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现状、影响因素及建议

2024-01-15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英雄中学生马克思主义

杨 巧 张 萌 陈 佳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北京 100089;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太原 030032)

一、问题提出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对于英雄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诸多关于弘扬英雄精神的重要论述。他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1]。他特别提出,要在青少年中弘扬英雄精神,指出“自古英雄出少年。人类社会青年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青年英雄辈出”[2],“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3]。在此背景下,学界围绕英雄精神的培育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英雄精神的内容、影响因素以及英雄精神的培育途径等方面。

培育英雄精神,首先要厘清英雄及英雄文化的内涵。总体来看,学界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社会文化现象的视角看待英雄,认为英雄具体表现为英雄形象,而英雄形象又是由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英雄精神三个要素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整体。从英雄所具有的品质来看,英雄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勇于牺牲、英勇奋斗的人。基于此,英雄文化被视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价值观、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关于英雄信念、英雄精神、英雄人格、英雄行为、英雄功绩、英雄评判、英雄形象、英雄传承的价值与制度体系的总和[4]。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英雄文化的核心是英雄观。有学者聚焦于价值观的角度,对英雄观进行了研究,总体认为英雄观是某一主体对英雄的根本看法和态度[5]。目前,学界对于英雄观的研究,主要从中国传统英雄观[6-9]、马克思主义英雄观[10]、中国共产党英雄观[11-14]、习近平英雄观[15-17]四个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的维度包括英雄的特质、英雄的作用、英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英雄精神传承的原则和要求等方面。相较于理论研究,以“英雄观”为主题的实证研究成果较为欠缺,已有的实证调查主要从认同的英雄品质这一维度对青少年英雄观进行了描述。

总体来看,目前对于青少年英雄观影响因素的解释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环境论,突出社会物质文化环境、法治环境、大众传媒环境、同辈群体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作用;二是教育论,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榜样教育等因素的重要意义。虽然大部分研究者持综合影响论观点,但在分析中往往会将重心偏向其中一端。教育影响论认为教育因素对个体的英雄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8];环境影响论则认为,各种社会力量包括传统媒介、新媒体、影视作品等因素的影响力正在逐渐上升,其整合力量已经超过了传统教育因素[19]。

对于培育英雄精神的途径,学界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了探讨。一是在宏观层面,将英雄榜样教育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思考探索英雄榜样的精神实质[20]。二是在中观层面,要因时代之需塑造英雄,健全捍卫和关爱英雄的保障机制,优化学习和崇尚英雄的社会环境[21]。三是在微观层面,重点面向青少年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改进宣传教育方式,提升英雄故事、英雄事迹、英雄精神的叙事技巧,同时守好“主渠道”,将英雄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22]。

总体来看,学界对于英雄观的内容、影响因素、培育路径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理论分析,缺少实证研究;二是在研究角度上,主要侧重于社会文化层面的分析,缺乏从英雄观的社会化结果——个体英雄观角度的研究;三是现有研究主要直接聚焦于“如何做”的途径探讨,缺少对于原因及机理的研究;四是在为数不多的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缺乏个体抉择的视角,忽视了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比较与交互作用路径的分析。

正处于选择人生偶像与学习追寻榜样时期的青少年,是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传承英雄精神的重点群体。在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时代,作为英雄文化影响青少年的结果体现,当代青少年的英雄观有怎样的结构与维度、现状如何、有何特点、怎样形成、应如何引导,这些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问题,正是本研究希望回答的。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2022 年对山西省太原市、吕梁市、大同市、运城市六所学校的初高中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总计发放纸质问卷1002 份,实际收回962 份,其中有效问卷836 份,问卷有效率为86.9%。本次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为:男生占46.4%,女生占53.6%;初中生占53.7%,高中生占46.3%。

(二)英雄观测量维度

英雄观集中体现了英雄文化的核心观念,反映到个体身上,就是个体对英雄各个方面的认识与看法。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及习近平英雄观的相关研究折射出了英雄观四个方面的重要内涵,即对“英雄来自何处”[23-24]“英雄有何作用”[25]“如何评价英雄”[26]“如何对待英雄”[27-28]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与态度。笔者将其设定为英雄观测量的四个二级维度。据此,笔者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指标来测量中学生对英雄来自何处、英雄有何作用、如何评价英雄以及如何对待英雄的相关观点的认同程度。这些观点以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为主,同时包含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具体如表1、表2 所示。在计分方法方面,采用李克特量表方式记分,对每个项目中回答“非常不认同”“不太认同”“一般”“比较认同”“非常认同”分别赋值1-5 分。通过公式“(得分-最低分)/(最高分-最低分)×100”,将量表得分转化为0-100 分的取值,分值越大表示认同度越高。

表1 中学生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测量指标

表2 中学生非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测量指标

克隆巴赫系数α 与KMO 值分别是评估信度和效度最常用的指标,α 越大,信度系数越高,KMO 值越大,效度越高。一般认为,当α 在0.8 以上说明信度非常好,在0.7 与0.8 之间说明信度较好,在0.6 至0.7 之间说明可接受。一般认为,KMO 的值在0.9 以上表示非常适合,在0.9 与0.8 之间表示比较适合,在0.8 到0.7 之间表示适合,在0.7 到0.6 之间表示一般,在0.6 以下表示不适合。由表3 可以看出,英雄观各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α 与KMO 值都大于或基本接近参考值0.7,模型总体克隆巴赫系数α 为0.919,KMO 值为0.936,均明显大于参考值0.7,这说明本研究的问卷信度与效度均较好。

表3 中学生英雄观量表模型信效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测量四个维度的结构效度,笔者通过AMOS 23 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图1,模型适配度指标见表4。结果显示,模型的各项参数指标都符合要求,模型拟合度较好,这说明将中学生英雄观分为上述四个维度具有合理性。

图1 中学生英雄观验证性因素分析

表4 中学生英雄观量表模型适配度指标

表5 中学生对英雄人物的选择频率

表6 中学生对英雄人物特质的认同情况

(三)自变量设计

基于文献梳理与前期访谈,本研究认为,中学生英雄观的形成既来自外在显性教育因素与隐性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也会受到个体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比较三类因素的影响作用,挖掘三类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与机制,本研究从环境、教育、个人三个方面进行了自变量的设计。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氛围、同辈群体、大众传媒;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的英雄教育;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知识的学习积累与闲暇自我提高。

三、中学生英雄观的现状

(一)谁是英雄?——中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与特质

对于中学生来讲,英雄观不只是抽象的观念,而是首先生动展现为他们心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与具体的英雄特质。

1.中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为更全面地了解当前中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基于前期试调研,本研究列举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行业的先进典型人物或者人物群体供中学生选择。从选择频率大于50%的人物来看,中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主要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疫情防控期间的冲锋陷阵者。近年来,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中学生心目中的英雄首先具象化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冲锋陷阵者,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高达93.1%、90.9%的中学生认为钟南山,以及疫情防控期间的志愿者符合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第二,为人民无私奉献者。能否成为中学生心目中的英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为人民牺牲奉献。调查发现,有76.8%的中学生认为焦裕禄是英雄,认为雷锋是英雄的中学生达87.3%,认为缉毒警察是英雄的中学生高达88.2%。第三,为民族奋力拼搏者。每当民族处于危难时刻,总有人挺膺担当、选择奋力斗争,只为整个民族和人民的安宁,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调查显示,中学生选择心中的英雄时,具有突出的民族立场,对这些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仁人志士们抱有崇高的钦佩。有79.1%的中学生将孙中山视为心目中的英雄,选择“狼牙山五壮士”作为自己心中的英雄的中学生达到88.2%。另外,还有超过一半的中学生将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视为心目中的英雄。第四,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者。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29]。调查发现,中学生们也在心中将民族英雄的荣誉赋予了这些人。高达91.7%的中学生认为袁隆平符合心目中的英雄形象,87.1%的中学生将航天探索者杨利伟视为自己心中的英雄。另外,许多中学生关注到了体育界的模范人物,分别有83.0%、68.8%的中学生选择中国女排、苏炳添作为自己心中的英雄。第五,身边积极向上的示范者。新时代,中学生对英雄的认识体现出鲜明朴实的生活性,他们认为英雄并非遥不可及,身边的父母和老师就是自己生活中的英雄。调查发现,选择父母、老师作为自己心中的英雄的中学生分别达到78.5%、72.0%,这说明当代中学生已基本树立起了平凡英雄的理念。

2.中学生心目中英雄形象的特征

基于前期的访谈结果和调查数据,本研究分析整理出中学生认同的英雄特质,并参考学界已有文献对英雄特质的编码维度[30],将中学生心目中英雄形象的特质归纳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追求、崇高的道德修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卓越的个人能力五类。这些特质正是中学生认同并选择他们为心中英雄的重要原因。

第一,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源,是一切英雄行为的精神支柱。调查显示,中学生普遍认识到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高达88.4%的中学生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视为英雄的首要特质。第二,正确的价值追求。英雄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受到人们敬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拥有正确而崇高的价值追求。超过80%的中学生认为“对党忠诚”“精忠报国”“一心为民”“维护正义”是英雄具有的特质。第三,崇高的道德修养。中学生普遍认为,英雄应该具备集体主义的品德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方面,中学生认同的英雄特质体现出鲜明的集体主义色彩,分别有83.1%、83.3%、81.8%的中学生认为英雄具有“无私奉献”“顾全大局”“忠于职守”的品质。另一方面,中学生还认为英雄身上应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分别有76.8%、76.6%的中学生认为英雄具有“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的特点。第四,坚强的意志品质。中学生认为英雄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拥有坚韧又自主的意志力。分别有89.1%、76.7%、45.8%的中学生认为英雄具有“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品质。第五,卓越的个人能力。在看待英雄的个人能力方面,中学生更强调后天可以习得的能力。其中,对于“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特质,中学生认同比例分别为69.5%、67.7%。另外,有超过三成的中学生认为英雄具有“心无旁骛”“高瞻远瞩”的品质。

(二)如何看英雄?——中学生英雄观的四维展现

如前所述,英雄观集中体现为“英雄来自何处”“英雄有何作用”“如何评价英雄”“如何对待英雄”这四个核心问题。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为评价标准,通过测量中学生对各个维度相应观点(包括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与非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观点)的认同情况,了解中学生英雄观的具体现状与特点,得分如图2 所示。总体来看,中学生已经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认同得分为74.6 分,但仍有部分中学生认同非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观点。

图2 中学生对英雄观的认同情况

1.英雄来自何处

对于“英雄来自何处”的回答往往形成不同的英雄观。一些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英雄是上天的安排,是神的降临”,一些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则认为“英雄是统治者主观塑造出来的”。这些观点皆脱离社会发展规律,否认英雄与时代、与人民的联系。与唯心主义观点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英雄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英雄与人民的关系是讨论英雄来源的基本问题。

调查显示,中学生基本认同马克思主义关于英雄来自何处的观点,总体得分为68.9 分。从英雄出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来看,分别有60.8%、60.6%的中学生认为“时代造就英雄”[31],“英雄人物的出现也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主观条件、机遇等偶然因素”。从英雄与人民的关系来看,中学生普遍认为英雄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分别有80.3%、67.2%、42.8%的中学生认为“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32],“人民是真正的英雄”[33],“脱离了群众,任何英雄也办不成事情”[34]。同时,也有少部分中学生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蛊惑,认同“英雄建构论”的唯心主义观点,分别有7.3%、5.7%的中学生认为“英雄是统治者宣传、塑造、包装的结果”,“英雄是由统治者决定的”,否认英雄出现的客观性。此外,还有14.2%的中学生将英雄“神化”,认为“英雄是救世主,是神的代表”。

2.英雄有何作用

对英雄作用的科学认识是正确对待英雄的基石。不同于夸大英雄的“唯英雄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人物的行为会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调查显示,中学生基本认同马克思主义关于英雄作用的观点,总体得分为77.9 分。他们主要从人类历史、国家、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认识到了英雄的作用。第一,认为英雄的人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58.2%的中学生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35],认同得分为68.3分。第二,认为英雄人物在国家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分别有78.0%、72.0%、71.4%、66.5%的中学生认为“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3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英雄群体、英雄人物”,“我们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一代又一代英雄人物的牺牲奉献让我们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近”。第三,认为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分别有79.1%、78.5%的中学生认为“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能够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第四,认为英雄对个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大部分中学生在个人的成长中感受到了英雄的示范引领与激励作用,82.5%的中学生认为“我们可以从英雄身上汲取力量、得到启发、受到鼓励”。

近年来,一些消费英雄、过度包装英雄的行为频繁发生,集中表现为恶搞英雄人物等现象。调查发现,部分中学生也受到了娱乐消费主义的影响,以“庸俗化”的方式来看待英雄的作用,有11.4%的中学生认为“抗日神剧等拿英雄来搞笑也是可以的,能够使人们放松心情”。另一种非马克思主义英雄作用观——“唯英雄论”也具有迷惑性,50.2%的中学生认同“某些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夸大具体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把人民群众的力量置于次要地位。

3.如何评价英雄

马克思主义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要遵循历史、全面、科学的原则。

调查显示,中学生基本认同马克思主义关于英雄评价标准的观点,总体得分为77.2 分。其中,分别有68.0%、78.8%、74.3%的中学生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37],“评价历史人物要全面”,“评价历史人物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与马克思主义英雄评价观不同,“唯道德评价论”认为,在评价英雄时,应以“道德”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调查发现,有13.4%的中学生认同“唯道德评价论”。另外,还有9.4%的中学生认为“英雄应该是完美无缺的”。这种观点过度鼓吹英雄的完美,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地评价英雄,一方面拉大了英雄与中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彻底否定英雄的现象,不利于在中学生中形成学习英雄的良好风气。

4.如何对待英雄

如何对待英雄是英雄观的行动维度。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尊重英雄、维护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38],只有“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39]。

从调研结果看,中学生较为普遍树立了如何对待英雄的正确观点,总体得分为74.4 分。第一,认为要崇尚英雄。分别有78.0%、82.7%、79.0%的中学生认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40],“当前我们应弘扬英雄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应在社会广泛开展英雄模范学习宣传活动”。第二,认为崇尚英雄的一个体现就是捍卫英雄。分别有67.7%、62.6%、58.5%的中学生认为“虚构英雄、调侃英雄、丑化英雄的言行都是不对的,应该受到惩罚”,“应当通过完善的法律来维护崇尚英雄的社会氛围”,“会主动同歪曲历史、污蔑英雄的行为作斗争”。当被问及看到“邱少云被火烧仍坚持不动违背生理学”“雷锋的好人好事都是摆拍出来的”等类似说法怎么想或怎么做时,高达84.5%的中学生表示“感到愤怒,会主动找更多资料反驳”或“主动向家长、老师寻求帮助,辨明真伪”。第三,认为只有学习英雄,才能让英雄之魂融入血脉,让英雄精神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分别有78.9%、78.8%、78.2%的中学生表示“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英雄宣传活动”,“会主动了解英雄事迹并学习英雄人物的好的思想品德”,“愿意向别人讲述英雄故事”。第四,认为要高度关爱英雄。分别有75.2%、56.2%、39.4%的中学生认为“如果英雄人物需要帮助,我会主动帮忙”,“国家应该给英雄物质奖励”,“给英雄多少荣誉都不为过”。时下,一些错误社会思潮频频宣扬利己主义的低俗观念,批判无私奉献的精神价值,宣扬“世界上不可能真正存在无私奉献的人”等错误观点。调研发现,分别有16.4%、10.6%的中学生认同“我们要把英雄像神一样顶礼膜拜”,“英雄的标准太高了,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等错误观点。

四、中学生英雄观培育中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分析

对于中学生英雄观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要找到具体因素,还要揭示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运行机制。本研究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以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见表7。

表7 中学生英雄观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显与隐——影响中学生英雄观的教育因素与环境因素

首先,中学生英雄观是隐性环境因素与显性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模型1中的自变量(隐性环境因素)能够解释模型中因变量变异的23.5%。模型2 中的自变量(显性教育因素)能够解释模型中因变量变异的26.2%。模型4 中的自变量(既包括隐性环境因素也包括显性教育因素)能够解释模型中因变量变异的32.2%。这也凸显了显性教育与隐性环境在现实层面相统一的必要性,即在对中学生英雄观的培育中,我们应该做到两手抓,构建同向而行的英雄观教育模式。

其次,相较于隐性环境因素,学校和家庭的显性教育起到了更为强大的直接作用。回归结果显示,在诸多的影响因素当中,课程教育的影响效果是最大的,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26。这说明学校在其中发挥了主渠道和主导性的作用。

最后,现实与网络环境对于中学生英雄观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新媒体、影视作品均对中学生英雄观有着正向的显著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67、0.072。这说明传递英雄正面信息的互联网与影视作品对于培育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英雄观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内与外——影响中学生英雄观的个体因素与外在因素

为了探究内因与外因对中学生英雄观的不同影响,进一步分析回归模型中各个自变量对中学生英雄观的影响路径,本研究将回归分析模型5中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的变量(网络、影视作品、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以及课程教育)作为自变量,将知识水平和闲暇自我提高这两个个体维度的自变量作为中介变量,用Amos 做了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指数为:CMIN/DF=1.275,TLI=0.993,CFI=0.998,RMSEA=0.018,具体影响系数见图3和表8。

图3 中学生英雄观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分析

表8 中学生英雄观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分析(标准化系数)

一方面,个人的知识水平与闲暇自我提高均对中学生英雄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意味着中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易于形成科学、正确的英雄观,越有助于抵制错误的英雄观。中学生在课余时间越重视自我提升,如看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经常读书看新闻等,越容易形成科学、正确的英雄观。在两个个体中介变量中,闲暇自我提高的习惯对于中学生英雄观的影响略低于知识水平的影响,但知识水平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闲暇自我提高的习惯来影响中学生的英雄观。

另一方面,隐性环境因素依托于个体因素对中学生的英雄观发生作用。作为隐性环境因素,网络与影视作品既直接(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188、0.147)又以闲暇时间的自我提高作为中介间接地影响了中学生的英雄观(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011、0.009)。

五、新时代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英雄观的对策建议

基于中学生英雄观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新时代在青少年中培育科学英雄观,应着力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创新英雄人物榜样教育、加强家校社环境建设、注重个体闲暇德育。

(一)加强唯物史观教育

正确的英雄观来源于科学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揭示了英雄的来源和作用,是当代青少年树立科学英雄观、抵制唯心主义英雄观的理论基石。研究发现,中学生总体上对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特别是英雄来自何处的认同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存在英雄观错位的问题。究其缘由,在于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还没有系统建立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唯物史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觉鉴别与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的能力。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人类发展史。调查显示,在对非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态度上,初中生的认同得分平均值为30.1 分,显著高于高中生(24.3 分)。笔者认为,除了年龄导致的认知差异外,还在于他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同。从当前初高中思政课程安排来看,初中生的思政课程更多地倾向于提升其道德修养、责任意识及培养健全人格,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涉猎较少。这一研究发现提示我们,在初中阶段相应的思政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恰当方式融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引导他们以唯物史观去认识社会。二是加强历史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对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解历史前进的规律,看到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三是深入开展实践课堂,让青少年在人民群众火热生动的实践中感受到人民的力量,建立起人民英雄的观念。

(二)创新英雄人物榜样教育

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对个体,特别是对青少年有价值导向、精神激励、行为规范的作用;对于社会,英雄是承载、广泛传播和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41]。创新英雄人物榜样教育,需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方面着手。

从内容上看,要丰富榜样宣传的人物类型。研究发现,中学生对各个时期的许多典型英雄人物存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如有32.4%的中学生不认识“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有37.2%的中学生不认识“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这提醒我们要特别加强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榜样人物的宣传教育。一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树立关心国家利益和安危的民族大义与报效祖国的价值观。二是宣传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英雄人物,引导青少年感悟革命先辈们的英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三是宣传新时代的英雄人物,特别是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的典型先进模范,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如何做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是加强对平凡英雄的宣传,让青少年意识到英雄就在身边,英雄无处不在,英雄并非高高在上。

从方式上看,对榜样的宣传教育要贴近青少年特点。一方面,可以设置以“榜样教育”为主题的在线课程,通过线上课程、线上视频、线上讨论等形式,将榜样人物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传授给青少年,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榜样人物宣讲会、榜样故事会、榜样人物展览参观等活动,宣传英雄人物事迹,让他们把握英雄榜样的内在特质,传承英雄榜样的精神内核。

(三)加强家校社环境建设,凸显文化育人

研究发现,有少部分中学生受个人英雄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影响,在英雄的来源、作用等方面存在许多错误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强化隐性教育,将隐性教育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环境中。其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尊重英雄、崇尚英雄的家风,在家庭中讲好英雄故事,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英雄及英雄行为。同时,父母也要保持言行一致,在英雄观的落实上以身作则。其二,营造学校英雄教育氛围。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寻找合适的场地摆放英雄雕塑、布置宣传栏等,结合当地实际建设红色主题教育场馆,完善学校英雄教育的硬件设施。要发挥校园媒体和网络平台的舆论引导作用,充分运用校园媒体和网络平台传播各行各业英雄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使英雄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其三,有效发挥大众传媒的价值引导功能。要继续强化在主流媒体中的英雄宣传力度,通过主流媒体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积极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等视听载体的价值引领功能。

(四)注重个体教育,加强闲暇德育

研究发现,闲暇时间注重自我提高的中学生英雄观更为积极。这提示我们,要注重引导青少年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养成良好的闲暇习惯。在课堂中,要着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课堂之外也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课堂教育之外,教师与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推荐一些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及博物馆、纪念馆中相关主题的展览,引导学生合理规划闲暇时间,利用闲暇时间了解英雄故事,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猜你喜欢

英雄中学生马克思主义
英雄犬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