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024-01-15蔡卫红
蔡卫红
〔摘 要〕 在科学课中包含着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能够带领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形成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作为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小学科学教师予以重视,能够让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的同时,敢于创造科学,带领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思维活动,进而获得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又重点阐述了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3 100-102
小学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6~12岁的儿童思维活跃度较高,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各项思维激活以及锻炼的最佳时期,小学科学教师应借助自然科学的探索,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促使学生在科学探索中敢于创造,学会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維的时候,可以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性的分析,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经历对问题的理性思考,并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或建议。我国教育学家曾表示,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关注对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更新教育方法,紧跟教育新时代发展的潮流,为社会、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当代学生必备的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应全面地关注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促进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训练所形成的,并且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耗费学习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实际上是通过对事物的表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总结出规律,挖掘出人的潜能,并学会创造表达的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形成观察、思考、分析以及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
相较于其他思维,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思维的求实性,主要体现在善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并且能够认识到现实社会发展现状与人类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第二,思维的批判性,主要体现在能够用怀疑的眼光看到前人的成功以及对待自己的已有认知,其中包括大众认可的权威论断,能够独立地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不局限于常规思维,敢于另辟蹊径;第三,思维的连贯性,具备思维连贯性的人一定是勤于思考的人,能够在日常的思考中激活潜意识,从小事中得到对自我的锻炼,将原有的经验与新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第四,思维的活跃性,主要体现在能够全方位地思考,能够在遇到阻碍的时候,调整思路,转换思维方向,随机应变,善于择优,并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如使用辐射思维、转向思维、对立思维、反向思维、换元思维等。
二、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巩固知识基础,为创造性思维发展做好准备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一定是建立在合理的想象以及正确的分析基础上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是一栋高楼的地基建设一样,若是地基不稳,如何能够保障后续的工程建设质量?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应以巩固知识基础为第一要务,为后续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做好铺垫。如在“植物与环境”这一单元教学中,需要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了解到植物生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处于不同环境下的植物生长特征与需求等,在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先带领学生复习在上一个单元“植物的一生”中学习的内容,并由此引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带领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对植物的特征是什么产生好奇心,希望可以在探索中了解到沙漠、水、石头中的植物均有哪些不同之处,在特殊的环境下这些植物都是如何生长的,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
比如,在《沙漠中的植物》一课学习中,学生了解到沙漠地区的降水量较少,白天日照强烈,温度很高,但是夜晚气温则会骤降,而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植物,如仙人柱喜欢温暖向阳的环境,耐干旱,适合生长在炎热、干旱的环境中,这与沙漠地区的环境十分吻合,帮助学生认识到了植物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又如,在《形状改变了》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到物体形状的变化与什么有关,教师组织了四个趣味性活动。第一,让学生参与变脸游戏,将手放置在脸上用力,可以发现当向脸部施加力量的时候,可以改变五官的形象;第二,组织体验活动,通过拉、压、弯、扭等方式,改变物体的形状;第三,组织科学实验,引领学生发现拉力大小与形状改变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橡皮筋作为实验材料,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第四,展示生活中物体形状改变的例子,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践中,常使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科学知识,为创造性思维发展做好准备。
(二)巧妙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
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问题之中,并且从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形成探究的热情,带领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形成创造性思维意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专注力。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科学教师在情境创设中需要设计有效问题,而不是利用无意义的问题带领学生天马行空、毫无意义地想象。若是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引出的问题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范畴,则无法促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创造性地设计与思考,因此,需要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问题,进而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主动地寻求问题解决的不同思路或方法。如在《热传导》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例如,“你见过在热水中生存的鱼吗?”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很快就会说出:“没见过。”“不可能!”教师提出问题:“那么,鱼儿为什么不能在热水中生存呢?”学生回答:“因为水的温度过高,鱼就会死了。”于是老师说道:“接下来,我们变一个魔术,看一看鱼在加热的水中是否还能处于活着的状态。”学生听到有魔术,立刻打起了精神。于是,教师先将一條活着的金鱼放在加入了常温水的玻璃烧瓶中,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烧杯的瓶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水微微沸腾,但是烧杯中的鱼并没有死亡,在实验观察之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击,引领学生提出假设,如学生大多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鱼在微微沸腾的水中还能处于活着的状态?”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可能和加热的位置有关。”还有一名学生认为:“可能和容器的材质有关。”这些问题与假设的提出,均体现出了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并提出了创造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行为发展,激活了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锻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科学实验的探究之中,在自主探索与独立思考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会释放自己的天性,敢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但是,在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并不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或是通过理论讲述的方式,力求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关知识的讲解;或是充当“拐棍”,总是担心学生无法解决,不放心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等等,一步一指导,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能力发展。想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适当地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以及个性展示的平台,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首先,教师可以从实验思路入手给予启发,组织学生自主完成科学实验操作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中掌握认识自然的方式,形成理性认知,能够从教师给出的实验思路基础上获得灵感,尝试探索出不同的实验探究思路,并在不断地想法验证中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总结实验结论,不要担心学生总结出的实验结论不够完整,当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总结不够完整的时候,不要否定学生,而是可以采取不同学生实验结论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二者的实验结论有何不同之处,回顾实验步骤与论证方式,借鉴他人的实验结论,尝试总结出更为完整的、系统的实验结论,促使学生的科学规律总结即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可以发现每一个学生总结出的结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其中又存在许多的共性,这也是从古至今的科学探索常态。
(四)知识迁移应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学生灵活地使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升技能、发展思维,同时也能够借助科学技能以及创造性思维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在创造性思维培养中,教师应辩证地认识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在知识迁移中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学生了解到水的三种形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开放式的作业,如要求学生利用家中有的设备,尝试操作完成水的不同形态变化,选择一种即可,例如在以往的作业完成中,很多学生都是选择将水转换成冰或水蒸气,但是在创造性思维培养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操作与想象,于是有些学生将冰在短时间内转化为水蒸气,将水蒸气快速凝结成冰,这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水的三种形态变化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又如,在《杠杆原理》这一课学习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了《司马光砸缸》的视频片段,以人物故事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先让学生思考,当同伴们都试图将小伙伴从水缸上面捞出来的时候,司马光是怎么想的?他选择了砸缸救人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那么若是缸的材质非常坚硬、难以被打碎的时候,你还会想到其他的办法吗?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到的“杠杆原理”,思考如何用杠杆原理撬动水缸,你会选择结实的木棍还是光滑的铁棍?请说明原因。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在开放性的问题中锻炼了创造性思维,引领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局限于固定的思维框架,敢于另辟蹊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创造性思维培养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以及今后发展的影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能够带领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借助问题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并在科学探索中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助力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生成。
参考文献
[1]李莉.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9):12.
[2]顾思哲.觉则思,思则创:小学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2020(34):206.
[3]张雪.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对策分析[J].小学生(中旬),2021(9):114.
[4]王阿彻.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刍议[J].小学生(中旬),2023(3):130-132.
[5]张锦.创造思维:让小学科学课堂精彩纷呈[J].新课程,2021(4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