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二类常见疫病及防控策略
2024-01-15曹荣生
曹荣生
沂南县马牧池畜牧兽医站,山东临沂 276300
0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疫病。37 种二类动物疫病中,多种动物共患病7 种,牛病3 种,分别是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传染性脓疱外阴阴道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和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BTB)。这些传染病不仅影响奶牛健康、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降低泌乳量,还可严重影响牛奶及牛奶制品的品质,潜在病原体甚至引起交叉感染,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可能引发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生产实践中,为做好这些疫病的防控,要认真分析疫病流行情况,探讨防控新策略,通过疫情上报与调查、疫区和受威胁区划定、疫区内消毒灭源和威胁区内易感动物紧急免疫等措施,有效控制、净化和根除疫情。
1 牛结节性皮肤病(LSD)
LSD也称牛结节疹,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引起以皮肤出现结节为特征的疫病。LSD不是人畜共患病。LSD是2019年8月传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的新发传染病,对养牛业产生新的威胁和重大经济影响[1]。2022年6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573号公告,将LSD由一类动物疫病调整为二类动物疫病。
1.1 诊断要点
1.1.1 流行情况
(1)病原特点。该病病原L S D V 属痘病毒科(Poxviridae)、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C a P V),毒株呈现多样性,代表毒株为南非Neethling株,仅有一个血清型[2]。LSDV在55 ℃ 2 h,或65 ℃ 30 min可灭活。但在-90 ℃皮肤病变组织内可保存10 年,在受感染组织液中4 ℃可存活6 个月,病变结痂内至少可存活3 个月。pH值6.6~8.6可长期存活。LSDV能被直射阳光灭活,对20%乙醚、1%甲醛、氯仿、2%苯酚(15 min)、2%~3%次氯酸钠、0.5%季铵类化合物等敏感。
(2)流行情况。牛易感,肉牛、水牛、奶牛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均可感染,但奶牛对LSDV更易感[3]。患病或感染LSDV牛是该病主要传染源;可经媒介生物如蚊、蝇、蠓、虻和硬蜱叮咬间接传播,或注射针头、草料污染、相互舔舐等直接传播,也可经人工授精、自然交配等垂直传播。发病率2%~45%,致死率一般不超过10%。LSD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吸血虫媒活跃的夏、秋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
1.1.2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时,LSD潜伏期一般为28 d,实验条件下潜伏期4~15 d。初期,病牛体温升高到41 ℃,高热稽留持续5~7 d左右;之后,病牛全身浅表淋巴结,特别是肩胛下淋巴结和股前淋巴结明显肿大,全身尤其是头颈、四肢、乳房和生殖器周围皮肤表面形成直径约10~50 mm的圆形可见结节突起,坚固,有的结节破溃后感染流脓,经久不愈,有的结节纤维化后形成疤痕;可视黏膜出现炎症、坏死,主要表现为眼、鼻流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溃疡,口角流涎。奶牛产奶量显著下降,发情延迟,孕牛可发生流产[4],公牛因精液品质下降、精子活力降低可导致不育。
1.1.3 实验室诊断
通过发热、皮肤上出现特征性结节等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等情况,可做出疑似LSD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LSDV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检测。(1)病原鉴定。实验室检测LSDV常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采集病牛血清、EDTA抗凝全血、口鼻等分泌物拭子、破溃结节内脓汁等,进行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子生物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real-time PCR,RT-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基因分析以及简便、快捷、精确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等方法。也可进行LSDV分离和电镜观察。
(2)血清学鉴定。常规实验室LSDV免疫学检测方法可进行病毒中和试验(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VNT),检测LSDV特异性血清抗体。此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chnique,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ar gel immunodiffusion test,AGID)和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lot,WB)等常用血清学检测方法也可用于LSDV血清学鉴定。但市售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可用于羊痘病毒属快速检测,但存在缺陷,不能区分山羊痘病毒属3 种病毒。
1.2 防控策略
1.2.1 疫情处置
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规范》(农牧发〔2020〕30号)中要求,一方面要做好外防输入性病例,必须严把国门,严防引进疫区国家的活牛及其肉制品、皮张、精液等产品;还要求对确诊的LSD病例和病原学阳性病例立即扑杀,病死牛及产品、污物、垫料等同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同群病原学阴性奶牛的隔离饲养和临床监视,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对奶牛场环境、设施、车辆、用具、人员等进行彻底消毒,消灭蚊、蝇、蜢、虻、硬蜱等昆虫媒介,防止叮咬奶牛;疫区、受威胁区内,限制同群奶牛移动,禁止所有活牛调出和引进,严密监测和排查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场等感染风险和疫情动态,做好疫情监测和预警;在国内尚无特异性疫苗的情况下,选择临时替代疫苗山羊痘活疫苗对所有牛只进行紧急免疫,以保护非疫区健康牛群。
1.2.2 加强饲养管理
要加强奶牛饲养管理,严格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并实施严格的卫生消毒,杀灭蠓、硬蜱、蚊、蝇等吸血虫媒,填埋养殖场周边死水溏,清理杂草和污物、垃圾,消除蚊虫孳生环境;按照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要求,加强对重点防控地区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加强对边境地区散放奶牛的巡查力度,为LSD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1.2.3 免疫接种
如有必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疫区可进行免疫接种,但必须逐级上报,待批准并备案后方可实施。
(1)常规免疫程序。每年3月份,可试用山羊痘活疫苗5 头份对所有易感牛进行普免,21~30 d后强化免疫1 次;犊牛出生后,可试用5 头份山羊痘疫苗进行首次免疫,21~30 d后强化免疫1 次。(2)一刀切式免疫程序(表1)。
表1 一刀切式免疫程序
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传染性脓疱外阴阴道炎,IBR)
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或I型牛疱疹病毒(BHV-1)引起的一种以呼吸道型和生殖道型为主的接触性传染病。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2.1 诊断要点
2.1.1 流行特点
该病病原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或I型牛疱疹病毒(BHV-1)。不分年龄和品种,牛均有易感性,20~60 日龄犊牛易感性高。秋、冬季多见,舍饲、高密度饲养更易诱发该病传播流行。
2.1.2 临床症状
可出现多种类型,但因临床表现复杂,且多种类型常同时存在,很少单独发生。
(1)呼吸道型。最常见的是轻重不一的鼻气管炎。病初高热,40~42 ℃以上;精神萎顿,不食;呼吸高度困难,偶有咳嗽但不严重,呼出气有恶臭味;鼻腔流出大量分泌物,黏性或脓性,鼻黏膜高度充血肿胀,鼻镜发红,又称红鼻病。奶牛泌乳量突然下降。
(2)生殖道型。奶牛表现传染性脓疱外阴阴道炎,外阴肿胀,流出脓性分泌物。公牛表现传染性龟头包皮炎,丧失配种能力,但可成为传染源。
(3)角膜结膜炎型。眼睑、眼结膜水肿、充血,角膜轻度混浊,流泪;严重病牛眼睑肿胀黏连,眼结膜外翻,角膜云翳,流出脓性分泌物。
(4)脑膜炎型。多见于犊牛。表现共济失调,无目的转圈运动,空口磨牙,口吐白沫,角弓反张。
(5)肠炎型。多见于2~3 周龄犊牛。腹泻,血便。
2.1.3 实验室诊断
该病疑似诊断的依据主要是鼻黏膜充血、脓疱、呼吸困难、鼻腔流脓等,但确诊须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2.2 防控策略
2.2.1 疫情处置
发现可疑病例,立即采取隔离、封锁和消毒等措施,使用弱毒疫苗,对所有假定健康牛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IBR目前没有特效药,可对症治疗,使用中药防止病牛继发感染。如病牛高烧不退时,可1 次肌内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0~50 mL。
2.2.2 综合防控
引进牛要严格检疫,隔离饲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牛。做好常规饲养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养殖密度合理,牛舍通风换气、保温防寒,定期检疫。
灵活选用弱毒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进行免疫。IBR可引起持续性感染,通过PCR检测技术,检出阳性牛并扑杀,是根除该病的有效措施。
3 牛结核病(BTB)
牛结核病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以组织器官结节性肉芽肿、干酪样及钙化坏死病灶为特征的慢性消耗性疫病。农业农村部2022年9月印发《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年)》,将牛结核病确定为重点防治的畜间人兽共患病之一,并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近年来,由于加大对奶牛规模化饲养推行力度,奶牛群体不断扩大,数量增多,个体调运逐渐频繁等原因,牛结核病在我国奶牛群体中仍有一定程度流行。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牛群尤其是奶牛群中BTB实际流行情况和发病率可能高于官方疫情报告数量,因此,BTB防控形势仍存在很大挑战和压力,应引起高度警觉[5]。
3.1 诊断要点
3.1.1 流行病学特征
BTB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引起的。该病原有3 种类型,分别是牛型、人型和禽型,其中以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致病力最强。人感染结核病主要是牛型和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奶牛最易感,其次是水牛、黄牛、牦牛等,人也有不同程度易感性。
患牛是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通过痰液、鼻液等分泌物传播;或经被粪尿等污染的饮水、饲草饲料经消化道传播;或牛间相互撕咬,通过唾液、鼻液传播;还可经乳汁、空气等途径传播给健康牛;妊娠期母牛如已感染该病,会通过母体胎盘将携带病菌直接传染给犊牛。人食用带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牛奶、牛肉时易感染。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季节性发病不明显,也不存在发病地域性。如果屠宰检疫不严格,发现阳性奶牛后,因补偿等原因不能及时扑杀淘汰,牛群未净化,会导致奶牛群较大面积交叉感染。卫生不洁、环境恶劣、密度过大、饲养不良等可诱发该病;散放条件下奶牛的结核病发病率低,但规模化圈养奶牛的感染率高[5]。
3.1.2 临床症状
BTB自然感染时,潜伏期一般16~45 d,有的病例可能会达数年,一般呈慢性经过。临床上多见的类型如下。
(1)肺结核。病初无明显临床症状,只在清晨呼吸冷空气、尘埃或含有刺激性气味的空气时,病牛表现短干咳,以后变成比较顽固干咳;随着病情发展,咳嗽逐渐加重,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伴有气喘,呼吸困难,精神极差,肺部听诊摩擦音;从鼻孔流出淡黄色黏液性鼻液或脓性鼻液;午后、夜间常低烧。病程长,虽经治疗,但经久不愈。
(2)淋巴结核。各型结核病、各时期、各处的淋巴结均可发生结核病。体表淋巴结明显肿大,手摸可触及;咽喉淋巴结肿大时,因迫压咽喉导致狭窄,吞咽和嗳气障碍,破裂后形成溃疡,呼吸音粗砺;肩前、股后淋巴结肿大,表现跛行;纵膈淋巴结肿大,可致瘤胃臌气。
(3)乳房结核。主要病变在乳房,以乳房淋巴结尤其是后方乳腺区的乳房上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乳房淋巴结出现硬结肿块,表现大小不等、凹凸不平,触摸无热痛,泌乳量显著减少,乳品质下降,颜色灰白,稀薄如水,有时混有脓块,常被弃掉。后期乳腺萎缩,丧失泌乳能力。
(4)肠结核。犊牛常多发。病犊牛表现渐进性消瘦,食欲不振,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腹痛;病的后期常排出粥样带血稀粪或脓汁样下痢,腥臭,顽固不愈,有时还可见鲜血,运动无力。
3.1.3 实验室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可对奶牛结核病做出疑似诊断,确诊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实验室检查。
疑似BTB牛群可结合实验室检查,使用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确诊。皮内注射结核菌素0.1 mL,72 h后,如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皮厚增加超过4 mm,可判定为阳性;红肿不明显,皮厚增加不超过4 mm,为疑似病例;皮厚增加低于2 mm,为阴性。
使用γ-干扰素试剂盒进行牛结核病的体外检测,是国内公认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的方法。但进口试剂盒价格高,国产牛结核病γ-干扰素ELISA检测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可在不同层面检测和监测。
临床症状表现较明显的疑似病牛,须在临床症状检查基础上,进行抹片抗酸染色、微生物离心培养等细菌学检测方法,或进行核酸探针、PCR和DNA图谱、胸部影像学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与实验室诊断相结合,作为主要诊断方法[6]。
3.2 防控策略
《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年)》对牛结核病防治目标是:到2025年,有25%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场达到净化或无疫标准;到2030年,要求50%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场达到净化或无疫标准。为此,必须严格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包括监测净化、检疫监管、无害化处理等。奶牛场(户)要主动协调有关机构和单位做好春、秋两季结核病监测,如发现阳性病例,必须第一时间及时报告并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出现的可疑阳性病例、检测阴性病例的疑似病牛等隔离、监管。
3.2.1 监测净化
规模化奶牛场对BTB监测较重视,但部分肉牛养殖场(户)户忽视该病监测,或积极性不高,或能力不足,尤其春、秋季节[7],可能导致因阳性牛未及时检出而出现BTB传播、扩散,伪阳性、假阴性状况发生,给BTB有效防控带来隐患。
建立健全并认真实施奶牛防疫制度。各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不断强化和加大对牛BTB疫情监测力度,加强对奶牛场结核病防治工作指导和监督,及时准确把握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分布和结核病疫情动态,科学监测和评估BTB疫情风险同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应对时效性。
逐步建立奶牛个体健康档案和追溯标识。规模化奶牛场要逐步完善奶牛系谱、产奶等基础信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购买、饲喂信息,消毒信息,免疫和诊疗记录等内容为主的健康档案。对规模化奶牛场的每头奶牛都实行“一牛一标”可追溯标识,发现感染奶牛及时追踪溯源并持续跟踪监测。根据“一场一策”要求,对规模化奶牛场实行分类指导,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净化计划和净化方案,统筹推进BTB防治工作。
在非结核病疫区,对BTB监测发现的阳性牛和临床发现的患病牛,发现一头淘汰一头,加速对牛场结核病净化[8]。
3.2.2 检疫监管
加强对奶牛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奶牛跨省调运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产地检疫和流通监管,严格落实农业农村部《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家畜产地检疫规程》(农牧发〔2023〕16号),按标准、按程序检疫并做好记录、结果处理。规范牛的屠宰检疫,淘汰奶牛严格按照《牛屠宰检疫规程》屠宰检疫,杜绝已患BTB奶牛和产品包括牛奶、牛肉、皮张等流入市场。
3.2.3 无害化处理
加大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力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努力构建以科学选址与规划、规范引种和生产管理、严格防疫、隔离和定期消毒、对病死奶牛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为主要内容,持续有效的生物安全防御体系,促进奶牛养殖业转型升级。结核病阳性奶牛要坚决扑杀,积极培育奶牛结核病阴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