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工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4-01-15刘子涵陈建霞
刘子涵,陈建霞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承担体育科学研究任务的主力军,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科研意识与能力,形成以研促教,教研相成,对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打造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1],旨在破除“五唯”,从中可以看出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政策旨在将教师从单一结果评价制中解放,以实现教师科研“质-量”兼备,“绩-效”并重。而教师科研绩效提高思路并非仅限制度的废旧立新,更多在于教师主动作为。
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扮演着既一般又特殊的角色。“一般”体现在其与其他学科教师在相同绩效评价体系中共同承担相同教学、科研任务。“特殊”体现在体育在我国被日渐重视,但高校中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与意识却普遍相对较弱。从近年学界相关调查中可看出高校体育教师科研情况不容乐观,如郭维民在对天津市非体育院校体育教师调研中指出3/4教师每周时间被教学占据[2];柯伟在福建省54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调查中发现体育学研究中跨学科研究稀缺,3/4教师认为科研是教师评聘“一刀切”背景下“甜蜜的负担”[3];汤娜等在对河北省12所体育院校486名体育系教师调查中发现近2/3教师因科研意识与能力缺乏无法掌控科研任务,更强调教师“教学本分”[4]。这说明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还存在“教学与科研关系无法平衡、科研能力不足、科研认识薄弱,并未跳出体育看体育”等问题。
本研究基于事实驱动的方法学取向,以“体育院校术科教师、普通高校术科教师、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师”三类高校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开放式调查以了解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工作基本情况及问题,结合词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分析在制度、组织、个人等多个层面教师科研工作影响因素等一手资料。最后,依据研究结果给出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工作提升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情况为研究对象,具体选取了来自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93名高校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旨在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重心、科研工作态度意愿、日常影响教师科研工作的因素以及科研工作相关建议进行深入探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校一线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现状进行资料收集。调查时间为2022年1至3月,共发放120份问卷,经剔除无效作答问卷其有效问卷共93份(有效回收率为78%)。调查内容包含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基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为教师科研工作情况调查,该部分主要调查教师工作重心、工作态度、日常影响教师科研工作的因素、教师科研发展相关建议四个方面,主要涉及“您从事科研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为提高教师科研绩效,您认为国家、学校、个人都应进一步做出哪些努力?”等6道题目。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表(n=93)
2.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可以将本研究定性资料进行定量处理[5](P283-294),利用Nvivo12对开放式调查资料进行编码统计与分析,旨在直观地梳理教师科研工作的原因、态度及价值观念等因素,以此客观地认识教师科研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背后相关因素,并最后结合教师需求给出绩效提升策略。因本次调查资料内容多以词句、短语形式呈现,故同时辅以词频分析法对调查所获文本资料核心词句进行统计描述,以增加研究结果客观性[6],同时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与科研影响因素。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科研工作基本态度调查
本次开放式调查主要围绕“教师的工作成果表现与工作兴趣”“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原因与影响因素”两个主题进行。在对教师工作成果表现与工作兴趣调查中(表2),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64.51%)认可自身教学成果,1/4教师(22.58%)认为自己在科研工作上有所成就,少数教师(12.9%)认为自己在带队训练、行政工作方面有突出表现。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兴趣主要集中在教学工作(84.94%),半数教师(50.53%)表示了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从工作兴趣及教师自身对工作成果的认可中,可以发现相较科研与行政工作,教师不光喜欢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还认可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成果表现。反观科研,虽有半数教师表达了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但仅少数教师认为自身科研绩效突出、认可自己科研工作成果。这也间接说明科研工作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科研产出的滞后性,教师兴趣、精力、行为的高投入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成就体验及与之成正比的回报。
表2 教师工作成果认同与工作兴趣频次统计表
(二)教师科研工作原因调查
在教师科研工作原因调查中(图1),发现“职称、兴趣、学校要求、工作需要、喜欢”被提及频率较高。在保证不失去本土意义前提下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从121个节点中总结出11个基本范畴(表3)。其中“评职称”与“学校任务及规定”等岗位、工作需要是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主要外部动因。除此之外,教师进行科研工作还受教师自身对科研的兴趣、爱好及通过科研提升自身能力的内部动因驱使,但从结果可知,内部动因被提及频率远低于外部动因。
图1 教师科研原因词频分析图
表3 教师科研原因频次统计表
(三)教师科研工作影响因素调查
在教师科研工作激励因素调查中(图2),发现“评职称、工作需要、个人发展、待遇”4个概念被提及频率较高。基于本文编码从188个节点中提炼出11个范畴(表4),由表可知“职称需要、工作需要、待遇、个人发展”被提及频率较高,激励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因素绝大多数为国家现行的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制度(平均提及率为27.12%),教师通过科研实现职称晋升,以此促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待遇地提高,此结果与教师科研工作原因调查结果相似。进行科研也可以满足教师日常工作需要(21.8%),通过科研解决教师日常教学问题、提升教师综合能力这一因素也激励着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个人兴趣、成就感、个人价值”等激励因素提及频率较低(4.07%),间接说明了教师主动科研、乐于科研、把科研当作一种理想追求的学术兴趣、志趣仍然未被充分激发出来。
图2 教师科研激励因素词频分析图
表4 教师科研激励因素频次统计表
在阻碍教师科研工作因素调查中,可以看出“经费不足、没时间、缺少团队、科研选题及课题申请困难、自身科研经验与科研能力的不足”是被调查教师中提及频率最高的7种因素(图3)。利用编码从157个原始语句中归纳类比出12个基本范畴(表5),发现其中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与科研资源匮乏是被调查体育教师认为的两大主要阻碍因素,提及平均频率在22.29%;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弱、周边缺乏专业团队集体攻关科研项目、加之教师就职后对自身科研方向的迷茫,这三类因素会对体育教师科研工作产生较明显阻碍,提及频率在7%~10%;大环境下研究对象信息数据采集的复杂、体育类期刊发表及科研课题申请的难度,学校组织层面对体育科研、体育学科建设的漠视,教师自身惰性、不正确价值认识、理论基础薄弱也会阻碍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提及频率在3%~5%。由此可见,科研能力弱是阻碍教师科研发展最主要因素,教师在职前就没有培养好自身科研能力,加之职后没有明确科研规划及培养自身科研能力的资源(此包含教师时间、心理等资源),因此教师科研陷入恶性循环。
图3 教师科研阻碍因素词频分析图
表5 阻碍教师科研因素频次统计表
(四)教师对科研绩效发展的建议分析
依据被访教师对科研工作发展的相关建议,发现一线体育教师从国家-学校-个人层面给出不同科研工作提升策略(表6)。首先,在国家层面与学校层面,“政策激励”驱动科研发展提及频率最高(19.54%),其中不仅内含对教师科研成果的物质激励,如提升待遇、增加奖励等。更涉及对教师科研过程的支持,如支持工作初期课题申请与科研培训、鼓励工作中区域学术交流、为不同专业方向发表论文提供方便等。其次,为学校服务保障力度(9.19%),教师认为组织应减少开会等杂事,多留给教师科研时间,简化相关报销手续等。另外,教师个人层面的主动学习交流(17.24%)与加强自我要求(13.21%)提及频率最高,如科研工作应具备“多交流、勤思考、静下心”等品质。
表6 教师科研建议频次统计表
三、教师科研工作能力提升策略
(一)健全公平绩效考核体制,构建健康科研生态环境
国家层面。据学界实证调查,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学历、职称结构不平衡、人才招聘供不应求等问题[7,8]。虽说我国已在人才招聘时有明确岗位标准,但体育人才短缺,校内教师面临着“教学工作量大、科研任务难”的双重压力。这也意味着在“破唯”政策背景下应进一步改革当前科研绩效评价体制,对不同体育教师岗位绩效考核标准应进一步划分。教育部对院校的定期考评应视该学校学科建设、人才结构水平而定,以此建立公平绩效考核机制,形成政策制度保障。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不仅限于竞训或教学、科研单一层面的进步,而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这也意味着国家应出台政策,引导校内教学岗、竞训岗、科研岗教师往教学-科研、竞训-科研方向统一,实现教师全面发展及多元职能上的融合。其次,通过加大体育科研项目活动及资金的投入,推动体育科学的发展。另外,通过健全学术法规,形成优良学术环境,打击社会层面的学术论文交易利益链及教师个人层面的学术不端行为,杜绝成果发表过于商业化。国家还应创办更多非营利性专业化体育科研机构与高级别学术活动,设置更多层次、更多方面的课题项目供教师选择,为教师提供更多平台与机会。
(二)优化校内人才结构,重视团队建设
从教师们给出的建议背后,可以看出学校不重视体育学科建设、不支持体育科学研究、校绩效考核制度“一刀切”、没有完善绩效激励机制保障等问题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就会导致学校内部科研绩效、资源的垄断,教师(尤其青年教师)没有科研生存空间,转而应付科研,加大对“第二职业”的工作投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心理结构发展涉及同化、顺应及平衡过程。个体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建构自身经验,从顺应和同化中获取新图式已至认知新的平衡[9]。学校如果没有考虑到组织内部教师的现有知识结构与能力,盲目分配与布置科研任务、活动与培训,这可能使教师的经验图式无法与组织内活动内容形成联系,这也或许意味着无法实现科研活动应有的意义。教师科研不乏有功利因素——教师把科研作为赚钱工具、谋生手段,这也说明学校应首先加强方向引领、健全激励机制。高校既要制定详细组织科研任务,鼓励教师发表科研成果,又要营造正确、优良的科研氛围。其次,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不应死板,而应灵活,设置合理定性评价指标注重教师科研行为与结题过程。对于课时任务繁重的教师,应减轻其科研负担,设置“以课时、带队比赛训练抵科研分”等奖励政策,制定系列“一线带基层,导师带教师”的支持政策。另外,要设置合理人才引进政策,防止体育院系内部教师结构断层,减轻教师教学任务。将“传帮带”落实到组织层面,推选学科带头人。强化团队建设,提倡奖励团队科研,集体组织攻关科研项目。再次,学校要加强组织服务保障,重点给青年教师创造科研平台,简化校内相应业务手续流程,保障教师充分的科研时间与精力。
(三)加强科研素养,广用资源实现成长
首先,做到“有意义”科研还需教师自身正确理解科研,摆正态度。从做科研是为“评职称、工作需要”等调查结果来看,体育教师实则普遍认为科研是一种达到某些功利目的的手段。而从西方的科学发展史可以发现,科研则被理解为是追求真理,不断思索证伪的一种精神活动[10](P10-23)。从两者的解释中就可看出一种“科研”内含达到问题解决的应用性目的或满足职称、薪资需要的功利性目的,为达这一目的手段可以有长有短。而另一种“科研”的含义则是本身作为目的而存在,科学研究既须达成问题解决的目的,其科研过程的每一次思考、论证、总结也同样值得被重视。教师应多接受科学发展史、科学与哲学、科学与世界等方面知识,从而正确理解科研。
其次,教师应激发自身科研动机,自觉从事科研工作。科研需要产出新的观念、理论与技术,同时其更是一项长期性任务,表现为科研工作过程周期长,产出成果与时间、精力投入有时不成正比。为此,教师不仅须具备创造性,更须具备自觉性。依据Amabile的创造力成分理论[11],工作动机是创造力的结构之一,工作动机包含教师工作的理由与态度,故教师在科研工作前就应想好自己“为何而做”,具备充分、合理、正确的理由与态度才能激发科研动机,维持科研行为的持续性与稳定性。自觉性表现为在长期科研工作中教师需要主动规划、主动思考、主动完成相应任务。目前学界已有研究证明自觉性与个体在某领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12],教师应先体验到科研中的自我效能,以此促发自身在科研工作的自觉性,这或许也应成为后续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干预策略的方向之一。只有教师拥有科研自觉性,才能自觉自愿地执行或追求长远的科研目标。
最后,教师应重视身边学术资源的利用。因基层院校本身资源有限,体育教师自身教学任务量大,其更应从教研入手,从日常专项教学中发现问题,再将成果应用于自身教学实践,这即可防止所研究理论与自身工作任务的割裂,又可循序渐进提升科研热情与能力。另外,一线院校教师应加强校校、师师合作,例如在高参小、高参高或一线院校带基层院校的学术共同体项目中,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广结人脉,为自己积累科研资源。同时,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学术能力基础上应积极利用校内优势学科资源,实现跨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
四、结语
通过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基本情况调查,发现教师其工作兴趣与对工作成果的认可更多在教学,而非科研。“评职称、学校任务及规定”等外部动因与“兴趣爱好、自身能力提升”等内部动因是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主要原因。“职称、工作、个人发展”等个人需要激励着教师科研工作提升,“时间-精力不足、科研资源匮乏”则阻碍着教师科研工作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学校与教师应三方协同努力共同实现教师科研工作水平的提升。国家应健全公平绩效考核体制,构建健康科研生态环境;组织应优化校内人才结构,重视团队建设;教师应加强科研素养,广用资源实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