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2024-01-15蔡良辰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一站式育人思政

蔡良辰

(安徽三联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新时代,打通高校思政工作的任一环节,建设创新型的思政工作模式,打造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学生后勤生活的重要载体,兼具学校管理和学习生活的双重角色属性。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学校基层治理水平,打造新时代高校版“枫桥经验”[2]。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代表的新型社区载体,正在依托学生的生活园区积极探索学生组织的新形式、管理的新模式和服务的新机制。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意蕴

(一)党建引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

高校育人工作始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推进,党在高校的领导力首先表现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3],而有效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则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4]。学校以党建工作为核心,将其纳入学生社区建设之中,如此一来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实现党在高校的有效覆盖。将学生社区的物理空间进一步扩大,则可以使党建引领工作延伸到学生群体这一基层单元,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有效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建设就能够更好地融入学生中间,充分体现了党组织的制度优势。同时,随着高校社区党员网格化管理落实到位,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在基层倾听学生声音,解决学生问题,引领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是党建工作的具体延伸。通过落实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意识,以及具有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二)在网言网:承接“网络思政”潮流的重要落脚点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政”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前所有未有的生机和活力[5],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高校教育已经进入“零零后”时代,这一代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多元。由于网络的强势介入,导致高校在传统思政教育体系中的信息控制权和话语主导权被消解[6]。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的构建,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7](P40),“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综合性特点,使得它可以形成物理空间,承接网络热点信息的讨论,形成集体记忆从而产生重要价值。同时可以搭建起让教师、专职辅导员、学院领导等多方力量下沉到学生身边的“一站式”学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仅可以获取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还可以了解和参与到网络、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和议题中,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出现不仅符合了学生信息化、多元化、综合化的需求,也为高校宣传和教育提供了更广阔、更深入的空间和机会。

(三)空间重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将行政区域、教学区域与学生生活区域隔离开来,这不利于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也无法打造出理想的师生互动交流场所。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学空间应该是师生双方双向互动构建而成,德国新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认为,空间与人的情绪、情感有关[9]。而“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出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空间,同时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社区,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通过社区不同功能空间的应用,学生社区集中整合了育人资源,形成了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将育人资源下沉到学生身边,通过协同育人、环境育人等多方机制,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这样的举措使得教育资源更加贴近学生,也符合学生的情绪、情感需求。大学生处于成长关键的“拔节孕穗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仁爱”的事业。只有真正愿意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才能凝聚起师生共同的情感,达到教育加育人“1+1>2”的效果。学生和老师在学生社区的空间内会出现正常交流和思想碰撞,这种正向且积极的沟通有助于学生学业进步和成长发展,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培养质量,让学生在校园里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发展自我,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实困境

(一)社区概念定位模糊、边界感弱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委共同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要求,要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一个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在实际运营中,学生作为社区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参与程度并不高,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育人职能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教学区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部分高校利用学生宿舍、图书馆等空间开辟出一个集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之家”,提供学业交流、思想引领、心理互助等功能,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平台的功能性模糊,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具体的功能和服务。尽管学校努力在各个方面照顾学生的想法,但是学生可能依然会认为社区提供的服务不够全面、便捷,或者不够个性化,认为在社区中生活并未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而对其产生负面评价。

(二)社区内育人力量下沉不足

“一站式”学生社区要体现高等学校育人体系的“一线规则”,学生在哪里就要把育人力量下沉到哪里。现阶段入驻学生社区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两类群体,一类是学生主体,一类是学工力量。从入驻的形式来看,主要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书院作为主体,以单位作为个体责任单元,下沉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党团队伍建设实现领导力量、教师力量、思政力量和服务力量的下沉;另一种是以宿舍园区作为主要空间,在园区内建设多功能党支部,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演讲汇报、心理辅导、思政引导等工作,入驻主体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由学生干部兼任部分社区职务和工作[10]。这两种模式都是开展学生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但是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面对数以万计的学生群体,育人主体明显力不从心,与学生之间还存在壁垒,没有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削弱了学生社区的功能。另外,在推进学生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各部门往往会从自身业务职责出发,设计和制定相关制度。例如,学工部门和团委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后勤部门和保卫部门则更加关注社区的安全事项,这种以各部门职责和利益为核心的行动逻辑,往往会导致缺乏整体性考量和有效沟通,从而降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效果[11]。

(三)社区内“互联网+”技术介入缺失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面临的信息海洋越来越深,而社区内互联网+技术的介入却不足,导致学生缺少统一的信息渠道,无法系统了解社区内教育资源的供给情况。当代大学生作为成长于技术富集环境下的数字“原住民”[12],所需网络产品包括学习管理平台、文字编辑器、演示软件、数据分析工具、可视化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协作平台、时间和任务管理应用、文献管理系统等更加专业的数字化技术和工具[13],对网络、移动端APP、互联网软件、数字互联等需求非常强烈。但是,滞后的社区互联网建设和缺乏创新发展理念,也是当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难点之一。部分高校对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认识到“网络思政”媒体平台建立的重要性。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开通了社区思政网络平台,但大部分仍然只能支持学生选课、信息发布和网络研讨等浅层次的服务需求,线上服务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在大数据分析学生习惯、需求检索、生活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仍有欠缺。此外,许多学生社区的信息发布和传播仍然依赖传统的方式,如口口相传、海报、宣传册等,效率低,在信息发布和推广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缺少创新的推广方式和思路,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四)社区内文化资源质量不高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异常深刻,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新时代文化的创造者[14]。当前,国际上存在着敌对势力不遗余力争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力,这场斗争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大学生承受着大量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错误价值观念的冲击,这些冲击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得非常显著。特别是在现阶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深入,校园文化遭受市场经济、多元文化思潮和网络等复杂的社会环境冲击[15],外来文化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降低,从而产生文化迷失和认同危机感。因此,学生社区需要加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但是实际运营中,许多学生社区的内容和文化质量并不高,缺乏丰富的学术资源、文化宣传和娱乐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存在不实信息、不良文化和侵权等问题,给学生带来了困扰。

三、“一站式”学生社区在思政工作体系中的优化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重点,首先就是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要了解学生的需求。笔者于2023年2—4月,随机选取安徽三所大学的社会与政治学院、法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财会学院、经管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共计653名同学开展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的最高频词汇进行统计,得出表格内容(参见表1)。其中,有效样本627人,样本有效率96.02%。并针对表格中学生提出的需求,将“一站式”学生社区结合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优化路径。

表1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需求(以安徽省A大学、大学、S大学的部分学院为例)

(一)精准定位,结合“大思政课”开展学生社区的思政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6]对于学生来说社会生活的主要载体就是学生社区,因此社区首先要明确思政功能的定位,并确定如何衡量和评估其效果。课堂、校园和学生社区都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利用“大思政课”下沉的机遇,营造兼备思政功能的优美校园和学生社区生态环境,拓展课程的运作空间,实现课程和社区之间的无缝对接和良性互动。结合“大思政课”的下沉,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下沉到“一站式”学生社区中,通过更加便捷、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学生参与度和认同感,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从而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二)提高智能化程度,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社区内可以引入新的技术手段,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和支持[17]。同时,学生社区可以引入在线课程、学生组织管理平台、学生咨询服务等功能和服务,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截至2022年12月,我国手机移动网民规模为10.6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10~29岁青少年和年轻群体网民占比28.5%[18]。在当代大学生的衣食住行中,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必需品,因此加强移动端的APP程序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社区应该提供一款易于使用、响应迅速的移动应用程序以满足学生需求。该应用程序需要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搭建合理的奖励机制来激励学生加入学生社区的生活和建设中去,例如根据学生的贡献度发放积分或奖励,这些奖励可以转化为消费券,在校内指定地点购买学习资料或生活用品。为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教育资源信息,可以增加“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包括信息收集、整合、分发、监管等环节,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获取和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形成网络育人合力[19]。

(三)优化社区内学生体验,多元化下沉教育资源

当代大学生倾向于定制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但是现阶段思政工作依然存在不接地气的问题,要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与学生有关的内容和服务等方式来优化体验。诸如开设专门的学生讨论区、组织线上、线下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对社区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认可度。此外,通过整合学生学习习惯,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课程推荐,从而增强个性化定制的能力[20]。在增强定制化的同时,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要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建立在线课程、微信群、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联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同时,扩大社区参与人员范围,包括学校党政力量、教师、研究生、校友、优秀企业家等,增加学生社区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为社区贡献力量。

(四)提高服务意识,建立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引导思想,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和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最新喜好,熟悉前沿话题,并融入学生的兴趣爱好。国内学者刘江通过对社区三个构面、六个维度研究后认为,如果从动态角度来认识社区,社区场域的形成离不开的重要因素是主体间的互动和主体参与,学生社区尤为如此[21]。可以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反馈途径,如在线调查、意见箱、邮件反馈、面对面交流、每学期期末定期反馈调查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听到,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尤其是鼓励学生参与到学生社区的建设中去。学校收到学生反馈后要及时回复,让学生感受到反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及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案,确保学生的反馈有实际效果,进而提高服务学生的质量和效果。

当学生对校园和社区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时,他们会更愿意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积极参与学习和社交,可以正向激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形成互补优势(图1)。同时,良好的反馈机制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和思考能力,特别是当他们对校园和社区产生热爱时,会更愿意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互动,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此外,当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校园和社区中有价值时,他们会更有自信心和自尊心,更有动力去探索尝试新事物,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图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共生逻辑图

(五)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载体,大力建设校园文化

大学本质上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文化滋养着大学,大学继承、弘扬、创新文化[22]。校园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一种育人工具和教育资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形象。在学生社区中形成一系列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交方式和文化传承,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和特色,也是学生品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体现时代精神和学校的特色,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思考与总结

综上所述,建设一个全面、高效的“一站式”学生社区,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更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推动高校教育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猜你喜欢

一站式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