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与艺术学科融合的跨学科美育课程设计:步骤与途径*

2024-01-15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敖娜仁图雅王楚涵

基础外语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跨学科美育绘本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敖娜仁图雅 王楚涵

一、引言

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指出,学校应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学校美育涉及艺术美育与学科美育,两者缺一不可。以英语学科为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育部,2020)要求学生感知所学内容的语言美和意蕴美,理解和欣赏所学内容的语言美和意蕴美;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现有的美育实践主要围绕艺术美育展开,非艺术学科的美育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学科融合的跨学科或综合美育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引领。具体来说,何为英语学科美育?英语学科的美育资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将英语学科美育与艺术美育进行有机融合?这些问题均有待探究。鉴于此,我们梳理了英语学科美育和跨学科美育的内涵,总结了英语与艺术学科融合的跨学科美育课程的设计步骤与实施途径,为广大英语教师理解英语学科美育与跨学科美育,并基于此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提供框架与启示。

二、英语学科美育与跨学科美育的内涵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崇高的审美情趣,培育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陈文彪,2006:88)。美育通常可分为艺术美育与学科美育,两者分工不同。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艺术课标》)(教育部,2022a)艺术美育强调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学科美育则侧重特定学科所蕴含的、独特的美育资源。学科教师依据学科所特有的审美标准,借助学科教学内容,从美育的角度把握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让学生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鉴赏美、迁移美并创造美。总的来说,美育行为涉及感知与理解美、体验与鉴赏美、迁移与创造美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三个学习层次。

对于英语学科,研究者认为其美育资源主要体现在语言美(赵连杰,2017; 颜奇,2021;周丽萍,2021)、主题美(杨贤玉、李悦,2004;董曼霞,2010)和文化美(陈雪贞,2022)三个方面。然而,英语学科所使用的语篇较为多元,对其美育资源的提炼也应考虑不同语篇所蕴含的独特美育点。以英语绘本为例,除了上述的语言美、主题美和文化美,其插图所传递的形式美也值得关注。教材中的插图也具备同样的美育价值,因此,我们认为英语学科的美育资源主要包含四个维度:语言美、主题美、文化美和形式美。

语言美指英语语言本身所蕴含的审美资源,如语言的形式美(刘爱萍,2006;赵连杰,2017)、音韵美和意境美(杨贤玉、李悦,2004)。语言的形式美指英语语言逻辑紧凑的篇章布局、严密严谨的语法和对称简单的书写等所呈现的美。语言的音韵美指英语语音、语调、节奏、韵律所带来的语感美。语言的意境美包含修辞美、形象描述美和表达变化美(杨贤玉、李悦,2004)。主题美指学生在学习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主题为引领的英语语篇时体会到的美,如自我美、自然美与社会美。分析语篇主题,赏析其中的主题美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思想境界,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董曼霞,2010:39)。文化美指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之美。英语学科因其人文性,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和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厚重文化及其审美价值,做到中西互鉴、文化共享,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文化自信(陈雪贞,2022)。形式美指英语教材或绘本插图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以英语绘本为例,它通过精美的美术设计、丰富的插图画风与和谐的色彩搭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跨学科美育强调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形成美育生态。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科各司其职,有机融合,以项目和主题为引领实施跨学科教学。这种跨学科主题教学既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又重视学科融合,是“自觉探索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积极而又稳妥的课程策略,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郭华,2023:25)。在英语学科美育中,跨学科美育可涉及艺术、历史、数学、地理、物理、生物等各个学科。以英语绘本为例,因其插图的形式美,可与艺术学科相融合,进行跨学科美育实践活动。鉴于此,我们围绕英语绘本教学,探讨如何将英语与艺术学科有机融合,设计有效的跨学科美育课程。

三、英语与艺术融合的跨学科美育课程设计步骤

设计跨学科美育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以绘本为载体的、融合英语与艺术学科的跨学科美育课程设计一般分四步:确定课程目标,把握课程方向;基于总体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围绕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基于整体规划,进行单本设计。现以七年级课程为例,对此四步进行逐一阐释。

(一)确定课程目标,把握课程方向

基于英语绘本,融合英语和艺术学科的跨学科美育课程的目标设计应参考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英语阅读素养发展目标和美育教育目标。以七年级为例,我们基于《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王蔷、陈则航,2016)、《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育部,2022b)和《义教艺术课标》(教育部,2022a),将跨学科美育课程目标确定为:(1)学习多种阅读技巧与策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探究主题意义,感知并鉴赏主题美;(2)巩固解码能力,分析语言形式,感知并分析语言美;(3)评析绘本插图,提升阅读品格,感知并体会形式美;(4)比较中外文化,提升文化意识,制作美术作品,感知并创造文化美。

其中,目标1为学习理解层,侧重对文本主题意义的理解和相关策略的培养,指向主题美培育;目标2为应用实践层,侧重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和内化,指向语言美培育;目标3同属应用实践层,侧重对绘本插图的评析与鉴赏,指向形式美培育;目标4属迁移创新层,侧重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指向文化美育培育。四个目标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从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和文化美四个维度进行系统美育。

(二)基于总体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课程目标。教师首先需考虑所选绘本是否能帮助学生实现对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与文化美的感知理解、体验赏析和迁移创造。此外,教师还需结合系统的学情分析,围绕学生的已知、未知与想知,确定个性化的书单。鉴于此,我们为七年级学生选择了13本绘本作为跨学科美育材料。这13本绘本分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难度适中,蕴含多元的文化内容和审美要素,适合进行跨学科美育教学(见表1)。

表1 英语与艺术学科融合的跨学科美育课程内容(七年级)

(三)围绕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确定课程内容后,需对其进行整体分析和系统设计。教师应基于主题关联度、内容难度、产出难度等要素,对课程内容进行编排。我们选择的13本绘本中,五本涉及“人与自我”,四本涉及“人与社会”,另外四本涉及“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分布均衡,文本主题相互关联,适合进行群文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文本难度和美育成果形式的相关性,对绘本顺序进行了进一步编排,最终确定了一学年的教学计划。每本绘本分两次课教完,第一课时侧重感知理解美与体验鉴赏美,第二课时强调迁移创造美。

(四)基于整体规划,进行单本设计

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可围绕文本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单本绘本的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以第11本Runaway Bunny为例,本书属于“家庭与家庭生活”这一子主题,内容围绕一只逃家小兔与妈妈的互动展开。主题上,绘本通过描述兔妈妈说服小兔放弃逃家的过程,让学生思考有效的亲子互动所具备的要素,感受家庭的爱与美。在语言上,绘本为诗歌体,句式对仗工整,有韵律有节奏,富含韵词,能帮助学生感受英语的语言美。在形式上,插图与内容交相呼应,时而黑白,时而重彩,画风朴素写实、明暗分明,配色柔和、清丽柔美,呈现了典型的形式美;在文化上,书中的兔子是典型的西方兔子形象,学生可对比中外文化中的兔子,感受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感受文化美。

基于以上解读,我们确定了本书的教学目标:学完本书后,学生能:(1)阅读绘本,梳理情节,感受和分析主题美;(2)赏析绘本,流利朗读,感受和鉴赏语言美;(3)评价绘本,分析插图,感受和评析形式美;(4)制作兔爷,仿写诗歌,感受和创造文化美。本书的教学占用两个课时,前三个目标在第一课时完成,最后一个目标在第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采用系统的指导性分享阅读、热身引入、图片环游、朗读默读、总结梳理等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与内化;第二课时侧重迁移与创新,学生在理解与内化的基础上制作兔爷,撰写诗歌,从感受美和鉴赏美过渡到创造美,完成美育大循环(见表2)。

表2 Runaway Bunny 教学目标、活动与时间安排

四、英语与艺术融合的跨学科美育课程实施途径

以下结合Runaway Bunny一书的教学流程,详细阐释跨学科美育课程的实施途径及注意事项。

(一)阅读绘本,梳理情节,感受和分析主题美

首先,教师呈现中西方文学中的不同兔子形象,激发学生对兔子形象的好奇。之后,教师让学生分析西方兔子形象背后的文化现象,并呈现绘本封面,让学生预测文本内容,形成假设,激发阅读兴趣。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标题,并让学生猜测:Bunny会做什么?它为什么会逃跑呢?以此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之后,学生带着问题和假设进行图片环游。教师让学生围绕问题链(见图1)进行图文阅读,梳理故事主要情节,深挖主题意义,感受和分析主题美。通过图片环游与问题链,教师引导学生梳理Bunny的逃家过程,思考Bunny逃家的原因。本文讲述了Bunny幻想自己变成各种事物从家逃走,而它的妈妈也变成各种事物找回它,周而复始,Bunny最终放弃了逃家想法,选择继续留在妈妈身边的故事。了解到此主题并回答问题链后,学生进行细读,完成情节发展图(见图 2)。此时,学生已经获取了Bunny和妈妈变化的过程和细节,并分析出Bunny最后没有逃家的原因。学生通过感悟Bunny与母亲的相处方式,体会妈妈无处不在的母爱,感受亲子相处过程中的爱与美。

图1 Runaway Bunny 问题链

图2 Runaway Bunny 情节发展图

(二)赏析绘本,流利朗读,感受和鉴赏语言美

在理解文本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并分析韵词,如climber、gardener、walker、mother。之后,教师通过组织跟读、默读、双人朗读、小组朗读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与赏析语言的韵律、节奏、语音语调等美育要素。本课配套有英文歌曲,可作为帮助学生赏析语言美的素材。在赏析过语言美要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绘本语言,梳理文中反复出现的核心句型(If you...,I will...)。该句用于Bunny和妈妈的变化和互相追逐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该句的语用规则和功能,将理解与习得关联,形成深度的主题与语言内化,加强对主题美和语言美的融合式感知和赏析。

(三)评价绘本,分析插图,感受和评析形式美

内化主题和语言后,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绘本、分析插图,感受绘本所蕴含的形式美。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绘本故事的发展脉络,即Bunny的逃家过程及相应的核心语言。教师在板书上呈现关键句型(If you...,I will…)和关键词汇(run away、run after等),方便学生参考运用。基于以上梳理,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对绘本的内容编排和插图形式进行打分并阐述其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喜欢插图的色彩、内容和画风,是否喜欢其排版方式,图片是否恰当地表达了文字意思等问题,让学生赏析黑白和彩色插图穿插出现的编排形式,将插图形式与文本内容进行关联,形成对形式美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意识。

(四)制作兔爷,仿写诗歌,感受和创造文化美

最后,学生对比逃家小兔与中国传统兔子的形象,回答引入活动时提出的问题,分析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提升文化意识,感知文化美。逃家兔子非常活泼多变,有时变成鱼,有时变成帆船,有时还会变成鸟,这代表了西方文化对兔子形象的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兔子形象之一当属玉兔,其性格特征与逃家小兔迥异。兔爷是对玉兔进行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的泥塑形象,文化底蕴深厚,适合作为文化符号进行跨文化对比。因此,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制作兔爷的视频,感受多样的兔爷形象,并在教师指导下制作个性化兔爷。学生基于对兔爷文化背景的认识以及对多个兔爷形象的鉴赏,制作小兔爷与大兔爷,让文化意识外显于行。之后,学生基于制作的兔爷仿写诗歌,将自己制作的兔爷代入Runaway Bunny的情境中,想象如果小兔爷要逃家会变成什么、大兔爷会变成什么。学生模仿文本句式(If you..., I will...)为自己制作的兔爷仿写英文诗歌,让文化意识内隐于心,进行整体的迁移与创新,创造美,完成整体美育循环。

五、结语

本文梳理了英语学科美育与跨学科美育的内涵,并以英语绘本教学为例,讨论了英语与艺术学科融合的跨学科美育课程设计的步骤与方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课程只是学科美育与跨学科美育落地的形式之一。美育实践路径多元,情境多维,教师应基于学科特点和本土情境,发掘丰富的美育资源,开发系统的美育课程,形成美育教育生态。

猜你喜欢

跨学科美育绘本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绘本
绘本
绘本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