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送瘟神”
——一名基层医生的血防四十年

2024-01-15汤爱党口述冯佳钰整理

传记文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岳阳县血防钉螺

汤爱党/口述 冯佳钰/整理

结缘血防——童年随父行医

1962 年,我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坐落于洞庭湖畔的岳阳古城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然而回望20 世纪,这里却因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湖区居民亲水的生活生产方式、落后的医疗卫生事业等种种因素,成为江南地区血吸虫病肆虐的一大中心。而君山又是岳阳血吸虫病蔓延最严重的地区,所以我从小就习惯了有血吸虫的生活环境,对于这种骇人的寄生虫并没有太多畏惧心理。

我的父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阳的第一批血吸虫病防治(以下简称“血防”)工作者。他年轻时曾就读于浙江的一所医学院,毕业以后,先后在新疆、长沙当医师。解放战争胜利后,他就回到了家乡岳阳教书。20 世纪50 年代,国家号召医学专业人才归位。为响应国家“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父亲随即到湖南省血防所报到,在接受血防培训后,被任命为血防小组组长,前往当时血吸虫病疫情最严重的君山。君山最初没有血防站点,父辈最初在这里建设血防站点的经历可谓是筚路蓝缕:没有站点,拿起芦苇搭个棚子就是住处;缺少人力,几个人集结成一支治疗队伍,扎根到疫区去救治患病老百姓;没有口粮,下地挖红薯,上山采蕨菜,誓要把血防运动进行到底。

我至今还存有两三岁时的记忆,那时君山的血防医院就在我家住处的后方,中间隔着一条河,而我的父亲则忙着到处奔走,治疗病人。

我四岁时,父亲被调到岳阳血防医院工作,也就是现岳阳县血防医院的前身,我家也随父亲的工作调动搬到了桃花井(岳阳市一中附近)。一年后,父亲又被调至黄沙街血防组,于是我们又跟着搬到了黄沙街。这里是我的老家,我六七岁时就在这里念书,初中毕业后也回到这里读了高中。回顾整个童年时光,我都随父亲在各个疫区之间迁居,目睹了地方血防机构的创立与初步发展。包括我父亲在内的第一代血防工作者建设地方血防站点的热忱深刻影响了我,所以我对血防工作没有丝毫恐惧和抵触心理,这也促使我后来选择走上和父亲相同的职业道路,毅然投身基层血防医疗实践。

踵事增华——成为第二代血防工作者

20 世纪80 年代,地方血防队伍由于青黄不接,亟须更新换代,迫切需要吸收新鲜血液。继初代血防医生为血防事业倾注心血之后,一大批血防人员子女也纷纷追随父辈的步伐,赓续前人未竟的事业,使得血吸虫病防治成为了洞庭医者代代相传的担当。作为一名血防“二代”,我的人生轨迹自然也不例外。在1979 年高中毕业后,我就进入黄沙街血防组担任临时卫生员,两年后又通过顶职制度转正,正式进入了基层血防医生队列。

然而在正式参与血防工作之前,我们这些新人需要接受针对血防技术人员的统一培训。事实上,在整个血防工作生涯中,我一共接受了四次职业教育及培训。第一次在1981 年,我参加岳阳地区血防所举办的学习班,进行了为期八个月的入职培训。这一届学习班一共招收了五十多个学员,基本上都是刚刚通过顶职或者招工途径进入血防机构的血防人员子女。培训的针对性非常强,就是血吸虫病防治的五大基本措施——“查、治、灭、管、防”。目的是让我们掌握基础血防理论和技能,尽快着手基层血防工作。最初,我甚至看不懂血防专业名词,而培训结束后,我便能够胜任诸如动员群众、收集和化验粪便、查螺灭螺(即钉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之类的简单工作。

遗憾的是,第一次培训的时间太短,我还是缺少治疗血吸虫病的临床医学理论,于是便有了第二次培训。1983 年,我进入常德卫校,在湖南省血防所组织的“血防基础理论学习培训班”系统学习了两年医学基础,广泛学习了包括药物使用、人体结构、临床诊断方法在内的专业知识。因为在实际下乡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不单单治疗血吸虫病,还要妥善处理病人身上的一系列综合征与并发症,所以除了有关血吸虫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外,一名成熟的血防医生还需要全面掌握其他可能涉及的医学领域。这一次培训就补足了第一次培训的缺憾,意义重大。此外,这次培训的对象涵盖了整个岳阳地区在三年以内参加血防工作的新人,因为参与人数众多、培训效果较好,所以为地方血防单位输送了一批专业技能扎实的血防人才。

1984 年,正值岳阳“县市分家”,岳阳县县址搬迁,我被调往今天的岳阳县第三人民医院(岳阳县血防医院)工作。两年后,我参加了国家组织的成人高考,又进入卫校学习公共卫生专业,这是我的第三次职业教育经历。由于之前的培训班无法提供国家认可的文凭,直到有了这段教育经历,我的医师执业资格才在真正意义上被认可。1989 年,我完成了三年的学习,从卫校毕业,又回到岳阳县血防医院住院部上班,此后便一直在临床岗位上坚守。直到1998 年,我到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了一年临床专业,完成了最后一次职业再教育。进入千禧年代,我开始担任住院部科室主任。到2012 年,我又被调至医务科,同时也在门诊坐诊了两年。以上便是我作为一名普通血防医生四十载以来简略的教育经历与工作经历。

和很多传统行业一样,血防工作也存在着“师傅带徒弟”的现象。在我刚刚踏入血防行业的时候,老一辈血防人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黄沙街血防组当卫生员的第一年,我天天跟着血防前辈下乡检测血吸虫病,探查钉螺分布状况,也就是做“查、治、灭、管、防”五大措施中“查”的工作。在70 年代,我们检测血吸虫病的主要手段是“粪便集卵法”,即收集人的粪便在容器中搅碎,用筛子过滤后静置沉淀,取出沉渣后置于显微镜下观测,最后将收集到的虫卵放到孵化瓶中孵化,整套流程比较耗时且费力。而一个村庄的人口少则三四百,多则上千,要将全体居民组织起来收集化验大便,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极度考验耐心和体力。但老一辈的血防医生总是兢兢业业,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同时不忘细致入微地指导操作要领,以及血吸虫虫卵的样子、虫卵孵化成毛蚴的形态,等等。在查螺时,他们也总是不辞辛苦地搜索每一处田埂、水域,甚至扒开水草去寻找钉螺的踪迹,不肯放过一处潜在的钉螺孳生环境。由于湖区水域面积过大,钉螺的分布很分散,查螺的范围非常大,难度无异于在地上寻找一根针。而与此相对的却是前辈们超乎想象的吃苦耐劳精神,故每一处有钉螺繁殖的场所都见证了血防医生奋力灭螺的身影。于是,我深受初代血防人的感染,立志要传承老一辈的血防激情与责任感。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血防工作的确是件苦差事。第一个难点在于工作量大。我们往往在天蒙蒙亮时便起床出发去查螺灭螺,忙活到下午一点都来不及吃上一口饭,也常常加班到半夜才回到家中休息;第二个难点在于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与我同时参加工作的伙伴有的是拖拉机手,负责托运整个血防组的灭螺用具。手扶拖拉机是那个年代普遍的交通运输工具,相当于现在的轿车,基本每个血防组都要配上一台。不过在下乡查螺灭螺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往往还是靠步行。因为血防组离较远的乡镇有三四十里路程,所以基本上走到一个村庄就需要花费一上午时间。有些血防人员还用箩筐挑着未断奶的孩子下乡,非常辛苦。由于往返不便,我们常常直接在村里驻扎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和村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关系非常紧密。

回忆起那时下乡防治血吸虫病的日子,虽然条件艰苦,但我却感到由衷的幸福。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农户还比较贫困,但每家每户都很热情地迎接我们,村与村之间甚至争相派人请我们入村。进村后,村民积极性非常高,都非常配合我们的血防工作。虽然我们是医生,但村民们都自发地称我们为“血防干部”,以示敬重。在当时,一个血防医生驻村,甚至可能比行政领导驻村都要受到更高规格的接待。由于物资匮乏,我们仅仅靠青菜、马铃薯、红薯等食物果腹,晚上入睡时,可能还有鸡在身上爬。但村民们总是把自己最好的吃食、被褥用来招待我们。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次是在黄沙街下乡时,有一家人为了感谢我,很客气地邀请我到他们家吃饭,打了两个鸡蛋做汤。他们家徒四壁,但还是尽可能地提供了最好的宴席;还有一次,我在滨湖村下乡,正值凛冬,我和同事寄宿在一个村民家中,他们把家中最厚的被子让给我们盖,但那床被子扯到这头便盖不住那头,在寒冬中,蔽体都成了难事。

即使是这样,我也觉得从事血防工作是一件很充实、很幸福的事情,因为能够为广大民众服务。血防运动初期使用的灭螺药物五氯酚钠有毒性,尤其在酷暑时节,我们长期接触灭螺药物,常常被刺激得流鼻血、呕吐,但打心底不觉得苦。作为医者,我们已经看遍了老百姓的疾苦,还怎么好意思宣扬自己的苦难呢?那时候没有什么时间观念,也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每天早出晚归,只惦记着办好血防这一件事,好回报村民的恩情。

与时偕行——改革开放以来的血防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得到了长足发展,防治手段不断更新进步。血吸虫病疫情早已得到控制,在治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发病率也大大降低。在我看来,血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国家对血防的大力支持与投入,国家针对血吸虫病治疗有长期的免费政策,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血防机构建设、组织血防人员培训;其次是抗洪救灾工作的成果,由于发生大型洪灾时,钉螺容易随着疫水四散,所以控制水位也与血防关系密切;最后是民众对血防工作的认可与配合。

血防的各个环节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从查病方式来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检查血吸虫病主要是靠血防专业人员下乡,对居民进行粪便检查或孵化。因为粪检实施起来比较耗费人力物力,所以我们虽然有心进行动物检查,但并没有余力去开展。而80 年代后,血吸虫病检测技术不断发展,主流查病方式已经演变为免疫学的抽血化验,人畜全面查治也普遍开展。

从治疗手段来看。在1979 年之前,血防医生都使用锑剂治疗血吸虫病。我虽然没有使用过锑剂,但听过也见过老一辈血防医生使用锑剂治疗血吸虫病的情况。这是一种毒副作用极大的药物,会造成肝肾、心血管损伤,甚至有一小部分人使用锑剂治疗后意外死亡。不仅如此,使用锑剂治疗的疗程一般超过20 天,加之基础病和并发症的存在(常见的有结核病、支气管炎等),血吸虫病人住院治疗的时间就是一个月起步。这种困境直到吡喹酮(也叫8840)出现才得到解决。1979 年,吡喹酮被引入中国。这种药物在治疗急性血吸虫病时疗效显著,而且疗程较之锑剂也大大缩短,治愈慢性血吸虫病只需要两到三天。1982年,上海成立了吡喹酮生产线。此后,吡喹酮得以推广普及,逐渐取代锑剂成为治疗血吸虫病的主要药物,我们的血防可以说是得到了“解放”。除西药以外,中医药也在治疗血吸虫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吡喹酮得到大规模应用之前,中医在血吸虫病治疗中尤其占有特殊地位。我父亲那一代血防医生基本上都懂中医,有相当一些甚至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师,会炮制中药材,各个血防医院也都有煎药房。80 年代以后,我们仍在推进中西医辨证施治理论与实践。

从灭螺情况来看。消灭钉螺是阻断血吸虫传播链的重要措施,所以灭螺工作是检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1983 年或者1984年,我当时工作的黄沙街血防站宣布了“基消除”,也就是说在它管理范围内的钉螺已经基本被消灭,只剩下慢性血吸虫病人需要治疗。到1985 年,因为当地血吸虫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黄沙街血防站被撤。然而钉螺这个物种很难做到完全消灭,我们只能保证基本消灭垸内钉螺,同时降低垸外钉螺密度。90 年代,岳阳县血防医院和地方血防站职能分离,即“防治分开”,血防医院负责治疗工作,而血防站则负责预防工作。由于灭螺属于血防站的职能范畴,我对后来基层的灭螺情况就不太清楚了。但从我在门诊的工作经历来看,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已经显著下降,这也能侧面反映出灭螺工作的成果。然而血吸虫病人还是客观存在的。我最近就面诊了一位病人,他可能是偷偷从疫水中钓了鱼,结果他的一个钓鱼同伴在我们医院检查发现了血吸虫病,所以他也吓得来查病。鉴于有这种感染情况,预防宣传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一辈血防医生传给汤爱党医生的中医血防书籍

从预防宣传工作来看。湖区居民习惯因地制宜,到湖里打鱼、割湖草沤肥、放牛到湖里吃草。但钉螺恰恰喜欢附着在湖草上,而且它繁殖的季节也恰恰是湖区人民打藜蒿的时节,所以我们血防人员宣传工作的关键就在于防止湖区居民下河游泳、捕鱼、割草、放牧。预防宣传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多方协作与集体行动。从80 年代起,我们所在的湖南省与多个邻省积极开展联合防治,“三禁联防”(禁止打湖草、禁止捕散子鱼、禁止敞放耕牛)工作稳步推进。然而湖区有相当一部分渔民以捕鱼为营生,所以无法避免下水。于是,我们在渔民中组织了预防性服药活动,到一条条渔船上去做宣传和治疗的工作。具体而言,我们按照离湖远近将沿湖一带分为一线区、二线区和三线区,建议三个分区的居民根据不同的用药标准,服药预防血吸虫病。我们还以村为单位,将每个人吃药的情况登记在册,借村里的花名册对照检查。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对于预防急性血吸虫病非常有效。进入新世纪,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工作呈现出了新的气象:新媒体的兴起为血吸虫病防治创造了线上宣传与大众科普的新渠道,地方血防站也定时举办线下宣传活动,在小镇时不时能看到科普血防的电子屏宣传车。

90 年代以后,除血防运动本身的发展及成就以外,血防机构也迎来了改革。岳阳市血防办并入卫生局,血防机构防治职能分离,随之而来的是血防机构的人员变动。预防人员到卫生防疫站专门负责预防工作,而治疗人员则到血防医院从事治疗工作,还有一些没有经历过血防培训的人员,因为未接受系统医疗教育、未取得执业资格证而离开了血防机构。此外,血防经费政策也有所调整,而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血防的人员、医疗器械等开支都由国家全额拨款转为差额拨款,医院需自行承担多方面的开支。我所工作的岳阳县血防医院后来也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影响,从血吸虫病专科医院转型成为一所综合医院,更名为“岳阳县第三人民医院”。因为在当时,我们的血防医院代表着当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又在老百姓中奠定了非常好的口碑,同时在治疗血吸虫病之余也有治疗其他基础疾病的经验,所以在转型之后就顺利取得了病人们的信赖。然而在21 世纪初,面临医改大潮,我们医院也不可避免地遇到挑战。

汤爱党医生在给病人进行诊疗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迅速发展,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也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成绩。然而随着血吸虫病人的减少,血防医院也逐渐从历史舞台退出,一些血防医院走向了消亡的边缘,另一些医院则谋求转型发展。近几年,湘阴县、华容县的血防医院都与人民医院合并,汨罗市的血防医院则关停。我们岳阳县的血防医院虽然转型成功,但也面临着与当地其他医院(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镇医院)竞争的巨大压力。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迫切需要资金来更新设备,改进技术,以提升市场竞争力。所以转型实际上给血防医院过去的运转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所在的医院一度关门停业,我也受其影响,好几个月没有上班拿工资。面对转型的冲击,医院在2012 年开始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完善医院规章制度。我则被调去管理医务工作,主要负责医疗安全问题与医疗技术人员培训。经过五年,我们成功把医院建成了一所二级医院,医院的技术力量得到了全方位提升,基本上能够克服危机,继续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这也是我引以为傲的一大成就。

2019 年末新冠疫情暴发后,我们又迎来了特殊的挑战。在新冠肆虐期间,社会公众到医院就医的次数减少,医院的业务收入有所下降。一些血吸虫病人也怠于来医院检查和治疗,尤其是一些老人,他们可能会因为出行不方便而直接放弃就医。就新冠治疗与预防工作而言,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因为岳阳的地理位置毗邻武汉,受到疫情蔓延的极大威胁,所以我们倾注了大量精力建设隔离点和救治点,接收了一大批疑似感染新冠的病人进行隔离观察与治疗。后来疫情形势发生变化,我们又随之设立了核酸检测点和疫苗接种点,为社会公众提供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服务。然而由于场地、设施和人力的限制,我们要大规模展开救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承担治疗任务的还是岳阳县人民医院。不过作为血防医院,我们有丰富的传染病防控经验,而控制传染病的道理是相通的,也无非是“查、治、灭、管、防”五大措施,所以血吸虫病防治的经验也可以为新冠防控提供借鉴。

回顾作为基层血防工作者的人生,我感慨良多。行医几十年,我见证了国家的崛起,也看到了民众的疾苦。黄沙街和荣家湾的每家每户我几乎都去过,每一家的经济情况我都一清二楚。20 世纪70 年代,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少数比较困难的甚至无法保障基本食宿。然而现在再下乡,映入眼帘的都是楼房别墅,可以说民众的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入行时,老一辈血防医生身体力行,教导我要守医德,我便一直秉持着这一原则。而下乡防治血吸虫病的经历也影响了我整个职业生涯乃至人生,有的村民在我走后甚至还挂念着我,找到我工作的医院来看我,我永远记着村民对待我们血防工作者的真挚情感。所以我给病人看病时,一直本着医者的初心。有时接待到生活困苦的病人,我和同事都不忍心看到他们为治疗费发愁,就自己掏钱给他们住院治疗。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过往四十年的从医经历,我的感悟是: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立足,还是得益于国家和社会对他的培养,所以我们应当用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为社会做一点贡献。而我的一生,就是在做这样一件事。

猜你喜欢

岳阳县血防钉螺
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北省钉螺扩散情况调查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2016—2021年池州市贵池区新发和复现钉螺情况分析
感闻书香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一种快速鉴别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雌雄性的方法
岳阳县:举行中小学生演讲、朗诵比赛
中小型灌区水利血防工程设计浅析
考虑钉螺密度依赖出生率的血吸虫病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