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温融冻墨
2024-01-15郑学富
郑学富
砚台是古人文房四宝之一,可是那个时候由于缺少取暖设施,在寒冷的冬天石质砚台中的墨很容易结冰,令文思泉涌的文人墨客烦恼不已。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漠北军帐中起草战斗檄文时,砚台中的墨冻结了:“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李白也遇到过这种窘况,无奈地叹息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其实在唐代已经有了暖砚,可能是因为两位诗人当时没有条件使用这一“神器”,才发出如此感慨。
古人发明暖砚,就是为了用砚温墨,防止笔墨冻结,以便挥毫流畅。最早记载暖砚的文字是唐人张说在《张燕公集》中的《暖砚铭》:“笔锋晓冻,墨池夜结,香炭潜燃,推寒致热。”白居易在《青毡帐二十韵》有诗云:“砚温融冻墨,瓶暖变春泉。”唐明皇有一方制作很精巧的暖砚,《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内库中有七宝砚炉一所,曲尽其功。每至冬寒砚冻,置于炉上,砚冰自消,不劳置火。冬月帝常用之。”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承袭,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文房雅具。现存最早的暖砚实物为l982年在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北宋中晚期的窖藏中,出土的一方陶暖砚,砚膛中空,可置放炭火,双面砚可同时受热。宋人王之道《和张文纪咏雪二首》有诗云:“三杯强沃浇肠酒,一捻聊分暖砚盐。”
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正德款碧海腾蛟铜暖砚,由砚身、匣盖、暖屉组成,并无砚石,直接在铜质砚面上研墨。暖屉用于燃烧炭火,置于砚身下层,可防止砚面墨汁在寒冷的冬季冻结。砚身下壁为活动插板,将插板抽出,可任意取放暖屉。清代内廷制作的御用暖砚一般以铜、铁、锡、银为砚匣,并镀金或镂空錾刻纹饰,工艺精湛。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年间松花江石夔龙纹暖砚,砚体为青绿色松花江石所制,通体光滑,四脚处各有一兽面纹方足。砚面上沿边缘有阴刻方框,内雕荷叶状墨池,池边有一小孔用于蓄水。砚堂凹陷。砚体四侧各雕凹底阳纹两两相对的夔龙纹。砚下置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长方形,口部饰铜镀金錾花螭纹一周,四立面为浅蓝色珐琅地,每面中间用桃纹作装饰,两旁饰相向的掐丝螭纹一对。掐丝线条工整,珐琅质地细腻,色彩淡雅。
暖砚造型多为正方形、长方形、六方形、八方形、圆形、鼓形等。从加热方式上分有两种类型:一為“水暖型”,即在墨堂之下凿出空腔,通过注入热水使砚面的温度升高;二为“火暖型”,即在砚面之下制成空腔,引入炭火烧烤或置放油灯加热。火暖型暖砚要经受炭火的长时间烘烤,端石、红丝石、洮石等滋润柔滑的砚石很容易被烤焦开裂,所以只能选用质地致密、硬度更高的歙石或松花江绿石制砚。由于暖砚制造工序复杂,造价较高,属于文房中的奢侈品,一般寒士难能用上。到了清代中晚期,紫砂暖砚出现,为收入低下的文人使用暖砚提供了机会,加之紫砂泥可塑性强、透气性佳和耐高温的特性,能制造出各式各样的紫砂暖砚,很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暖砚作为一个时代的文房用品,为古代文人在数九严寒笔耕不辍,创作出诗文辞赋、书法绘画作品提供了便利。目前流传下来的暖砚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极佳,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编辑 高倩/图 槿喑)