致就业形态产生变化,创造了新的需求、产生了新的机会。仅仅以微信生态圈为例,2022年微信生态衍生和创造的就业收入机会就达到4600万个,同比增长超过25%。就笔者的观察,新就业形态的核心,不是工作的灵活性,而是就业的平台化。劳动者个人在平台上的关系和传统就业中劳动者与工作组织的关系开始变得不太一样,不能简单用“灵活性”来表达这个关系。

生活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变化,比如最近30年当中你会发现,每个人从头发丝到脚趾,每个部分都有专业服务形态的产生,不仅有大家熟悉的美发师、美容师,还有美甲师、足部按摩师、形象设计师、形象管理师等。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生活的追求,催生出很多新的职业形式。为适应这一变化,国家开始建立新职业发布制度,并形成一整套的观察、认证和发布的规则。2018年到2022年先后发布了74个新职业。在这些新职业中,主要是与数字技术应用、健康、休闲和生活服务相关。比如,在线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产生了“在线学习指导师”,基层治理特别是抗疫需要,产生了“城市管理网格员”。在最近的3年中,他们可能是我们身边最忙的人。

二、新经济重构新分类

新职业发展到一定数量之后,必然会引起国家职业分类的结构性调整。我国职业分类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才有职业分类大典。1999年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2015年编制的是第二版大典,2022年发布的是第三版大典。

我国国家职业分类结构分为四个层级,即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我们通常讲的“职业”就是大典中的细类。职业之中还包括“工种”。工种一般与生产服务组织的岗位比较接近,大典中一般采取列举方式,不可能穷尽。职业分类的技术原则或标准主要是两条线,一是工作性质,二是技能水平,两个相似性决定一个职业在什么类别。

1999年版大典收录职业1838个,到了2015年第二部大典收录职业是1481个。这其中可以看到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社会服务类职业的数量大体翻了一番,二是生产制造业的职业数量大体少了一半。这两个变化包含了两个重要的趋势——服务技能的精细化和生产技能的通用化。前者导致职业细分,后者则会推动工作融合。

2022年版大典收录1639个职业,其中新增职业168个,原有职业中取消了10个,净增158个。取消的职业中有一个是电报服务员,这个职业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对于生产和生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如今从乡一级到国家层面已经不再提供这种商业性服务了。

新增职业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业和制造业当中,这仍然是主体。2022年版大典修订在“绿色职业”标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字职业”标识,这是一次创新。大典中首次标识了97个数字职业,其中43个是新增职业,占新增职业总数的1/4。

总体来看,2022年版大典有四个领域表现很突出。一是“数字职业”的产生和原有职业的工作“数字化”;二是“绿色职业”的发展和原有职业的工作“绿色化”,随着“双碳”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趋势。三是“新消费”,在服务业中产生了以数字消费为主的消费形态,既增加了新的职业,也开始影响到我们传统的服务类职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四是“新治理”,在重塑基层治理方式上,产生一系列新职业,包括党的基层组织、乡、镇和城市的社区组织在内,都在发生变化。

在这一次重修大典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职业变化的一些基本趋势。

农业和农村领域产生新的专业化需求。以前农村和农业最重要的标签是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反映在职业领域中就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以及农村服务的专门化和便捷化。隨着脱贫攻坚战役的胜利,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程度提升,在农业生产和经营、农村生活变革中产生了很多新的专业化活动,出现了如农业经理人、乡村建设工匠、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新职业。

生产制造领域的技能融合趋势加强。第二产业中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供给的发展态势明显,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迅速,技术的融合性创新推动生产技能快速通用化,导致制造业的职业数量出现变化。一方面,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中专业化分工的方向上出现细化现象,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由2015年版大典的205个增加到2022年版大典的216个;另一方面,第六大类生产操作人员中,传统技术应用的生产岗位正在减少,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催生出一批新的职业工种,技术替代又增强了生产现场工艺管理和产线设备维护的职业需求。本次修典中第六大类职业数量为670个,“三流合一”导致了本次修典中制造业职业数量的相对增加,但从总的趋势上看,在生产制造业中,技能融合的加快,可能仍将导致在下一发展阶段中职业数量的快速减少。实际上,这一趋势在2015年版大典中已经反映出来。相对于1999年版大典,2015年版大典中第六大类的职业数量从1119个下降到650个,减少了近一半。

社会服务业的职业分化趋势明显。第三产业门类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快速增长,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明显;生活性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消费性服务和“一老一小”照护服务的平台化和专业化发展趋势更为显著,精准化和精细化的高品质服务供给已经成为潮流。这些变化导致了服务业职业结构的快速重组,第四大类的职业数量明显增加。在2015年版大典中,第四大类职业数量从1999年版的147个增加到278个,2022年版大典中更是发展到357个。同时,在社会治理领域,变化较为明显的是,随着基层治理得到加强,在村和社区的管理与服务领域产生了一些新的职业。2022年修典中第三大类调整了“社区和村务工作人员”小类,修订或新增的职业包括村和社区工作、城市管理、劳动保障、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医疗保障等事务的办事人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层治理专业化发展趋势。

再来看一看数字职业和绿色职业的基本情况。

数字职业是以数字技术及其应用为表征、体现数字经济业态的职业群。所有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进行数字化及其语言表达(二进制)和信息传输以及数字化产品(服务)研究、设计、赋能、管控、应用、运维、操作的人员,均可归入“数字职业”的职业群。本次共标识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数字产业化直接催生了数字职业的新生,这既包括数字运算和数字表达类职业,如5G应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也包括数字传输类职业,如数据管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还包括数字内容生产类职业,如商务数据分析、数字资产管理、互联网营销、数字出版编辑等。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如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特别是以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职业发展迅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更进一步强化了数字技能对传统职业的更新,在既有职业的修订中,主要是在各职业的主要工作任务中增加了数字化技术应用工作的描述。数字职业的发展目前主要集中在第二、四两大类(分别占55%、39%),三、五、六大类也有所体现,但趋势尚不明显。随着数字技术更广泛应用,特别是数字技术应用引发的技能替代和技能更新,将可能导致生产制造(六大类)、农业生产(五大类)和社会治理(三大类)领域中的操作人员出现较大规模的职业变化,包括新职业的产生和原有职业的数字化改造。

绿色职业是绿色经济活动中以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为主要工作任务的职业群。本次共标识绿色职业134个,占职业总数的8%。其中,第二大类60个,占45%;第三大类2个,占1%;第四大类37个,占28%;第五大类14个,占11%;第六大类20个,占15%。涵盖了绿色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清洁生产产业等绿色经济领域。

本次重修大典,我们还顺应时代变化,为未来职业变化较大的领域预留了发展空间。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职业变化的具体情况,我们举几个例子。

一是在数字职业方面,这次重修大典时在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新设立了一个小类,叫作“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这里面包含了13个职业,都是最近新出现的职业,与数字技术直接相关。未来这个小类还会有较多的新增职业。

二是在第四大类中,新设立一个小类,叫作“电子商务服务人员”,是从零售服务人员分离出来的。目前这个小类里只有电子商务师和互联网营销师2个职业。这个行业的变化非常迅速。一方面,技术迭代过快,一个职业还没有稳定下来,已经被其他技术迭代掉了。另一方面,这个行业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未来它的发展非常迅速。总体来看,在整个数字消费领域中,可能会迎来职业分化和技能融合的双重趋势。

三是大健康产业的职业变化。从前,医疗卫生服务基本上是四件事——医、药、护、技,卫生部门就管这四组人。现在这四组人显然包含不了全部的健康产业,多领域融合和服务专业程度提升交织在一起,发展得越来越快,体育、健身、娱乐等都被归入大健康产业。这次增设了一个小类叫作“康养休闲服务人员”,目前也只放了森林园林康养师和民宿管家2个职业,随着康养和休闲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未来这个小类中一定会有更多职业增加进来。

四是涉农职业。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与农业和农村直接相关的职业,主要集中在第五大类和第六大类中。农业和农村是一个大熔炉,社会分工不像城市那么成熟,会与城市的职业分工产生两个不太一样的方向。对广大农村来讲,许多服务是综合性的,如乡村建设工匠,包涵了建筑行业的许多工种,他们与城市建设中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是有明显不同的。

在职业分类中出现的林林总总新现象、新趋势,都是随着生产和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而形成的,其中包括技术的融合性、服务的精准化、生活服务的便捷化、生产制造的智能化以及社交的平台化等趋势,将会导致职业的细分和技能的融合,必然会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并逐步创造出一些新的结构来。从第一部职业分类大典到第二次重修用了15年,第二部到第三次重修的时间只隔了6年,也许第四次重修的时间会更短。随着技术应用的快速迭代,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治理的逐步现代化,职业分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

三、新人力需要新素养

什么样的素养能够适应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从近4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可以看到,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中最能够抵御或者适应快速社会变革的,恰恰是职业素养或者称之为跨领域技能。

今天中国正在迈向新征程,这是一场非常伟大的社会实践。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将着力打造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所有的变化都将在未来二三十年中一一呈现出来。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终的关键核心还是靠人。

今天,我们看到影响人类就业的技术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包括底层技术和底层应用。比如在改变就业方式上,网络技术影响的是生产关系,数据技术影响的是工作中的生产要素,认知技术改变的是每个人的劳动能力,信用技术则改变社会规则,安全技术将重塑每个人劳动过程中的工作规范等。

从能力角度来讲,未来最大的变革是什么?带给人类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人机协同的重要性,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脑机协同,或者说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融合。这些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春江水暖鸭先知”,什么是感受到这些变化的“鸭”?是就业,就业的方式、就业的结构、就业的体验,都开始变得不同。

机器替代人力的现象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规模和程度不断出现,尤其在制造业领域,我们的基本判断是一切有规则的工作都可以被机器所替代!三年前职业分类专家们还有一个判断,认为全世界什么职业都可以被替代,但是教师不能被替代。今天我们发现,课堂里已经有了教学机器人。

那么,人类智能里面最有价值的部分到底在什么地方?就是属于人本身的个性、价值观和情感,这是机器难以替代的。未来即使有情感机器人,仍然不能替代这个领域。我们要壮大人类自身的能力,要把那些我们不愿意干的活交给机器人,让它比我们做得更好、更专业。当然,工作替代不仅仅是由技术引起的,还有外包和创新。从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基于体力和人工操作的需求在持续下降。规则性认知技能也在下降,与此相关的社交和情感沟通技能在上升。基于数字技术的技能也在快速增长,這样的增长和变革会导致人力资源市场最有价值的技能开始发生变化。比如今天看到越来越多企业要考察员工数字技能,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去培养员工在技术快速迭代过程中如何适应新工作,如何用已经拥有的技能解决新问题,我们称之为技能融合的能力。创新思维、社交化学习以及过程技能,也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开始变得更加重要的技能和素养。最近教育部等5个部门发文部署“现场工程师”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有人说工程师难道不在现场吗,为什么还要专门培养到现场的工程师?这说明很多人不了解生产现场的变化和发展。这个群体其实应该叫作“现场管理工程师”,在建筑行业,他们常常被称作“驻场工程师”;在化工行业,他们往往叫作“生产工艺师”。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规则性的加工操作将逐步被工业机器人替代,使得现场管理包括工艺管理、系统集成、质量管理、产线维护等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的工作核心在于融合,是把技术和技能、管理和市场等工作和技能融合在一起。

在这样快速变化的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些精神的总和就是职业精神。还要有基本的职业意识,比如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这些都是职业素养中最底层的东西,这些底层东西反映到工作层面是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和人与自己打交道的能力。所谓职业素养,其实就是在工作场所处理这四大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处理好这些关系,你就是有能力的人、有品格的人、有品位的人。

这些关系如何能够映射在学习过程中,或者说如何通过学习养成这些素养?这是个老问题,也是个大问题。经验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发展这些素养,首先是你要把概念和观念行动化、过程化,要把这些素养放到具体行动中去,通过一个具体的行动过程加以体现。比如团队合作,我们要学习的不只什么是团队,什么是合作,而是在工作中如何加入和融入一个团队,如何在团队中与他人有效地共同工作,以及如何领导一个团队,评估一个团队,改善一个团队。这是一个工学一体的过程,在工作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习惯,并逐步形成策略加以应用。

有人问什么叫数字技能?数字技能不只是数字技术的应用,而是数字技术条件下影响你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那个部分。比如今天的沟通靠什么?是微信、抖音这样的数字工具和平台。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有效沟通?这就是数字技能的一部分。它并没有改变沟通的本质,而是改变了沟通方式和溝通效率。一般来讲,数字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数据处理,一切数字技术和数字技能都是基于数据的。比如今天的在线学习,往往只是把线下课程搬到了线上,可以说这肯定不是基于数据的学习,而且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都会低于线下学习。第二是数字情境中的沟通合作,第三是数据表达,第四是数据安全,第五是数字条件下解决问题,第六是以数据反思为基础的数据应用。

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把职业素养更好地发展起来。今天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今天这样一个人站在这里面对一群人,这是老工业化的方式。当今的学习,是以你自己为中心来展开的。比如我们发现超过60%~70%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在这样的课堂里得来的,而是通过网络平台、社区伙伴、工作实践和行业交流等方式实现的。所以,今天的教师要有数字化教学技能,也要学会如何运用数据化的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我们曾经有一些构想来搭建数字化的工学平台,使企业的生产和创新过程本身成为学习的一部分,使之可以进入到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习中来。今天的技术条件还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实训能力最大化。方法就是运用数字化平台来分享学校、企业的实训条件和实训机会。如何让每个人的学习开始变得自主?传统的学习都是人家给予你的,是供给性的,我们今天希望看到的学习是自适应的、自发的。

这样的变化使得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也变得与以往不同。今天,素养的发展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行动化,在工作实践中发展职业素养;二是过程化,在学习进程中融合职业素养的发展;三是策略化,或者叫促进反思。

总之,在纷繁多变的世界里,职业素养是适应变革的济业良药;在技术变革的浪潮里,职业素养也在发展,终身学习是持续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职业素养是职业行动能力的内在驱动力,养成职业素养的最佳途径是在行动过程中形成习惯,并构建策略,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工学一体同样是发展职业素养的基本原则。

猜你喜欢

技能数字素养
高级技能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答数字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数字看G20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