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青年力量及其审思与建构

2024-01-15张雪梅吴炜生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民族文明

张雪梅 吴炜生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在考察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时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断[1]。2023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3],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青年的使命任务是什么、青年又该如何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挺膺担当,这是当前青年思想与教育研究中亟待深入思考和及时回应的新命题。针对文明建设中的青年议题,学界开展了相关研究。有学者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中国青年发展的同构逻辑出发,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中的中国青年角色及其应承担的使命进行探究[4];有学者进一步聚焦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时代新人之间的内在逻辑,提出应通过系统推进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引导时代新人主动投身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中[5];有学者关注到身处现代文明之中的青年所面临的八大生存困境,认为要从根本上调整或重构现代文明,以改善青年的生存环境[6];有学者则强调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两对关系,在现代文明的立场上助力青年的价值评判向现代化转换[7];还有学者关注到文明论视野中的青年心态问题,认为阳光乐观的社会心态具有深刻的文明效应[8]。这些成果为我们思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青年问题提供了启示,但仍留下深化探析的空间。我们还需追问的是,青年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关键群体,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凸显是否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意蕴?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说,承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然使命是什么?当中又面临着哪些实然困境?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凝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青年力量?只有从现代文明建设的青年逻辑切入,检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青年力量,继而针对这一力量的有效建构提出路径思考,才有可能为新时代的青年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青年使命与担当

(一)本然在场:现代文明建设的青年向度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在“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和普遍交往中实现演进的。“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9]。物质生产状况是人类文明更替的标志性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导致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文明样态。同时,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也是促使民族文明向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因如此,人类文明的演进与人的发展具有互动统一性,因其既反映出人们摆脱野蛮,实现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要求,也是人们彰显自身的主体性,趋向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作为“现实的个人”,青年具有人的一般本质属性,其以自由自觉的对象性劳动实现文明的生成与发展,从而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体。简而言之,“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和普遍交往,是我们科学理解人类文明史的逻辑起点。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之所以强调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青年使命与担当,不仅在于青年作为现实的人类群体所具备的一般性实践特质,还在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辩证统一于实践活动中的特别呈现。从青年的特殊本质属性看,与其他人群相比,当青年的自然属性鲜明介入到社会活动中时,其呈现出的是一股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蓬勃力量。“现代的命运不取决于畏惧斗争的瞻前顾后,不取决于老年人习以为常的平庸迟钝,而是取决于年轻人崇高奔放的激情”[10]。从青年在现代文明中的实践历程看,现代意义上的“青年”一词其实是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才以社会化的概念进入了人类的话语体系。工业革命的一系列专业化诉求和教育与科技的不断深化使得青年在社会中从被动的劳动型力量逐渐成长为主动的创造性力量。可以说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现代化在开启人类文明进步新图景的过程中也确证着真正意义上“青年时代”的到来,而孕育了一代代青年的现代化又在一代代青年的继承与创造中才得以不断延续其生命力[11]。尤其要注意的是,当下我们经历的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青年在把握知识更新节奏和适应技术迭代趋势方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推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而易见。所以说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青年的发展有高度同构性,联合国在《到2000 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中把青年视为社会重大变革的推动者[12];首届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发布的《青年优先发展国际倡议》也强调,青年群体蕴含着推动社会变革创新和人类进步的无穷潜力[13]。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从世界范围看,美国的“归巢族”和英国的“尼特族”以及日本受“宅文化”影响至深的“平成废物”等表征出低欲望、沮丧、颓废的“丧文化”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界性的青年问题。由此,“如何更好地引导和汇聚青年力量”就成为世界各国在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迫切议题。

(二)实然出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演进中的青年觉醒

从普遍性视角看,走上现代化道路并开启文明新阶段的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借助了青年这一推进生产与再生产的主体要素。但若从特殊性视角看,从民族劫难中觉醒出场的中国青年在推动中华民族文明转型和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更加凸显了其建构性力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青春力量的涌动不息是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一个虽饱经沧桑却从未中断的文明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中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更是始终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探索与建设,也深深刻有青年的奋斗印记。鸦片战争以后,一大批先进青年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中纷纷觉醒,从器物、制度、文化、精神等多个层面思索文明转型之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的高举,一群“新青年”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寻民族复兴的出路。随着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中国青年以“急先锋”的姿态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不仅发现了自身的力量,而且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也发现了自己的力量。由此,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青年”话语也在历史舞台正式出场并全面启用。历经五四运动的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翻开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新篇章。当时参加党的一大的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 岁,最小的仅有19 岁。因五四运动而有了思想准备与干部准备的青春之党一经诞生,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得以激活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使之在“觉醒”和“复兴”中释放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引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在全面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中坚定信念、紧跟党走,谱写了一曲曲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青春乐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团员青年以党的“先锋队”身份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推翻“三座大山”中不怕牺牲、浴血斗争,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的过程中建立了青春功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团员青年将“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口号化为“突击队”“垦荒队”“扫盲队”等主动作为、勇挑重担的实践,也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奠定过程中贡献了青春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团员青年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在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敢闯敢干、引领风尚,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展现出青春风采。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团员青年继续听党话、跟党走,让青春在脱贫攻坚战场、科技攻关岗位、抢险救灾前线、疫情防控一线、奥运竞技赛场和保卫祖国哨位等领域绽放异彩,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在投身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履行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忠贞誓言。在“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光荣传统的引领下,中国青年的主体性内嵌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国、建国、富国、强国的历史轨道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探索和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青春能量。

(三)应然立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青年担当

中国青年作为自五四运动以来就发挥先锋队作用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生力军,已经用事实证明他们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也必然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锋队和生力军。但历史合法性不能简单等同于实质合法性,尤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两个百年大局加速演进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的新文化使命,目标之崇高唯美与任务之复杂艰巨均前所未有,要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朝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必须让广大青年明确应有的立场和担当。

一是坚守人民立场,建设人民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物质文明极大发展后,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实践要求下催生的新文化使命[14],它离不开4.01 亿青年[15]的先锋队作用,但只靠先锋队是无法完成新文化使命的,正像当年毛泽东在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时面对延安青年所讲的那样,青年是“新中国的火炬”,但主力军是“工农大众”。衡量一个青年是否革命“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16]。今日青年仍应如此。广大青年只有坚守人民立场,深入基层、扎根群众,深刻理解新文化的人民本质,用新文化架构起动员组织群众的新桥梁,建设人民喜闻乐见的新文化,才能真正站在新文化建设队伍的前头,实现生力军与主力军的融合,汇聚起强大的建设力量,确保新文化建设正向前行。

二是坚持党的领导,成为可靠的文明建设先锋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根”与“魂”的纽带建设,承载着凝聚文化共识、增强政治互信,包容文化多样、促进手足相亲,深化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故事等战略功能[17],建设现代文明也是一个政党、民族乃至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基底。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置于党的领导框架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推动“两个结合”,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青年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正确发挥先锋作用,越是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的群体,越是需要主心骨予以组织凝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根本经验。在新起点新征程中,广大青年要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集中彰显,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成为可靠的文明建设先锋队,为新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力量。

三是坚持自主自信,当好现代文明传承人。文明传承是文明挖掘、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新课题新使命,“谁来传承、传承什么、如何传承”是决定其建设成效乃至成败的核心问题。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既是建设主体,也是共享受益者,必须发扬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始终坚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政治性、现代性、整体性、主体性、原创性等基本原则[18],在坚守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中华民族最深层、最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标识的同时,创新推动民族文化在经济兴旺、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创造性转化运用,以“传承有我”的文化自信与担当在普遍与特殊、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现代文明发展道路。

四是坚持开放包容,当好新文化国际传播使者。开放包容不一定能成就现代文明,现代文明的成长必须海纳百川。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已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但随着中国国力的继续提升,在西方文明冲突论支撑下的国强必霸思维与中国“和平的狮子”理念的冲突必将引发更激烈的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也将给正常的国际文化交往涂上浓重阴影。这使得敢于和善于对外来文化、世界文化开放包容,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赢得持续发展的文化力应该具备的战略定力和能力,而国际文化传播和交流是和平年代消解矛盾冲突的重要路径和方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命题的提出既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更是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架起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桥梁的自信和行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承载者,沐浴成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尤其对科技文化、信息文化、青年亚文化具有天然的吸收力、引领力和创造力,更有条件和能力与世界多样性文明文化交流碰撞,与世界各国青年把手言欢。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新文化传播使者为傲,将热情与能力赋能面向未来的文化理论和制度创新,加快建构和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新时代的国家文明形象、青年文明形象、政党文明形象推进复兴的中国形象走进世界的中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认同,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与世界文明交流共进中熠熠生辉。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青年力量检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青年发挥主体性作用,那么青年能否满足这一需要并提供强有力的供给呢?纵观五四运动以来青年群体百多年来的发展,他们既积累构筑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体优势,但也存在多种原因导致的青年力量发展不足的问题,只有辩证分析,才能合理发挥作用。

(一)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青年优势

整体而言,新时代青年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优势。

一是经验优势。经验来自实践,也来自优良传统的传承运用。把一百多年的青年工作,特别是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整体经验转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所需的理性认识与实践能力,这是中国青年不同于其他国家青年的独有优势。因为不是所有国家的青年都有机会也有热情持续参与国家重大政治活动并始终成为国家的进步力量。例如,美国引以为豪的投票民主——总统大选,青年投票率虽然在2020 年有所上升,但多年来始终不及父辈[19]。2022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高度肯定了“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0]。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中国青年彻底解放思想,对集体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富裕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基本概念形成正向认知,对中国之治、中国奇迹形成“正向整体趋势认知”[21]。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持久浸润下,中国青年以辩证的文化观更加理性多元地进行文化交流和财富创造。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华传统自然观的交织影响下,中国青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在“和合”传统文化影响下塑造了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与思想传统,尤其取得了“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最宝贵经验”[22],将红色基因深深融入血脉。这些历史经验都将赋能新时代青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顺利完成新文化使命。

二是产业生力军优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传承发展文化软实力,还要依托文化产业创造硬实力。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中国青年人口基数庞大,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巨大,辅之以高效率的传播手段与完整的配套政策,必将产生巨大的文化创造规模效应。数据显示,2019 年至2021 年期间,欧盟文化相关行业的从业人数锐减约10%[23]。而在中国,截至2018 年末,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就已高达2789.3 万人,占全国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4%[24],且每年还在保持较快增长[25]。2022 年新华网发布的《国潮品牌年轻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全行业国潮品牌消费中“90 后”“00 后”贡献了74%的份额,而在某头部电商平台,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7%[26]。不过,要想真正成为产业优势,还需在青年人才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下功夫[27]。

三是数字优势。数字社会就是青年化社会。当代青年与互联网互相成就,在网络空间、虚拟空间乃至整个社会之中日益发挥在工业社会不可比拟的主导性影响和作用。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 年6 月,人数再创新高的10.79 亿网民中,20 岁至39 岁人口占比34.8%,未成年网民1.9 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94.9%。网络从业人员中也有近八成是中青年[28]。中国青年不仅是网络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还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这种数字生力军作用必将深刻影响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网络传播和发展。

四是组织优势。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于更温暖的组织关怀、更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无数青年彻底摆脱贫困,城市化进程为青年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文化生活方式,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为青年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就业选择,“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的合作交流项目为青年提供了更多的出国机会和交流平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的出台使青年发展的政策保障日益完备[29]。这些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才能享受到的组织关怀使大多数中国青年具备较高组织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强大组织优势。中共中央组织部最新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底,35 岁以下党员2393.5 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4%,全年新发展党员244.9 万名,35 岁及以下的198.8 万名,占81.2%[30]。2021 年全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35 岁及以下的分别占12.5%、18.2%,比上年提高4.5、5.0 个百分点[31]。另外有调查表明,86.7% 的受访青年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且入党动机较端正,50.6% 的受访青年表现出很强的对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参与意识。44.3%的青年感到党群团组织在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感召力,90.43%的受访青年认为应该援助困难群体,进行爱心传递、文明传播[32]。截至2021 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 岁至35 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9000 万人,他们在社区建设、大型赛事、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卫生健康、应急救援、文化传承等各个领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33]。

五是创新优势。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是传统文明不断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当然也离不开创新精神,尤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超越文明的“古今之争”和“中西之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是前无古人的世纪工程,更需要创新精神推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勇于在“天宫”“蛟龙”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揭榜挂帅,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 岁,中国天眼FAST 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 岁;勇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在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应用服务业等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青年占比均超过50%,一大批由青年领衔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喷涌而出,19-23岁青年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34]。这种自觉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的创新创业精神必然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青年问题聚焦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依据。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虽然具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体优势,也取得了亮丽成果,但居安思危才能掌握历史主动、因应决策。立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任务需求,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存在的以下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人力危机:未来青年人口持续下降将使新文化建设主体接续乏力

青年群体作为年轻型劳动人口,其数量(规模)、质量与结构共同构成影响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要件。其中,数量(规模)是基础,质量是核心,结构是关键。这三大因素虽然随着社会人口变迁处于变动之中,但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深,青年人口数量下降趋势已定(见图1)。这种下降趋势不仅来自自我历史比较,而且来自国际比较(见图2),2020年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3。未来我国青年人口国内占比将从2020 年的28.42%降至2050 年的21.17%,国际占比将从2020年的16.43%降至2050年的11.15%。这将低于全球和印度,甚至低于美国青年人口占比,而向深受少子化困扰的日本靠近[35]。实际上,从图2可以看出,2019 年左右,中国青年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已经开始低于全球及印度和美国的水平。青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和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减少必然影响新文化建设主体和全球竞争力。目前,我国已经从生育、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政策鼓励青年多生孩子,但收效有待观察。如何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角度加强青年人口危机意识教育和行动转变,需要找准问题、精准施策。

图1 2021-2050年中国青年人口规模(亿人)及占总人口比例预测(%)①

图2 2000-2050年全球、中国、印度、美国、日本青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②

2.身份迷失:世界百年变局中部分青年的文明角色失调

身份是一个人自我价值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与彰显。一般而言,身份的取得和认同决定于自我价值的投入与实现,但在特定发展时期或阶段,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认同却起着决定性影响作用,因而越是面临社会大变局,人们越容易迷失身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塑造期的青年更是如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产生于小康社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结构变迁,在现代性中把握民族性,在对接世界中寻找自我发展机遇的社会实践过程,其目标的宏大、过程的持续、选择的多元与挑战的强度使一些青年很难主动自觉地将小我融入大我,以历史主动精神接受这一建设者身份,挑战自我、积极作为、承担使命。这主要有两种极化表现。一是自我认同过低,只愿意做自己有把握的熟悉的事情,不愿或不敢承担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任务。这导致部分青年奋斗精神不强、创新意识不足,加上当前经济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关系压力“三座大山”[36]的挤压,更容易身份迷失、价值观混乱,甚至“求神拜佛”、追求虚拟崇拜和网络新玄学。携程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寺庙景区订单量同比增长了310%,“90 后”“00 后”成为预订主体。“上香青年”成为2023 年十大旅行趋势之一[37]。虚拟偶像崇拜作为部分Z 世代迷群(即1995-2009 年间出生的一代)的精神寄托,在技术创新、资本驱动、平台运作、粉丝参与和亚文化消费等多方因素推动下,已经从1.0 进入3.0(三次元世界)时代,而网络新玄学则呈现出“Z 世代”青年纾解身份焦虑的悦己型情感消费的意识形态图式[38]。二是自我认同度过高,将个人奋斗置于精致利己主义或极端利己主义之下,导致集体意识、组织观念淡薄,在遇到困难时,宁愿求助父母、家人、同事,而不愿求助党群团组织和领导[39]。这两种走向的实质都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对立或割裂,需要纠偏矫正、重拾大我。

3.思想隐忧:数字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冲击带来部分青年认同弱化和偏差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化是多元的,但文明却要求内在价值的统一性。这种价值统一性需要文化认知和认同得以实现。因此文化认知和认同是文明建设之基,同样,认知偏差和认同弱化也将侵蚀甚至瓦解文明建设之基。新时代青年成长于全球化与互联网叠加的数字全球化时代。这一空前开放交流过程使“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也使“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形成发达国家强势文化与发展中国家弱势文化之争[40]。而当代中国青年一方面享受着中西方文化大餐,借助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厚物质力、教育力培养了良好的文化基因,大大提升了整体文明素养、国际化视野和全面发展能力,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文化认知思维和方式也在悄悄发生改变,部分青年甚至出现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偏移与弱化趋势[41],特别是在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与互联网超级公司编织的“平台意识形态”的双向加持下,很容易在“越分享,越美好”的错觉中为新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通行大开方便之门[42],在指尖的接收和转发中助力“数字帝国主义文化入侵”[43]。在没有弄清楚一种文化现象的文明功能之前,就盲目相信、否定或生搬硬套,这是文化传播和移植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错误[44]。数字传播、智能平台在加速海量信息传递的同时,无疑也压缩了部分青年辨别思考的空间,助长了这一常见错误的野蛮生长,导致“泛娱乐化”、网络自嘲现象[45]等的出现,必须警醒并加以应对。

4.行动失衡:风险加速困顿下部分青年的文明担当缺席

行为是思想和环境的映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机遇,但在“两个大局”加剧社会风险增量演进的变革阶段,青年担当也出现分化现象。既有素质过硬、全面发展者敢于勇挑重担、奋斗担当,也有身份迷失、信仰弱化者行动失衡、担当缺席。如何让担当者更多、缺席者更少,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部分青年在风险社会稳定与不稳定、自塑与他塑、时间焦虑与现实困境叠加下热衷于“求神拜佛”,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求神拜佛”[46];一些青年在社会环境和心理机制的双重作用下,陷入个人追求与时代要求脱节的无效内卷中,导致奋斗信念被消磨,奋斗动力被侵蚀[47]。还有一些年轻干部也在“丧文化”“佛系”“躺平”“摆烂”等青年亚文化与社会“负面舆论和恶意炒作”下,“模糊了视线、增加了困惑”[48],要么为官不为,要么乱作为,出现腐败年轻化现象。如何激发当代青年挺膺担当的豪迈正气,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5.话语困境:在交流互鉴对话中部分青年的文明叙事失语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展示,必须建构起强大的话语逻辑和一整套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话语范式,才能揭示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文化形态和文明价值。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必须尽快掌握这一套话语体系,提高基本叙事话语转换为核心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接好棒、传好花。但目前看,诸多问题限制了这一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学术界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尚处于厘清概念特点、建构话语体系的起步阶段,对“文化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范畴关系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规范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从目前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来看,关于文化素养培育方面的内容较少[49],更不用谈叙事话语和文化交流能力培养。虽然出现了国学才女武亦姝、国学少年屈良元(屈原的第七十六代后人)等国学奇才,但青少年整体传统文化素养仍是不平衡不充分的。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青年力量的建构路径

立足青年力量整体优势,针对人力资源危机带来的接续乏力和部分青年存在的角色错位、认同弱化、担当缺席和叙事失语等问题,需要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等主体同心协力,通过引领性、发展性、自主性和保障性建构,切实推动新时代青年汇聚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青春力量。

(一)引领性建构:优质形象引领下的内容灌注和组织推动

青年力量的建构首先是在党和国家主导下的组织化过程和行为。但这一主导不是过去命令式的单纯行政行为,而是优质形象引领下的内容灌注和组织推动。一是树立和传播新时代好青年形象。不仅要通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道德模范评选等政策文件和评优评先机制平台让广大青年感性认知怎样才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榜样形象,而且要运用和借鉴各种传播手段,包括青年亚文化方式让榜样成为可信、可亲、可近的先进性(不是娱乐性)“网红”,发挥形象引领作用。二是要在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加强三个教育阶段之间的整体设计、内容关照和教学方法交流观摩,保证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补充注入适合各年龄段特点的人口、婚姻和家国情怀教育。调查显示,当前生育率下降与青年拒绝婚姻(不愿意结婚的青年比例从2017年前的0.6%上升至2017-2021年的2.5%[50],2010-2020年十年间单身群体(20-49岁)在总量下降6.31%的情况下,仍增长1.95%,其中35-49 岁单身青年增长46.81%[51])、生育意愿消极(仅有7.6%的青年对生育议题持积极态度并表达出生养小孩的意愿,愿意生育二胎者仅有0.4%,高达40.4%的青年网民群体对生育二胎持显著的规避和抵制态度,远远超过支持生育二胎的青年[52])直接相关,而不结婚不生育固然和经济成本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对婚姻和家庭情感弱化甚至丧失问题。因此要特别加强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人口危机意识、生育意义责任,以及美好爱情、婚姻艺术和家庭家风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和家庭观念,理性认识爱情婚姻家庭的是与非,掌握基本的爱情婚姻调适能力,特别是要善于挖掘各种美好爱情故事,使一些不再相信爱情、惧怕婚姻的青年重燃激情与责任,这才能保证“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3]。三是加强新文化建设的组织引领和平台推动。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创造条件让更多青年参与“丝路书香工程”“丝绸之路文化之旅”“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活动,丰富青年叙事话语,加强中外青年跨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发展性建构:以文化产业发展和教育培训提振青年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思想文明提高需要经济发展驱动。当代部分青年之所以会出现身份迷失、认同弱化、行动失衡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经济发展不足,要释放和解决青年就业压力和焦虑,根本出路在于用发展解决问题。文化产业既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实业依托,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增长点,应该成为激发青年现代文明建设主体意识的重要领域。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增长。2023 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9 357 亿元,同比增长7.3%[54],特别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文化产业注入了独特的魅力,也吸引不少青年投身于此。不过也有调查表明,目前青年创业的主流选择不是文化、科技产业,而是相对门槛更低的批发和零售业(48.8%),且创业形势不容乐观。84.7%的受访创业青年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甚至10小时以上(25.7%),但大多数(73.5%)月收入在万元以下。22.9%的创业青年不了解创业政策[55]。另外,我国文化产业GDP 占比与世界差距明显,2021 年虽然增长到4.56%[56],但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不足3%,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超过10%,美国已达25%[57],加上东西部不平衡、“文创产业不挣钱”、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不足等问题,要想让文化产业成为众多青年实现梦想、获取财富(调查显示,这是当今青年创业的主要驱动力[58])的乐园,就要从政策解读、资金扶持、组织动员等方面加大引领和支持。如共青团北京市委主办首都青年创新创业高峰论坛将《北京创业青年群体调研报告》和《北京青年创业政策汇编》同时发布,上海市为支持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设立“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进行资金推动。要依托设有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精准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又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人才“主阵地”,加大高素质文化产业通用型人才培养[59]。一要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指引新时代青年的文明价值取向;二要基于商业变现需求,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创业能力。今日的文化产业已经不是传统的非(弱)商业性“大文化产业”,而是需要具备知识产权、版权领域法务知识、财务领域基础知识、品牌管理、品牌授权、跨界合作、产品开拓、渠道管理、市场营销、创意思维、人事管理以及非常重要的电商运营等专业知识,才可能创业成功的行业[60]。因此相关高校要针对现有专业、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顶层设计、方案优化、体系建构、队伍培训,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数据化运营、小众圈层审美能力等文创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文创从业者和管理者,让青年大学生在能力提升的自信中找到奋斗的激情与目标,从而释放焦虑、认识自我、提高自信,争做新文化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三)自主性建构:从他建到自建,发挥青年的自主建构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61]青年力量的建构只有从他建走向自建,才能在新文化的不断创新中,牢牢守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正道、正气、正义。第一,要在思想上有他塑与自塑并重的觉悟与勇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武装头脑、自我革命。要深刻把握新文化建设与文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道德规范,把建设人民的文化、推动公平公正、增进人类福祉作为文化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厚植平民情怀、为民情怀,推动创新向善。第二,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既要敢于克服一切制约创新思维形成的顽瘴痼疾,不断破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束缚,冲破对“权威”的迷信,纠正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也要在建立丰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己的创新偏好,不断培养创新技能。特别是抓住“轻量化、强互动、抓细节”这一“Z 世代”网络空间表达特点,探索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青年化表达方式,实现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正向创新。第三,要知信行合一,锤炼“两个结合”的文化担当和创新本领,提高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磨砺思想和才干。同时,要加强党群团的自组织能力,发挥青年群体相互之间的示范力、影响力和话语力,形成有效的创新反馈和互动机制。近年来,中国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就展示出了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带来的高度自我动员能力和组织化建设能力。仅在内蒙古,共青团、青年环保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和青年突击队就累计开展绿色环保活动1000 余次,植树造林40 万余株,吸引了10.5万余名青少年积极参与[62]。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新河狸种群数之所以在短短五年间增长20%,就源自100多万名“90后”参与了这项保护工作[63]。

(四)保障性建构:完善青年发展保障体系,全面推动青年力量汇聚

青年力量的建构需要政治引领、组织推动、个人努力,还需要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予以保障监督,才能优先发展、安心发展、正确发展。

一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以下简称《规划》)、共青团中央等17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为依据,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完善青年发展政策制度体系,保障青年优先发展。青年优先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理念和政治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年的高度重视、热情关怀和充分信任,《规划》和《意见》就是全面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的制度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当然必须以此为基点建构青年力量。如宁夏就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并落实《宁夏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不断改善青年创业就业软硬件环境,凝聚了一大批优秀青年集聚宁夏、扎根宁夏,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增添强劲动力;省会银川还成功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展开了“青领、青智、青创、青为、青居、青融”六大工程的探索[64]。

二是要着力健全完善有助于青年发展的人口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努力使青年安心发展。健全和完善人口生育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执行情况的监督,维护青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针对男女在教育、就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要通过立法消除性别偏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法律关系。要构建完善的生育抚育责任分摊机制。提高社会对家庭事务的承接和转移功能,加强政府在生育、抚育等各环节的经济支持力度,如提供相关补贴、津贴,对承担女性前期生育成本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补偿;在全社会提倡男性承担一定的养育责任;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提供一定程度的婴幼儿照顾服务等[65]。

三是针对青年干部“不敢为”“不善为”现象,健全完善党纪与国法相结合的全面依法监督体系,加强党政干部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和网络执政能力培训,建立健全与问责机制相辅相成的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有效引导干部消除干事创业的顾虑,加快推动包括新文化在内的各项改革和建设发展。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在开局之年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概念新命题,以软实力建设推动硬实力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如何完成中心任务已经成竹在胸。广大青年应该紧随而上,不断强化文明主体意识,端正文明价值取向,掌握文明建设之道,提高文明叙事效能,才能铁肩担道义,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征途中发挥新时代青年应有的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民族文明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漫说文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