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故事融入思政教育的三重路径研究
——基于安徽13所高校的问题分析

2024-01-15媛,钱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大学生

王 媛,钱 斌

(1.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湖南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要“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学术界一般认为,具有民族性特质的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发展的四个不同时期,涌现形成的符合时代与地域特征的红色历史印记。具有原生性和衍生性等特征的红色故事也是跨越在思政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其科学性和政治性的具体形态和独特的思政资源属性质态,以其特殊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展现出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耦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具体化、通俗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话语内容。实践中,通过师生共同大量寻访挖掘这些红色印记中“人,事,物”;以符合新时代大学生话语特点的方式整理汇编红色故事,让“高大上”的红色叙事换新颜、接地气;再以大学生最为喜欢的网络新媒体为载体,采用动漫、动画、微视频等多样化方式为手段,在思政课堂展现一场著名的战斗,再现革命者与敌人的英勇斗争,或重温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生动性、形象性、可感性兼具的崭新话语内容与形式,会轻松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同频共振、理想律动共鸣。一如伽达默尔所说:“不管是认识者还是被认识物,都不是‘在者状态上的’‘现成事物’,而是‘历史性的’,即它们都具有历史性的存在方式。”[2](P358)也就是说这些具象化,生动化,鲜活化的红色故事,会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等抽象政治理论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确实推动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贯通衔接。红色故事承载红色基因,有效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爱国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出自《周易·蒙卦》—《彖传》的“蒙以养正,圣功也。”,就准确的说明了培根铸魂是思政课的核心价值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推动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3]。

一、红色故事育人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4](P2)作为客观存在的红色故事是思政课最鲜活、最具体、最生动的教材,其被观察、被分析,被建构的过程,为思政育人“内化”提供了主体主观改造世界观的具体文化场景。即“内化”本质上就是个体的认知和认同之间的正向转化过程。跨越时空的新红色叙事让大学生主动,自觉的触摸革命历史的脉搏,回溯红色精神源头,将个体朴素的感性认知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求实、辩证、实践、历史思维等思维方式,用红色故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在灵魂中唤起大学生心田中的红色历史记忆。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纷纷推动红色故事与思政课的融合发展,但是任何理论都得联系实际才具有现实意义。为了解红色故事融入安徽思政课程育人的实施现状,在安徽13所高校大学生中开展调查问卷,累计发放问卷数量为 25000 份。为了让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在兼顾选取高校性质和地域位置基础上,努力做到调查均衡涵盖理工农医文史哲等各个专业大学生,本文共选取其8482份作为有效问卷。此次调查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形式发放,然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后期数据整理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并非一帆风顺、一片坦途,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从思政课红色故事教学理念来看:以碎片化方式呈现的红色故事,缺乏对故事精神内核的解读与呈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调查中发现,90.46%的同学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了解到足够多的红色故事。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并不清楚红色故事背后所呈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具体数据见表1)。例如,了解陈延年和陈乔年事迹所代表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仅有16%。

表1 红色故事蕴含的相关原理

其次,从思政课红色故事教学内容来看:其与时代融合力度不够,缺乏符合新时代气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等表现形态。课堂教学案例形式化严重、创新性不足。例如,调查显示,高达84%的同学认为红色故事内容创新性不足,75%的大学生认为课堂红色故事吸引力不足(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故事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思政课红色故事教学方法来看:单点、个案式理论灌输,缺乏对大学生接受知识特点的把握。课堂教学方法落后、智能化媒介使用不足。调查中发现,认为传统思政课堂讲授红色故事有影响力的仅占9%。有82%的大学认为从网络新媒体获取的红色故事更有影响力(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红色故事选择哪种传播方式更有影响力

二、红色故事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三个研究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好”[5](P488),“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6]……这些论述为思政课改革提出了内在性要求,同时指明了行动的方向,也为思政课育人实践提供了结合现实的根本遵循。经过长期积淀、红色故事已成为一个日益丰富的精神宝库,通过正确的价值引领,将其蕴含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内化为个人价值取向,最终转化为有效的红色价值体系。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集教化、传承、凝聚、规范、导向和激励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思政课。守正出新,谋新思变的红色故事价值体系是思政课的源头活水,实践载体和文化基石,其形成过程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一)结合红色故事讲好“思政课”,要在教学理念上明确“为何融入”

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本质要求:首先,教学理念上思政课必须与现实相结合,把握红色故事的历史视野,青年大学生的现实视角,结合民情的时代视域,把思政课讲新、讲实、讲活,从而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自觉成长为有担当、有操守、有追求、有情怀的时代新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7]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正确思想路线,同时也是利用红色故事价值体系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红色故事融入思政教育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红色故事的理解过程必然是理解者视域和被理解视域之间的交汇融合。主体与客体通过“共时性”的对话和交流,建构成一个新的“视域”,产生对红色故事新的理解,这种视域下理解才可能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其次,思政育人过程中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探索与时俱进的前沿问题。教学理念就必须要通过挖掘引入鲜活的“红色故事”事实、案例、素材,并结合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融媒体手段,通过真实性,实效性兼具的“红色故事”所折射出的精神要素及思想内涵教化育人。例如,安徽省内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渡江战役中的马毛姐与她的小木船、率先搞“大包干”的安徽小岗等一系列红色故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寻和实现革命道路梦、民族独立梦、温饱梦的伟大实践。安徽作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色故事地域分布广泛、内容层次丰富、呈现形式直观多样,据相关资料显示现有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1万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63座。扎根江淮大地的这些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和主体向度的红色故事,必然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安徽红色故事资源挖掘整理和教学内容设计,实现理论和育人无缝链接,融合发展。教学理念上秉承学理逻辑从“静心学理”到“正心明理”,站在理解者的视域诠释红色故事背后的蕴含精神。例如安徽合肥淠河路的东段,短短850米的道路两侧,有1500多户“光荣之家”,500多人被授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300多人获全国各类荣誉称号。这里的团安村居住着330户从青海221基地归来的国之功臣,这里的军休三所、四所住着70多位功勋卓著的老战士,这里的901医院有40多人是从武汉凯旋的“抗疫勇士”。通过师生思政共同体平台,挖掘淠河东路红色故事,查资料、看档案、走访考证,同时建立红色故事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数据见表4),筛选和整理用于思政课的红色案例素材。样态分类时间上兼及整个建党百年周期的四个阶段;内容上人、物、事一体;属性上能挖掘出故事本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在结构上故事六要素缺一不可,从而整理看得见,能入脑;摸得着,能入心;记得住,能入魂的感人故事。红色故事对于理解者来说并不是直接可用的,构建红色故事典型样本,也不是对原始文本政治性、科学性的歪曲、游移、离散。而是随着现实主题和实践任务的变迁,用表义和隐喻等语言形式,利用“异化”的理解过程,将红色故事中的“人,事,物”具象化,从而凸显被宏大的结构性红色叙事所遮蔽与淹没的个体,这样红色故事这一历史的“流传物”才能得以发挥其现实效用。

表4 红色故事理性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把握内涵构成的先进性(革命性、价值性)和时代性(包容性、贴近性),才能切实在教学理念上明确“为何融入”。

(二)结合红色故事讲好“思政课”,要在教学内容上厘清“从何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8]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来看,“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具备文化一般特质的红色故事可以完整、真实地呈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从宏观层面理解,需要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建构思政话语体系,从政治性和科学性两个维度,讲好红色故事。从微观层面,作为一项复杂的育人系统工程,红色故事一定要明确地将“为谁讲”“讲什么”作为终端产品。

严守政治性是讲好红色故事的本质属性。首先,红色故事为人民而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带领人们革命,建设,改革,就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例如,安徽第一个牺牲的共产党员杨兆成,当时24岁的他,只要肯写一个悔过书,就可以被释放,但是杨兆成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就是死,也不能向敌人低头。”这样的红色故事渗透着革命先烈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格,对高校青年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榜样作用。其次,红色故事要为党和国家而讲。近百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这也是思政教师将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的使命和责任。例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江淮儿女用“立下生死状、按下红手印”的方式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铸就了“小岗精神”。再比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搜集的符合抗疫精神的故事是“中国之治”与“中国之制”的生动实践。从“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战‘疫’中挺起民族脊梁”到“此生无悔入华夏”,这些案例都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即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毫不动摇,开辟“中国之制”新境界,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各项制度设计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谨守科学性是讲好红色故事的基本准则。首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严格做到有史可依。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设计中重点关注叙事文本,叙什么,如何叙。注重细节才会真实可信,具体、形象的细节可以缩短红色故事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例如,聚焦时代命题的“中国方案”要求思政课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环境的变与不变,培养学生在复杂形势中把握方向、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内容上讲清楚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重要贡献,中国主导与参与的全球治理新模式。结合相关外媒的真实积极评价,让大学生领悟中国推进的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性和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前瞻性。坚持实事求是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做好红色故事内容的顶层设计,确保给大学生展现的精神价值具有政治导向性和价值引领性。例如,合肥“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其次坚决防止历史虚无主义,严格做到有史必依。实质虚无,娱乐虚无,符号虚无的本质都是借助碎片化表达,通过文本的二次创作,错误解构“红色故事”的历史记忆,意图逐步消解青年一代的正确历史观与价值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以真实性为前提,探讨“史实”,掌握“史识”,讲述“史识”。最后,内容科学性要建立在全局、系统性的梳理与提炼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访谈全面盘点安徽红色故事资源,建立红色资源基础数据库,依据红色故事理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典型样本库。

总之,把握内容构成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尊重历史,才能切实在教学内容上理清“从何融合”。

(三)结合红色故事讲好“思政课”,要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如何融入”

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心理接受度、理解度、应用度是由掌握课堂话语主体地位的思政教师教学方法所决定。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本质属性是一种启发式、过程式、辩证式的教学方法,重点在于通过红色叙事展示马克思主义逻辑推演方法,训练出生成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进而找到解决共时性问题的正确方式。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9](P298)思政教学实践中,话语主体应倡导红色故事先行,由个别红色案例推导出一般结论,引导学生自我提问,自我分析,自我论证。大学生作为话语客体在课堂红色叙事中展现的逻辑分析和论证的融合统一,就是红色故事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如此,师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互相理解、达成共识、产生情感共鸣。

思政课教学方法探索“如何融入”,思政教师首先要不断去挖掘和感悟红色故事,教学素材中的故事才能真信,真懂。真情实感的叙事话语才能动人心扉,感人肺腑,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真学,真用。思政教师讲授的艺术性也很重要,宜采取多样化的讲授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一方面,要明确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故事本体只是前提与基础,思政育人才是目的与方向。教学方法上通过结合红色故事解析抽象的理论内容,重点在于探寻事物本质。比如,通过学生自我挖掘家乡、学校社区等区域的红色故事,将文字、图片故事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引入课堂制作成小视频,以声音、视频、表演等方式呈现,突破时空上的限制,形象地“还原再现历史”。立体感、趣味性的“身临其境”的场景教学,让学生在其中体悟红色故事的思想内涵。另外一方面,思政课上讲红色故事,重点在于从“以理服人”转变为“以情育人”,要找到故事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突破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用“本我”的真情引导学生直面关切的社会热点。例如14岁渡江英雄马毛姐划着“渡江第一船”,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的故事,都会让学生铭记渡江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就是说只有情才能够感化人心,有情感的红色故事才有感染力,产生直抵人心的力量。只有让学生感受深深植根在革命先辈内心的理想信念,才会以红色故事作为价值引领,在全球风云变幻的背景下,学会全面审视和客观分析现实问题,使学生真信服、真认同、真肯定。红色故事讲好思政课教学方法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仅要把红色故事“引进来”,还要让红色故事“走出去”。通过建立红色故事典型样本库加强实践向度,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其一,课堂教学之的红色实践活动增强理论理解,结合安徽本土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等遗址、遗迹、旧居、旧址等红色基因库打造让学生感兴趣、能认同、有获益的实践教学活动。以体验的逻辑将革命先辈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事迹“内化于心”,以身临其境的感知将革命先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外化于行”。其二,以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智慧思政情境实训室或者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作为结合红色故事的创新点,借助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红色故事云直播。

总之,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的“内容为王”式思政课堂,创新式思政课的话语方式,三者结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探索“如何融入”。

三、结语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崇敬英烈,也喜欢讲英烈故事,以多种方式缅怀英雄先烈,讴歌民族英雄,用自己的言行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作出表率。红色文化内蕴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在场”[10]。作为历史主体的“红色故事”生动形象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给了大学生一个政治性、科学性形象的参照系,其中蕴含了辩证分析、实事求是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高校要构建优质红色故事主导资源示范引领,师生思政共同体平台中的思政教师和青年大学生两者同向同行,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同频共鸣。利用红色故事还原历史,将思政课中变得更可信、可敬、可靠。红色故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这种“身临其境”的场景教学将以理性的思考的方式说服人,以感性的形式感染人,从而引导青年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