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地理课堂中红色基因的传承
2024-01-15李蕾
李蕾
摘 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课程标准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教师须坚持育人为本,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要想在初中地理课堂上促成新课标中对核心素养要求的达成,教师必然要把红色基因的传承融入课堂教学中。红色基因的传承是对学生进行正能量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而奠基,要让初中地理课堂成为实施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地理课堂 红色基因 传承
一、初中地理课堂与红色基因传承的关系
地理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然而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渗透爱国主义的内容,进行红色基因的传承。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到初中才首次系统地接收地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理念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要求的。
笔者是初中一线地理教师,在工作中更认识到在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践行。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红色基因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传承。
二、理论联系实际,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根植红色基因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初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课程的特点与优势,在课堂中恰当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我校使用的初中地理教材是商务星球版,地理课程涵盖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涉及面较广,地理教师要适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传承红色基因。
案例1:
讲授八年级上册“辽阔的疆域”一课时,我们在课堂上会和学生一起找到中国陆地的“四至点”,还会找到中国的海域边界。台湾省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从历史以及地质等方面,证明台湾是中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疆域观。
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都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讲授钓鱼岛时,强调钓鱼岛位于我国冲绳海槽以西,属于我国领土。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要饱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情感升华,把爱国之情根植在学生的意识中。
案例2:
八年级下册讲到了我国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在学生知道了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之后,教师可以和学生聊一聊“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事迹。1960年,王进喜率领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并传承王进喜留下的“铁人精神”。
案例3: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在教学“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56个民族的相关图片,使学生认识到特有的自然环境对当地民族风俗的影响,此外还可以介绍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优秀代表的事迹。教师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各民族平等的意识,表达出民族大团结的震撼之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案例4:
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农业时,介绍了“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教师可以用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的贡献和成就。科学探索的路上布满荆棘,但是袁隆平有坚定的科学信念和坚韧的品格。袁隆平作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时代的楷模。学生会自发地以袁隆平为榜样,勇往直前。
案例5:
初中地理的教学,教师分别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三个板块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世界之美、中国之美、家乡之美。教师要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展示大美中国。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风景如画。中华大地孕育着多样的文化,传承着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的家乡安徽淮南,位于中国南北方过渡带,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美、感叹家乡美,树立爱国之情。
三、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今的地理核心素养也要求我们坚持这项要求。可以说,自然地理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影响。一味地用说教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的力度还不够。例如在环保问题上,我们在地理课上可以把当前的环境现状用数据列出来,学生会直观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也会乐于加入环保志愿者之列,让他们在行动中体验奉献的快乐,明白奉献的意义。
当前人类面临着很多全球性环境问题,例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碳排放大幅度增加等。科学正确的人地观念是学校教育中必须培养的一种观点。在教学中,教师主动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之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
案例1:
讲授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一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学生在学习中认识了两极,并且知道了科学家们在两极地区科考的艰辛,进而对这些科考人员产生敬佩之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极地保护方面,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全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导致极地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不仅使得极地生物受到伤害,而且海平面也在不断升高,威胁着居住着40%~50%全球人口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加强学生的危机意识,使之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降低碳排放量。鼓励学生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宣传和参与环保行动。
案例2:
学习了八年级上册“节约与保护水资源”一课后,我们知道地球虽然表面有70%被水覆盖,但97.5%为咸水,淡水仅占2.5%,淡水中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不到1%,这些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来自河流、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淡水资源的匮乏。而在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水资源的浪费和水污染,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这种现况迫使我们必须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想一些节约用水的办法,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希望他们在生活中也能如此。为了更好地践行环保,我们还在校内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都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我们深信,每个人为环保努力一小步,那么整个社会将会进步一大步。
案例3:
初中地理教材中介绍了人类认识地球的大致过程,我们惊叹人类科学认知的不易。近些年,我国飞天梦逐步实现,教师通过播放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伟大的航天事业,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引领我们的青少年奋发图强,树立主人翁意识,扛起中华复兴的重任。
四、引导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律概念,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基本标准之一。在整个初中阶段,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法律的条款。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亚马孙地区生态保护法》等。法律具有强制性,通过了解这些法律,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综上所述,红色基因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红色基因传承是我国中小学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传承红色基因,也是地理教学的要求之一。地理课堂中少了红色基因教育,就不是成功的地理教学。初中地理课堂是进行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阵地,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呈现更加综合、更加有效的地理学习活动,深入分析初中地理教材,挖掘红色基因传承切入点,使德育水平得到提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積小流无以成江海。”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的。在这种渐进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浸润着红色基因,渗透着红色基因,引导学生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宝臣,等.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朱卫民.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工作[J].教书育人,2019(02).
[4]罗云召.构建“四大体系”推进德育工作全覆盖[J].基础教育参考,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