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现状研究

2024-01-15涂敏霞杨雪娟冯英子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艺社区

涂敏霞 杨雪娟 冯英子

(广州市团校,广东广州 510635;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303;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35)

一、问题提出

独立文艺青年主要指活跃于文化领域,独立于传统文化艺术机构,采取灵活组织方式开展文艺创作和服务的青年群体。比如,独立电影人、独立戏剧人、独立音乐人、自由美术创作者、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数据,截至2019 年10 月,文创产业从业人员有870多万人,街舞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为18-35岁的青年[1]。独立文艺青年人数众多、结构趋于复杂,也是社会参与的重要群体之一。独立文艺青年合理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对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这对于传统社会治理理念与方式更新、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快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具有特殊价值[2]。

独立文艺青年的社会参与议题备受关注,学界主要从参与动机、特点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如李春玲等人指出,独立文艺青年人数逐年增长,成为新兴青年群体中最具活力、最具情怀的群体,其渴望通过社会参与获得社会认可[3];朱建刚则指出,新兴青年的社会参与和利益表达呈现出与其他阶层不同的特征,其社会参与水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维度上差别较大,表现出“强经济和文化参与、弱政治和社会参与”的基本特征[4]。此外,有些学者也指出,一些独立文艺青年依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5]。尽管学术界对上述话题有所讨论,但不可忽视的是,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的实践究竟表现出哪些特征,面临何种困境以及如何破解,仍是提升其社会参与效能亟需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2022 年在全国10 个城市完成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及代表性人物深度访谈资料,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分析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尝试提出优化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的可行性建议。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背景

托克维尔指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平等行使政治权利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公民的积极参与让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6]。总体而言,在既有文献中,国内外对于社会参与的概念有些许差异,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参与是实现西方民主的重要步骤,而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参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分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参与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式、多维度的综合性概念,根据不同属性,可以将社会参与分为政治性社会参与、生产性社会参与、集体性社会参与等[7]。也有一些研究认为,社会参与类似于结构性社会融合,是公民在制度和组织层面参与或影响政府及社会公共事务的行为[8]。

1960 年,美国公众社会参与的水平不断下降,这引起了学界对公众参与议题的关注和讨论,而斯考切波和菲奥里纳主编的《美国民主的公民参与》一书正是回应了上述争论与关注。该书分别从社会资本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对影响公民社会参与的因素进行了详细梳理与归纳[9]。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学者的理论观点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提出从制度主义、社会动员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维度对青年的社会参与进行阐释。

(一)制度主义视角下的青年社会参与研究

制度主义视角强调制度在形塑青年社会参与方面的重要作用。既有研究指出,户籍制度将流动人口排斥在流入地的社会资源之外,导致他们无法进入主流社会[10]。也有研究指出,户籍制度对外来青年的限制以及就业中的歧视等导致这部分青年游离于城市的边缘[11]。公共服务制度、就业保障、住房制度等对青年社会参与意愿和水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研究指出,拥有住房产权和获得优质公务服务能够显著提升公众的社会参与度[12],公共服务的“洼地效应”则会降低青年社会参与水平[13],公共卫生服务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与水平[14]。

(二)社会动员理论与青年社会参与研究

社会动员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与政治学家卡尔·多伊奇提出[15],随后围绕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不断推进,形成了资源动员理论和行政动员理论两个分支。资源动员理论认为,组织可以实现资源最大化的配置和动员,因此社会参与是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的行为;行政动员理论则指出,公众的社会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体制的向下延伸以及基层体制内力量的动员。国内学者立足于我国实践,不断充实社会动员理论,如张华指出党团引领是青年社会参与的重要行动特征[16]。

(三)社会资本理论与青年社会参与研究

青年的社会参与不仅受到制度约束,也会受到自身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的影响[17]。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区中的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人际网络对公共参与和合作具有重要作用[18]。徐延辉、史敏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社会信任分为政治信任、市场信任、普通信任和人际信任,并发现普通信任对社会参与具有正向影响[19]。也有学者发现,不断输入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有助于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20]。周晓丽、韩明阳则注意到了社会资本的多维异质性,发现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社会资本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无显著影响;在中部地区,社会资本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呈显著负向影响;在西部地区,社会资本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呈显著正向影响[21]。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社会网络对公众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青年社会网络的单一性会影响其社会参与意愿和参与方式[22];赵清军和何军也发现,异质性社会网络显著提升了公众社会参与水平,但社会网络的提升效应在不同代际和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3]。

此外,一些学者关注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经济收入、性别、年龄等社会属性以及认知、兴趣、满意度、归属感等心理属性对青年社会参与的影响。崔占峰等人指出,受教育程度对青年的社会参与具有促进作用,但当青年的生活面临各种问题时,其参与的动力会降低[24]。肖昕茹、李钰的研究则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年的社会参与显著相关,且社会评价在社会经济地位和青年社会参与中发挥中介效应[25]。从心理属性对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影响来看,既有研究表明,社区认同感对社区参与存在正向影响,即伴随着人们对社区认同感的提高,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可能性和积极性也会提升[26]。

综上可见,围绕青年社会参与这一主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在研究对象上,目前大部分研究针对整个青年群体,也有少量研究针对城市白领青年群体、新兴青年群体展开探讨,但针对独立文艺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实证研究总体比较匮乏。二是在研究内容上,针对青年社会参与的行动逻辑阐释较少,关于社会参与的现状、困境、改善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多。独立文艺青年相对于其他青年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社会参与的行动逻辑需要做深入的挖掘和建构。三是研究视角上,当前针对青年社会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集中在制度主义理论、组织动员理论以及社会资本理论等方面,选择技术赋能这一理论视角的研究较少。

(四)赋能理论视角下的青年社会参与研究

独立文艺青年的社会参与并非简单的个体行为,而是依托其个性化的标签、文艺能力等形成独特的影响力,形成对其他社会群体的引导及示范作用。从本质上讲,独立文艺青年的文艺素质和专业技能对其社会参与发挥了赋能提质的作用,而这种赋能会借助当前广泛流行的新媒体技术平台进一步“放大”。

赋能理论又被称作赋权理论、激发权能理论,最早可追溯到所罗门的《黑人赋权:社会工作与被压迫的社会》一书,其将赋能定义为“一种社会工作者与当事人一起参与的活动,其目的是降低弱势人群的无权感”[27]。自此,赋权理论开始盛行于欧美国家,成为公共管理、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领域的热门话语,并不断向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领域延伸。当前不同学科对于赋能的理解侧重点有所不同,组织学上的赋能是指通过改变组织结构等要素来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或组织的潜能,进而实现组织过去不能实现的目标;管理学上的赋能指的是激发行动主体的能力,以一种新的路径或方法实现既定的目标;社会治理领域的赋能更强调激发弱势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人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使其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其社会参与能力得以提升。

为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提供赋能的主要是新媒体技术,具体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报纸杂志、数字广播、移动电视、网络视窗、触摸媒体等。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它具有理念更新、技术革新与形式创新等多重优势,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新媒体技术正在推动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深层次变革,甚至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其中的核心机制是“赋能”。值得注意的是,赋能是通过激发赋能对象的内生动力,赋予其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途径与方法,进而促进既定目标实现。因此,本文主要从新媒体技术的角度定义技术赋能,既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通过数字平台、自媒体网络、大数据服务等载体提升独立文艺青年的影响力,给予其最大化释放社会参与效能的机会和渠道。

在独立文艺青年的作品渗透与行为扩散过程中,新媒体技术平台可以有效助推相关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快速共享。结合已有理论和实践,本文从社会参与的形式出发,围绕社会参与的行为要义,进一步借鉴赋能理论,提炼出“技术赋能+聚力而行”双重路径,分别在个人和组织层面搭建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的行为分析框架,以此深入挖掘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的行为逻辑。

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的行动分析框架图

技术赋能是指通过对参与方式和渠道进行创新与融合,改变个人参与行为的传统特征和行为方式,进而改变独立文艺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行动能力和机会结构。从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的领域来看,技术赋能的过程主要是指个人流量的汇聚与转化、平台效应的集聚与扩散、参与手段和方式的创新等,从而促进独立文艺青年专业优势的充分发挥。聚力而行是从组织层面出发,通过数字技术创新组织动员、引领的方式,从而实现凝练价值共识、促进行动共治的目标,改善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的内外部条件,进而为独立文艺青年赋予更多能量。具体的分析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收集基础数据。问卷设计包括独立文艺青年的个人基本资料(年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收入、兼职情况、职业认同感、宗教信仰等)、社会参与的现状(参与的方式、参与的频率、参与的领域、参与的渠道、参与发挥的作用感知、对时事政治和国家政治的关注度、网络参与情况等)、权益诉求(现阶段困扰的问题、社会保障情况等)内容。2022 年7-8 月,通过网络平台向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杭州、成都等10 个国内一、二线城市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35 份。从性别看,男性161 人,占48.1%;女性174 人,占51.9%,性别比例大致相当;从受教育程度看,63.0%的受访独立文艺青年为本科学历,18.2%的受访者为大专或高职学历,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从政治面貌看,受访者中中共党员55人,占16.4%,共青团员155 人,占36.3%,民主党派成员4 人,占1.2%;群众121 人,占36.1%;此外,47.8%的受访者表示当前工作是唯一工作,52.2%的受访者表示当前工作非唯一工作,“斜杠”特征明显;从月收入来看,22.1%的受访者月收入在3000-5000 元,23.9%的受访者月收入在5000-8000 元,19.4%的受访者收入在8000-20 000 元,6.3%的受访者收入在20 000 元以上,呈现“金字塔”形态。总体而言,样本与独立文艺青年的基本情况相吻合,具有一定代表性。

深度访谈以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两种形式进行,同样在2022 年7-9 月间开展(重点覆盖广州、深圳和成都),实际访谈对象包括29名独立文艺青年,其身份为街舞青年、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非遗传承人、自由美术工作者、独立音乐人等,详细信息如下表所示。访谈提纲包括个人的基本情况、社会参与的经历及面临的困境以及对进一步优化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的建议等。在访谈基础上,形成了5份座谈会记录和9篇个人访谈记录文稿,累计超过8万字。

部分深度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及编码表

四、研究发现

(一)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的特点

1.技术赋能: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的个体特征

当前独立文艺青年群体的工作环境和形式的主要特点是互动、参与、共享,他们充分运用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等新文艺手段,以“互联网+文艺”新形态为切入点,有效整合个人流量和平台流量等资源,搭建起传播速度快、聚合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社交和互动性强的社会参与实践平台,并逐渐成为社会参与的生力军。

第一,充分借助网络技术,以流量塑造社会新标杆。独立文艺青年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且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获得了全方位的科技赋能。他们积极创新社会参与方式,在影视剧、音乐、戏剧等传统文艺形式的基础上,融合了真人秀、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形式,充分为“流量”赋能,引领“流量”参与乡村振兴、文化扶贫、政策传播等社会治理活动,让社会治理质量更高、效果更佳。具体而言,一是以“流量”创新业,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一些独立文艺青年发挥青年人勇于创新的优势,走进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了解非遗传承的历史故事,积极宣传非遗技艺,并利用专业优势推出诸多备受欢迎的文创作品,通过新途径、新平台,推动非遗经济的兴起。二是以“流量”促传播,助推政策宣讲“新常态”。如一些独立文艺青年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创新社会政策宣传方式,结合时事新闻,打造社区“红色小课堂”,定期宣讲党的政策精神,以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时事政策讲活、讲通。三是以“流量”树榜样,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调查发现,一些独立文艺青年积极锻造文艺精品,如以《追风破浪》《青春势不可挡》《有我》等歌曲回应“青春为何,青春何为”之问,为年轻人树立起真“偶像”、好榜样。

第二,依托新媒体平台,快速提升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近年来独立文艺青年结合“互联网+社会治理”的新形势,进行了诸多探索。一是创新方式,促进社会公众参与共建。独立文艺青年积极融入基层,将非遗文化民俗、民族特色文化等融入音乐、美术、动画片、游戏等创作中,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演绎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如一位被访独立文艺青年深入村内祠堂调研家风建设并开展口述史工作,随后以VR 全景的方式传播优秀家风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吸引青年参与到家风文化的宣传建设中。二是鼓舞人心,促进社会公众参与共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独立文艺青年自发参与歌曲创作,《因为有你》《武汉红梅》等歌曲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用满腔的热情、有温度的文字鼓舞公众参与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队伍中。三是与时俱进,促进文化成果的全民共享。青年美术家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将线下的精品展推广到线上展出,开设了多个3D 虚拟立体展厅,让广大艺术爱好者通过网络便可身临其境,在云端观展中体验优秀文艺作品的艺术魅力,实现文化成果的全民共享。

第三,对社会参与认知多元化,参与方式个性化明显。与传统的捐款捐物、做志愿者等单一途径和认知相比,独立文艺青年借助网络自媒体平台对社会参与的认知更多元,参与途径更丰富,参与内容更专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助网络媒介,丰富自身对社会参与的认知,独立文艺青年从过去只关注文化建设不断扩大到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关注国家的政治建设,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关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超过两成的受访者关注社会建设。二是学习使用平台技术,创新社会参与方式和途径,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线下活动,而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28.4%的受访独立文艺青年在线上捐款捐物,42.7%的受访者亲自去现场做志愿者,18.8%的受访者担当活动的筹划者和组织者,9.6%的受访者成立或者加入公益机构。三是借助自媒体和自身的影响力,联动多方力量,整合内外部资源,为社会参与提供多元化支持。如南沙书法美术家联合会积极链接书法名家资源,联动超过10 个社区和学校开展艺术进社区、进学校活动,积极利用辖区内的各类场馆如明珠湾等开展线上线下书法摄影展等艺术活动。

2.聚力而行: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的组织特征

独立文艺青年作为游离于体制外的新兴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有效渠道和机制保障存在上升空间,有接近三成的独立文艺青年寻找不到合适的参与渠道。研究发现,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组织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专业作品弘扬主旋律。近年来,独立文艺青年积极参与有关国情、民情的学习与调研,通过党群阵地、群聊、组织培训等形式,坚定理想信念。访谈中发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许多独立文艺青年积极参与线上公益活动、制作文艺作品致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者,并撰写发布文艺作品为建党100 周年献礼等。他们在互联网上传播正能量,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第二,积极寻求行业组织吸纳,不断拓展社会参与的渠道。独立文艺青年积极关注社会问题,社会动员能力较强,有着强烈的参与意愿。当前,党政部门、青年自组织、志愿服务组织、行业协会等为独立文艺青年提供了多元化的参与渠道。调查显示,独立文艺青年参与行业组织活动的比例超过50%,且对行业组织的认同度颇高。此外,独立文艺青年参与共青团组织活动的比例为37.3%,参与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比例为36.4%,参与党组织和政府部门活动的比例超过20%。从具体参与路径看,一方面,独立文艺青年积极参与党政部门、行业组织搭建的社会参与平台,部分独立文艺青年积极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发挥专业优势,到基层开展文化服务;部分独立文艺青年参与文艺志愿服务队开展文化下乡、文化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也有部分独立文艺青年参与到行业组织开展的线上线下公益活动,如某一街舞青年协会启动“舞动希望”公益项目,为超过1000 名山区青少年提供了舞蹈场地和街舞培训等。另一方面,独立文艺青年也积极与党政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合作,获取深度参与的机会以及拓展参与渠道。如某一青年美术家协会针对青年画家缺乏画作展览空间的问题,积极与社区合作,共同打造展览空间,与此同时,独立文艺青年与社区合作为社区居民开展艺术讲座、作品鉴赏等,提升社区居民的艺术素养。

第三,强化社区融入和行为规范,增强新时代主人翁意识。独立文艺青年普遍年轻,思想活跃多元,追求精神独立,加上专业、就业环境和自身特点的影响,其面临价值理念与利益获取的三大对冲点:对艺术的高追求与对收入的高期待“共生性并强”,实现个人价值的内生力与满足观众需求的外驱力“双核型并重”,从业方式的灵活多样与职业发展的焦虑压力“矛盾式并现”。因此,通过社区融入和强化其行为规范,激发其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发挥独立文艺青年在社会参与中的积极效应。一方面,独立文艺青年积极寻求机会参与到社区治理中,通过参与社区共建,以文化人,以文聚力,激发社区主人翁意识。调查发现,一些独立文艺青年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文艺培训、开设文艺讲座等常态化基层文化服务活动,协助社区居委会打通社区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独立文艺青年在社区及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位被访街舞青年提到,街舞青年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坏小子”,不被社会认可。“我们通过在社区教授舞蹈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树立一个榜样,让更多人了解街舞的魅力,也引领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服务中。与此同时,因为在社区被认可和关注,我们更有动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创造更多优秀作品和提供优质服务回馈社区居民,进而带动更多的人为所在社区服务,关心社区的发展。”(编码:HJX20220728)

(二)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面临的障碍

尽管独立文艺青年的社会参与意愿较高,但在参与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与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独立与社会联结的弱化

独立文艺青年追求体现个性的自主空间、文化空间和价值空间,喜欢通过“出口不凡”的东西吸引人、打动人,从而形成流量,获得“吸睛”或“聚焦”,在工作风格和生活风格上特立独行。这些独立的个性一方面可能引起社会的赞赏,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降低其社会融入度。调查显示,43.75%的独立文艺青年在社区内有往来的邻居在10 个以内,有28.9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有往来。在访谈中,一些独立文艺青年表示,他们有较少的渠道参与到群团组织的活动。“一方面,平时工作时间普遍在下午、晚上或周末,跟一般工作时间刚好相反。另一方面,目前普遍认为我们是非主流青年,经常跟一些家长或者工作人员交流,听到我们是跳街舞之类的就闻街色变,背后说都是成绩不好的才去跳舞。社会对我们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导致我们长期被排除在活动之外。”(编码:HXS20220728)

2.行为非主流与刻板印象的矛盾

独立文艺青年作为新兴青年群体,其利益诉求在当前的社会治理体制下未能获得充分重视,因此,部分独立文艺青年在一些正式场合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诉求。此外,他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社会舆论等路径表达群体成员发展的愿望需求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等。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独立文艺青年依然存在一些刻板印象。一是认为独立文艺青年过于关注自身利益而不做奉献。二是普遍认为独立文艺青年的行为是非主流行为或“不务正业”,会带坏社会风气,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三是普遍认为独立文艺青年的参与行为更多是为了作秀、获取流量等,与当前弘扬正能量的正确导向格格不入。这些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在访谈中,一位独立文艺青年表示,“我们很乐意参与到一些青少年的文艺推广活动或者思想引领活动中,一些学校也希望跟我们合作开展文艺活动,但由于我们没有职称认定,很多学校不得不放弃。”(编码:LST20220728)

3.经济生活压力制约其反哺社会

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是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重要保障,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维持基本的生存已经不是最关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有可能转移注意力,越来越关注社会参与的问题,参与到更多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当前独立文艺青年面临较大生存压力,调查显示,有超过两成的受访独立文艺青年月均收入仅为3000-5000 元,低于2021 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导致其在面对社会参与时常表现出有心无力的状态。此外,大部分的独立文艺青年收入不稳定,有超过四成的受访者需要靠兼职维持基本生活。一位被访的戏剧表演者说到,“文艺工作者的收入很不稳定,有时候一个月能挣几万块钱,但也可能一个月入不敷出,口袋里只剩一两百块钱是常有的事情,团队的大部分成员是因为兴趣而坚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参与的意愿和机会,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编码QHJ20220707)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独立文艺青年作为新时代社会参与的新生力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国内10 个城市问卷调查数据和29 位代表性个人的深度访谈资料发现,独立文艺青年的社会参与有其自身特点与面临的障碍。独立文艺青年的社会参与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充分发挥文化和技术优势,以网络参与为主,参与深度与广度有了较大提升。其二,对社会参与认知多元化,个性化参与趋势明显。其三,独立文艺青年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积极拓展参与渠道。但是独立文艺青年社会参与仍面临个性独立与社会联结弱化、非主流行为与刻板印象、经济生活压力制约反哺社会等多重困境。

(二)对策建议

一是要加强对独立文艺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着力培养、发掘、吸纳一批满怀爱国主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独立文艺青年优秀代表,尤其是要积极联系引导独立文艺青年骨干,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为该群体排忧解难,进而通过典型示范效应,让独立文艺青年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摸清独立文艺青年的基本状况,从独立文艺青年的实际需求出发,运用体制内外的各类品牌活动为不同领域的独立文艺青年提供符合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展示平台,解决独立文艺青年群体在作品推介、展演支出等方面遇到的难题,鼓励他们创作更多优秀作品。通过各类宣传活动,加深社会公众对独立文艺青年的认识,提升社会认可度,营造有利于独立文艺青年成长成才和发挥专业优势的良好氛围。

三是在社会经济领域给予独立文艺青年更多的资源与机会,推进其积极全面地进行社会参与。一方面,搭建各类活动平台,为独立文艺青年创造就业创业机会,提高独立文艺青年的整体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提升独立文艺青年社会保障水平,减少独立文艺青年的顾虑。此外,进一步盘活现有的场馆、活动等资源,通过场馆共建共享、空间置换服务、购买服务等形式,为独立文艺青年搭建跨界合作与交流、创新服务的平台,提升独立文艺青年的社会参与热情。

猜你喜欢

文艺社区
1942,文艺之春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信封上的小文艺
□文艺范
浪漫雅痞文艺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